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联合体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举措密集落地 多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8-13 17:48
创新联合体与金融支持 - 江苏省2025年启动创新联合体建设 重点支持领军企业 行业龙头企业 独角兽企业整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 [1]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明确为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提供中长期融资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 并购重组 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1] - 金融支持被视为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关键 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1]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 - 石家庄市2025年9月施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针对生物医药 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制定专项保护措施 [2] - 福建省10月施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聚焦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领域 明确算法 基因序列等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建立行政 司法 仲裁调解立体维权网络 [2] - 长三角三省一市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建立资产单列管理制度 通过先使用后付费 专利开放许可等方式促进中小微企业使用科技成果 [2] 产业融合与国际竞争力 - 深度融合的目标是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新兴支柱产业 打造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标杆 [3]
从长三角到长江经济带——超级“创共体”来了
科技日报· 2025-08-13 02:50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全国首次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开展区域立法《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于9月1日施行 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 - 11省市科技部门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拓展发展新空间 培育发展新动能 [1] 区域创新合作成果 - 中新苏滁高新区60%外资项目、70%投资额、80%项目源自长三角地区 成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样板 [3]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人员超18000人 衍生孵化企业1700余家 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万家 布局建设超过100家研发载体 [6] - 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实施重大技术项目140余项 与200余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与近600家龙头企业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6] 科技创新突破 - 华睿生物技术成为国内最大β-丙氨酸生产基地 获2024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优秀奖 [2] - 安徽华创鸿度光电科技新型高性能超快激光器进入小批量生产 实现高功率光纤光栅自主可控 [4] - 江苏奥意科技自主研发国内首个飞秒光栅 光谱调节参数达4阶国际领先水平 6000W光栅通过客户测试为国内最高功率 [6] 创新生态建设 - 长三角共同建设两批24家创新联合体 亨通光电牵头"长三角海洋信息传输技术创新联合体"入选第二批试点 [8] -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组织实施项目43项 财政投入1.8亿元 联动社会投入11.5亿元 [10] - 2024年联合攻关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 发布重点揭榜任务41项 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 [10] 跨区域协同拓展 - 江苏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集中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 [7] -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孵化"合成气制航空煤油项目"落户四川泸州 实现技术产业化突破 [11] - 研究院入渝5年引进人才811人 发布重庆市首款语言大模型兆言和全球首款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 [11] 创新资源整合 - 长江经济带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高校院所、一半左右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 五大国家级科创中心有3个落子该区域 [10] - 通过联盟共建、平台共用、人才共聘、成果共享、生态共治 实现创新一体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11] - 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持续优化 [3]
浦口经开区新增一家创新联合体
新华日报· 2025-08-10 19:35
