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

搜索文档
信银金投望“落子”广州,是否入局AIC银行仍存分歧
凤凰网· 2025-09-01 12:59
监管动态与银行AIC设立进展 - 2025年3月监管部门宣布支持全国性银行设立AIC 多家股份行响应[1] - 中信银行2025年5月9日公告拟全资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子公司 6月3日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筹建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亿元人民币 持股比例100% 成为第二家获批股份制银行[1] - 信银金投总部基本敲定广州 因粤港澳大湾区地位重要且科技企业集中创新活力足 组建以中信银行广州分行人员为基础 北京总部也将派人支持[1] 银行AIC布局策略差异 - 股份行中仅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三家官宣入局AIC 其他股份制银行未公开表态[3] - 光大银行表示暂无AIC设立新进展 部分股份行倾向观望 等待先行银行试点效果[3] - 邮储银行作为六大国有行中唯一未获AIC牌照的银行 2025年7月16日公告拟以自有资金100亿元发起设立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但历时2个多月未获批筹建[3] - 邮储银行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称AIC是公司金融"1+N"体系关键一环 正积极向监管部门申请 但人员安排和机构设置暂无具体消息[4] AIC业务定位与市场挑战 - 市场普遍看好AIC牌照扩展至股份行 认为可带来与传统信贷不同的业务机会[5] - 华福证券研报指出AIC设立主体扩展释放政策鼓励信号 科技企业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与银行传统信贷差异显著 股权投资业务成科技金融突破关键[5] - 已持牌银行当前首要考虑以稳为主和防控风险 进展缓慢主因股权退出渠道受限[5][6] - 当前IPO节奏下股权投资机构通过上市退出难度大 银行严格考核机制影响子公司 地方城商行对设立AIC持观望态度[6]
邮储银行答21记者问:推进均衡战略,破局公司金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8:03
核心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资产总额18.19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6.47% 负债总额17.05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6.21% [1] - 上半年营业收入1,794.46亿元 同比增长1.50% 净利润494.15亿元 同比增长1.08% [1][2] - 净息差1.70% 自营存款付息率较年初下降20BPs至1.1%左右 [1][8] 收入结构优化 - 利息净收入1,390.58亿元 公司贷款利息收入逆势增长2.08% [2] - 中间业务收入169.18亿元 同比增长11.59% 营收占比提升0.85个百分点 [2] - 其他非息收入234.70亿元 同比增长25.16% 营收占比提升2.47个百分点 [2][3] 公司金融战略 - 推进"1+N"经营服务体系 聚焦一体化/高效率/差异化/"金融+"四大方向 [4][5][6] - 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占比从2021年62%升至2025年上半年67% 6月新增信贷占比达75% [4] - 积极申请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 计划打造为投贷联动/科创资本/债转股/股权投资四大平台 [4][6] 息差管理能力 - 二季度息差较一季度仅下降1BP 降幅显著趋缓 [7] - 通过价值存款/六大能力建设 存款付息率保持上市银行优秀水平 [8][9] - 负债端成本低位下行 资产端公司贷款保持规模快速增长与利率优势 [9]
六大行AIC全部集结,邮储银行斥资百亿设立中邮投资
华尔街见闻· 2025-07-16 15:01
邮储银行设立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 邮储银行拟出资100亿元发起设立全资一级子公司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邮投资)[1] - 中邮投资业务范围需待监管机构批复[1] - 邮储银行表示成立AIC是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4] AIC行业现状 - 目前市场共有5家大行和3家股份行旗下AIC,邮储投资获批后全行业AIC将扩容至9家[4] - 9家AIC注册资金总和已接近1500亿元[4] - AIC设立时有100亿元的实缴门槛,业务资源对接高度依赖母行,目前进入AIC赛道的玩家主要是大行[4] AIC业务演变 - AIC最初是大行债转股工具,旨在化解次贷危机后积累的资产质量风险[4] - 2024年以来AIC定位由化险工具转变为银行业打开股权投资等混业通路的踏板[4]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发起设立AIC的主体扩展至全国性商业银行,以更好支持科技创新[4] AIC业绩表现 - 2024年5家大行AIC利润总额为183.54亿元,仅构成母行利润总额不足2%[7] - 中银资产、工银资产与农银资产的利润增速分别为35.74%、7.24%、3.98%,大幅领先母行利润增速[7] - 5家大行AIC2018-2024年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93%[7] AIC未来发展 - AIC作用更多在于化险并撬动综合效益,实现低成本存款沉淀、增加手续费营收空间[7] - 在净息差收窄、财富管理疲软的当下,股权投资业务进一步放开的AIC仍有望实现更大利润、反哺母行[7] - 中邮投资未来如何反哺母行、撬动综合收益值得期待[7]
“零售之王”AIC牌照落地 银行系股权投资迎来小高潮
华尔街见闻· 2025-07-08 13:23
