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甘肃科源电力集团:碧水青山间的绿色答卷
中国能源网· 2025-08-05 02:07
在能源转型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科源电力集团明珠公司通过一系列创新 实践,将小水电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成果。 从增殖放流到碳减排,从库区绿化到流域治理,每一度清洁电力都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 与回馈。这些举措不仅守护了白龙江、大通河、大夏河等流域的生态平衡,更探索出一条清 洁能源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一度水电的诞生,是一场无声的生态革命。 增殖放流:为江河注入生命活力 水轮飞转间,电流点亮陇原万家灯火,清流滋养江河万千生命;每一度清洁电能都丈量 着发展步伐,每一尾洄游鱼苗都见证着生态初心。 2025年7月中旬以来,明珠公司下属多个水电站相继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九龙峡、锁儿 头电站投放3万尾裂腹鱼苗守护白龙江生态;铁城、头道河水电站联合多部门在大通河、大 夏河流域放流2万尾黄河裸裂尻鱼苗。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该公司六年来累计30余 万尾鱼苗的生态坚守。 "我们选择的都是本土鱼种,比如白龙江裂腹鱼、黄河裸裂尻鱼等,这些物种对维持当 地水域生态平衡具有关键作用。"明珠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科学严谨是明珠公司所有增 殖放流活动的共同特征。 每批鱼苗都经过地方水务局、环保局等部门的精心 ...
湿地修复为浙南村落带来新生机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00:12
生态修复成效 - 九龙湿地通过搬迁厂房、关停非法采砂场等措施改善瓯江水质,修复前近四分之一河道水质恶化[1] - 采用松木桩护坡等技术修复自然驳岸,保持滨水植物多样化种群生境[1] - 萤火虫栖息地恢复近1000平方米,种群数量超100万只,新增14种鸟类和4种全球新发现昆虫物种[2] 旅游经济带动 - 九龙湿地旺季民宿单日最多接待100余人,月营收近2万元[1] - 2024年新增湿地巡护、绿化养护等113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约370万元[2] - 九龙村现有7家民宿,每季度收入约10万元,2024年赏萤季期间民宿总收入同比增长约五成,农家乐及农产品销售总收入同比增长约六成[2] 保护与开发模式 - 丽水市以"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原则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1] - 2023年临时关闭赏萤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整治,改善萤火虫栖息环境[2] - 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参与湿地安保等工作并形成"守护家园"共识[2]
山西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提质增效
新华网· 2025-08-04 01:01
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 -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万安村新建污水处理站,解决了村庄污水问题,处理后的水回流到改造的池塘,方便村民日常用水和休闲[1] - 晋中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建成1万立方米容量的中水蓄水池,黑臭水体处理后转化为中水,通过回用管网用于村庄绿化灌溉和7家工矿企业生产补水[1] - 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量达4000-5000吨,解决了养殖、屠宰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汾河支流磁窑河的问题[1] 人工湿地建设项目 - 忻州市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占地120亩,采用"生态渠+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稳定塘"工艺,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2] - 该项目实现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的作用,保障了汾河河西村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2] 生态保护工程进展 - 山西省2023年6月启动"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计划三年实施285个项目,截至7月5日已全部开工,完工198个,完工率69.5%[2] - 工程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旨在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2]
山西全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提质增效
新华社· 2025-08-03 13:11
