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度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向新而行 向优而进
广西日报· 2025-07-19 01:45
人工智能产业 - 润建公司建成广西规模最大算力集群,智能体应用于能源、教育、政务、农业等领域,并成功拓展东盟市场[3] - 润建公司2024年营收达92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超9亿元[4] - 迈越科技推出AI翻译眼镜、国产化电脑等产品,AI翻译卡支持上百种语言,已在柬埔寨布局并与越南、马来西亚达成合作[4] -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66家,形成信创及第三代半导体核心产业链,构建"上游芯片—中游板卡—下游终端"生态链[4] - 广西人工智能企业超2500家,2024年一季度硬件产品产值171亿元,软件营收17亿元[5] 智慧物流与跨境合作 - 南宁吴圩机场海关通过"邕之翼"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业务线上化,跨境电商包裹72小时送达东盟国家[7] - 南宁吴圩机场海关2024年监管量预计突破1亿清单[8] - 钦州港自动化码头实现海铁联运"五个一体化",综合作业效率提升30%,集装箱转运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9][10] - 钦州港2024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1%,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同比增长4%[10] - 凭祥友谊关智慧口岸建成后通关能力达每天2880箱,查验效率大幅提升[10] - 凭祥小象供应链管理中越跨境物流标准使分拣效率从2万票/天提升至30万票/天[11] 制度改革与营商环境 - 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AI邕智答"智能机器人上线后线下业务咨询率降低70%,使用次数约5000次[12] - "惠企惠民一站通"系统整合17项企业开办事项,实现"秒批"[12] - 劲仔北海产业园从建设到投产仅用9个多月,得益于一站式办理和容缺机制[12] - 北海市"一业一查"模式覆盖75个行业225项事项,户均检查时间缩短50%以上[13] - 柳州高新区承诺"一证开工"改革,行政许可即办即领比例超70%,办证时间从10天缩短至3天[14] 重大工程建设 - 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565亿元,土石方开挖2.87亿立方米,船闸混凝土浇筑584.6万立方米[14] - "147"监督模式开展检查2000多次,整改问题2755个,保障工程廉洁高效推进[15]
实现制度与科技“双轮驱动”
经济日报· 2025-07-17 00:08
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 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通过制度多样性转化为协同发展驱动力[1] - 大湾区通过融合规则差异、科技创新制度协同、顶层设计及民生保障构建"四梁八柱"制度体系[2][3][4][5] - "十四五"期间已实现从蓝图到实景的跨越,未来将持续以制度引领高质量发展[6] 要素跨境流动 - 打通人才、数据、资本三条"要素动脉",解决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规则差异[2] - 深圳-香港跨境数据流通试点、前海金融制度衔接、横琴封关运行构建要素流动制度通道[2] - 实现高端人才自由执业、科研数据跨境流通、金融资本高效对接的内外贯通[2] 科技创新协同 - 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平台推动"标准互认、流程协同、数据共享"生态[3] - "数字孪生治理"在前海、南沙试点,实现城市运行实时感知与精准决策[3] - 形成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的创新高地[3] 区域治理机制 -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框架协议》逐步细化顶层设计[4] - 设立多层级协调平台,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形成共商共识[4] - "湾区治理实验室"推动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参与全链条协同治理[4] 民生融合发展 - 推动医疗保障互认、教育资源共享、住房政策兼容、社保体系衔接[5] - 香港居民内地居住便利、澳门居民跨境就医及养老服务纳入内地公共体系[5] - 实现公共服务从"单向通行"到"双向融通"的跃迁[5]
江苏LP又领跑了
36氪· 2025-07-15 03:23
江苏省战新母基金进展 - 江苏省战新母基金总规模突破1069亿元,累计组建41只专项基金,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 [3] - 第三批新增5只专项基金规模155亿元,包含100亿元的诚通科创(江苏)基金 [3] - 前两批36只产业专项基金规模达914亿元,累计投资项目86个,吸引国投招商、中信建投等头部机构 [3] 政策与制度创新 - 修订《战新母基金管理办法》,鼓励与央企、国家级基金、社保基金等合作,拓宽申报主体范围 [4] - 新规后首只落地专项基金为诚通科创基金,系首次与央企合作的百亿级基金 [4] - 支持南京江北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设立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 [4] 区域投资动态 - 无锡、宿城、常州等地密集设立母基金,宿城新兴产业母基金规模20亿元 [7] - 苏州发布百亿人才基金(首期25亿元)和重大产业发展基金,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赛道 [7] - 无锡生物医药、常州高端功能材料等专项母基金先后公开招GP [8] 市场数据表现 - 江苏省LP出资活跃度居首,6月机构LP出资次数达196次,远高于其他省份 [9] - 6月江苏省投资事件100起,总金额62.57亿元,案例数位列全国第一 [10] - 江苏政府引导基金注重产业协同,某GP新基金中江苏LP占比超50% [5] 行业整体趋势 - 一级市场募投退三端数据全面回升,创投市场回暖趋势显著 [1] - 投资人出差效率提升,江苏、浙江、四川为Q2重点区域 [1] - AI、机器人等赛道高热推动行业复苏,资本与硬科技结合深化 [11]
