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重点培育饲料效率高、耐粗饲料的水产品种,降低养殖成本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13:32
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 重点培育饲料效率高和耐粗饲料的水产品种以降低养殖成本[1][8] - 将金鲳饲料系数从2.2降低至1.5可实现每斤鱼成本降低3-4元且鱼粉用量降低20%[9] - 研发室内可控繁育技术保障苗种四季稳定供应[10] - 突破升降式重力网箱装备技术确保设施与养殖安全[10] - 开发适用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精准营养饲料技术进一步降低饵料系数[11] 产业科技攻关重点 - 以金鲳等广东省深远海主养品种为核心开展全链条产业科技攻关[5][6] - 涵盖种质资源库建设 新品种培育 繁育技术 装备技术 饲料技术 病害防控和品牌建设共七个方面[7][8][9][10][11][12] - 构建病害综合防控体系包括病原精准快速检测和高效疫苗研制[11] -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广东海洋牧场产业价值[1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强化高校 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深度创新合作[14] - 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及实质化运行[15] - 推动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研发资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6] - 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平台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18] - 鼓励地市出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配套资金政策[18]
聚焦五大核心功能,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新高地
齐鲁晚报网· 2025-08-26 11:06
科技创新战略实施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 [1] - 聚焦创新资源集聚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企业孵化 双创人才培养及开放协同发展五大核心功能 [1] - 发挥国内外共建高校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 整合创新资源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1] 创新平台与体系建设 -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联动聊城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等创新主体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 [3] - 打造跨学科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三级创新体系 [3] - 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 推动大学科技园与聊城产研院一体化融合发展 [3] 双轮驱动创新模式 - 创新1+5+2X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 高校共建 企业化运作 [3] - 实施正向创新+逆向创新双轮驱动模式 建成全省首家政府主导技术转移概念验证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 [3] - 2024年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118项 公开发布98项 对接解决方案61项 包括PRC管桩架空输电线路技术等重点项目 [3] 企业培育与技术突破 - 助推强远激光等企业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自主研发激光设备30余种 获自主知识产权50余项 [4] - 聊城巽丰智能科技开发国际首创One-box集成电控系统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获省级180万元资金支持 [4] - 运用AI技术实现专利池智能管理 通过算法分析精准匹配技术方案并挖掘专利保护点 [4] 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 - 联合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建中亚国际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及百位院士港 [4] - 储备国外教授200余人 院士40人 独家签约院士8人 [4] - 与上海交通大学等16家高校开展科研合作 培育2名省级人才 招引落地科技型企业91家 [4] 未来发展目标 - 持续强化创新引领 优化服务生态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 [5] - 全力打造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新高地 [5]
武汉科创样本:穿越“达尔文之海”新路径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8:07
湖北省科技创新发展 - 湖北省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1] - 武汉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13位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跃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9][10] - 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29家 居全国城市第3位 汉江国家实验室实现武汉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 [9][10][1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武创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机制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 已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 [6][8] - 搭建"科创淘宝"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 财政资金采用"拨转股"方式支持早期高风险项目 [7] - 建立"早期拨转股+成长期股权投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联合设立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专项资金(10万-100万元) [7][8] 青年创业孵化成效 - 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孵化面积1.6万平方米 累计孵化企业254家 目前在孵194家 [3][4] -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9家 