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 -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万安村新建污水处理站 解决了村庄污水问题 处理后的水回流到改造的池塘 方便村民日常用水和休闲 [1] - 晋中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建设1万立方米容量的中水蓄水池 处理后的黑臭水体转化为中水资源 通过回用管网用于绿化灌溉和7家工矿企业生产补水 [1] - 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量达4000-5000吨 解决了养殖 屠宰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汾河支流磁窑河的问题 [1] 人工湿地建设项目 - 忻州市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占地120亩 采用"生态渠+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稳定塘"工艺 处理后水质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2] - 该项目实现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保障了汾河河西村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2] 生态保护工程进展 - 山西省2023年6月启动"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 计划三年实施285个项目 截至7月5日已全部开工 完工198个 完工率69 5% [2]
雪山草地,守护伴着牧歌相传
人民网· 2025-08-02 00:04
生态保护与恢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成立后,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植被覆盖度平均提升1.45%,生态质量提高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 [7] - 通过育林、种草、保湖等综合整治措施,被开采区域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面积大幅减少 [4] -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增加到58.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 [10] 生态管护体系升级 - 2019年管护站标准化建设扩充80名管护员,配备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建立科学监测网络 [5] - 当地牧民经过专业培训成为生态管护员,每月有固定工资,配备服装及管护用品 [4] - 雪豹数量增加成为生态改善的证明,红外相机和实地样线走访成为基础监测手段 [5][7] 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 - 门源县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新增15家农家乐、5处露营基地及3家星级接待点,2024年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2亿元 [9] - 牧民转型生态旅游向导,星空露营基地年收入比放牧翻几番 [9]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开馆两年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成为自然教育重要平台 [9] 区域生态战略地位 - 祁连山是黄河和西北诸河重要水源地,滋养青海湖、河湟谷地等生态区,老虎沟管护站位于水源涵养关键地带 [3] - 青海省系统性治理成效显著,长江、黄河干流及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10] - 14.6万名生态管护员参与青海全域生态守护,覆盖雪山草地 [10]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如何既坚守生态保护第一又能实现“全民共享”?
央广网· 2025-08-01 13:02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1] - 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初步恢复"众山皆有虎"景象 [1] - 与试点前2015年相比,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6] - 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增长至70只、80只左右 [6]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增长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6] 新国家公园创建进展 - 四川省纳入规划的国家公园共三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已成立)、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在创建)、贡嘎山国家公园 [1] - 若尔盖国家公园拥有世界最大高原高寒泥炭沼泽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将重点保护黑颈鹤、大天鹅等旗舰鸟类 [2] - 若尔盖创建方案包括"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减畜降牧,目标实现"减畜不减产、降牧不降收",推动区域绿色转型 [2] 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建设 - 国家公园建设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新阶段,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修订及监测体系建设 [3] - 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推进新公园设立 [3] - 已出台40余个改革方案、规划、办法及国家标准,国家公园法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 [7] 全民公益性实践 - 三江源国家公园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至2.1万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达搬迁前近4倍 [4] - 武夷山国家公园对生态茶园补偿标准比园区外高9至13.5元/亩 [4] - 建议采取低门票预约制,建设全民共享基础设施,实施志愿者制度以提升公益性体验 [5] 国际合作与论坛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2024年8月18日至19日在成都举办,主题为"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 [8] - 论坛将探讨"十五五"时期国家公园重大问题和方向,展示建设成果以推动全球自然保护合作 [8]