银行业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定位转变 - 银行业AIC的核心命题从化解母行不良资产转向股权投资[1] - 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18个城市 2025年3月进一步扩大至所在省份[4] - 监管明确支持银行设立AIC并将表内资金股权投资上限由总资产4%提升至10%[4] 股份行加速布局AIC牌照 - 招行成为继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后第三家持有AIC牌照的股份行[2] - 招银投资注册资金达150亿元 高于同业兴业投资和中信投资 仅次于工行AIC[8] - 2025年以来5家国有大行AIC旗下私募基金发行数量达34只 超越2018年以来历年水平[6][25] AIC业务模式演变 - 初始定位为债转股工具 2016-2023年业务严格限制在债转股及配套措施[14][15] - 2024年政策放宽后业务形态发展为三类:核心债转股、表内直投与表外业务[24] - 表内直投多采用认购私募基金份额方式 双GP架构在地方合作中常见[25][26] 招行AIC战略布局 - 招银投资将整合招银国际团队及总行多个部门资源 采取内部竞聘形式搭建团队[13] - 招行通过招银国际已积累股权投资经验 2024年境外4个项目及境内4个项目成功IPO[10][11] - AIC设立旨在补足股权投资能力 发挥母行信贷资源协同效能[12][13] AIC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五大行AIC 2024年利润总额183.54亿元 占母行利润仅1.4% 但年复合增长率达57.93%[30] - 纯股权投资面临三大挑战:高资本消耗(风险权重1250%)、IPO退出难、专业能力短板[33][34][35] - 当前股权投资仍集中企业发展中后期 与政策"投早投小"导向存在偏差[35]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监管引导商业银行优化考核机制 提高股权投资风险容忍度[31] - AIC有望在银行息差收窄背景下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需突破债性思维限制[30][32] - 地方产业基金、险资等合作方加入 提升资金杠杆效用[26]
股份行第三家!招行宣布:获准!
中国基金报· 2025-07-03 12:11
招银金投获批筹建 - 招商银行获准筹建全资子公司招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50亿元人民币 筹建完成后将向监管部门提出开业申请 [1][3] - 公司表示此举是响应国家号召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有助于专业化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试点业务 提升综合化经营能力 [3] - 招商银行成为继兴业银行 中信银行后今年第三家获批筹建AIC的商业银行 前两家AIC注册资本均为100亿元人民币 [4] AIC行业扩容动态 - 监管部门持续推动AIC股权投资扩围 2024年9月将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至18个城市 2024年3月进一步明确支持商业银行设立AIC公司 [6] - 截至5月7日 AIC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人民币 旨在加大对科创企业投资力度 [6] - 行业分析认为AIC扩容有助于科技金融发展 提升银行综合化经营能力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中小银行将获得更多参与机会 [6][7] 历史AIC设立情况 - 此前国内已有5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均由五大国有银行(工行 农行 中行 建行 交行)于2017年全资设立 [4] - 2024年兴业银行 中信银行先后获批筹建AIC 分别成为首家股份行和第二家获批的商业银行 [4]
技术再好,银行不认也是白搭
金融时报· 2025-05-19 11:14
核心观点 - 金融体系通过创新担保模式、政策支持和综合服务协同 有效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信贷规模稳步增长 [1][2][4] 企业融资困境与解决方案 - 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技术专利难以转化为融资支持的普遍问题 典型案例中企业因市场低迷和扩张导致资金回笼周期拉长 销售收入减少 [1] - 银行通过"订单质押+技术专利"组合增信模式 配合双担保机制 一周内批复800万元贷款解决企业短期资金流紧张问题 [1] - 企业虽短期资金紧张但在手订单质量高 生产线技术优势明显 银行结合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规划提供针对性支持 [1] 信贷政策与实施成效 - 近5年民营企业贷款年平均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 [1] - 截至一季度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6.07万亿元同比增长7.41%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1] - 各地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过6700万户 发放贷款12.6万亿元 其中约三分之一为信用贷款 [3] - 续贷余额达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7% 体现无还本续贷政策优化成效 [3] 监管政策与制度保障 - 《民营经济促进法》14次提及金融 部署多项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的具体举措 [2]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建立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投放 [4] - 要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并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4] - 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目标明确"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 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需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7] 金融服务创新与协同 - 需要推动无还本续贷政策走实走深 利用数实融合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 [2] - 探索信贷融资与股权融资协同路径 大型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容 [2][7] - 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相继获准或拟设立全资AIC 加大对科创企业投资力度 [7] - 需要发挥信贷与保险、股权融资协同效力 建立银行、证券、保险协同服务科技创新的机制 [6][7] 融资担保体系支持 -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直保余额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担保费率不超过1% [8] - 建立覆盖全国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强化支小支农激励约束 [8][9] - 构建银行信贷、地方担保、国家政策性担保的风险承担协同机制 扩大担保覆盖范围和风险承担能力 [9]
AIC再扩容,影响几何?
