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内蒙古鄂尔多斯推动能源生产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 采煤沉陷区结出甜果子(经济聚焦·关注资源型城市转型)
人民日报· 2025-07-21 21:56
光伏+生态治理项目 - 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采用"光伏+储能+生态治理"模式,年发绿电约9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3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多万吨 [1] - 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实现土地多重利用,覆盖4.2万亩土地,安装112万块光伏板,同时种植紫花苜蓿、沙棘、苹果树等经济作物 [1] - 对采煤沉陷区采取生物工程防护措施,恢复浅层塌陷区耕种,采用挖渠筑塘、种植果林等方式绿化废弃土地 [1] 鄂尔多斯新能源规划 - 库布其沙漠北缘规划建设400公里长"光伏长城",面积2400平方公里,容纳1亿千瓦装机容量,目标实现光伏治沙400万亩、生态治沙800万亩 [2] - 毛乌素沙地南缘布局150公里风电光伏项目,容纳5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可实现风电光伏治沙70万亩、生态治沙230万亩 [2] - 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聚焦"风—光—氢—储—车"一体化,已研发105吨纯电矿卡、130吨混动矿卡等成果,设立3个零碳能源服务平台 [3] 绿色矿山转型 - 李家壕煤矿实现煤矸石100%综合利用、矿井水100%重复使用,万元产值能耗0.06吨标煤,为行业平均水平的44% [3] - 矿井水经四级工艺处理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年节约水资源12万立方米,用于井下防尘、洗煤补水等 [3] - 启动"无害化煤矸石生态重建沟壑地土层"项目,将煤矸石转化为生态壤,构建"矸石—土壤—肥料"闭合循环 [4] 生态修复成果 - 鄂尔多斯已完成露天矿山土地复垦202平方公里,治理采空塌陷区248平方公里 [4] - 建成生态农业养殖项目39个、矿山公园6个、光伏发电项目24个 [4] - 采用治沙无人车等科技装备提升防沙治沙效率,履带式底盘搭载机械臂可完成植树、浇水、固土等动作 [2]
生态好、乡村美、产业兴……夏日里的神州大地铺展生机盎然旖旎画卷
央视网· 2025-07-21 08:41
新疆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 - 七月中旬进入最佳观赏期 连片芦苇与蜿蜒河道构成天然栖息地 [1] - 通过生态修复和智能化监管 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3] 云南文山万寿菊产业 - 万寿菊进入采收期 全州种植面积达29万余亩 年产值5.5亿元 [8] - 万寿菊是提取天然叶黄素的重要原料 采摘周期从7月持续至10月 全年可采收5-13次 [6] - 形成稳定栽培、采摘和收购模式 为周边群众提供家门口增收机会 [6][8] 江西寻乌鹰嘴桃产业 - 鹰嘴桃种植面积达2.3万亩 年产量2.5万吨 带动人均增收超5000元 [13] - 依托地理优势发展种植 新建数智化交易集散中心支持销售 [11] - 形成种植、加工、冷链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 [13] 甘肃陇南文县天池旅游 - 海拔1728米的高山湖泊 国家4A级景区 夏季吸引游客泛舟或徒步 [16] - 交通发展促进旅游融合 构建"交通+旅游"新格局 [14] 西藏雅尼湿地旅游 -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呈现高原河流湿地景观 夏季水波荡漾草木葱茏 [17] -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修复 适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提升体验 [19] 新疆色热克阔勒草原牧业 - 草原平均海拔3100米 牧草丰美 成为牧民夏季牧场 [20] - 牧民延续千年游牧传统 羊群活动形成独特景观 [22]
江西永丰:花海铺展十里画卷 “花经济”绽放“好钱景”
央视网· 2025-07-21 07:44