经济日报金观平:用好试点经验 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经济日报· 2025-07-10 21:59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广 - 国家层面累计复制推广37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 形成改革红利共享局面 [1] - 制度创新成果成为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实践支撑 [1] - 将自贸试验区制度基因植入全国经济肌体 激发系统性改革活力 为深层次改革提供动力 [1] 区域差异化推广策略 - 东部沿海地区聚焦数字贸易 金融服务等领域规则对接 打造国际竞争前沿阵地 [2] - 中西部依托产业转移机遇 推广跨境物流通道建设 通关便利化等基础性制度 强化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衔接 [2] - 制度推广需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重点解决知识产权保护 跨境数据流动 外资准入透明度等迫切诉求 [2] 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管理 -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 明确数据出境情形及可跨境流动数据项清单 [2] - 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 促进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有序高效 打造友好包容营商环境 [2]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 - 推动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政策集成 形成"制度拼图"叠加效应 [3] - 对接CPTPP 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在竞争中性和环境标准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 扩大制度型开放 [3] - 制度创新推广是破解国内改革难题钥匙 也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抉择 [3]
海南打造国际航运枢纽 推动航运业智慧赋能与绿色转型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15:42
海南自贸港航运枢纽建设 - 海南正全力打造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国际航运枢纽,以智慧赋能、绿色转型、制度创新为抓手打造航运新质生产力实践地 [1] - 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实施高度自由便利开放的运输政策,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 [1] - 截至2024年底形成"四方五港"格局,洋浦港4个20万吨级泊位即将投产,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将达550万TEU [1] 航运政策与航线网络 - "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登记国际船舶64艘、总载重吨635万,居全国前列,累计为新造船舶退税4亿元、外籍船舶免税超11亿元 [2] - 吸引近千家航运企业集聚,完成26单内外贸同船加注,首创"全岛一港"注册等10余项制度创新 [2] - 截至2025年6月稳定运行72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新开通4条东盟国家航线及"洋浦—印度"直达外贸航线 [2] 智慧港口与绿色转型 - 全省港口推进数字化改造,海口港重点探索无人船舶驾驶技术应用和新能源车辆人船分离运输模式 [2] - 2025年底前全省港口岸电设施实现全覆盖,洋浦港试点"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并规划甲醇加注基地 [3] 制度创新与国际接轨 - 研究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水运条例》,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航运开放政策体系 [3] - 扩大"国际中转"业务试点范围,推动船舶、船员、资金等航运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3]
海南打造国际航运枢纽 探索建立航运开放政策体系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15:38
海南自贸港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 海南自贸港正全力打造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国际航运枢纽,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航运开放政策体系 [1] - 海南加快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已形成"四方五港"格局,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4个20万吨级泊位即将投产,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将跃升至550万TEU [1] - "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已登记国际船舶64艘,累计为外籍船舶免税超11亿元人民币,吸引近千家航运企业集聚 [1] 航运政策与制度创新 - 海南内外贸同船加注已完成26单,首创"全岛一港"注册等10余项制度创新,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航运服务体系 [1] - 海南正研究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水运条例》,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航运开放政策体系,扩大"国际中转"业务试点范围 [2] - 推动航运业的智慧赋能、绿色转型和制度创新,全省港口同步推进数字化改造 [2] 航线网络与国际合作 - 海南初步构建起覆盖东盟十国及南亚的密集航线网络,美西、美东等直航航线填补了海南洲际运输空白 [1] - 洋浦港已与阿布扎比港、新加坡港等5个国际重要港口签订合作协议 [1]
反浪费,向制度创新要动力(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09 22:03
反食品浪费制度创新 - 零食包装采用可封口设计有效解决吃不完浪费问题 [1] - 食堂推出小份菜和称重计费使浪费减少效果显著 [1] - 前端机制优化比末端管控更能激发节约粮食内生动力 [1] 反食品浪费制度体系 - 反食品浪费法、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等构成完善制度体系 [2] - 新修订《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提出具体防浪费举措 [2] - 外卖餐品信息描述规范国家标准减少因信息缺失导致的浪费 [2] 节约粮食实践案例 - 会议中心改用380毫升小瓶装矿泉水实现大量节水 [3] - 智能餐盘系统使机关食堂餐厨垃圾减少超36% [3] - 需将节约制度落实到全行业全链条全流程 [3] 中国式现代化与粮食节约 - 14亿人口规模使粮食节约潜力巨大 [4] - 全民绿色生活方式对国家现代化有正向推动力 [4]
官方解读来了!复制推广77条“上海经验”,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
券商中国· 2025-07-04 14:07