获知识产权1197项 带动青年就业2500余人 全省复制推广至41家园区 [4] - 环岛生物科技实现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技术突破 国内市场占有率10% 预计2023年营收达900万元 [2] 企业创新成果 - 慧观生物完成两轮融资 估值达3亿元 2024年营收增长5倍 [4] - 创现科技产品销往全球38个国家 月销量超1万台 [4] - 产出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 全球首台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装备 7纳米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 [10] 经济与产业增长 -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从1.7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 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台阶 [9] - "十四五"期间推进3280个亿级以上重大项目 完成投资3.38万亿元 [9] -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迈向万亿规模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前3 [9][10] 人才与资金支持 - 全省汇聚82位院士 41.5万研发人员 1121万技能人才 [12] - 设立700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群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 五年增长2.8倍 [12] - 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3万亿元 连续4年每年跨越万亿台阶 [12] 生态与产业协同 - 青山区江滩绿化覆盖率80% 年增碳汇723吨 释氧2400吨 [11] - 成功举办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 武汉马拉松终点永久落户青山江滩 [11] - 江滩内文旅设施年服务市民超百万人次 带动消费持续升温 [11]
武汉科创样本:穿越"达尔文之海"新路径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5:57
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成就 - 湖北省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1] -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从1.7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 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台阶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 中部第1 [9] -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500亿元 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 [12] 武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武汉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13位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跃居副省级城市第2 [9] - 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29家 居全国城市第3 [9]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6259家激增至16630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前3 [10]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 武创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机制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 已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 [5][7] - 通过"早期拨转股+成长期股权投资"支持体系 财政资金以"拨转股"方式支持早期高风险项目 [6] - "科创淘宝"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 成功孵化人形机器人和高蛋白玉米品种等项目 [6] 青年创业孵化体系 - 湖北青创园采用"1+N"模式与"1+8"青字号服务体系 累计孵化企业254家 在孵194家 [3][4] - 带动青年就业2500余人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9家 获知识产权超1197项 [4] - 环岛生物科技实现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技术突破 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10% 预计今年营收900万元 [2] 产业集群发展成果 -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迈向万亿规模 "十四五"期间推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280个 完成投资3.38万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产出全球首款北斗全频点高精度芯片等1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 [12] - 发布全球首台高速高精智能重型机床等3款世界级标志性工业母机产品 [12]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 全省汇聚82位院士 41.5万研发人员 1121万技能人才 [11] - 设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投资基金群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五年增长2.8倍 [12] - 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3万亿 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万亿台阶 [12]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青山江滩绿化覆盖率达80% 每年增碳汇723吨 释氧2400吨 [11] - 成功举办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 武汉马拉松终点将永久落户 [11] - 江滩每年服务市民超百万人次 带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11]
上海科技奖揭晓:哪个领域占比高,哪些产业项目多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6 02:57
