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

搜索文档
小镇葡萄园里的“三产融合经”
人民网· 2025-06-01 00:50
农业智能化与技术创新 - 公司引进赤霞珠、西拉子等12个国际葡萄品种,采用智能化系统管理,包括物联网数据监测和滴灌技术,每亩节水40%以上 [1] - 基地通过宜机化改造300亩梯田,滴灌管道网络覆盖,实现精准灌溉和养分管理 [1] - 绿色技术应用包括套袋防虫、生物肥料和立体种植,减少农药使用量60%,三叶草种植辅助固氮和杂草抑制 [2] 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经营 - 公司构建"种植—酿造—体验"全产业链,加工中心年产50吨葡萄酿制的红酒,通过"田间直供"模式3个月内售罄 [1] - 红酒研学课程吸引10万余名体验者,涵盖采摘、碎果到装瓶的全流程参与 [1] - 开发"农业+"模式,包括民宿改造(收入增长3倍)、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衍生业态年产值超千万元 [2][3] 旅游与消费升级 - 红酒主题街区融合酒桶咖啡座、葡萄藤拱门等元素,游客可扫码溯源购买农产品,菜农单日销售青菜超百斤 [2] - 年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带动200余户村民通过种植、民宿、手作等渠道增收 [2] - 索道环线串联葡萄园与旅游设施,形成立体观光体验,夜间灯光景观增强吸引力 [2][3]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试种耐阴中药材,开发"红酒+康养"产品,包括森林康养步道和葡萄酒SPA馆 [3] - 推出"云认养"小程序,支持城市居民远程认养葡萄树并定制酒标,实时观看生长视频 [3] - 近期数据:单日新增认养订单37份,民宿预订量环比增长25%,管护面积达200亩 [3]
第三届链博会倒计时50天 全球产业链期待“确定性之约”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08:51
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与链博会 -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呼吁美国企业积极参加第三届链博会 [1] - 第三届链博会开启50天倒计时 海内外企业参展热情空前高涨 [1] - 链博会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以"链"为纽带推动全球产业融合 [2] 供应链"去风险"与产业链韧性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需实现深度互嵌以构建安全生态 [2] - 链博会设置6大链条及供应链服务展区 突出"链"式逻辑并展示国际合作新成果 [2] - 中国链博会以开放姿态对抗贸易壁垒 被称作"不确定性世界里的合作绿洲" [3] 链博会商业价值与区域合作 - 链博会成为企业精准对接上下游业务和跨界合作的关键渠道 [4] - 东盟国家高度重视与中国产业链合作 将深度参与第三届链博会 [4] - 前两届链博会累计签署协议金额超3000亿元 实现宣传声量与业务增量双收 [4] 参展规模与企业合作 - 第三届链博会已吸引数百家中外企业报名 企业家期待深化产业合作 [5] 技术创新与行业引领 - 链博会成为企业首发创新产品的平台 如伊利低碳冰淇淋引发市场反响 [6] - 第三届链博会将展示AR应用、减碳成果等新技术 增设创新链专区展示高价值专利 [6][7] - 链博会的创新活力证明开放合作仍是全球发展共识 [7]
打造南药第一“窗”!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展销中心开馆
南方农村报· 2025-05-25 11:36
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展销中心开馆 - 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展销中心近日开馆,位于珠玑镇,是南雄首个南药科普展览中心[5][6] - 展销中心作为产业园核心展示窗口,包含南药产品展示区、中华草药地图、中医药文化瑰宝科普区等五大板块[9][10] - 展厅采用动态视频、实物展示、图文展板等多种形式,展示产业园多年发展成果[10][11] 南雄南药产业发展现状 - 南雄市南药种植面积超10万亩,涵盖银杏、吴茱萸等30多种中药材[19][20] - 2021年创建的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一核三区一带"布局,实施7大类19个项目[20][21] - 产业园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聚集汇浦医药等市场主体,总产值达13.59亿元[23][24] 产业链整合与创新模式 - 产业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高校研究所"模式提供全产业链就业机会[24] - 2024年拟建设广东粤北特色南药种子种苗繁育产业化基地,保障中药材种源质量[25][26] - 南雄市深挖银杏资源价值,开发旅游品牌和保健食品,银杏年产值约1亿元[30][31][32] 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 - 展销中心将促进南药产业宣传推广,拉近产业与市场距离[12][13] - 作为城市会客厅,展厅可展示产业园建设成果和岭南南药传统文化[14] - 南雄市通过中医药康养文化小镇等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1][32]
“渝品云集”资源对接打通西部电商快车道
搜狐财经· 2025-05-23 14:41
