Workflow
微短剧精品化
icon
搜索文档
向千亿目标冲刺的微短剧,正上演“双城争霸”
36氪· 2025-09-24 07:46
2025年,微短剧行业持续发力。经历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行业已告别"大水漫灌"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 迈向精品化与大众化的微短剧,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重塑视听产业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首次超越国内电影票房总额; 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634.3亿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加之"低门槛、高回报"的产业模式,迅速点燃了城市间的竞争热潮。 近两年,国内多个城市争相打造"微短剧之都",从资金支持、资源配置,到基地建设、企业孵化与人才培养,全方位展开布局,希望借助微短剧东风,为 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其中,西安与郑州的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西安凭借产业链效率和文化资源领先,郑州则以场景集群和政策力度紧随其后,其他城市也通过差异化场景切入 市场。当前,"微短剧之都"的竞争已进入产业生态位争夺的新阶段。谁能够以更低成本提供全链条服务,为精品内容创造更优孵化环境,谁就将在千亿赛 道中抢占先机。 01 微短剧之都,含金量持续攀升 随着微短剧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制作公司扩大签约、长视频平台争抢人才、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入局已不鲜见。与此同时,高速增长与巨大市场潜力也 吸引各地方政府积极 ...
微短剧从量到质的转型:平台推动力驱动内容升级与生态繁荣
新京报· 2025-09-18 07:06
行业监管与问题 -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于2024年7月下发管理提示 指出少数竖屏微剧存在过度娱乐化苗头 包括对现实生活任性编织、随意解构及儿戏化、反智化倾向 [1] - 微短剧行业快速发展但鱼龙混杂 存在低质产品难以杜绝的问题 [1] 平台精品化战略举措 - 快手、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和芒果TV等平台设立专项计划或独立频道 加大精品短剧制作与推广 [2] - 红果短剧推出"果燃计划" 通过主动投资立项推动内容精品化 案例包括《舟楫千里号歌来》《敦煌-穿越千年之舞》《我在月球当包工头》等跨界题材 [2] - 快手通过"剧星计划"搭建创作者分层体系(青铜/白银/黄金三级) 提供现金奖励和剧本孵化支持 [3] - 快手2025年升级"星芒创想计划" 聚焦古风/喜剧/家庭/恋爱/逆袭五大赛道 设立三维评分模型(概念立意/人物塑造/叙事结构) 单赛道冠军可获得高额奖金和千万级流量宣发资源 [3] - 短视频平台凭借流量池和分发机制高效触达目标观众 长视频平台通过大投入推动电影化叙事和专业化生产 [4] 商业化成果与数据 -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单日充值超2000万元 累计充值上亿元 [6] - 快手平台日活跃用户突破3亿 重度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50% 用户日均观看时长提升40%以上 [7] - 快手商业短剧合作数量从一年前不足30部增长至130余部 客户数量激增至33家(增长175%) [7] - 2024年第四季度平台短剧商业化消耗额实现同比300%增长 25家品牌客户单日消耗峰值突破百万元 [7] - 2025年春节档广告消耗峰值突破3000万元 付费(IAP)与广告变现(IAA)单日消耗分别逼近2000万元与1400万元 [7] 产业生态与正向循环 - 精品内容推动用户规模增长 为资本注入、跨界合作和产业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6] - 广告与付费双轨驱动形成"精品化—用户增长—商业回报"良性循环 [7] - 专业编剧、导演和制作公司持续进入短剧赛道 平台通过资金奖励和人才扶持建立创作者与市场直接连接 [8] 合规管理与技术应用 - 平台在项目筛选阶段设置价值导向门槛 坚持"真善美"底线 [9] - 快手组建专门审核团队并配备智能化识别技术 对敏感题材和不良内容实时拦截 [9] - 快手发力"短剧+AI" 通过可灵AI技术打造《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等作品 [10] - 需规避算法推荐沦为纯流量导向工具 需平衡社会价值与算法机制 [10]
