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内卷

搜索文档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虎嗅APP· 2025-06-23 23:45
核心观点 - 低价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源于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而非简单的"内卷" [5][6][7] - 真正的消费升级在于扩大产品可及性,而非单纯提高价格 [19] - 高附加值商品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本创造的差异化价值(设计/技术/品牌等),而非原材料或生产环节 [21][22][25] - 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的关键在于释放人的创造力,而非维持价格底线 [27][30][32] 低价形成机制 - 规模效应直接降低单位成本:55寸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因面板尺寸扩大 [6],空气净化器均价降34%同时产量增53% [8] - 分散市场格局加剧价格竞争:小龙虾养殖规模扩大4倍导致价格下滑 [10],空调行业2015年混战时期价格战频发 [12] - 成本压缩存在技术路径:马斯克"白痴指数"理论显示生产环节成本可优化 [6],SpaceX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价发射 [6] 附加值创造逻辑 - 原材料/生产环节附加值易被摊薄:芯片代工与玩具制造依赖标准化流程 [21][23] - 人力资本创造不可复制的附加值:英伟达芯片设计/迪士尼IP/泡泡玛特设计带来溢价 [21][22],米老鼠衍生品年零售额达516亿美元 [21] - 品牌价值需长期积累:奔驰宝马商标溢价背后是市场认知构建 [25],安踏从代工厂到自主品牌转型印证此点 [23] 产业升级路径 - 劳动生产率提升驱动价格下降:福特T型车装配时间从700小时压缩至12.5小时,售价从4500美元降至200美元 [27] - 消费市场转向非实用属性:潮玩/厨艺视频等细分领域增长挑战工业化定价框架 [30] - 技术研发决定产业地位:谷歌4400万美元收购DNNresearch团队看重AI论文价值 [31],半导体设备商(应用材料/泛林)掌握晶圆厂关键技术 [23] 市场竞争规律 - 价格战是市场扩张期必然现象:咖啡机/电动牙刷等品类普及伴随均价下跌 [8] - 格局稳定后价格趋于均衡:空调行业形成寡头后价格战消退 [14] - 无效竞争源于附加值缺失: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布局智能制造附加值环节 [23]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远川研究所· 2025-06-23 12:38
商业竞争演变 - 十年前商业竞争以低价为核心策略,"价格屠夫"被视为企业优势,如今低价策略被指责为经济伤害的源头[1] - 当前商业环境中,低价导致工厂利润微薄、商家经营困难、消费者担忧质量问题,形成恶性循环[2][3] - 部分企业主张"守护价格底线"以实现消费升级,但忽视了价格上涨需对应附加值的提升[4][5] 低价的形成机制 - 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必然导致低价,规模效应摊薄生产成本是制造业普遍规律[6][7] - 松下、丰田、沃尔玛等企业的成功均源于成本压缩与低价策略,SpaceX的核心优势也是低成本[8] - "白痴指数"概念揭示生产环节成本过高的问题,技术改进与规模效应可降低该指数[9][10] 价格与质量的关系 - 价格下降不等于质量下降,制造业的核心目标是在参数不变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11] - 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源于显示面板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而非供应链压榨[12] - 空调价格下降源于市场规模扩大摊薄固定成本,合理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而非政策或企业干预[13] 低价的市场条件 - 低价出现需满足市场规模增长与市场格局分散两个条件[14] - 空气净化器均价下降34%但产量增长53%,反映市场规模扩大推动价格下行[16] - 咖啡机、电动牙刷等品类普及过程中均价同步下跌,印证市场规模与价格负相关[17] 市场格局与价格竞争 - 小龙虾价格下降源于养殖规模扩大4倍,反映高需求推动竞争加剧[18] - 空调市场从混战到寡头格局稳定后,价格战减少,企业转向非价格竞争[20][21][23] - 企业家指责"低价内卷"多因身处增长停滞市场或面临行业出清压力[25][26] 附加值的本质 - 商品涨价若未伴随功能或工艺改进,市场将迫使价格回归公允区间[29][31] - 白牌和平替产品出现源于附加值仍集中于原材料与生产环节[32] - 真正的消费升级是让更多人低价获得商品使用权,而非单纯提高单品价格[34][35] 制造业的附加值转移 - 英伟达、Prada、泡泡玛特等企业通过设计、品牌等非生产环节创造高附加值[39][41] - 迪士尼衍生品516亿美元零售额体现IP价值远超原材料与生产成本[40] - 高附加值商品普遍压缩原料与生产占比,转向人的知识与技能[49] 劳动生产率与创新 - 福特T型车成功源于流水线提升效率,单位生产时间从700小时降至12.5小时[53] - 