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成果复制推广 - 国务院印发通知将77条试点措施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其中34条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43条推广到全国 [1] - 国家层面已累计复制推广37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形成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2][4] - 商务部将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复制推广工作,重点推进企业和群众急需的试点措施,确需制定具体细则的应在一年内完成 [4] 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成效 - 上海数字贸易进出口2024年达1095.3亿美元,同比增长4.9%,占全国30.1% [2] - 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推广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等措施 [3] - 上海自贸试验区已试验80条措施,其中77条实现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7]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 商务部采取"由易到难、梯次推进"策略,已进行两批试点共110多条措施,100多条实现复制推广 [7] - 试点措施涵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改革、劳动者权益保护等36个领域,占比近一半 [6] - 政府采购领域推出15条措施提高透明度、公平性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6] 未来试点方向 - 开展更广领域试点:拓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制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聚焦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领域 [8] - 开展更深层次试点:加大电信、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开放,深化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等重点领域探索 [8] - 开展更大力度试点: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探索"从0到1"制度突破,形成更多先进经验 [9] 制度创新具体举措 - 制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外数据出境无须履行安全评估等程序,促进数据跨境流动 [6] - 优化电子支付服务等措施将推广到全国,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积累经验 [3] - 推进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在市场准入方面加大压力测试力度 [8]
商务部:聚焦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前沿领域开展制度创新
快讯· 2025-07-04 08:10
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发展 - 商务部将围绕促进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的发展,试点一批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创新举措 [1] - 支持自贸试验区在更多领域制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推出更多便利化举措,促进数据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动 [1] - 聚焦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前沿领域开展制度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样板 [1]
北京自贸区五年实现多个全国首创
北京青年报· 2025-07-04 00:55
北京自贸区五年建设成果 - 北京自贸区五年来实现多个"全国首创"和"全市首创",推动制度型开放实现系统性突破 [1] - 各区聚焦营商环境提升,在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 海淀区发展成果 - 海淀组团累计形成98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项全国复制推广、9项全市复制推广 [2] - 五年来新增注册企业9776家(内资9574家、外资202家),"两区"项目累计入库2893个 [2] - 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17.66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市首位 [2] - 开通医药产业"创新合伙直通车",实现药械领域政务服务"零跑动" [2]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周期缩短80%,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 朝阳区数字经济创新 - 朝阳组团打造全国首个"数据可用不可见"交易平台和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 [3] - 建成国内首个L4级别高精度城市级数字孪生平台 [3] - 设立8家全球招商联络站,赴中东和欧洲开展海外招商 [3] 通州区绿色金融发展 - 通州组团聚焦"绿色自贸",围绕绿色金融创新等五大方向开展探索 [4] - 承接市级赋权308项,实现"副中心事副中心办" [4] - 创新"自贸通办"模式,实现京津冀三地超1.3万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 [4] - 2021-2024年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15家(年均增长10.4%),实际使用外资3.12亿美元(年均增长27%) [4] 大兴区产业集聚 - 大兴区形成四大制度创新方向,3项举措入选国家级最佳实践案例 [6] - 累计引入市场主体7800余家(外资360多家),注册资本1300多亿元 [6] - 实现总营收约1500亿元,外贸进出口1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 [6] - 建成自贸区创新中心等产业载体,年内将竣工再生医学产业园等项目 [6] 顺义区贸易便利化 - 顺义组团面积28.5平方公里,为7个组团中最大 [7] - 完成200余项"两区"重点任务,形成16项突破性政策创新 [7] - 实现罕见病药品保障等多项全国首创试点政策 [7] - 累计入库"两区"项目2180个(全市第一),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总营收均增长约60% [7] - 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增长约5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