华泰证券· 2025-05-13 05: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时隔八年AIC牌照再迎扩容,股份行首次加入AIC阵营,招行、中信拟投资设立子公司;2024年以来科创金融支持政策频出,AIC投资规模、设立条件等限制放宽,股权直投开辟银行支持科创新路径,助其综合化转型,但资本占用、风险管理等问题仍需关注,预计资本实力较强、综合经营建设完善的大型银行将入局,为科创企业带来增量耐心资本[1][1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AIC再扩容,影响几何? - 5月7日兴业银行获批筹建国内第六家银行系AIC,也是首家获批AIC牌照的股份行;5月8日招行、中信拟分别出资150亿元、100亿元设立AIC公司,正待监管批复;银行系AIC入局为股权投资市场添活水,成支持科技创新重要金融力量[11] - AIC诞生于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最初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降低企业杠杆率;近年金融支持科创政策中,AIC股权投资业务扩容是关键落子;2020年上海试点,2024年扩大至18个城市,表内股权投资金额占比和投资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金额占比提高,以五大AIC 2024年末总资产规模6027亿元计算,有望增加股权投资规模约360亿元,撬动社会资金约1800亿元;2025年3月试点范围、设立条件、资金渠道再度拓宽[12] - 银行是支持科创企业主力军,但科技企业特征与银行传统信贷风险偏好差异大,股权投资业务是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突破关键抓手;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空间收窄,需新利润增长点实现综合化转型,股权投资权限打开助其突破传统信贷业务边界,涉足潜力领域[13] - 我国银行业支持科创企业模式有信贷支持、股权直投、投贷联动三类;传统信贷模式审批流程标准化,但依赖抵押担保,与轻资产科创企业匹配度低,难支持初创期企业;投贷联动模式结合债权和股权融资,但操作结构复杂,需平衡信贷审慎与投资风险;AIC股权投资试点开辟银行资金支持股权投资新路径,AIC能直接开展长期股权投资,利用母行对公业务资源,精准识别优质科创项目,提供综合化服务[14] 历史回溯:始于债转股,初探股权直投 - AIC成立于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初衷是以市场化手段化解银行业潜在不良资产,其后将股权投资业务纳入范围;截至2024年,建行、农行、工行、中行、交行全资设立5家AIC,注册资本合计超1000亿元,并各下设一家专业投资子公司;AIC在银行业集团定位不再限于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子公司,而是银行集团参与股权投资的综合业务牌照,涵盖市场化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投资和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直投业务[18] - AIC业务发展分三个阶段:2016 - 2020年为参与债转股业务的制度政策框架建立与完善期;2020 - 2024年为扩大债转股资金来源,并成立专业投资子公司参与企业重组、股权投资、直接投资等业务的AIC股权投资试点期;2024年6月以来为扩大股权投资业务试点与资金来源、推动纯股权项目投资加速签约落地的股权投资试点扩大期[19] - 2024年两项《通知》发布后,AIC股权投资试点案例加速涌现,众多AIC股权投资基金在试点城市落地;2025年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当前签约意向性基金规模已超3800亿元,投向领域以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为重点[24] 机构对比:协同母行资源,经营审慎稳健 - AIC主要优势在于母行平台联动、资本补充和资金来源所提供的资源、资本和资金优势,风格审慎稳健;与AMC相比,AIC对收购资产处置路径窄,但母行资源协同优势明显;AMC不良资产主业范围广,处置模式多,AIC以债转股业务为主,项目资产质量较可控,截至2023年,五家AIC均以优质资产类债转股项目为主要业务,客户结构中央企、大型地方国企客户占比较高[26] - 