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新闻分析|科研停滞,人才外流——特朗普政府政策引发美科学界“寒潮”
新华社· 2025-06-01 01:40
科研政策变动 - 特朗普政府拆解联邦科研机构,大幅削减科研经费,国家卫生研究院支出削减37%,国家科学基金会支出削减超50%,取消对气候和生态研究的大部分资助,美国航天局的科学预算也大幅削减 [1][2] - 政府对顶尖高校采取打压措施,冻结哈佛大学数十亿美元拨款,威胁剥夺其免税地位,要求中止联邦合同,多项生命健康研究停滞 [2] - 联邦政府科学家队伍大幅缩水,国家卫生研究院、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机构数千个岗位被裁撤 [2] 科研生态影响 - 特朗普政府政策冲击国际科研合作框架,全球气候科研合作进程受阻,公共卫生领域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影响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合作 [3] - 科学与产业政策深度捆绑,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效用科学"得到优先扶持,基础研究和被贴上"自由派"标签的大学面临审查与经费被砍 [3] - 科研生态恢复需数十年,不仅依赖资金,更需重建国际社会对美国学术自由的信任 [3] 人才流动与全球科研格局 - 美国科研人员提交的海外工作申请较2024年同期增长32%,浏览海外工作岗位的美国用户数量同比增长35% [4] - 欧盟推出总额5亿欧元的"选择欧洲科研"人才吸引计划,法国启动"选择法国科研"平台,澳大利亚启动全球人才引进计划 [4] - 全球科研趋向"多中心化",多个区域力量在不同赛道各具优势,可能带来更多合作空间 [5]
期待更多民企科学家获评院士
经济日报· 2025-05-17 21:52
院士增选政策调整 -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8个名额专项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 [1] - 政策从"鼓励参选"升级为"设立专项",打破传统增选格局,体现国家对民企科学家创新贡献的认可 [1] 民营企业科技成就 - 华为5G技术助力中国赢得全球通信标准制定话语权 [1] - 大疆无人机重新定义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格局 [1] -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领跑 [1] 民企科技人才现状 - 大量民企科技人才长期徘徊在学术荣誉体系边缘 [1] - 当前两院院士主要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国企,民企代表极少 [1] 民企科技创新方向 - 需实现从"创新主体"向"科技创新主体"转型,加强科学研究作用 [2] - 应保持市场敏锐度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同时改变"重应用轻基础"研发模式 [2] - 需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源头和理论实现突破 [2] 民企科研工作重点 -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2] - 立足企业优势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 [2] -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及相关学科发展 [2]
【一图读懂】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16 15:31
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政策核心内容 - 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享受100%税前加计扣除 [3] - 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机构向符合条件的机构提供基础研究资金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3] 享受主体 - 出资方:企业 [4] - 接收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 [4] 申请条件 - 资金接收方需为以下机构之一: - 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需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4] - 民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需满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要求) [4] - 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设立) [5] - 资金用途必须用于基础研究,且研究需符合以下定义: - 不预设特定应用目的,旨在获得新知识或解决科学问题 [5] - 研究成果表现为新原理、新理论或论文/著作等形式 [5] - 不包括境外研究及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领域 [5] 基础研究分类 -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以增进知识为目的,不追求经济或社会效益 [5] - 目标导向(定向)基础研究:旨在为未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5] 申报要求 - 申报时点:第三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或年度汇算清缴申报 [6] - 申报方式:符合条件的企业自行申报 [6] - 需签订协议或合同明确资金用于基础研究 [6]
“倒退几十年”:千疮百孔的美国科研能熬过特朗普2.0吗?