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被美的收购,体现生产设备对附加值创造的关键作用[47] - 谷歌4400万美元收购DNNresearch,凸显人才知识价值远超有形资产[62][63] 消费观念变迁 - 工业化时代商品价值衡量标准聚焦实用性,忽视设计、服务等非实体附加值[55] - 乐高与泡泡玛特的争议反映非实用性定价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58] - 社会进步体现为人的智慧获得比原材料更高的定价权[59][60] 产业升级路径 - 摆脱低价内卷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人的价值创造能力[52][68] - 高附加值产业需结合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与IP运营等非生产环节[45][46] - 经济繁荣依赖高附加值产业持续创造财富并合理分配[75][76]
多家充电宝品牌召回背后:消费电子行业电芯之殇
36氪· 2025-06-23 07:32
事件概述 - 罗马仕因安全问题召回49万台充电宝 高校禁用其20000毫安产品[1] - 安克创新公告指出某供应商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 可能导致长期使用后过热或燃烧[1] - 事件涉及行业通用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 其多个3C认证处于暂停状态[3] 供应链影响 - 安普瑞斯为小米、绿联、倍思等主流充电宝品牌供应电芯 是国内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领军企业及软包电池第一大供应商[3] - 原材料变更降低电芯热失控阈值 下游厂商无法通过常规监测发现异常[4] - 安克创新已终止与安普瑞斯合作 切换至其他供应商[4] 行业现状与矛盾 - 2024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市场占比38.7%[6] - 行业技术壁垒低 集中度一般 陷入低价内卷 200元以下产品为主流 49-99元产品常见[6] - 核心矛盾是市场追求极致低价与锂电池安全高成本要求的冲突 电芯成本占比超50%[6] - 电芯制造商为降成本擅自变更材料、简化工艺 埋下安全隐患[6] 政策与标准进展 - 工信部6月18日公开征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标意见 拟解决容量虚标、老旧电芯回流等问题[8] - 政策将覆盖生产技术、质量监测等环节 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质量战 可能复制锂电池"标准化→集中化→国际化"路径[9] - 参考动力电池发展:2025年强制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推动产业高质量升级[8] 技术升级与合作动态 - 安克创新与新能源集团(ATL)达成过亿金额合作 提升电芯质量标准[9] - 行业需平衡技术创新(如快充、固态电池)与消费电子对轻薄的苛求[8][9] - 动力电池电芯价格降至0.3元/Wh(含税0.35元/Wh) 部分企业低于成本价销售[7]
新西兰对华免签刚松绑,当地华人包车商早已卷到血流成河
36氪· 2025-06-17 02:41
新西兰对华免签政策调整 - 新西兰宣布自2024年11月起对持有有效澳大利亚签证的中国公民试行12个月免签入境政策 允许停留不超过3个月 [1] 新西兰旅游业复苏情况 - 2023年新西兰全年入境游客量同比增长106% 增速全球领先 [6] - 中国赴新西兰旅游人次2023年恢复至15.1万人次 2024年大幅增长64.24%达到24.8万人次 [7] - 2024年下半年开始新西兰旅游业增速明显放缓 从迅猛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8] 华人包车市场价格体系 - 正规7座车包车价格正常区间为700-1000纽币/天 业内默认价格底线为700纽币/天 [3][4] - 市场出现大量低价竞争 5座车报价从700纽币/天降至300多纽币/天 [2] - 黑车价格仅为正规价格的1/2或1/3 严重冲击市场价格体系 [11] 包车市场供给侧变化 - 旅游市场繁荣期华人包车商激进扩张车队规模 导致运力严重过剩 [9] - 为减少损失包车商持续降价 同业结算价格自2023年以来持续走低 [9] - 澳新地区旅游线路价格随之下降 出现9.9澳元的大洋路一日游产品 [9] 黑车市场现状与影响 - 黑车主力军为当地华人留学生 使用私家车非法运营 [11] - 黑车提供情绪价值服务 包括探索野景点和冷门景色 [12] - 黑车安全事故频发 包括车祸后逃避责任等情况 [13] - 黑车持续侵蚀正规包车商市场份额 迫使正规军参与价格战 [14] 需求侧结构变化 - 2024年前中国游客以高端度假客群为主 对价格不敏感 [15] - 2023年以来游客结构变化 中老年、亲子家庭和年轻穷游群体比例大增 [15] - 新客群价格敏感度高 对性价比追求更执着 [15] - 出现价值10万元人民币订单因1000元差价而流失的案例 [16] 销售渠道变革 - 社交新媒体销售快速崛起 通过精美内容吸引年轻客群 [18] - 社交新媒体销售以极低价格获客 仅出常规价格的20%-30% [20] - 将线下履约服务全部甩包给包车商 利润与风险分离 [20] - 导致包车商分化 部分因成本压力接受低价订单 [21] 行业规范建议 - 呼吁游客确认车辆COF、COL、TSL资质及司机驾驶证等文件 [24] - 建议建立行业价格指导体系和行为规范 [26] - 希望通过明确价格标准帮助游客做出合理选择 [26]
Temu大面积限流高价,卖家销量骤跌!
