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育
icon
搜索文档
五指山市雨林童声合唱团通过歌声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海南日报· 2025-09-19 01:55
合唱团成立背景 - 五指山市雨林童声合唱团由指导老师刘旻成立 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改变山区儿童的艺术认知和表达能力[4][5] - 山区儿童存在显著美育痛点 包括不敢表达、缺乏艺术基础及家长对音乐教育的质疑[5][6] - 五指山市地处海南腹地 地理阻隔导致儿童接触艺术机会有限 黎苗文化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6] 教育方法突破 - 教学从基础姿态和沟通切入 通过站姿训练和心理疏导提升儿童自信心[7] - 采用个性化辅导策略 例如对内向儿童杨姝垚进行单独指导并建立信任关系[7] - 强调团队协作而非单纯技巧训练 使儿童在合唱中学会相互配合与纠错[9] 成员成长成效 - 成员杨姝垚从不敢与外人交流转变为能从容接受采访并分享国际演出经历[3][5] - 成员李云冰通过合唱训练改善注意力 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升[8] - 成员王明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低声部演唱 并能辅助同伴纠正错误[9] 国际文化交流 - 2024年合唱团赴法国参加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演出 演唱《捡螺歌》等曲目[10] - 成员在巴黎剧院获得法国观众长时间鼓掌认可 并完成国际礼物交换[10][11] - 国际经历使儿童主动学习改进表演姿态 如杨姝垚模仿法国表演者的站姿和音准[11] 地区教育推广 - 五指山市将音乐教育作为特色推广 当前已选取4所学校开展试点并计划10月成立市级合唱团[11] - 计划在全市中小学构建具有黎苗民族风格的音乐教育体系 扩大山区儿童美育覆盖范围[11] - 合唱团目前排练《我是雨林一片叶》等原创曲目 准备参加海口比赛以提升地区影响力[11] 长期社会影响 - 音乐教育改变了山区儿童的人生规划 部分成员从未考虑大学到目标考取名校及出国留学[11] - 通过歌声传播黎苗文化 使"雨林声音"获得国际舞台展示机会[10][12] - 合唱团成为山区儿童连接外部世界的桥梁 实现从地理隔离到国际交流的突破[12]
都2025年了,为什么校服还会“一市一款”?
36氪· 2025-08-26 12:24
校服选用模式争议 - "一市一款"统一校服模式在多省市推行但引发争议 包括江西 辽宁 黑龙江 广东等地开展全市统一款式征集工作[9] - 该模式被批评压缩家长和学生知情权与决策权 有网友反映学校直接通知购买且未公开生产厂家和材质标准[6] - 沈阳出现校服票选"刷票"事件 暴露招标过程缺乏透明度 引发公众不满情绪[8] 校服质量与安全问题 - 仿冒校服流通导致质量隐患 涉及甲醛 pH值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安全指标监控不严[9] - 深圳校服抽检不合格率居高不下:2019年达36.25% 2020年达23.33% 2024年仍为12.7%[19] - 生产企业准入门槛把控不严 缺乏资质企业混入市场 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8] 校服美育价值与多元化发展 - 2015年《校服管理意见》发布后近10年 全国近20省市出台校服管理办法 明确家委会主导采购决策[10] - 多地推行特色校服案例:河南省实验中学航空主题设计 成都墨池书院小学融合中式立领盘扣元素[12] - 校服需结合地域文化差异:东北需厚重保暖 江南需灵活变通 历史文化城市需体现人文风范[15] 地方校服模式对比分析 - 深圳"一市一款"模式具历史局限性:初衷为抹平移民学生身份差异 集中资源提升教学效率[17] - 上海模式注重家委会参与 实现多元化挑选 产品合格率和服务满意率近100%[19] - 厦门从全市统一招标转向"一校一款" 学校根据办学理念自主设计校服增强学生归属感[20] 政策与市场机制优化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 禁止校服采购设定区域性技术壁垒和排他条款[22] - 完全竞争市场可推动价格趋近生产成本 拓宽消费者选择面并促进企业质量创新[21] - 全国两会代表持续建言打破地域保护 推动行业向市场化 品质化 品牌化方向发展[23]
百万童画上云端!中国人寿美育活动十五年孵化“美学信使”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1