2300个短剧剧组涌入横店,演员“供不应求”
证券时报· 2025-08-12 05:06
微短剧行业增长态势 - 微短剧市场规模从2021年3.68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505亿元 首次超过电影票房[7] - 横店影视城前7个月接待竖屏微短剧剧组超2300个 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1190个剧组[1][2] - 单部微短剧投入成本从早期30万元提升至80万元左右 部分精品剧投入达120-150万元[7] 横店影视城核心地位 - 横店目前是全球最大影视拍摄基地 2024年接待523个长剧剧组和1190个微短剧剧组[2] - 专门成立竖屏剧运营中心 每日需对接200-300个剧组 单日同时存在70个在拍剧组和90个筹备剧组[3] - 全面开放大小拍摄场景 包括改造华夏文化园专用于微短剧拍摄 办公楼也被改造为航站楼等场景[2][3] 产业链人才供需状况 - 演员出现严重供不应求 头部演员档期按天计算 部分顶流档期已排至10月份[6] - 群演成为最紧缺工种 演员公会需通过岗前培训新增近百人 并增加办证频次保障供给[4][5] - 选角公司持续为剧组输送人才 二十余名管理员需实时进行跨剧组人员调配[5] 行业提质升级趋势 - 微短剧制作标准向专业化发展 已采用专业灯光/马匹/车辆等设备 完全按大剧组模式运作[7] - 主管部门出台多项举措 将网络微短剧与网络剧/网络电影按同一标准管理[8] - 行业从粗放增长转向规范发展 形成"微而不弱 短而不浅 剧有品质"的精品导向[8]
微短剧剧组数量激增 横店影视城“横竖皆有戏”
证券时报· 2025-08-11 17:38
微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 - 横店影视城前7个月接待竖屏微短剧剧组超过2300个 远超2024年全年的1190个 [1][2] - 微短剧市场规模从2021年3.68亿元飙升至2024年505亿元 首次超过电影票房 [7] - 单部微短剧制作成本从早期30万元提升至80-150万元 精品化趋势显著 [7] 横店影视城产业升级 - 横店专门改造华夏文化园并开放全部场景应对微短剧拍摄需求 [2] - 成立竖屏剧运营中心 日均对接200-300个剧组 单日需协调70个在拍组+90个筹备组 [3] - 办公楼等非传统场景被高频利用 如玻璃幕墙改造为航站楼拍摄地 [3] 产业链人力资源紧张 - 演员档期按天计算 头部演员档期已排至数月后 [6] - 群演缺口严重 演员公会需临时调配学校资源并增加办证频次 [4][5] - 第三方选角公司日均发布"找人"需求 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5][6] 政策与行业规范发展 - 国家广电总局将微短剧纳入网络剧同等管理标准 推动"短而不浅"的精品导向 [8] - 专业设备使用率提升 灯光/马匹/车辆等配置已接近传统大剧组水平 [7] - 横店通过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占据微短剧生产中心地位 [2][8]
规范化与精品化并重 微短剧暑期热度攀升
中国经营报· 2025-07-29 15:55
