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体系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局:上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同比翻一番
第一财经· 2025-07-31 06:38
能源供应与结构优化 - 全国能源供应充足且供需总体宽松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1]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1] -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68亿千瓦(同比增长99.3%) 占新增装机总量的91.5%[1]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 - 截至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 占总装机容量59.2%[1] - 水电装机4.4亿千瓦 风电装机5.73亿千瓦 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 生物质发电装机0.47亿千瓦[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上半年新增装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1] 绿证市场发展 - 全国已核发分布式发电项目绿证8927万个 上半年共计核发绿证13.71亿个[2] - 可交易绿证达9.58亿个(同比增长1.49倍) 绿证交易价格逐步回归合理[2] - 2025年上半年绿证均价5元/个 6月均价6.5元/个(较最低价增长4.4倍)[2] 分布式发电与绿证核发 - 分布式发电项目数量巨大但核发覆盖率仍需提升[3] - 在浙江/河南/广东三省开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绿证核发试点 为全国推广积累经验[3] 新型储能发展 -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突破和管理体系完善成为年度关键任务[4] - 能源局将强化顶层设计 研究编制新型储能实施方案 统筹技术创新与产业可持续发展[4]
国家能源局:上半年全国原煤生产平稳增长
新华财经· 2025-07-31 05:49
能源供应与安全保障 - 全国能源供应充足,供需总体宽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1] - 原煤生产平稳增长,规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4%[1] - 油气生产稳定增长,规上工业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3%,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5.8%[1] - 规上工业发电量日均同比增长1.3%[1] - 电力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增强,陇东-山东、哈密-重庆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1] - 迎峰度夏期间有效应对15.08亿千瓦的历史最高用电负荷,全国未实施有序用电[1] 绿色低碳转型 - 新能源装机保持快速增长,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1] - 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1] - 上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1] - 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1] 能源消费趋势 - 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企稳回升,4月、5月、6月增速分别达到4.7%、4.4%、5.4%[2] - 天然气需求小幅增长,城镇燃气是主要拉动因素[2] - 煤炭消费小幅下降,主要受暖冬天气、新能源出力明显增加等因素影响[2] - 成品油消费延续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和LNG重卡对交通用油的替代效应持续显现[2] 政策举措 - 出台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2] -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2] - 印发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2] - 印发实施《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将低压免费办电服务对象拓展至160千瓦及以下各类民营经济组织[2] - 出台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十项重点举措[2] - 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全部出台[2]
国家能源局:上半年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宽松
新华财经· 2025-07-31 05:34
新华财经北京7月31日电(记者安娜)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7月31日表示,今年上半 年,全国能源供应充足,供需总体宽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助力我国经 济持续回升向好。 邢翼腾当日在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上半年,全国能源形势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上半年,原煤生产平稳增长,规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4%。油 气生产稳定增长,规上工业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3%,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5.8%。扣除天数原 因,规上工业发电量日均同比增长1.3%。电力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陇东-山东、哈密-重庆 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迎峰度夏以来,有效应对15.08亿千瓦的历史最高用电负荷,全国未 实施有序用电。 二是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保持快速增长。继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 过火电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今年上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 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支撑新能 源高质量发展。 三是能源消费总体保持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 ...
国家能源局202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国家能源局· 2025-07-31 05:22
能源供应与结构优化 - 上半年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4%至24亿吨,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1.3%和5.8%,电力日均发电量增长1.3% [2] - 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性增长,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首次超60%,风电和太阳能新增装机同比翻倍至2.68亿千瓦 [2][5]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7993亿千瓦时,占比39.7%,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合计11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4% [6] 电力市场与政策动态 - 绿证市场快速发展,上半年核发绿证13.71亿个,交易量3.48亿个,价格回升至6.5元/个 [21][22]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速,跨经营区交易机制启动,南方区域市场实现多省统一优化配置 [23][24] - 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市场主体数量增至97.3万家,同比增长23.8% [25] 新型储能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29%,内蒙古、新疆装机超1000万千瓦 [31] - 新型储能调用效率提升,上半年等效利用小时数570小时,浙江、广东等地超600小时,高峰放电功率达804万千瓦 [32] -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发布56个试点项目涵盖多种技术路线,12个项目入选重大技术装备工程 [12] 电力保供与基础设施 - 迎峰度夏期间最大电力负荷达15.08亿千瓦,新增跨区输电通道提升互济能力1600万千瓦 [14][15] - 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充电枪总数达1610万个,县域覆盖率97.08%,上半年充电量549亿千瓦时 [27] - 能源重点项目投资超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新能源发电投资占比显著提升 [29][30] 煤炭与能源安全 - 电煤库存超2亿吨可用30天,秦皇岛港现货价格稳定在646元/吨,进口煤炭维持3700万吨/月高位 [34][35] - 五大煤炭基地建设推进,核准大型现代化煤矿项目以提升供给弹性,严禁超能力生产 [36] - 电力可靠性提升,供电可靠率99.948%,用户平均停电时间降至2.25小时/户 [37][38]