活动概述 - 中国人寿于7月24日启动第十五届"国寿小画家"美育活动 面向全国3至16周岁青少年儿童 主题为"牵手国寿 创绘未来" 致力于打造覆盖百万家庭的美育生态盛宴 [1] 项目历史与规模 - "国寿小画家"为2011年发起的少儿社会美育公益项目 以绘画比赛为核心 融合艺术课程、研学实践与公益行动等多元形式 [2] - 15年累计吸引数百万儿童参与 近五年画作征集数量年均增长32.7% 2023年及2024年连续突破百万幅 [2] 美育发展模式 - 2025年推行"1+2+3"美育发展模式:1个美育普及导向 2个数字化创新与多元体验驱动 3条美育赋能、艺术传播与公益实践主线 [3] 创作主题设计 - 设置四大创作主题:星际冒险创绘宇宙奇旅 梦想剧场创绘成长之路 未来万象创绘智慧生活 时光穿梭创绘历史新影 [4] 数字化创新 - 全国级赛事支持线上报名及数字作品组别 包含电子绘画与AI辅助创作新形式 [5] - 配套"艺术云课堂"直播课程 2024年场均观看15万人次 2025年推出八期课程涵盖艺术陪伴、玩转创意与AI畅想三大系列 [6] 公益实践拓展 - "艺术回山"公益项目自2020年连接优质美育资源到乡村地区 邀请艺术家深入乡村学校开展沉浸式课程 [7] - 2025年新增城市社区"艺启行动"美育微公益 招募城市小画家志愿者 将艺术与环境保护、敬老关爱等社会议题结合 [7] - 试点"艺路同行"城乡联动公益计划 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 促进城乡孩子跨界艺术对话 [8] 赛事安排与评审 - 全国级赛事线上报名通道通过APP及小程序开放 线下可通过员工及销售人员提交作品 赛事于9月6日结束 [5] - 设立4200名月度佳作奖与300名年度最佳作品奖 由六位权威专家组成评委团提供全程专业指导 [5] 线上线下融合 - 同步落地户外写生、博物馆研学及AI科技研学等线下活动 实现线上创作与线下体验全链路美育服务 [6]
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总结颁奖系列活动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7-31 08:32
活动规模与参与情况 - 活动参与人数达1600余人包括获奖学生代表指导教师代表和组织单位代表 [1] - 参赛学生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有效参赛作品超过175万幅(件) [1] - 作品类型涵盖绘画书法摄影造型和数字美术 [1] 作品展示与评审机制 - 从100余万件参赛作品中精选332幅(件)优秀作品进行展览 [1] - 评审标准包括与主题契合度专业规范与童真童趣平衡性以及整体观感综合性 [2] - 比赛已举办29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公益性美育赛事 [2] 美育教育价值定位 - 美育作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组成部分具有提升审美素养涵养道德情操温润健康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 [2] - 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2] - 儿童阶段被认定为情感最充沛最敏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易于接受情感熏陶 [2]
美育为何重要?北大为中学教师举办的这个夏令营给出答案
第一财经· 2025-07-30 05:02
40年前,学生可能只做两三遍题就去参加考试,现在有些人甚至需要刷题十几遍,教育变得内卷而功利,学生的 人格发展面临挑战。这种情况下,教育家蔡元培100多年前就提出的美育思想显得更加珍贵。上周,为期三天的北 京大学蔡元培美育基金人文美育讲堂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130多所重点中学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了"美育夏令 营"。 上周,为期三天的北京大学蔡元培美育基金人文美育讲堂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130多所重点中学的优秀骨干教师 参加了"美育夏令营"。 1984年,时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语文教师的王圣民,偶然看到一份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说世界各地对 中国留学生的普遍印象是勤奋、用功,但缺乏艺术与人文修养。王圣民看了触动很大,决定探索美育。当时社会 上正在掀起"美学热",李泽厚凭借《美的历程》一书成为无数青年的"精神导师",美育在中学校园却是一片空 白。 1985年,王圣民在南模开设了全国第一门美育课。当时读高一的杨文斌成为王圣民第一届美育课的学生。中学时 期接受的美育,让杨文斌考进北大后"就像鱼进了湖"。他说,那时北大有很多与美育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比如中 国美术史、中国音乐史等,他也受到了更多美育熏陶,"从南模到北大 ...