电商资源对接大会概况 - 活动于5月22日在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作为2025重庆6·18电商节的重要环节 主题为"数商赋能·产业融合·全域增长" [1] - 汇聚超700家品牌企业 3000余款特色产品 吸引100余家头部MCN机构 200余名主播达人 50余位私域团长及200余家产业链企业 专业参会人数突破2000人 [1] 资源对接与品牌展示 - 京东 抖音 淘宝 得物等主流电商平台与辛选集团 无忧传媒 交个朋友等头部MCN机构共同打造全链路对接场景 [2] - 现场设置直播区 外贸优品区等专区 集中展示江小白 陈麻花等重庆地标品牌及川娃子食品 新华西乳业等外地优质品牌 [2] - 锦渝言吾集团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获多家MCN机构青睐 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5] 区域合作与政策支持 - 重庆2024年发布"渝品云集"公共品牌 联合四川 云南 贵州启动数商协同网销爆款计划 2025年新增浙江 新疆形成六省联动 [5] - 多家电商平台发布面向西部的专属政策与资源扶持计划 助推西部品牌成长 [8] 重点项目签约 - 现场签约8个重点数字商务项目 包括重庆数字商务创新中心 遥望科技西南直播电商产业园等 覆盖电商直播 数字平台等领域 [6] 重庆电商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 重庆电商企业总数达10.37万家 网络店铺73.3万家 培育4家国家级 32家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8] - 形成50余个电商集聚区 构建辐射全国的电商发展格局 [8] 行业专家观点与活动延伸 - 电商专家指出重庆IP打造能力强 短视频路径成熟 需加强品牌承接与产业规模扩容 [8] - 大会为24名达人颁发"山城推荐官"证书 同期举办"山城直播嘉年华"探馆直播活动 [8]
从深山到共富的“水脉密码”:解码农夫山泉落户桑植的生态共富经
新华网财经· 2025-05-22 09:16
水源地开发与建设 - 农夫山泉在桑植县投资12亿元建设输水管道项目,管道全长58公里,穿越溶洞、暗河和悬崖峭壁,是近10年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 [1][3] - 水源地位于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水质优良且稳定,但地形复杂,水流急、落差大,"最后两公里"构成最大挑战 [3] - 项目通过建设两条隧道、优化管线布局和建立生态流量监测系统等多重监管机制,实现"以绿养绿"的生态取水目标 [4] 经济与社会效益 - 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5亿元,税收1.5亿元,直接带动超千名居民就业 [1] - 构建"水+N"产业生态,带动本地茶叶、水果等产业发展,引入纸箱、标签、塑料瓶等配套企业,打造智慧物流园区 [6] - 项目推动当地从"打工潮"转向"归巢热",吸引人才回流,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活跃度提升 [9][11] 产业模式与战略布局 - 采用"水源地+产业融合"模式,实现从单一水产业到融合发展的战略跃迁,形成从生产到运输的闭环产业链 [6][7] - 借鉴赣南脐橙、横州茉莉花经验,构建从选种育苗到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订单经济转型 [6] - 目标打造百亿级水产业集群,已有5家中小型水企接洽入驻,计划将"桑植好水"培育成全国性生态IP [13] 全国性示范效应 - 在江西赣州,农夫山泉带动30万果农,标准化种植使脐橙收购价提升20% [13] - 在贵州武陵山区,水源地工厂激活苗寨经济,三年间周边农家乐收入翻两番 [13] - 在吉林靖宇,矿泉水产业推动贫困县成为"中国矿泉城",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13]
万宁凤梨“甜蜜升级”
海南日报· 2025-05-22 01:25
行业概况 - 万宁龙滚镇凤梨+菠萝种植规模达3.6万亩,种植金钻、手撕、冬蜜、芒果等6个品种,其中芒果凤梨收购价最高达7元/斤 [2] - 今年龙滚镇凤梨已销售4.2万吨,销售额约5亿元 [2] - 泽选农业线上订单达100多万单,销售额超1000万元 [3] 产业链升级 - 采用"鲜果+加工+文旅"模式:鲜果直供商超,次果加工成零添加凤梨干,果浆代工项目明年投产 [3] - 打造"1314甜蜜凤梨旅游路线",串联14个爱情主题打卡点,吸引年轻游客 [3] - 与知名IP直播推荐官合作,线上线下结合提升销量 [3] 产能与扩张 - 楚创农业加工厂吸纳周边60多名工人就业 [2] - 计划与海胶集团合作获取500亩土地实现标准化生产 [3] - 定制新生产线以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 [3] 市场推广 - 7月中旬将举办凤梨文化嘉年华推广产品 [3] - 通过文旅路线和IP合作强化品牌影响力 [3]
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人民日报· 2025-05-21 22:12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 重庆通过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创新消费场景、推动产业融合等举措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释放城市消费活力[1] - "渝货精品"加速开拓新消费市场,涪陵榨菜、陈昌银麻花等本土品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1] - 会展经济蓬勃发展,智博会、西洽会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引擎[1] 创新消费场景 - "洞穴经济""步道经济""云端经济"等特色消费新场景涌现,防空洞改造为火锅店、酒吧等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1] - 渝中区打造20余个"云端天台"项目,引入空中餐酒吧、天际泳池等形成独特商业风景线[1] - "文化+消费""艺术+消费""旅游+消费"等业态融合为商业注入新活力,如北仓文创街区夜间集市、大渡口区"花花好市"音乐集市[1] 产业融合发展 - 火锅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3.2万家火锅店遍布全市,全产业链产值达3000亿元[2] - 汽车产业表现亮眼,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42.7万辆,同比增长182.8%[2] 消费环境提升 - 推进重点商圈数字化转型,创建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个、示范智慧商店2个[2] - 打造市级示范智慧菜市场14个,推动农贸市场和菜市场智慧化改造[2] - 培育电商直播带货等线上消费新业态[2]