大美中国一派盛夏好风光 农文旅融合迸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8-01 08:09
新疆特克斯县喀拉峻湖 - 喀拉峻湖位于海拔约2000米的天山腹地,是典型的高山湖泊,湖水碧绿富含矿物质,随光线变化呈现不同色彩 [1] 江西新余仙女湖 - 仙女湖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拥有99座岛屿和丰富亚热带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超80% [9] - 当地沿湖发展露营经济,年接待游客约400万人次,年营收约7亿元 [9] - 湖岛交融形成秀美景观,吸引游客乘船览景 [6] 甘肃甘南美仁草原 - 美仁草原平均海拔3500米,地表有独特"冻胀丘"地貌,因地下水冻结形成凸起草甸 [11] - 草原生长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花绿绒蒿,冻胀丘为其提供生长环境 [11] - 当地实施草畜平衡措施:划分季节牧场、控制牛羊数量、种植燕麦饲草以保护草场 [13] - 高原鼠兔等动物破坏草场,当地开展捕鼠和补种牧草工作防止荒漠化 [15] - 7-9月旅游旺季日均气温13-25℃,开发卡丁车、骑马等项目,搭建帐篷吸引游客 [17]
新闻分析:建设国家公园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新华网· 2025-07-31 12:24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正式设立三江源 大熊猫 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 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1]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 增幅约73% [1] - 海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获有效保护 [1] 国家公园与公众利益关联 - 国家公园作为品质最优生态系统 承担气候稳定器 自然净水机与空气净化器功能 [2] - 采取公益性低门票制度 对军人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免票 [2] - 通过预约制度保障公众公平获得自然体验权利 [2]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以生态保护为第一级推进器 2013年至今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2] - 全民共享作为第二级推进器 体现全民公益性理念 [2] - 高标准建设访客中心标识系统等共享基础设施 [2] 国家公园社会价值 - 提供体验中国最极致自然景观的公平机会 [1] - 志愿者制度允许公民通过实际行动回馈自然 [2] - 惠及千家万户的最普惠生态产品 [2]
专家杨锐:国家公园是惠及千家万户最普惠的生态产品
第一财经· 2025-07-31 06:20
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特点 - 拥有世界最佳自然文化本底条件 包括地形垂直高差超9000米 涵盖6温度带56气候区 生物多样性北半球第一 持续5000年文明史绝无仅有[2] - 建设速度全球最快 从2013年提出到2021年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仅用8年 完成其他国家数十年任务[2] 体系规模与地位 - 建成后总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 陆地占比陆域国土10% 为世界平均水平3倍 美国国家公园4.3倍[2] - 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 面积占比56% 发挥首要性主导性作用[5] 保护理念与目标 - 实行最严格保护 生态保护第一处于绝对优先地位 区别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保护与享用并列第一"模式[5] - 首要目标为原真完整保护中华民族最珍贵自然资产 传承给后代[5] 生态价值与挑战 - 作为最优生态系统 是气候稳定器 自然净水机与空气净化器 提供清洁空气水源及适宜气候[6] - 建设难度全球最大 位于欠发达地区 需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 人兽冲突及社区治理问题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生态脆弱且受气候变化影响[6] 社会效益 - 提供公平体验中国最美最极致自然的机会 三江源可见野狼捕食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傍晚可观测10多种野生动物[1] - 惠及千家万户 是最普惠生态产品 与每个人衣食住行密不可分[6]
颐和园是人类的景观,也是鸟的家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0 22:09
银喉长尾山雀。张传辉摄 普通鸬鹚。张传辉摄 颐和园西堤,小太平鸟从金银木枝头飞过。胡 葳摄 "三宝鸟!" 如今,颐和园里有记录的野生鸟类多达147种。在多方共同努力呵护下,颐和园已经成为诸多鸟类青睐 的栖息地。每天,从北京甚至全国各地而来的游客们,与鸟类共同徜徉在这片曾经的皇家园林。 "我们的工作好不好,鸟类有自己的答案" 颐和园园艺古树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爽,参加工作之后给自己找了个新项目——养虫子。 这看似不务正业的举动,参与者还不少。采访中,几位在颐和园从事园艺工作的女士互相指指对方,都 曾参与其中。 甚至,每年春末,她们还会为一种小飞虫——摇蚊专门立展板,还要制作模型、短视频等,拿着3D打 印的摇蚊模型去给游客讲解。原来,每年此时,颐和园水域附近摇蚊极为密集,不少游客都很担心。但 事实上,摇蚊幼虫吞食水中藻类,自身则是鱼的食物,而鱼又是水鸟的食物,这条食物链成就着昆明湖 的生态平衡。 不过,对植物病理学博士王爽来说,养虫子不是为了好玩。她对记者解释,颐和园多年来一直希望找到 无农药防治方式,而研究就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步骤。 王爽介绍,颐和园从2008年起逐步减少农药使用,如今已经实现团城湖水源地区域零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