国家能源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31 05:20
能源供应与安全保障 - 上半年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4% 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3% 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5.8% [1] - 规上工业发电量日均同比增长1.3% [1] 绿色低碳转型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 [1]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60% [1] - 3月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1] 能源消费趋势 - 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 4月和5月分别增长4.7%和4.4% [2] - 天然气需求小幅增长 城镇燃气是主要拉动因素 [2] - 成品油消费延续负增长 新能源汽车和LNG重卡替代效应持续显现 [2] 政策与市场发展 -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出台 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 [2] - 电力辅助服务和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发布 电力市场规则体系完善 [2] - 上半年市场化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4.8% [3] - 国家电网经营区交易电量2.27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3.3% [3] - 南方电网经营区交易电量523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4.2% [3] - 蒙西电网经营区交易电量1506亿千瓦时 同比降低0.4% [3] - 全国电力市场主体数量97.3万家 同比增长23.8% [3] 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 - 截至6月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1610万个 公共充电设施409.6万个 私人充电设施1200.4万个 [3] - 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97.08% 乡镇覆盖率80.02% [3] -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549.23亿千瓦时 全年预计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相当 [3] - 将持续完善充电网络 提高设施运营服务质量 [4]
国家能源局:2025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94.91GW/222GWh,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7-31 03:53
能源形势与可再生能源发展 - 上半年全国能源供应充足,供需总体宽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4%,原油产量增长1.3%,天然气产量增长5.8% [9]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首次突破60%,风电、太阳能新增装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68亿千瓦,占新增装机的91.5% [11][15]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799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9.7%,风电、光伏发电量合计11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4%,占全社会用电量23.7% [16] 新型储能发展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29%,内蒙古、新疆装机超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超500万千瓦 [1][41] - 华北、西北、南方地区占全国新增装机80%以上,南方地区增速较快,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至15.4% [2][42] - 上半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570小时,同比增加超100小时,江苏、山东、云南最大放电功率分别达714万千瓦、804万千瓦、474万千瓦 [3][43] 电力市场与绿证交易 - 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市场主体数量达97.3万家,同比增长23.8% [35] - 上半年核发绿证13.71亿个,交易绿证3.48亿个,同比增长1.18倍,绿证均价回升至5元/个,6月达6.5元/个 [30]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现多省区统一优化配置,长三角电力市场探索抽蓄、绿电交易机制 [33] 能源投资与重点项目 - 上半年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新能源发电投资快速增长,分布式光伏投资增长超70% [38][39] - 氢能重点项目投资翻番,充换电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近70%,新型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投资增长均超30% [5][40] - 民营企业能源投资增长27.8%,在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领域投资增速超40% [39] 迎峰度夏电力保供 - 7月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创新高,达15.08亿千瓦,较去年增加0.57亿千瓦,19个省级电网负荷46次突破历史新高 [25] - 新增投产支撑调节性电源3000万千瓦,跨区输电能力增加1600万千瓦,电煤库存超2亿吨、可用30天 [26][44] - 煤炭价格稳定,7月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646元/吨,中长期合同价666元/吨 [45]
刘宁王凯会见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张智刚总经理庞骁刚
河南日报· 2025-07-30 23:10
省领导安伟、陈星、李涛,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副书记邵国勇参加会见。(记者 刘婵 张笑闻) 责任编辑: 王靖 刘宁、王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张智刚、庞骁刚一行表示欢迎,感谢国家电网公司在稳定经济增长、服 务经营主体、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给予河南的大力支持。刘宁说,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要要求,持续加大电网投入,加快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着力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河南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电力能源的有力保障,希望国家 电网公司继续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进一步加大在豫投资力度,在农村和城市配电网改造升 级、打造外电入豫通道、智能化电网建设、降低用电成本、关键技术研究转化和先进电力设备制造等方 面深化合作,助推河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能源支撑。我们 将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各类要素保障,为企业在豫发展提供更优服务、创造良好条件。 张智刚、庞骁刚感谢河南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国家电网公司工作的关心支持。张智刚表示,河南是 人口大 ...