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 -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将80亩荒滩湿地改造为向日葵花海 形成生态景观与城市建筑相映成趣的画卷 [1] - 恩江南岸湿地公园原为杂草丛生滩涂 经改造后成为游客赏景地 并带动周边酒店、小区建设 [3] - 项目保留原有湿地风貌和18棵古树名木 疏浚河道种植水生植物 建成赣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地 [4] 经济效益与产业融合 - 种植油葵品种"盐葵2号"每亩预计收葵花籽200斤 榨油后可增加村集体经济10万元 提供20多个临时岗位 [3] - 向日葵花海带动周边饭店客流量增长 营业额较去年同期翻番 [4] - 2025年上半年恩江沿岸综合旅游区接待游客780万人次 景点销售额达1320万元 [4] 文旅业态创新 - 公园融合庐陵书房、音乐酒吧、滑板场等业态 形成文、旅、体、商多元空间 [4] - 当地策划"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全季旅游产品 发展"向日葵+摄影"等融合业态 [4] - 采用"花海景观+特色产业+餐饮民宿"模式 打造"十里恩江画卷"核心旅游带 [4] 生态保护理念 - 项目建设以生态保护为首位 秉持塑造连续生态景观理念 规划生态绿带等多功能布局 [3] - 目标为全面修复生态本底 打造水清岸绿的最美岸线 [4]
从“修复工程”到“生态画卷”,艺术设计如何让生态修复华丽变身?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1:48
生态修复与艺术设计融合 - 平原地区生态修复需兼顾生态功能与审美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水系修复需重构水与岸、城、田的空间关系,形成兼具生态功能与人文记忆的线性景观 [2] - 农田修复应构建"生产—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农业系统,通过作物搭配与生态种养模式创造大地景观 [4] 水系景观构建策略 - 滨水空间采用阶梯式/缓坡式生态护岸,结合乡土植物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带 [2] - 保留自然河道形态,利用浅滩深潭满足生物需求,同时形成动态视觉效果 [2] - 通过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挖掘水文化元素,使水系成为地域文化载体 [2] - 水位季节性波动可通过弹性空间设计转化为景观体验,如湿地花海、分级观景平台 [3] 农田生态美学实践 - 根据作物色彩与高度差异搭配种植,形成季节性大地色块景观(如油菜花与小麦黄绿相间) [4] - 沟塘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并投放观赏鱼,兼具净化功能与田园景观效果 [4] - 生态种养模式(如稻渔共生)通过观景栈道、蜜源植物等设计可视化,吸引生物回归 [4] - 农业设施(灌溉渠、废弃农具)艺术化改造,形成乡土景观元素 [5] 湖泊区域整体景观整合 - 湖滨缓冲带构建多层植被带(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实现污染拦截与景观界面统一 [6] - 入湖河口采用阶梯式人工湿地设计,多级净化单元搭配不同水生植物形成色彩景观带 [7] - 村落通过微改造保留乡土特色,打造房前流水、庭院花草的景观,并与湖滨缓冲带有机衔接 [7]
环西丽湖的绿道奇遇记 | 寻美南粤⑤
南方农村报· 2025-07-21 01:35
环西丽湖的绿道 奇遇记 | 寻美南 粤⑤_南方+_南 方plus 暑假里,阳光灿 烂的环西丽湖绿 道上,欢声笑语 此起彼伏。这条 绿道将城市、村 落、山林和水系 相连,孩子们在 其间奔跑、骑 行、嬉戏、探 索,尽享大自然 的童趣。 0:00 / 2:31 (环西丽湖的绿道奇遇记,时长共2分31秒) 在绿道,和自然 做朋友 环西丽湖绿道是 深圳首个绿道与 碧道合二为一的 绿色生态廊道。 绿道的建设遵 循"低干扰、轻 介入"建设模 式,以16.2公里 长的绿道主线环 线西丽水库,围 合出超过100万 平方米人与自然 共享的"森林居 所" 。 环西丽湖绿道总平面图 整条绿道被自然 绿意所覆盖,栈 道蜿蜒绕树,观 景台依山就势, 人与万物共享期 间。其中的示范 段更荣获"设计 界奥斯 卡"MUSE设计 奖和香港A&D 设计奖景观类金 奖,设计融合自 然与人文,形 成"一环九景"的 空间格局。 环西丽湖绿道 沿着环湖主线一 路前行,绿 道"一环九景"犹 如明珠镶嵌山林 湖畔:问山叠 水、白芒拓印、 写意三河、萤灯 碧苑、稻香尺案 等,九大景观节 点各有其美。期 间又有汇流花 园、昆虫森林等 景观小节点点 缀,湿地、溪 ...