行业热度与内容创新 - 暑期微短剧行业热度持续攀升 一批精品微短剧集中上线 涵盖重大革命历史、反诈普法、轻喜剧和非遗等多元题材 [1] - 具体案例包括《山河回响》(《亮剑》原班人马)、《云端捕手》(反诈普法)、《成何体统》(轻喜)和《墨韵新生》(非遗故事) 其中《成何体统》《墨韵新生》开播后已带动观剧热潮 [1] - 行业创作从"强冲突、快反转"的爽感叙事转向"情感共鸣"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表达 呈现精品化发展态势 [1] 政策监管与规范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7月11日和7月21日连续发布管理提示 7月11日强调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和剧情 7月21日针对抗战题材提出娱乐化、虚无化历史的创作绝不被允许 [3] - 自去年10月以来广电总局已发布约7份管理提示 对题材(如中老年、霸总)、技术(AI应用)和类型(抗战剧)进行精准治理 并通过分类审核、黑名单制度清除违规内容 [3] - 政策管理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 通过鼓励精品、开辟绿色通道扶持优质项目、推出"微短剧+文旅/普法"等创作计划为行业创新指明方向 同时遏制"劣币驱逐良币"规范市场秩序 [3] 创作方向与题材拓展 - 广电总局部署六大创作计划 包括"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跟着微短剧来科普""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微短剧里看品牌"和"微短剧里看非遗" 为内容生产提供清晰价值坐标 [6] - 市场主体积极响应政策导向 推出创新题材作品如科幻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聚焦月球基建工程 获中国国家航天局支持 入围2025年央视网"中国正能量短剧"共创计划)和非遗题材《墨韵新生》(聚焦古画修复 改编自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师小说) [5][6] - 互联网平台片单显示题材多元化覆盖 红果短剧"果燃计划"推出21部精品短剧 涵盖科幻、反诈、非遗及抗战主题 爱奇艺暑期片单包括轻喜剧《成何体统》、演员王丽坤首部微短剧《若熙传》和港风作品《天若有情》 [7] 平台角色与生态建设 - 互联网平台加大对微短剧的投入与资源倾斜 将影响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促进行业繁荣发展 [8] - 平台通过专题分类、开辟特色剧场、推出假期档片单等方式精准把握内容消费场景 帮助用户从海量市场中高效获取内容 有效拓展用户市场 [8] - 平台可深度参与定制化内容创作(如文旅、非遗、普法、品牌推广题材) 将流量优势、用户洞察与社会价值结合 构建差异化内容生态并摆脱对单一娱乐题材的依赖 [9] - 平台需加强算法管理和场景化消费运营 通过有效分类和主题推荐让存量内容产生增量价值 并强化内容与消费场景的契合度(如春节推亲情社交内容、寒暑假推青春题材) [10]
微短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精品化成暑期档主旋律
第一财经· 2025-07-24 01:25
微短剧市场概况 - 2024年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网民使用率59.7%,行业总规模504.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425.02亿元票房 [1]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680亿元,2027年有望达千亿级别 [1] - 增长驱动因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娱乐需求及内容产业数字化转型 [1] 行业发展阶段与政策规范 - 行业从"野蛮生长"步入"精品化探索"阶段 [2] - 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确立"分类审核"与"持证传播"管理框架,推动精细化管理 [1] - 红果短剧等平台通过技术审核与人工筛查结合确保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 [1] 商业模式创新 - 红果短剧采用"免费看剧+广告分账+专业制作"模式定义行业商业逻辑 [4] - "阶梯式分账+流量激励"机制使头部短剧单月分账收益达数百万元 [4] - 腾讯视频推出厂牌激励计划,制作方最高可获500万奖金,导演/编剧/IP最高100万奖励 [5] 人才与产业链升级 - 长信传媒、柠萌影视等传统影视公司专业团队加入微短剧制作 [5] - 行业从作坊式生产转向涵盖IP开发、剧本孵化、拍摄执行的工业化体系 [5] - 腾讯视频对竖屏短剧S/S+级剧本提供保底稿费及播后额外奖励 [5] 技术创新应用 - 