新型能源体系专题报告:多重因素有望促新能源发电行业高质量发展
东莞证券· 2025-07-30 09: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超配(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市场化改革举措落地,新能源发电行业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布相关通知,坚持市场化方向,推动上网电量全面入市、电价由市场形成,配套建立价格结算机制,区分存量和增量分类施策促进行业发展[2] - 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我国发布行动方案,采取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共享储能电站、虚拟电厂等举措提升消纳能力,未来特高压电网建成有助于新能源消纳[2] - 持续推进解决欠补难题相关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相关建议,财政部下达补助资金预算,有望助力企业改善应收账款状况[2] - 多重因素助力下新能源发电行业有望高质量发展,建议关注三峡能源、龙源电力、新天绿能、太阳能[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支持新能源发展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我国有序推进建设,提出“双碳”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文件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南,《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目标[9] - 政策支持有望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我国实施新能源支持政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到推进基地建设等工作,新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增长,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9%和31%,深化改革有望促高质量发展,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将推动电量入市、电价由市场形成等[11][13][15] 多因素助新能源发电行业增效 - 一系列举措有望提升消纳能力。大基地建成投产可能提升西部地区发电量及外送需求,但当前电网消纳能力不足,我国将采取实施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等举措提升消纳能力,特高压电网受重视,未来建成投产有助于新能源消纳,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明确建设计划[18][19][23][27] - 持续推进解决欠补难题的相关工作。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影响企业款项回收,我国持续推进解决欠补难题,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财政部下达补助资金预算,有望改善企业应收账款状况[28][33] 投资建议及重点公司分析 - 投资建议。我国有序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采取举措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进电网建设和解决欠补难题,多重因素助力下新能源发电行业有望高质量发展,建议关注三峡能源、龙源电力、新天绿能、太阳能[34][36] - 重点公司分析。三峡能源业务格局协同发展,装机规模大,保持“海上风电引领者”地位;龙源电力重视规模化发展,取得多项科技成果,积极开发海外市场;新天绿能扩充风资源储备,天然气售气量同比提升,持续布局储能项目;太阳能具有央企品牌及资源优势,项目储备充足,科技成果丰富[38][40][43][45]
64.23GW!国家电网开展大规模新型储能集中调用,顶峰能力堪比3座三峡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7-30 06:39
新型储能发展现状 - 国家电网经营区内新型储能可调最大电力达6423万千瓦(64.23GW),实时最大放电电力达4453万千瓦(44.53GW),较去年同期增长55.7% [1] - 新型储能顶峰能力相当于近3座三峡水电站容量,夏季晚高峰平均顶峰时长约2.4小时 [1] - 云南新型储能装机超过500万千瓦,位居南方五省区第一 [5] 新型储能调用情况 - 江苏全省93座新型储能电站在晚间用电高峰集中向电网放电,最大放电功率达714万千瓦,占江苏新型储能装机容量的94% [3] - 山东144座新型储能电站集中向电网输送电能,最大放电功率804万千瓦,相当于一个济宁市的用电负荷 [4] - 云南新型储能在午间光伏大发时段最大充电功率达479万千瓦(装机利用率96%),晚间最大放电功率474万千瓦(装机利用率95%) [5] 新型储能应用效果 - 在江苏、福建、湖北、山西、天津等地,新型储能可实现全容量调用,大幅提升电力保供能力 [1] - 新型储能为夏季晚间用电高峰时段提供了有力支撑 [1] - 新型储能有效支撑了晚间电网用电高峰 [4] 新型储能发展前景 - 发展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举措 [4] - 云南将结合区域现货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手段开展新型储能系统科学调用 [5] - 公司将持续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储能技术产业进步,引导各类储能科学配置和高质量发展 [4]
国网新源发布的新一代抽水蓄能研究阶段性成果有哪些具体内容?
中国电力报· 2025-07-25 02:49
行业发展现状 - 抽水蓄能行业迈入高质量探索新阶段,电站功能演变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调节单元和清洁高效的调节资源,"调"的功能日益凸显 [2] - 当前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60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较大,呈现多元化投资、多途径收益、多场景应用和多技术路线的发展态势 [3] - 行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尤其在规划设计理念、设备改造、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融合发展等方面需保持清醒并主动创新 [3] 抽水蓄能经济性分析 - 抽水蓄能具有公共品属性,系统源网荷各环节共享电站功能和投资效益,难以精准区分受益比例 [4] - 项目概算中预备费和建设期利息占比超过20%,与实际完成额差异较大,评价经济性需考虑调节时长(6小时左右,部分超过10小时)、转换效率(超过78%)、服务年限(技术寿命周期可达100年)等可比性指标 [4] - 抽水蓄能行业经济性体现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体高效运行中,投资正外部性特征明显,不会成为推高能源终端消费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5] 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的关系 - 在可规划的时间段内,抽水蓄能仍是最主要、最经济、最可靠、最绿色的优质调节资源 [6] - 调节技术应用需同步发展(考虑功能特点、调节特性、成本特征差异)、协同发展(通过规划统筹避免资源错配)、融合发展(推动技术、经济、管理、机制统筹协调) [7] 新一代抽水蓄能技术 - 新一代抽水蓄能技术是对现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全面升级,聚焦规划选址、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运维调控等关键领域,通过全业务提质升级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 [8] - 技术目标包括:调节品种全面拓展(新增系统调压、长时调相等功能)、调节品质大幅跃升(更灵活调节时长、更快捷系统响应)、调节成本持续优化(控制规划选址等成本)、调节技术协同兼容(与各类技术功能互补) [9] 推进新一代抽水蓄能发展的举措 - 深化发展研究:围绕勘测设计、装备制造等重难点领域,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工程示范 [9] - 坚持需求导向:个性化设计电站技术功能,提升特定场景适用性以高效匹配差异化需求 [9] - 推动政策完善:争取财政、价税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市场机制激发投资积极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