武汉“西大门”40亩向日葵迎宾
长江日报· 2025-07-21 00:24
交通基础设施美化工程 - 武荆高速公路东西湖收费站周边环境从裸露黄土和杂草转变为40亩向日葵花海,搭配20类乔木绿植约2300棵,显著提升景观质量[1] - 项目累计回填土方4万立方米,并在匝道另一侧种植10亩玉米、芝麻等农作物,实现生态修复与农业景观结合[1] - 收费站站长证实环境持续改善,春季种植粉色月见草,夏季更换为向日葵花海[1] 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 - 东西湖区城管执法局联合街道、园林局及绿化公司,以"生态修复+景观设计"理念开展综合整治[1] - 新沟镇街道协调环卫企业每日安排2名环卫工人清理匝道垃圾,并定期机械化清扫[2] - 收费站组织粉刷院墙,计划翻新车道并整治桥下空间,与街道建立定期沟通机制[2] 交通枢纽运营数据 - 东西湖收费站作为连接4条主干道的重要枢纽,日均车流量达1万余辆[1] - 收费站共设4个出入口,覆盖面积较广,原有保洁力量较薄弱[2] 物流园区周边环境改善 - 乐歌武汉东西湖物流园员工因周边环境改善,从"不爱出园区"转变为经常外出散步拍照[1] - 物流园项目经理证实园区周边景观显著提升,向日葵花海成为员工休闲新去处[1]
蒙草土壤科技牵头内蒙古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助力矿山修复提质增效
全景网· 2025-07-18 12:41
项目验收与成果 - 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典型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认为成果达到任务要求[1] - 项目由蒙草土壤科技公司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1] 技术研发与应用 - 项目研发草原矿区生态大数据系统,提供全链条矿区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实现治理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3] - 围绕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难点问题,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3] - 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矿山治理技术标准编制、矿区生态大数据平台开发等工作[3] 技术成果与标准 - 形成12套可复制推广的矿山修复技术模式,配套发展3套智能监测、模拟与预警技术体系[4] - 编制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包括《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4] - 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发布论文42篇及1部专著[4] 实际应用效果 - 技术成果在贺斯格乌拉露天矿、乌兰哈达露天矿等多个矿山生态治理项目中应用,推广面积达7.5万亩[4] - 贺斯格乌拉露天矿排土场修复中,应用乡土植物+大数据技术,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7] - 修复后昆虫、飞鸟等野生动物逐步回归,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7] 公司战略与未来方向 - 蒙草生态坚持科技成果实地转化,推动品种选育、产品研发、机械创新等全链条创新[9] - 下一步将聚焦"乡土种源保障"与"生态大数据导航",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贡献力量[9]
从“工业伤疤”到“城市绿肾” 这些生态“蜕变”背后藏着美丽中国的发展密码
央视网· 2025-07-18 08:03
城市转型与生态修复 - 安徽省淮南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采煤导致地面沉陷,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将采煤沉陷区改造为城市公园[1] - 春申湖公园占地1万多亩,曾为地表沉降、水体污染的采煤沉陷区,现种植4万多棵落羽杉、榉树及13.5万平方米草坪,绿意十足[4] - 淮南市曾是皖电东送起点城市,供应上海市每6度电中有1度电来自淮南,但资源枯竭后采煤矿区沉降变形,水系断裂污染严重[6] 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 - 2022年淮南市启动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为春申湖公园建设,按"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理念修复[9] - 公园采用多层台地净化系统,梯田式设计减缓水流沉淀杂质,填充火山岩过滤污染物,结合3.5万平方米水下森林系统提升水质[11] - 湖区与淮河连通形成城市湿地"绿肾",改善水体异味和清澈度[11] 公园功能与游客体验 - 公园设计湖塘生态、田园休闲、都市绿廊等六大分区,满足全年龄段游客需求[13] - 通过空中栈桥、人行步道、亲水栈道、水上游线四级交通系统,游客可全方位游览[13] - 步道边梅花鹿与游客互动,田园休闲区提供采摘体验,摸鱼摸虾区吸引儿童参与[13]