虎嗅· 2025-05-08 07:13
科研经费削减 - 特朗普政府终止对气候变化、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艾滋病预防等领域的1000多项资助 [1] - 考虑将NASA科学预算减半,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支削减40% [2] - 2024年联邦政府研发支出达2000亿美元,其中国防相关研究占一半 [8] - NIH作为非国防科研资助最大部分,2024年投入近480亿美元,资助超6万个研究项目 [9] 科研机构与人员影响 - 特朗普政府头三个月解雇NIH、CDC、FDA等科学机构数千个岗位 [15] -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宣布解雇1万名员工 [16] - 联邦科学家队伍从2020年的28万人大幅缩水 [15] - NSF将今年颁发的研究生奖学金数量减半 [25] 大学与研究生态 - 美国大学2023年研发投入达1090亿美元,近600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 [21] - 特朗普政府取消或终止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数十亿美元经费和合同 [23] - 哈佛大学因拒绝政府要求被冻结22亿美元经费并起诉政府 [23] -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称当前是195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最大威胁 [25] 私人领域替代性 - 部分观点认为私人领域可替代公共科研投资,但专家指出基础研究难以被取代 [12] - 公司更倾向资助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后期研发而非早期基础研究 [12] - 儿童癌症治疗等低盈利领域研究将受严重影响 [35][36] 国际竞争力与人才流失 - 2023年国际留学生占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39%,但趋势可能逆转 [26] - 《自然》调查显示80%非美科研人员因政治局势不愿赴美工作 [27] - 欧洲等多国计划招聘美国科研人员 [30] - 美国国家科学院警告其他国家可能在清洁能源、新技术等领域赶超 [37] 创新与经济影响 - 联邦经费削减导致研究人员减少论文发表,增加专利申请,但创业公司减少 [32] - 基础研究枯竭将阻碍全行业技术创新 [37] - 美国前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主席称创新机器可能被永久削弱 [38]
一季度三大顶刊发文创新高,上海加快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
第一财经· 2025-04-30 12:23
基础研究投入与成果 - 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水平 [1][2] - 2023年上海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16.4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2021年9.77%上升至2023年10.6% [2] - 上海科研力量2024年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7项,获资助金额34.26亿元,较上年增长2.7% [2] 国际顶尖期刊论文发表 - 2024年第一季度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发表论文45篇,占全国总数154篇的29.2% [1] - 2024年上海科学家在三大期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总数29.6% [3] - 过去十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三大刊论文数量不断攀升 [3] 基础研究机制创新 - 上海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支持高风险高价值研究课题 [4] - 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遴选出首批20位"尚思探索学者",建立5年为周期的支持机制 [4] - "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从2021年2家拓展至2023年12家,包括中国商飞等7家民营企业 [5] 产学研协同发展 - 上海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1][4] - "探索者计划"已资助研究157项,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 [5] - 上海将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 [5]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修法决定、讨论重大事项报告
解放日报· 2025-04-30 01:58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表决通过修改《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等2件地方性法规 修改后的规定将更好落实国家改革举措 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助力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创新高地建设 [1] 基础研究工作情况 - 常委会组成人员肯定本市深化推进基础研究改革创新成效 建议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加强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组织跨学科研究 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科技支撑 [1] "双一流"建设情况 - 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本市"双一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建议深化学科结构调整 创新科研组织方式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 持续提升建设水平 [1] 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 -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加强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 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机制 推动社会保障卡在更多领域互联互通和便捷应用 [2] 人事任免事项 - 会议审议通过多项人事任免 包括免去华源的上海市副市长职务 任命常江为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任命马颖慧为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等 [4]
自然科学基金委:多措并举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能
新华社· 2025-04-29 12: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5年工作重点 - 深入开展人才项目"帽子化"治理,巩固深化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 [1] - 规范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能,确保科技资源投向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线科研人员 [1] - 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 [1] - 高被引论文数和自然指数等指标居于世界前列 [1]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1] - 科技创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措施 - 深化人才类项目改革,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1] - 探索建立非共识项目遴选资助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1] - 优化重大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等重大类型项目支持模式,促进跨学科研究 [1]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举措 - 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主责承接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 [2] - 做大做强做优联合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2] - 允许央企研发机构注册为依托单位 [2] - 探索科学基金对民营企业进行支持的新模式 [2] - 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开展国际科研资助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环球网资讯· 2025-04-29 09: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战略部署 -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通过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1] - 重点回答增强中国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两大问题 明确设立国际科研资助机制 [3]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措施 - 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 鼓励自由探索稳固基础研究"基本盘" [3] - 深化人才类项目改革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探索非共识项目遴选机制支持高风险高争议创新思想 [3] - 优化重大项目支持模式 依托重大研究计划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3]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举措 - 主责承接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 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3] - 拓展多元投入做大联合基金 撬动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允许央企研发机构注册为依托单位并探索支持民营企业新模式 [3] 基础研究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0.5% 占R&D经费比重提升至6.9% [4] - 高被引论文和自然指数居世界前列 国家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十位 [4] 2025年项目评审工作重点 - 引导正确认识人才类项目本质属性 破解"帽子化"问题 巩固评审专家专项整治 [4][5] - 盘活项目结余资金规范经费管理 提高资助效能 资源投向一线科研人员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5]
丘成桐的一小步,深圳科技创新一大步|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4-28 12:34
上周末,深圳的科学圈掀起一个小高潮,两位菲尔兹奖得主先后到来。 丘成桐、杰曼诺夫这样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到来,对于深圳撬动创新资源、推进源头创新的杠杆作用和示 范意义不言而喻。 深圳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创中心,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就必须狠抓基础研究,补长 短板。而数学是"科学之母",是基础科学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底层驱动力,深圳当然需要延揽数学家。 但深圳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筹码",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这座城市也值得他们选择。 首先当然是深圳的产业和人才优势。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 1.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2.34%。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密度居全国城市第一。现有 高层次人才2.6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700万。 先是4月25日,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揭牌,中国科学院外籍 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作为领衔发起人、院长,亲自为研究院揭牌。 紧接着,26日,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成立,担任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的中国科学 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