搜狐财经· 2025-05-20 04:48
消费者支出与卖家销量 - 2025年4月前三周美国消费者在Temu上的支出同比增速从接近50%骤降至几乎为零 [1] - 大批Temu美区卖家反映近期产品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 [1] - 4月27日至5月4日Temu销售额周比2024年同期下降约10% [8] 平台政策调整 - Temu推出"申报价高价率"和"申报价高价金额"两大比价指标 高价商品将面临限制上新、冻结提现等惩罚 [4] - 全托管即将恢复 平台通过提报活动做低价以拉流量 半托管商品核价受影响 [4] - 部分"高价限流"由系统问题导致 后通过降价或提报活动解除 [4][5] 中美贸易政策影响 - 美国取消T86免税政策 Temu下架大量美区全托管商品 [6] - 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取消91%加征关税 但T86从价关税仅从120%下调至54% [6] - 半托管商品未能承接预期流量 部分卖家销量下滑90% [6] 价格与流量策略 - Temu在Meta、X和YouTube等平台广告支出平均削减31% [7] - 半托管前端价格飞涨 如28元人民币商品前端显示15美金(108元) 活动价18元仍显示13.4美金(96元) [7] - 涨价导致消费者不买账 如4元商品前端22元 405元商品前台价67.54美金高于计算值64.6美金 [8] 行业趋势与卖家困境 - 减少投流后全托管流量池或降至原来30% 半托管流量池基本不变 [11] - 平台通过上调半托管价格拉高利润 但卖家面临降价保销量或坚守价格的两难选择 [11]
取消“仅退款”的背后:卖家退货越来越多,买家衣服越来越难买
搜狐财经· 2025-05-19 20:55
电商平台政策调整 - 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集体取消"仅退款"政策,替换为"与商家协商处理"[1][2] - 政策调整源于服装电商行业长期积怨,涉及平台、卖家和买家三方矛盾[4] 商家经营困境 - 淘宝女装店退货率从2021年30%飙升至2024年70%-80%,部分直播间退货率高达90%[7][11] - 单件售价200元连衣裙退货成本达50元,"仅退款"订单导致货品无法收回[7][8] - 网红店"大C来也"月推广费数十万,销售额仅增20%但利润下降50%[12] - 2025年3月部分商家关店转行跨境电商[9] 行业恶性循环 - 商家为应对低价竞争使用廉价面料和简化工艺,导致产品质量下降[14] - 运费险和退货便利催生"多买多退"现象,退货成本被摊入定价致价格虚高[22] - 中等价位品质服装消失,200-500元区间产品面临流量困境[23]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遭遇货不对板问题,如直播间连衣裙实物质量差如"抹布"[19] - 部分消费者转向实体店品牌或熟人推荐店铺,关注"一衣多穿""面料解析"等关键词[27] - 社交平台出现对"一次性衣服"和千篇一律设计的集中吐槽[19][20] 平台规则影响 - 拼多多2021年推出"仅退款"政策后,出现职业"羊毛党"批量退款牟利现象[15] - 2023年中小商家发起"炸店"行动冲击平台自营店[15] - 平台尝试用"高体验分店铺优先展示"算法筛选优质商家[27] 行业趋势观察 - 电商流量规则导致服装行业急功近利,爆款模仿现象严重[20] - 消费者需求从"便宜"转向"对的商品",商家需回归产品本质[28] - 平台、卖家和买家三方陷入信任危机,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