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公益性

搜索文档
从全民共享到全民共育——国家公园建设如何做到“全民公益性”?
新华网· 2025-08-19 23:52
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理念 - 国家公园作为最优生态系统 是气候稳定器 净水机和空气净化器 惠及千家万户的最普惠生态产品[1] - 全民公益性要求降低公众进入门槛 采取公益性低门票价格制度 免费覆盖军人 学生 老年人 残疾人等群体[1] - 鼓励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志愿者总数超1万人[1] 生态保护与民生协同发展 - 为牧民提供生态公益岗位 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吸纳近5万名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至2万元[2] - 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包括三江源"玛多藏羊""玉树蕨麻"地理标志农产品 大熊猫国家公园"熊猫蜂蜜" 武夷山"茶林共生"生态种植模式[2] - 实现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 民生改善相统一 推动"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2] 自然教育体系建设 - 国家公园具备开展自然教育的最佳条件 通过科普活动 知识讲座 户外游戏等方式深化公众认知[2] - 自然教育需与科研结合 动员企业 家庭 学校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3] - 专家学者需将科研积累转化为教育内容 自然教育机构需完善课程体系 促进规范化和体系化发展[3]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 发布《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等成果
新京报· 2025-08-19 09:51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首批国家公园整合120余处自然保护地并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1] -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1980年代约1100只恢复至2024年约1900只增长73%[1] - 东北虎数量从27只增至70只增长159% 东北豹从42只增至80只增长90%[1] 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 - 国家公园内矿业权全部关停 水电站退出率达80%以上[1] -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茶林共生"生态种植模式推动茶产业绿色转型[2] -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 户均年增收超万元[2] 科研与监测体系发展 - 国家林草局批复印发首批5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2] - 未来三年将按统一标准原则推进监测体系建设 打造全链条监测网络[2] - 通过先进技术赋能空间治理 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 社会效益体现 - 首批国家公园吸纳近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2] - 在一般控制区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等活动实现生态与民生协同提升[2]
新闻分析:建设国家公园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新华网· 2025-07-31 12:24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正式设立三江源 大熊猫 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 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1]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 增幅约73% [1] - 海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获有效保护 [1] 国家公园与公众利益关联 - 国家公园作为品质最优生态系统 承担气候稳定器 自然净水机与空气净化器功能 [2] - 采取公益性低门票制度 对军人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免票 [2] - 通过预约制度保障公众公平获得自然体验权利 [2]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以生态保护为第一级推进器 2013年至今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2] - 全民共享作为第二级推进器 体现全民公益性理念 [2] - 高标准建设访客中心标识系统等共享基础设施 [2] 国家公园社会价值 - 提供体验中国最极致自然景观的公平机会 [1] - 志愿者制度允许公民通过实际行动回馈自然 [2] - 惠及千家万户的最普惠生态产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