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匠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汽修“土专家”的担当
经济日报· 2025-06-03 01:41
行业技术发展 -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汽车维修技术基础薄弱,维修手册多为外文,需翻译后反复研究[1] - 成功解决汽车水箱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故障,将原需两天的维修工作缩短至4小时[1] - 主导的轿车全系统修复案例代表当时中国先进汽车维修水平,被国外媒体争相报道[1] - 培训课程涵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电驱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前沿技术[3] 公司业务与成就 - 创立上海幼狮高级轿车修理有限公司,提供轿车维修、故障诊断和客户服务[1] - 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多家企业单位指定的维修服务商[1] - 国家级"陶巍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挂牌成立,成为技能人才培育重要阵地[2] 人才培养与教育 - 注重培养徒弟思维方式,要求先画图再模拟操作后实操[2] - 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推动成长为高级汽车维修人才[2] - 总结的汽车使用和维修理论成为多家高校教材,多次参加汽车专业讲座[2] - 2023年起接收云南职教学员进行两年制脱产培训,培养能教书懂技术的"土专家"[2] - 推动产教融合,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学校[3] 行业标准与国际化 -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等级标准体系[3] - 推进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的全球化认证进程[3] - 徒弟林创创持有国际认证的高级维修技师资格[3] 工匠精神与技术理念 - 强调不断精进、不懈攀登的工匠精神[3] - 现代汽修人应扮演技术翻译官角色,将机械语言转化为服务价值[3] - 坚持每天走进车间检查维修现场、指导学员操作,感知技术发展脉动[3]
全国劳模张玉忠:电力“大工匠” 拥抱新“智变”
中国能源网· 2025-05-30 09:48
人物成就 - 张玉忠32年职业生涯中创造万余次精准操作零差错纪录,成功处置数十起突发险情[1] -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工人先锋号""吉林能源工匠""国家电投杰出奋斗者"等30余项殊荣[1] - 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国家级"产业导师",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9] 技术创新 - 研发"气旋"式无触点料位监控装置及配套可视化无线料位实时监控系统,解决高灰份渣仓料位监测难题[2] - 带领团队研发《供热主管网数控双排气装置》获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大赛金奖,实现国家电投集团火电板块国际奖项零突破[5][6] - 新研发《热网回水管道太阳能数控排气装置》再度入围ICQCC[6] - 团队五年内获得5项国家专利,破解19项行业难题[7] 团队建设 - 以张玉忠为核心组建28人创新工作室,助力公司4号机组供电煤耗等指标居国家电投集团同类型机组前列[7] - 工作室培养出两名"工匠之星",多名成员工作能力大幅提升[7] - 创新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7] 行业影响 - 研发成果通过电力行业专家评审,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 - 带领团队向发电设备核心部件全国产化目标发起冲锋,推动电力设备装上"中国芯"[6] - 通过技术攻关有效提升火电厂辅机可靠性[7]
擎旗奋进新时代 匠艺纷呈大师展
消费日报网· 2025-05-29 02:55
展览概况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于5月30日至6月2日举办"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师工匠精品展"专题展览活动,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同主办 [1] - 展览面积达1000平方米,展出百余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轻工大国工匠的精品佳作 [1] - 展览旨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展现新时代大师工匠风采和党领导下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伟大成就 [1] 展品内容 - 展品涵盖石雕、玉雕、木雕、陶瓷、紫砂、刺绣、剪纸、金属工艺、景泰蓝、唐卡、漆器等非遗工美品类 [1] - 代表性展品包括钧瓷《双系罐》、三彩釉画《化龙》、广彩作品《迎春花》等 [1] - 寿山石雕刻作品《松壑雅聚》采用高浮雕刻技艺,构图严谨,画面分左右两部分,利用寿山石红色部分雕刻山体、松树和人物 [2][6] - 夏布绣作品《长江万里图》长卷以宋代赵芾画作为蓝本,结合夏布绣的质朴与坚韧表现长江的波澜壮阔 [8] - 瓷瓶作品通过垂枝牡丹的造型象征高尚品德 [5] 展览意义 - 展览礼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歌颂伟大时代的辉煌足迹 [1] - 展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轻工大国工匠时代风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 - 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全方位展现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人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匠心"的坚守 [1]
慢功夫巧手艺“雕琢”海南文化“质感”