南京市创新联合体备案名单 - 南京市科技局公布2025年市创新联合体备案名单,浦口经济开发区企业芯德半导体牵头的项目成功入选[1] - 园区市级备案创新联合体已达3家,涉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1] 集成电路2.5D先进封测关键技术研发联合体 - 由江苏芯德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芯爱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参与[1] - 通过共享研发平台、联合工艺验证及产业链协同加速2.5D技术产业化[1] - 填补本地高端封测空白,助力南京从"封测大市"向"封测强市"转型[1] - 为国产芯片供应链安全提供支撑[1] 浦口经济开发区创新生态建设 - 从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攻关团队到"政企学研"协同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1] - 以创新联合体为纽带串联实验室与生产线、科学家与企业家、产业链与创新链[1] - 芯德、华天、久吾等行业龙头领衔的创新联合体持续攻克技术难关[1] - 在各产业链条上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1] - 贯通创新成果转化路径,形成可推广复制的实践经验[1]
杭州成全国学子暑期实践“青春磁场”
杭州日报· 2025-08-07 03:26
社会实践规模与范围 - 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500个大学生团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3][7] - 活动辐射范围从杭州扩展至全国多地 包括江苏 安徽 宁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 - 经过筛选后100多个团队报告在杭州新闻App专题展示 单篇最高阅读量达300万次[7]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杭州科技企业展示前沿技术:云深处科技机器狗应用于工业巡检和应急救援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实现人机交互 强脑科技仿生手通过动作感知实现现实交互[4] - 兰州大学实践团调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重点关注质子治疗和AI辅助诊疗技术的落地成效[5] - 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创新联合体[4]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 多所高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模式[4] - 厦门大学联合厦门工学院等高校组建福建省实践示范队 走访浙江大学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4] -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产业应用相结合[4] 医疗健康领域实践 - 兰州大学实践团聚焦智能医疗技术应用 形成青年建言报告为基层医疗智能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撑[5] - 天津大学医学院实践队通过医学科普宣讲和乡村义诊助推城乡助老范式[6] - 广东医科大学组建10所高校协作联盟 开展12项志愿服务包括急救技能普及和国防教育[6] 活动组织与影响力 - 活动通过省级主管部门 当地高校 主流媒体及自媒体平台等多渠道推广[7] - 活动受到浙江省学生联合会和共青团浙江省委的官方推荐[7] - 杭州日报品牌项目形成全国性影响力 吸引跨省团队主动参与[6][7]
“深度绑定”共攀科技创新高峰
新华日报· 2025-07-30 21:12
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 - 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由领军型科技企业、重大创新平台或行业公共技术平台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资源,开展跨区域协同攻关 [1] - 首批12个联合体涉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7个战略必争领域,第二批12个扩展至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等10个领域 [2][5] - 联合体聚焦"卡脖子"技术、先发优势关键技术及前沿基础技术,目标形成可复制的标志性成果 [5] 人工智能领域联合体案例 - 思必驰牵头的语言计算联合体汇聚6家沪苏浙单位,包括科沃斯、上海交大、吉利汽车研究院等 [2] - 联合体攻克AGI场景适应性难题,通过"1+N"中枢大模型架构实现吉利领克900全时语音助手升级,支持多模态车控交互 [3] - 技术成果已落地奇瑞汽车,并拓展至智能家居、数字政企领域,未来计划切入具身智能赛道 [8] 生物医药领域联合体案例 - 康缘药业牵头的中药绿色制造联合体联合5家单位,攻关中药提取精制生产线智能制造技术 [4] - 攻关团队80人中博士占比48%,高级职称51%,35岁以下青年占50%,共享国家级科研平台资源 [4][7] - 阶段性成果包括完成智能化闭环浓缩机样机研制,解决行业能耗高、污染大的共性痛点 [8][9] 联合体运行机制 - 康缘药业联合体建立四级管理组织体系,设立专职科研助理提升效率,按任务分组深度捆绑成员单位 [6] - 思必驰联合体实行"群策群力+专业指导"模式,通过风险评估减少不确定性,实现跨单位精准对接 [6] - 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算法、数据、场景等要素,知识产权分配明确独立研发与合作成果归属 [7] 联合体商业化成效 - 语言计算联合体技术帮助科沃斯、老板电器在智能家居场景快速应用大模型交互技术 [9] - 奥赛康药业联合体规划3-5年开发1个抗耐药感染创新药,实现2-3个药物产业化,形成"临床需求-研发-产业化-验证"闭环 [9] - 美辰微电子联合体已启动低轨卫星通信芯片关键技术攻关,进入电路设计仿真阶段 [10]
第七届中关村•智聚创新创业大赛落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5 13:46
大赛概况 - 第七届"中关村智·聚"创新创业大赛历时360天,321个项目参与角逐,最终48个项目获奖 [1] - 大赛意向融资总额突破3000万元人民币 [1] 获奖项目亮点 - 前沿技术赛道:一等奖项目"高等级防爆工业机器人"实现90%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3] - 生命科学赛道:"高性能多模态精神疾病诊疗大模型"实现3分钟快速心理筛查,临床符合率达85% [3] - 新制造赛道:"芯片应用验证检测设备"构建标准化、通用化、自动化的一站式检测平台 [3] 产业落地支持 - 中关村街道与11家获奖企业签署落地协议,提供孵化空间、产业资源和大赛奖金 [5] - 推出"企业引进服务政策包",包含专项扶持基金、人才绿色通道和技术转化扶持 [5] - 实施"线下精品展+线上云展馆"双轨展示模式,线下展示24个获奖项目,线上展示65个决赛项目 [5] 后续发展计划 - 年内将开放智慧治理、城市更新等应用场景供新技术首试首用 [7] - 推出"企业成长陪跑计划",整合政策、空间和金融服务资源 [7] - 采用"一季一赛、贯穿全年"的轮赛机制,联动科技载体构建创新联合体 [7]
解码东莞经济半年报:向“新”力驱动增长韧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4 11:09