山西大同直飞香港航线开通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04:30
航线开通 - 山西大同直飞香港航线正式开通,首航游客均来自香港 [1] - 航线由大湾区航空执飞,每周执飞两班,班期为每周二、六 [3] - 去程HB933航班于17:15从大同起飞,20:40抵达香港,返程HB932航班于12:50从香港起飞,16:20返回大同 [3] - 直飞航线开通后,两地旅客3.5小时即可直达 [3] 航线影响 - 香港国际机场作为全球十大繁忙客运机场之一,将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搭乘直飞航班赴晋旅游 [3] - 航线为山西与香港、大湾区往来新增通道,促进港澳地区引客入晋 [1] - 旅客无需中转即可跨越2000余公里直达两地,为出行、求学、商务等提供便利 [5] 旅游产品 - 山西宝华国旅推出"香港一地4日游""圆梦港澳双城5日游""魅力港珠澳三城4/5日游"等旅游产品 [5] - 同时推出"探秘晋北4日游""清凉山西5日游""全景山西8日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5] - 旅游产品充分挖掘香港繁华都市元素,释放大同古都魅力 [5] 区域合作 - 航线完善了晋港交通网络,促进双方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旅游互通等领域深化对接 [5] - 为山西与粤港澳大湾区探索产业融合、资源共享新模式提供支撑 [5]
福建南平11个品牌入选2025中国品牌价值榜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20 07:03
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概况 - 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由品牌建设促进会与资产评估协会联合主办 吸引全国1068个品牌参评 最终779个品牌价值信息获发布 [1] - 福建省52个品牌上榜 南平市表现突出 共11个品牌入选 覆盖企业品牌 自主创新品牌及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三大领域 [1] 农业类品牌表现 - 福建圣农发展以903品牌强度 127 50亿元品牌价值居农业类榜首 体现禽肉加工行业龙头地位 [1] 机械设备制造领域 - 南平太阳电缆以852品牌强度 15 07亿元品牌价值列行业第60位 成为闽北工业品牌标杆 [1] 自主创新品牌成果 - 圣农食品以810品牌强度 38 03亿元价值跻身全国自主创新榜第6位 [1] - 正山茶业与福矛酒业分别以15 92亿元 13 84亿元品牌价值列自主创新榜第24和第26位 反映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成效 [1] 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发展 - 武夷岩茶以915品牌强度 750 18亿元品牌价值居全国茶叶类第2 地理标志总榜第3 连续9年行业领先 [2] - 武夷红茶以121 36亿元价值跃居茶类第6 地理标志总榜第28位 [2] - 政和白茶品牌价值增至73 36亿元 排名较去年上升11位至第47位 [2] - 东峰矮脚乌龙 北苑贡茶 政和工夫三大茶品牌同步上榜 形成茶产业品牌矩阵 [2] - 邵武市"武夷竹立方"以850品牌强度 223 24亿元品牌价值列竹产业前列 年增长20 87亿元 [2] 区域品牌建设战略 - 南平市通过"地标保护﹢质量提升"双轮驱动战略 建立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体系 开展质量攻关 搭建品牌孵化平台 [2] - 形成茶 竹两大百亿产业集群 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突破450亿元 [2]
从“夏日限定”变身“全年常驻” 甜蜜经济激活更多文旅消费新场景
央视网· 2025-05-20 05:39
行业概况 - 茂名是全球重要荔枝产地,全球每5颗荔枝就有1颗产自该地区[1] - 当地拥有世界最大连片荔枝基地,当前正值采摘旺季[1] 销售网络与创新模式 - 已建立4000多家电商和1万多家微商渠道,40%特早熟荔枝通过电商销售[3] - 电商渠道收购均价较传统渠道上涨10%以上[3] - 创新销售模式包括荔枝树认购、消费卡预售、"年份荔"分级销售等[3] - 针对年轻群体推出盲盒定制和节日场景定制,定制订单达7.8万单[3] 产业链延伸 - 开发30多种深加工产品,涵盖冻干食品、糕点、酒类、雪糕等[5] - 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20亿元[5] 文化赋能与基础设施 - 建成广东省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融合农产品展销、非遗体验、特色餐饮[6] - 服务区建筑以"破壳荔果"和"连枝荔叶"为造型,配套660米景观天桥[9] - 引入农产品直播销售和游客服务中心,推动"过路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11] - 已引入非遗体验项目,计划结合季节节日策划主题活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