5G普及支持4K超高清画质与互动式剧情实现 [8] - AIGC技术渗透全流程,ChatGPT等大模型可几分钟生成剧本初稿 [7][8] - 快手可灵AI、抖音即梦AI等视频生成模型提升制作效率 [7] 精品化内容成果 - 2025年暑期档《念念有词》播放量破10亿,成红果首部双破亿短剧 [10] - 红果"果燃计划"合作近300部短剧,总播放量近百亿,获国际电影节多项荣誉 [10] - 爱奇艺《成何体统》热度峰值5667创平台纪录,腾讯视频《重返八零共白首》获市场认可 [13] 题材多元化与社会价值拓展 - 题材覆盖科幻、非遗、年代创业等,如《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姐姐的三条簪》 [11] - 非遗主题作品《祈安澜》《墨韵新生》实现文化传播与公众教育功能 [14] - 文旅融合剧《和你的桃花源》带动永春旅游收入增长35% [14] - 国家广电总局推出"微短剧+"行动计划,涵盖文旅、普法、非遗等六大方向 [15] 就业与经济影响 - 2025年上半年行业创造64.7万个就业岗位,90后从业者占比超60% [16] - 新就业形态特征包括灵活工作时间、数字化创作方式等 [16]
“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举办 爱奇艺(IQ.US)6部制播作品获多项荣誉
智通财经· 2025-07-23 06:39
微短剧盛典概况 - 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在山东烟台举行 旨在表彰兼具情感穿透力与现实表现力的微短剧作品 [1] - 盛典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部门联合主办 属于国家级微短剧行业盛会 [16] - 活动通过14项年度推荐展现行业成果 涵盖作品、演员、城市等多个维度 [16] 获奖作品与平台表现 - 爱奇艺6部制播作品获奖 包括《原罪》《七月的风是甜的》《搬砖吧 大小姐》《唐诡奇谭》《楷模》《家里家外》 [1] - 具体奖项分布:《原罪》《七月的风是甜的》《搬砖吧 大小姐》获年度品质微短剧 《唐诡奇谭》获平台年度期待微短剧上新 《楷模》获"向上力量"上新 《家里家外》获年度微短剧 [16] - 年度品质微短剧完整名单包含20部作品 如《鹦鹉》《法官的荣耀》《重回永乐大典》等 [7][8] 行业活动与计划 - 启动"中国精品微短剧展映计划" 由爱奇艺CEO龚宇与广电总局、中国移动咪咕等机构代表共同推动 [17] - 计划将推介具有"时代性 人民性 引领性"的精品内容 [17] - 爱奇艺戏剧中心总经理李莉现场介绍自制短剧《唐诡奇谭》的制播情况 [17] 演员与城市荣誉 - 年度表现力男演员:姚冠宇 代高政 [4] 年度表现力女演员:余茵 许梦圆 [5][6] - 年度观众喜爱演员包括壬格格 徐梦洁 白妍等 [3] 品质演员包括李光复 张晨光 慧慧周等 [10] - 年度上镜城市:福州 临汾 西安 烟台 济宁 苏州 黄山 鄂尔多斯 [9][10] 平台战略与行业影响 - 爱奇艺坚持精品化策略 推出兼具观赏性与艺术性的头部内容 [23] - 获奖作品以扎实叙事 精良制作 多元题材和正向价值获得行业认可 [16] - 平台将持续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推动健康向上发展 [23] 新作储备 - 总台年度期待微短剧包括《奇迹》《墨韵新生》《舞动敦煌》等 [10] - 平台年度期待上新作品含《唐诡奇谭》《搏忆》《山河回响》等 [11] - AIGC微短剧板块涌现《英雄》《美猴王》《中国神话》等创新内容 [3]
微短剧何以精微致远
北京青年报· 2025-07-10 23:33
微短剧行业现状 - 微短剧成为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最受关注话题,超越传统长剧和综艺 [1] - 行业库存总量达4万部,但有效播放增速从2月44%下滑至6月47% [2] - 长剧年投入超300亿元,短剧投入超120亿元,形成增量市场 [2]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电影票房 [11] - 北京微短剧产值3362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二 [11] 创作与内容趋势 - 同质化导致"爽疲劳",爱奇艺剧本签约率仅2%-3% [3] - 创作逻辑从"流量叙事"转向"影视化表达",如《好一个乖乖女》获11亿小时播放 [3][4] - 