东莞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外贸增速达16.5%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外贸依存度从超400%降至113%,仍为全国最高城市之一,仅次于深圳(122.4%) [2] - 进出口货值7492.8亿元,拉动广东省外贸增速2.4个百分点 [3] 外贸韧性分析 - 民营企业进出口4695.4亿元(占比62.7%),同比增长24.4%,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5.5% [8] - 对东盟进出口增长43.5%(跃居第一大贸易市场),对印度、中东、中亚五国分别增长21.5%/31.5%/63.6% [6] - 原产地证书签发量同比增83.8%,中国-东盟/韩国证书分别增210.37%/203.15% [7] 制造业转型升级 -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9.2%,电气机械增8.8%,化工制造业增12.4% [10] -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7.5%/9.1%,服务器/集成电路产量增408.8%/89.9% [10][11] - 创新联合体研发投入23.7亿元(同比+25.5%),新型储能联合体营收308.97亿元(+18.46%) [14] 新兴产业发展 - 潮玩出口99.7亿元(+6.3%),占全国85%生产份额及全球25%动漫衍生品制造 [9] -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30.6%/31.8%,OPPO/vivo研发中心加速建设 [13] - 祐富佰盛智能科技项目投产后预计形成45亿元产业集群 [13] 企业案例 - 宝马电线电缆上半年出口7117.6万元,新能源车用线缆技术领先 [2] - 快意电梯海外营收年增30%,预计今年海外占比突破50% [7]
解码河南科技“新名词”
河南日报· 2025-06-29 23:11
科技创新机制 - 河南省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龙门实验室成功揭榜2个项目,实现省实验室牵头参与"揭榜挂帅"项目零的突破 [2][3] - "揭榜挂帅"机制旨在通过悬赏方式整合资源,提高科技攻关效率,首批已立项支持5个项目 [3] - "PI制"赋予首席科学家更大自主权,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余龙表示该制度能更好激发创新活力 [4] - "赛马制"选择多个主体并行攻关,河南省已在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对6项重大科技专项实行该制度 [4] 科技服务与体制改革 - 河南省推出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征集创新要素需求6.07万项,办结率99.3% [6] - "赋权改革"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郑州大学转化合同从67项增至225项,总金额从2768万元增至3.92亿元 [7] - "备案制"已对省实验室59个重大创新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8] 产学研融合 - "科技副总"机制已选派626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如郑州大学刘文涛教授帮助银金达集团年新增产值超5000万元 [10] - "概念验证"和"中试基地"分别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10] - 河南省已认定39家创新联合体,形成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合力 [11] 产业技术突破 - 龙门实验室将牵头打造井下智能作业集成平台,目标实现智慧工厂物流调度效率提升20%以上,设备综合效率提高15%以上 [3] -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发榜"煤矿综采核心装备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旨在解决行业本质安全痛点 [2]
广东省国资委:目前省属国企共组建45个创新联合体
快讯· 2025-06-17 06:49
广东省属国企创新联合体建设 - 广东省属国企已组建45个创新联合体 [1] - 建设1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73个省级创新平台 [1] - 参与131个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1] - 产出一批原创技术成果 [1]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展 - 2025年第二次专题推进会于6月17日召开 [1] - 广东省国资委披露上述创新成果数据 [1]
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科技镇长团跑出产学研融合“加速度”
新华日报· 2025-06-09 21:35
科技镇长团的工作成果 - 由6名"双一流"高校专家组成的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累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0余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0多名[1] - 创新"人才+项目+产业"三维联动机制,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1] - 科技镇长团入驻以来带动园区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2] 技术转化与产业合作 - 吴日铭教授促成新城杭集高新区与中数复兴智能科技公司达成模具智能化升级合作,其智能设计系统可提升行业30%的设计效率[1]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选派20余人走进企业,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良性循环[1] - 电子科技大学与扬州未来产业联合研究院共建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预计3年内孵化3-5家高新技术企业[1] - 闵锐教授团队提出的"场景驱动"研发模式可缩短技术转化周期40%以上[1] 新兴产业培育 - 刘霖教授团队在低空经济领域达成深度合作,优先转化无人机导航系统等专利[1] - 新城已形成"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创新联合体,加速构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生态[2] - 重点发展智能电网、低空经济等领域,创新成果持续转化[2] 人才培养与引进 - 倪中新教授创新"场景化引才"模式,组织新城代表参观上海IC芯片实训中心等重点平台[1] - 推动华东航空谷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定制航空科技专项课程,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1] - 科技镇长团深度参与国网双创科技园、数据产业园等五大专班建设,形成全链条服务机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