海南日报· 2025-05-26 01:5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坚守传统工艺53年,其绣坊拥有60余名绣娘,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 [3][4] - 符秀英从种植棉花到完成黎族龙被需耗时6年,目前其手艺已传承至第三代 [3] - 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黄黎祥将黎苗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入黄花梨木雕创作,代表作品《永恒的敬礼》和《海岛女民兵》分别耗时半年和一年完成 [5] 传统工艺与现代融合 - 设计师王彬妮创新融合黎锦与现代服饰,推出"拼绣"黎锦旗袍,结合香云纱与非遗工艺丁字针、旗袍剪裁 [5] - 王彬妮尝试"黎锦+马面裙"、"黎锦+西装"等多元设计,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6] - 黄黎祥探索通过3D扫描和机械化生产将木雕转化为文创产品,扩大市场覆盖 [5] 文化产业商业化 - 符秀英的黎锦产品面临机器织锦竞争,但仍坚持纯手工制作以保持工艺原真性 [4] - 黄黎祥的木雕作品定位为"海南礼物",计划通过展览和文创产品形式推广 [5] - 王彬妮的黎锦服饰通过文博会平台展示,吸引观众关注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6]
江西新余:千年夏布一支独“绣”
央视网· 2025-05-25 12:48
非遗技艺创新与传承 - 夏布绣《长江万里图》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小红及团队耗时13个月完成,运用十几种针法和三十多种颜色丝线,展现祖国山河 [1] - 张小红创新6种针法并探索出软化夏布技术,将民间麻布绣升华为夏布艺术刺绣,填补江西刺绣艺术空白 [2] - 张小红团队创作《万亩登丰图卷》《井冈雄峰》等作品获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开创夏布绣艺术创作先河 [2] 传承人培养与技艺发展 - 吴婉菁辞去银行工作投身夏布绣传承,注重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寻找平衡点 [5] - 吴婉菁开发箱包、首饰、灯艺等上百种文创产品,推动夏布绣融入现代生活 [5] - 吴婉菁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展示活动,利用短视频、直播推广夏布绣 [5] 产业化探索与跨界融合 - 夏布绣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7] - 计划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非遗资源进行创作转化 [7] - 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升非遗技艺自身造血能力 [5][7]
龙岩市总工会:“面对面”共话匠心传承 “零距离”点燃奋斗力量
环球网· 2025-05-25 07:46
活动背景与目的 - 龙岩市总工会组织"我与大国工匠面对面"交流营活动 旨在促进广州和龙岩两地技术工人培育成长 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播[1] - 活动在龙岩技师学院举行 参与方包括大国工匠获得者 劳模工匠代表 学院师生 以及龙净环保公司和国网龙岩供电公司职工代表[1] 行业技术发展 - 中国无线通信技术已达到世界接轨水平 攻克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技术难题[1] - 无线电通信领域存在技术攻关案例 项目团队曾连续五天五夜不回家进行高强度研发工作[1] 企业参与情况 -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无线电通信企业代表参与活动 其设计师张路明分享技术创新经历[1][3] - 福建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高孔长分享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的历程[3] - 龙净环保公司电除尘与脱硝事业部智慧环保处处长黄建伟作为福建省数字工匠代表参与经验交流[3] - 国网龙岩供电公司中级运营监测员钟剑以福建省数字工匠身份分享职业成长经验[3] 人才培养机制 - 龙岩技师学院作为工匠学院承办活动 其智能制造系教师陈武潮以全国技术能手身份鼓励学生明确职业目标[3] - 活动计划建立广龙两地劳模工匠常态化交流机制 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推动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5]
激励更多新业态劳动者当劳模
中国经济网· 2025-05-24 22:59
数字经济与新就业形态 - 外卖配送员首次入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共5位来自北京、重庆、上海、江西、新疆的外卖员当选 [1] - 截至2023年初全国网约配送员数量达1300万人,工作内容从餐饮外卖扩展到即时零售、生鲜宅配、商超零售等多个领域 [1] - "网约配送员"于2020年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标志着该职业获得官方认可 [2] 行业价值与社会影响 - 外卖员群体对社会运行和城市运转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1]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 [2] - 外卖员创造的社会价值超出单纯经济指标,包含服务质量、人情温度等多元维度 [3] 职业发展与技能提升 - 优秀外卖员展现出精准取送、复杂路况响应、人机协同等专业技能 [3] - 部分骑手实现了零事故、无差评、无投诉的服务标准 [3] - 新业态劳动者对服务质量的极致追求与工匠精神特质高度契合 [3]
“做带书香的匠人!”一线劳模工匠带头读书
长江日报· 2025-05-22 01:25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工匠精神不仅仅关于手艺,更关乎我们如何对待时间、如何对待生命。"5月21日,"支点建设·奋斗有我"武汉市 职工服务中心职工阅读系列活动走进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吴春桥、孙建军等劳模工匠带头读书、荐书,点燃奋斗热情,现场百余名职 工代表参与活动。 日 발 i t 11: VII 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吴春桥是中国一冶冶建分公司砌筑工,从事冶金建设36年。他分享了《中华匠人精神》一书。在吴春桥看 来,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专注、耐心与极致追求的人生指南。 "支点建设·奋斗有我"武汉市职工服务中心职工阅读系列活动现场。记者刘克取 摄 Production p r and 200 p r v 吴春桥在27岁时才从事砌筑,在别人眼中已经错过了学手艺的最佳年龄,但他不认输,默默和自己较劲。砌筑时,为追求手感,吴春 桥不戴手套,练着练着手就会脱皮、起泡。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每天完工后,他都会把墙面上的泥浆清理干净,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 但他砌筑的炉体总是干净而平整,匠心可见一斑。 "专注的力量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吴春桥说,从埋头砌筑到创新研发,他这辈子就只干砌筑这一件事。在 ...