精品化转向现实共情题材,如《家里家外》《逃出大英博物馆》等 [4] - 爱奇艺划分竖屏微剧(1-3分钟)和横屏短剧(5-20分钟)两大品类 [5] - 平台推动IP改编,整合近3万部小说IP,开发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 [5] 平台战略与创新 - 爱奇艺推出"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和"短剧大剧计划",对标长剧品质 [5] - 腾讯视频"十分短剧"品牌追求满分品质,聚焦家庭、青春、创新题材 [6] - 抖音"辰星计划"和"果燃计划"双轮驱动,《家里家外》三天获10亿播放 [6] - AIGC技术压缩成本30%,催生互动剧等新形态 [11][12] - AI应用于剧本优化、镜头设计,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9] 政策与国际化 - 北京市构建全链培育体系,2024年120部微短剧入选国家级推优 [7] - 通州区设立网络视听产业园,2024年产值破10亿元,税收激增100% [7] - 北京市修订国际传播政策,《不完美受害人》获783万元译制奖励 [8] - 近半北京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长月烬明》全球播放量过亿 [8][12] 用户与技术驱动 - 北京用户以女性为主(超60%),25-34岁占比541% [11] - 近四成用户偏好3-5分钟短剧,周末及通勤为观看高峰 [11] - AI与真人结合成为新方向,如《烟雨神游记》引入AI角色 [10] - 超级个体崛起,小团队可借助AIGC完成全流程制作 [9][10]
短剧大咖:当单部成本破200万,为“产品”找买家不丢人
第一财经· 2025-06-28 06:15
流量时代终结,精品化是趋势 -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行业迅速崛起吸引众多玩家[3] - 小红书作为后来者上线精品短剧剧场,爆款短剧《痴人之爱》累计播放量近8千万[3] - 精品化不仅是制作预算追加,更是内容升级,用户审美倒逼平台和制作方提升品质[4] - 专业团队取代非专业团队成为行业主流,微短剧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联动形成新生态[4][5] - 头部玩家开始着眼IP价值构建,原创IP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而非改编长剧或抄袭[5] 行业成本与收益两极分化 - 爆款短剧净利润可达成本的30至40倍,但非爆款可能成本远高于盈利[8] - 微短剧制作成本从初期一二十万上涨至普遍七八十万,部分量产成本达两三百万[9] - 行业探索可复制的爆款模型,底层创作逻辑相似但需避免单纯模仿[9] 多元化商业模式探索 - 电商内容植入成为新收益来源,爆款短剧服饰销量带来的电商流水远超预期[10][11] - 效果广告与微短剧结合,直接引导用户下单,分账收入模式为制作方提供成本想象空间[10] - 行业需平衡艺术与商业,通过盈利吸引资本流入,推动影视行业整体价值提升[10]
微而不弱 短而益精
人民日报· 2025-06-11 08:18
微短剧《狮城山海》的制作与创新 - 投资过亿的《狮城山海》全程在海外取景,单在马来西亚拍摄95天,打造超过2.4万平方米的南洋历史文化街 [1] - 该剧摆脱"粗制滥造"标签,向"长剧质感"和"电影感"靠拢,实现精品化探索 [1][2] - 通过台网排播结合微短剧快节奏与长剧追剧体验,更新了业界对微短剧的认知 [2] 微短剧行业分类与发展方向 - 微短剧分为三类:10-20分钟横屏短剧(精品化方向)、3分钟竖屏短剧(主流市场)、1分钟小程序剧(付费/广告模式) [2] - 《狮城山海》作为20分钟横屏短剧,推动行业重新思考精品化路径 [2] - 行业需解决快节奏下叙事拖沓、人物动机铺垫不足等问题,平衡主支线篇幅 [2] 内容价值与文化表达 - 以热血故事反映华人"下南洋"艰苦历程,传递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等精神内核 [1] - 通过错落有致的现实描摹,完成主流价值观表达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1][2] - 南洋风情场景的精雕细琢使文化符号跃然屏上,增强观众沉浸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