奥运精神激荡校园,袋鼠妈妈青春美校园公益行第六站走进西安
新华网· 2025-06-30 11:17
公益活动概况 - "2025袋鼠妈妈青春美校园公益行"活动第六站抵达西安,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新华网、袋鼠妈妈集团联合发起,聚焦青少年美育、德育、体育的协同发展 [1] - 活动通过奥运精神浸润、科学美育赋能、社会爱心传递三重维度,探索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的新路径 [1] - 活动已在五座重要城市开展,行程数千公里,为数以万计的学子送去知识、关爱和榜样力量 [13] 奥运精神与体育教育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冠军杨秀丽分享从14岁开始从事柔道直至获得奥运冠军的历程,为师生带来"奋斗人生的励志课" [2] - 杨秀丽提出"摔倒哲学",强调在挫折中汲取成长的力量,鼓励学生在人生中多尝试、多突破、多成长 [3] - 活动旨在传递体育精神与公益正能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拼搏进取的种子 [5] 科学美育与护肤教育 - 袋鼠妈妈首席科学官严二平为学子带来美育课堂,针对青少年普遍关注的护肤问题提供专业解答 [6] - 强调青春期皮肤问题是发育期间的正常表现,认真清洁是最好的护肤开始 [6] - 活动以"科学之美"赋能"青春之美",将美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成长陪伴 [8]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捐赠 - 袋鼠妈妈集团捐赠体育用品和青少年护肤礼盒,助力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9] - 陕西译美实业集团公司捐赠"袋鼠妈妈青少年焕亮礼盒",聚焦青少年肌肤健康 [11] - 广州市清一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捐赠广东增城特色新鲜荔枝,象征南粤与古都之间爱的传递 [9] 活动影响与未来规划 - 活动照亮了孩子们成长的道路,是对教育强国使命的践行和对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 [13] - 袋鼠妈妈集团表示将紧密围绕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公益项目 [13] - 活动希望通过美育、德育、体育的深度融合,让青少年在多元成长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8]
一场从短视频开始的艺术科普运动
36氪· 2025-06-19 03:24
行业趋势 - 美育视频成为短视频平台新兴垂类内容,通过趣味考据、知识拆解、剧情演绎等方式实现通俗化表达,单条视频常获百万播放量[1] - 抖音等平台将流量倾斜至精品知识内容以提升用户留存,美育创作者转向生活化审美故事挖掘,触达更广泛群体[2] - 该领域已形成风格化创作流派,如@何老师在发呆的「课堂对话」模式、@艺术群星闪耀时的「AI复活艺术家」系列,均产生爆款内容[6][7] 创作者策略 - 头部账号通过差异化定位突破瓶颈:@何老师在发呆采用「单点原理深挖+生活美学连接」策略,@艺术群星闪耀时运用「喜剧框架+控制变量法」对比艺术风格[15][16] - 内容方法论强调娱乐性与知识密度平衡,平均1分半时长内融合访谈、多角色演绎等形式,搭配流行音乐增强传播力[6][19] - 选题方向经历三次迭代:从经典艺术家转向艺术原理,最终拓展至城市建筑、家具搭配等生活美学领域[22] 用户与商业化 - 美育内容实现全年龄段覆盖,@何老师在发呆女性粉丝占比超50%,打破知识类博主男性主导的传统结构[23] - 商业化路径清晰:广告植入注重内容契合度,如谷雨美白结合女娲造人典故,冷泡茶联动古代饮茶场景,用户接受度高[24] - 头部创作者月广告收入达20-30万元,合作品牌涵盖汽车、奢侈品、化妆品等高溢价品类[26] 内容创新 - 技术应用提升表现力:AI克隆艺术家声音、沈腾/赵本山方言配音等「赛博小品」风格增强趣味性[7][21] - 图像史研究创作者@吕宸从历史考据角度切入,通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细节分析等选题满足大众好奇心[11][12] - 创作者建立「艺术家宇宙」延长内容生命周期,计划通过外出写生、送画等剧情线拓展场景[22] 创作理念 - 核心逻辑从「知识灌输」转向「愉悦获得感」,强调用喜剧元素解构艺术的高门槛属性[23] - 平等交流成为关键:创作者通过粉丝群直接收集选题(@吕宸管理超百个自治粉丝群),弱化传统用户画像分析[21] - 表达形式注重本土化,如歇后语、评书式叙事等中文特色手法增强辨识度[21]