与市场化PE/VC相比,AIC从事股权投资处于初期,但资本实力雄厚、具备“耐心资本”特质;AIC资金来源广泛,低成本资金来源稳定;AIC与母行共享资源,能协同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资源优势明显,且资本实力雄厚,在存续股权投资基金中AIC作为LP(及其附属机构GP)出资比例多在20%以上;AIC秉承银行风险文化、风控体系完善,经营风格审慎稳健,纯股权投资轮次相对靠后,与此前主要从事市场化债转股业务、项目周期较长有关;未来AIC有望完善“募、投、管、退”全链条风控体系,结合自身资本实力和风控体系与股权投资风险特征[27] 业务聚焦:股权投资业务机遇挑战并存 AIC:拓展业务布局,丰富客户层次 - 政策支持下,AIC核心业务范围有望向股权投资拓宽,丰富业务范围,拓宽客户层次;据规定,AIC以债转股相关业务为主业,但五家AIC业务结构单一,以优质资产债转股业务为主,纯股权投资业务处于探索阶段,实际落地金额有限;2024年末5家AIC对外股权投资项目金额18.1亿元,占项目类投资总比重仅3.1%,增长空间广阔[30] - AIC目前主要服务传统行业国央企客户,未来有望开拓科创企业客群;五家AIC均以优质资产类债转股项目为主要业务,优质资产类债转股项目对象是发展前景良好但短期资产负债水平较高、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备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包括央企、大型地方国企、行业龙头型民营企业;股权投资试点扩容助力AIC拓展战略新兴产业等科创客户,丰富客户层次[32] - AIC成立之初盈利能力薄弱,2019年前ROE水平基本在5%以下;2020 - 2021年债转股业务加速扩容,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此后规模扩张放缓,2024年末建信投资、农银投资、工银投资、中银资产、交银投资资产规模分别为1287亿元、1250亿元、1839亿元、936亿元、715亿元;2024年平均ROA、ROE分别为3.23%、10.85%;当前AIC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债转股项目投资收益,但面临资产收益率低、退出周期长等困难,股权投资试点扩容有望打开AIC公司增长空间,提高盈利能力[33] - 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给AIC带来流动性管理、资本占用、风险控制等挑战;股权投资退出渠道有限、回报周期长,AIC面临流动性管理压力,2023年末,建信、农银、工银、交银AIC高流动资产/短期债务数值较2021年有不同变化;股权投资业务资本消耗高,对非债转股目的工商企业投资风险权重系数为400%,《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AIC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6%/8%,目前五家AIC公司资本水平充足,但长期或面临资本补充挑战;股权投资高风险属性与母行审慎风险偏好有差异,AIC涉足股权投资领域时,投研能力和风控体系面临考验[37] 母行:提升科创实力,撬动客户资源 - AIC在母行业务中占比小,2023年五家公司营收、净利润、总资产规模合计230亿元、182亿元、5827亿元,在大行中合计占比仅0.7%、1.4%、0.3%;2024年净利润、总资产占比为1.4%、0.3%;但股权投资业务开展意义在于突破传统信贷业务局限性,切入难触达的客户群体,锁定优质客户资源,为后续金融服务开展创造机会,推动银行整体金融服务链条延伸与拓展,提升综合竞争力;母行收益不仅是AIC报表层面营收利润,更重要的是科创企业客户衍生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等[39] - 银行参与股权投资面临风险大、资本占用高的问题;AIC以表内资金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应参照《资本新规》,在银行对AIC注资环节约束;《资本新规》中获国家重大补贴并受政府监督的股权投资风险权重下调至250%,但大部分股权投资业务仍面临较高资本计提要求;假设2024年五大行股权投资规模新增360亿元,对应补充资本规模在900亿元至4500亿元[40][41] - AIC设立条件拓宽后,资本实力较强、综合化优势突出的银行更有动力申请牌照;大型银行资本实力雄厚、风险承受能力高,为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提供基础;部分大型银行希望通过获得AIC牌照完善金融牌照体系,整合集团内部资源,与现有牌照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完整金融服务链条;5月7日兴业银行获批筹建AIC,5月8日招行、中信公告拟设立AIC公司,正待监管批复[43]
这一板块,直线拉升!