授奖总体情况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较2023年度进一步减少,体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奖励导向 [1] - 科技进步奖授奖数减少17项至97项,自然科学奖授奖数增加10项至56项,其他奖励类别授奖数与去年基本持平 [1] - 科技进步奖获奖率为16%(授奖数97项/提名数614项),自然科学奖获奖率为23%,明显高于科技进步奖 [1] 奖项等级分布 - 2024年度授奖特等奖项目2项,改变2023年度特等奖空缺状况,显示重量级获奖项目增加 [2] - 一等奖项目61项占比32%,二等奖项目128项占比67%,一、二等奖授奖情况与2023年度基本持平 [2] - 高等级奖项(特等奖、一等奖)中自然科学奖占比从2023年度24.62%提升至28.57% [2] 获奖人员构成 - 获奖项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1171人占比65%(2023年度为61%) [2]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82位占比43%(2023年度为40%) [2] - 有2位90后成为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 [2] 获奖单位分析 - 获奖项目共有686家完成单位,其中企业336家占比49%(2023年度为46%) [3] - 企业中国有企业185家占比55%,民营企业93家占比28%,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跃度逐步增强 [3] - 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时,国有企业27家占企业总数71%,处于主导地位 [3] 成果转化与应用 - 高等级获奖成果中项目名称直接提到"应用"的有34项占比54%,显示半数以上项目以成果转化应用为主要目标 [4] - 技术发明奖30个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4] - 科技进步奖97个项目中关乎民生领域项目57项占比59%,工程与材料领域44项占比45%,生物医药领域24项占比25% [4] 重点技术领域分布 - 技术发明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6项占比20%,先进制造领域5项占比17%,航空航天和新材料领域各4项各占13%,生物医药领域3项占比10% [4] - 科技进步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18项占比19%,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境领域各17项各占比18%,航空航天领域9项占比9% [4]
“双子星座”产学研用创新交流会在通辽举办
内蒙古日报· 2025-08-26 02:47
行业合作与科技创新 - 活动聚焦玉米生物科技产业、牛肉食品加工、风电装备制造、中蒙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 [1] - 发布功能化学品高选择性高效生物合成、氨基酸及氨基酸衍生物工业菌种创制、粉煤灰基新型建材制备技术等多项科技成果 [1] - 江南大学与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达成战略合作 高校团队与通辽4家企业完成签约 [1] 区域协同发展 - 赤峰通辽"双子星座"人才合作驿站正式揭牌 科尔沁区肉牛深加工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 [1] - 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共享 参会规模达100人涵盖中国工程院、蒙古国科学院及多所高校专家 [1] - 蒙医药领域实现重大合作突破 内蒙古蒙医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与辽宁省蒙医医院、北京沐医科技签署人工智能诊疗系统研发三方协议 [1]
力合科创:从“书架”走向“货架”,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摆渡人”
证券时报· 2025-08-26 00:59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构建了覆盖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赋能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1][12] - 通过投资获取退出回报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而非目标 更注重提供全生命周期赋能服务 [6][7] - 建立"三跑"模式(陪跑、接力跑、领跑) 在项目成长过程中既可作为资本领投方也可作为产业领投方 [11] 投资布局与基金矩阵 - 已投资500多家高科技企业 孵化4000多家企业 包括氢致能源、基本半导体等从0到1的转化项目 [2][5] - 设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 开创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化先河 [9] - 形成两个层级基金布局:种子+天使期基金与成熟期+产业基金 其中与深圳能源合作成立11亿元产业基金 [10] 资源整合能力 - 整合清华、北大、南科大等高校资源 与6个双创示范基地、9个诺奖实验室及4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学研资源带 [1][11] - 通过清研院上百个概念验证中心、高校合作网络及产业化技术研发平台三大抓手建立项目来源系统 [11] - 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复制至湖北、重庆等省市 成立湖北省首只概念验证基金并建立武汉转化基地 [10] 行业发展历程 - 1999年科技部出台《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 推动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作用 [8] - 2012年"十八大"明确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日益成熟 [8] - 2025年深圳发布风投创投行动方案 明确支持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风险投资并推动概念验证基金设立 [9] 核心竞争优势 - 早期组建工科背景投资团队 敢于投资别人不敢投的早期硬科技项目 [5] - 提供"妈妈式服务"而非简单保姆式服务 帮助实验室团队弥补市场、管理、企业运营等专业能力短板 [6][7] - 2015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参与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8]
力合科创:从“书架”走向“货架”,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摆渡人”
证券时报· 2025-08-26 00:56