沟渠连通 周口这样做
河南日报· 2025-07-15 23:27
水利工程建设 - 河南省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打造"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体系 [3] - 扶沟县累计筹措资金12.7亿元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整治9条主干河道、11条干渠、88条支渠,疏浚沟渠1100公里,维修重建涵闸198座 [5] - 郸城县疏通主河道12条343公里,新建闸坝5座、维修涵闸45座,打通竹节沟3500余公里,新开挖田间沟、路边沟260多公里 [6] 灌溉能力提升 - 西华县闫岗拦河闸为贾鲁河两岸46万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小麦亩产达1200斤左右 [9] - 西华县恢复灌溉面积8.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1万亩,整治干支渠(沟)60条173公里,新建重建涵闸35座 [10] - 扶沟县大新镇赵口引黄灌区三分干渠水系连通工程覆盖16个行政村,惠及7.5万亩高标准农田 [12] 防洪排涝能力 - 扶沟北关拦河闸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1370m3/s,100年一遇1620m3/s,正常蓄水位57.35m,保障防洪安全 [5] - 郸城县确保发生水涝后第一时间将水位降到最低,防止汛期倒灌回流 [6] - 周口市累计连通"三沟四渠"1.8万公里,初步打通"干支斗农毛"梗阻 [12] 生态修复成效 - 郸城县皇姑河清淤32万立方米,37.6公里河道变身为农田灌溉的"生命动脉"和群众休闲的绿色长廊 [13] - 沈丘县拆除河道违章建筑1529处,完成沟渠治理165条620余公里,连通农村沟渠1539公里,治理农村黑臭水体43条 [16] - 周口市打造沿沙颍河、贾鲁河、涡河和汾泉河生态廊道示范带,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 [16] 水资源管理 - 周口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合力加强灌区干支渠管理 [12] - 实施"以电折水"管护模式,电费1元/千瓦时,其中0.48元用作电费,剩余资金作为管护资金 [12] - 郸城县实现雨污分流,沟渠相通,水域相连,活水流动,复始循环 [15]
废弃矿坑“点石成金”,生态修复更新中国文旅版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7-14 01:49
黄岩石窟改造项目 - 黄岩石窟原为唐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石材开采地,2023年由清华大学徐甜甜团队设计改造,历经15个月完成转型,空间总体积达36.7万立方米,游线总长2000余米,于2024年春节正式开放[2] - 改造采用"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生态修复理念,保留工业遗址特色,新增AI光影展、艺术互动装置、天然剧场、沉浸式艺术展等文旅业态,吸引文化消费客群超35万人次[2] - 项目引入咖啡店、文创铺、书吧等商业形态,其中一家咖啡店节假日日营业额达4000-8000元人民币[4] 山下郎村经济带动效应 - 山下郎村成立共富公司,村民在景区工作日均收入150元人民币,村集体收入从年10多万元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340多万元[5] - 村集体积极配合黄岩石窟文化中心项目推进,实现从传统农村到文旅配套服务区的转型[5] 全国废弃矿坑转型案例 - 丽水市景宁县废弃矿场改造为"天空之城",融合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成为"旅游+"新业态典范[6] - 福建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废弃矿坑转型为观山月营地,结合古建筑与传统文化,周末客流量显著[6] - 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矿坑改造为矿山公园,开发露营、花海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6] 行业转型模式 - 废弃工业遗址通过生态修复+文化赋能实现价值重构,形成"生态疤痕"到"文旅富矿"的转型路径[6] - 文旅项目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形成"景区+村集体+商户"的共富模式[5][6] - 艺术装置、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消费场景成为吸引年轻客群的关键要素[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