天天基金网· 2025-05-09 05:33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震荡调整 沪指跌0.18% 深成指跌0.56% 创业板指跌0.63% [1] - 银行板块逆市走高 火电、纺织服装、华为鸿蒙等板块表现活跃 [2] - 航天军工、机器人、芯片半导体等板块跌幅居前 [2]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走低 华虹半导体跌11.06% 中芯国际跌6.53% 京东健康跌3.29% [3][6] - 理想汽车-W跌1.89% 舜宇光学科技跌1.44% [6] 纺织服装板块 - 板块盘初活跃 万事利20cm涨停 华纺股份4连板 迎丰股份等多股涨停 [7] - 工信部、商务部发布通知推动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 强调高质量供给和产业升级 [8] - 具体个股表现:万事利涨20.03% 华纺股份涨10.06% 迎丰股份涨10.05% [8] 银行板块 - 建设银行股价创历史新高 青岛银行、重庆银行、兴业银行等涨逾2% [10] -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拟分别出资150亿元、100亿元成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11] - 兴业银行获批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亿元 [11] 高位股表现 - 多只高位股大跌 中毅达一字跌停 金龙机电跌超9% 奇德新材跌超7% [14] - 中毅达公告称股价自3月10日以来累计涨幅达226.55% 存在严重脱离基本面的风险 [15]
银行板块逆市走强!两万亿龙头创新高,股份行设立AIC会带来哪些效益?
中国证券报· 2025-05-09 05:25
银行板块表现 - 高股息资产反弹,银行板块领涨,电力、公路运输等板块表现活跃 [1] - 银行板块中,青岛银行、兴业银行等个股涨幅居前 [1] 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5月7日宣布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多项举措 [1] - 金融增量政策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加快落地,预计银行信贷供给加强,有望维持信贷增速相对平稳 [1] - 资产质量将在政策支持下继续巩固,后续银行业绩压力可控 [1] - 本轮降息之后,银行经营稳定性与高股息相对优势均有望得以提升 [1]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设立 - 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1] - 5月7日,兴业银行公告称,公司获准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1] - 5月8日,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相继公告称,拟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1] AIC带来的综合效益 - 除了债转股以及股权投资带来的直接项目收益之外,AIC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效益更值得关注 [2] - AIC为商业银行更好满足科技企业融资等金融需求提供了有效手段,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新路径 [2] - AIC能够撬动除融资需求外的其他综合效益,例如与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后带来的交易结算、工资代发业务 [2] - 依靠综合经营实现低成本存款沉淀、并带来手续费营收空间 [2]
股份行加速布局AIC:招行、中信银行拟设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南方都市报· 2025-05-08 13:30
股份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动态 - 招商银行拟出资150亿元全资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将成为公司全资一级子公司 业务范围待监管批复 [2][3] - 中信银行拟以自有资金100亿元设立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等业务 [3][4] - 兴业银行成为首家获批筹建AIC的股份行 5月7日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复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6] AIC政策背景与市场格局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3月5日发布通知 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 试点机构数量将稳妥有序增加 [5] - 此前我国仅有5家国有大行系AIC(工银/农银/中银/建信/交银投资) 均于2017年设立 主要开展债转股业务 [5] - 政策鼓励下 具备资金实力和客户基础的头部股份行及地方大型商业银行成为新设AIC主力 [6] AIC业务功能演变与战略意义 - AIC功能从最初债转股工具扩展至综合投资平台 业务范围新增并购重组、夹层投资等领域 [7] - 当前AIC重点转型为产融结合枢纽 通过"投贷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7] - 中信银行强调设立AIC是响应国家科技金融战略 将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4] 行业影响与实施进展 - 兴业银行获批筹建标志着AIC市场破局 距国有行首批设立已间隔8年 [7] - AIC可结合银行母体资源 为科创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增强资源配置能力 [7] - 招商银行表示设立AIC有助于完善投商行一体化经营 对财务状况无重大影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