张峰嘉:十二年下苦功,菜鸟变冠军
中国青年报· 2025-05-22 00:02
个人成长与技能提升 - 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劳模工匠,核心秘诀为"传承、坚持、认真,在不断啃'硬骨头'中提升技能" [1] - 轴箱静态检测要求数据精确到0.01毫米,将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内作为工作标准 [1] - 轴箱轴承拆装时间从10多分钟压缩到5秒内,极大提高检查效率 [1] - 总结"五多"工作法,3年轴承检测实现零差错 [1] - 2015年参加全国铁路职业技能竞赛,获电力机车钳工项目全能冠军 [1]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发明便携式牵引销疏通装置,作业时间从5人3小时缩短至几分钟 [2] - 2014-2015年检测合格轴承360余套,节约成本36万余元 [2] - 2020年带领团队节支创效302万元 [3] - 累计上报81项合理化建议,完成65项技术革新,解决210项自主检修难题,节约成本5770万元 [3] 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 担任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培养团队青工成为高技能人才 [4] - 团队成果包括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省部级劳动模范、3人获火车头奖章、5人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4] - 2023年团队研发的行安装备存取柜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4] 行业贡献与社会影响 - 修改完善《机车走行部检查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标准化水平 [2] - 研发"精密武器"精准测量六方公母套边长及角度,提高制作精度 [2] - 践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推动铁路行业高质量发展 [3][4]
宋韵匠心跨越千年 杭州德寿宫展出南宋官式建筑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01:29
展览概况 - 杭州德寿宫举办"宫苑筑新——南宋官式建筑艺术展",展出近百件南宋官式建筑文物与模型,包括天一阁博物院藏宋版《营造法式》合校本、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所藏"龙头""凤头"构件、重华宫大殿小型斗拱及榫卯结构模型等 [1] - 展览通过实体建筑、数字科技与非遗活态展示,多维度诠释南宋官式建筑的历史脉络与营造技艺 [1] 展品与展示形式 - 展出重华宫1:3柱头铺作模型及传统木作、泥瓦作工具,展示宋式木构的力学智慧与美学精髓 [1] - 复刻铜嫔伽、铜火珠等文物,再现宋代铜作文化与建筑美学的交融 [1] - 基于考古发现与《营造法式》等文献,结合保国寺等宋代建筑实物考证,打造保国寺大殿模型、时思寺模型等展品 [1] - 展览分为"宫门始开""宫殿重现""官式营造""德寿匠心"四大篇章,运用建筑模型、考古构件、工具实物及多媒体交互等多种展陈形式 [1] 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 德寿宫首次系统性展示复原过程中数字化保护技术,通过AR眼镜等科技手段动态还原《营造法式》榫卯结构 [2] - 采用"考古+科技+活化"模式,结合科技与匠心,再现宋韵风华 [2] - 观众可通过AR眼镜让瓦当上的神兽"活"起来,通过VR技术漫步虚拟宫殿 [2] 配套活动与互动体验 - 策划建筑专题讲座、南宋营造技艺图书展、榫卯主题文创等系列配套活动,系统解读南宋官式建筑的文化精髓 [2] - 推出"古建研学""非遗木作"等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南宋宫廷建筑的精工雅韵与匠心传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