公司背景与定位 - 公司起源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专注于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 投资孵化和人才培养四大领域 [5] - 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机构之一 成立于1999年 初始资金200多万元 [5] - 已投资500多家高科技企业 孵化4000多家企业 包括氢致能源 基本半导体 中科星睿 微灵医疗等优质项目 [2][6] 业务模式与战略 - 构建覆盖概念验证 中试孵化 产业赋能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15] - 采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策略 专注早期硬科技项目 并组建工科背景投资团队 [5][6] - 形成基金矩阵布局:种子+天使期基金与成熟期+产业基金双层级 包括西丽湖概念验证基金 中试基金及11亿元新能源产业基金 [12][13] - 建立项目"活水"系统:通过清研院概念验证中心 高校合作(深大 南科大 清华等)及产业化技术平台获取优质项目源 [14] - 实施"三跑"服务模式:陪跑(基础支持) 接力跑(阶段衔接) 领跑(产业主导和控股投资) [14] 行业环境与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关键难点: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因技术不确定 产品未定型 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成为行业薄弱环节 [1] - 国家政策支持:1999年科技部出台风险投资机制文件 2012年"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2025年深圳推出风投创投行动方案支持概念验证基金 [10][12] - 深圳南山区形成密集的产学研资源带:聚集4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6个双创示范基地 9个诺奖实验室及多所高校 [1] 成果与影响 - 概念验证基金运行三年多表现良性:项目存活率高 后续融资顺利 成功实现从概念向产品化工程化过渡 [12] - 业务模式成功复制至其他省市:2025年6月在湖北设立首只概念验证基金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13] - 公司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于201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10] 典型案例 - 瑞波光电孵化案例:公司提供办公场地 政策支持 资金支持和全程陪伴 使其芯片产品应用于无人驾驶 机器人 无人机等领域 [9]
让更多创新药在南京“首发”
南京日报· 2025-08-25 23:35
挂牌运营八个多月,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已落地项目四十五个 让更多创新药在南京"首发" 研发人员正在600兆核磁机器上进行加样检测工作。 蹲点点位: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 8月20日上午9时,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教授韩思飞早早来到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江苏南京)的质谱分析实验室,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研发试验。从今年3月接洽开始,到5月公司 正式注册落户,再到9月公司即将全面运转,韩思飞教授最新的研发成果正一步步从实验室走上生产 线。 推动更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高"研值"带来高产值,韩思飞教授的项目并非个例。南 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挂牌运营8个多月以来,对接全国76家高校、落地项目45个、筛选后入库项目1395 个。更为难得的是,分中心建立了全链条服务体系,以完善的硬件和软件,吸引着更多的优质项目慕名 而来。 当初的创业设想 正一步步实现 韩思飞教授与研发人员一起探讨实验方案。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 作为分中心的载体之一,位于星火路的江北 新区现代产业创新中心将陆续投用。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都 蹲点主题:推动科技成果 ...
高效办成一件事!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国际金融报· 2025-08-25 11:35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实施方案 旨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高效办成一件事 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1] 政务服务改革 - 方案精准施策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将科研创新转化为经济动力 关乎万亿级经济增量[2] - 围绕五大核心支柱构建全新服务体系 通过集成化数字化手段重塑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全链条生态[2] - 推动相关行政事项集成办理 包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专项资金申请 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申请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事项[2] - 建立一站式集成办理服务窗口 拓展科技政策人才政策职称评审等事项办理渠道[2] - 将分散于不同部门的行政事项整合至统一数字化入口 解决创新主体多部门奔波困境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3] 审批流程优化 - 建立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适用标准 信用+监管体系 动态抽查与容错机制 建立快速办理通道[4] - 强化跨事项跨部门数据互通 推动数据共享复用[4] - 利用大数据分析主动授予政策红利 信用+监管模式在提升效率与控制风险之间取得平衡[4] - 为高校管理者等决策主体提供制度保障 激励更高效推动成果转化[4] 资源整合与服务 - 汇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核心资源与服务能力 包括功能型平台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基地高质量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展会活动等[4] - 开放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供需对接工具模块 提供科技查新科技成果登记等办理通道[4] - 平台集成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和供需对接实用工具模块 解决科技转化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创新者搜寻成本[5] - 构建全面可检索知识库 包含国家及地方关于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税收优惠等关键环节的法律法规政策库[5] - 提供赋权改革合规风险防控技术合同拟定等高频需求的实务操作工具包 降低中小企业和科研人员合规成本[5] 数字化平台建设 - 设立专门咨询与问题解决通道 采用线上一键分发-部门联合响应-问题闭环处置模式[7] - 为个性化复杂化诉求提供兜底机制 确保复杂问题得到跨部门协同处理[7] - 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实现免申即享 利用智能算法进行供需匹配和政策推送[7] - 连接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参与者 数字化转型是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化的关键赋能手段[7] -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系统性改革 面临跨部门数据整合创新文化培育平台服务质量维系等挑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