用艺术“点亮”一座城(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5 22:50
艺术家背景与成就 - 田海稣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大学教授,致力于将天府文化融入当代艺术创作 [4] - 2011年赴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深造,2013年在该校攻读美术学硕士学位 [5] - 2015年放弃海外发展机会回到成都,从事艺术教育和美育传播事业 [6] 艺术创新与代表作 - 创作"滑轮水墨系列作品",以滑轮鞋代替毛笔,赋予传统水墨新的艺术生命 [5] - 2015年完成13米×6米水墨作品《血脉山河》,线条律动情感起伏 [5] - 2020年担任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吉祥物"蓉宝"优化提升主创 [7] - 2021年创作四川国民IP"旅行熊猫",衍生出系列文创产品并获奖 [8][9] - 2023年打造多动态全手绘动画《吉龙耀东方》,绘制50余只熊猫形象 [9] 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 - 将蓉宝静态姿势演化为动态表达,诠释成都勇往直前的城市精神 [7] - 创作"旅行熊猫"系列作品,展现成都文化底蕴与旅游景点 [8] - 2024年为"世运蓉港行"主题列车创作《天府新交子》,融合成都与香港文化符号 [10] - 向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赠送《芙蓉万花筒》丝巾画,以成都市花芙蓉为核心 [10][11] 美育与社会公益 - 提出"艺术不应囿于象牙塔,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 [11] - 为残联、妇联、SOS儿童村等社会组织举办百场公益讲座与实践活动 [11] - 通过艺术扶贫助困、疗愈心灵,让山区孩子看见美、认识美、学习美 [12]
致敬先生
第一财经· 2025-06-09 11:56
展览概况 - "致敬先生·美育中华: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献礼展"在复旦管院政立院区朵云书院举行,聚焦马相伯、蔡元培等十位教育家及其创办的杂志、课本等文化成果 [1] - 展览分为三部分:先生、杂志、老课本,其中"杂志"部分包含新闻时政、经济民生等六个类别,"老课本"以衣、食、住、行为主题展现民国美学教养 [4] - 展品包括民国教育家手稿、书法、著述及纪录片,80%老杂志和老课本为上海出版,反映当地文化氛围 [6] 核心人物与内容 - 复旦大学创始校长马相伯提出"自强之道,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学堂为先",其生平通过纪录片、书信及《文摘·战时旬刊》等报刊展出 [7] - 蔡元培、胡适、晏阳初等学者参与课本编制,如蔡元培倡导"美育替代宗教",丰子恺以艺术建国理念编写课本 [11] - 展览特展1932年商务印书馆被炸后出版的教科书封面,以断壁残垣设计体现特殊时代背景 [12] 教育理念与历史传承 - 马相伯办学宗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被写入《马相伯传略》,其教育实践与美育机构构想获20余万字详述 [15] - 李登辉将复旦公学改为大学并引入耶鲁模式,新增商学院等实用课程,《李登辉传》新增约三万字史料 [15] - 颜福庆推动中国医学现代化转型,《颜福庆传》新增六万余字内容;陈望道作为修辞学家引领复旦战后重建 [16] - 苏步青建立复旦数学"南方重镇",谢希德开创半导体物理学科,其传记记载复旦转型研究型大学的历程 [17] 配套出版与文化合作 - "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六册图书在校庆之际出版,涵盖马相伯至谢希德六位校长,采用AI着色老照片及全彩印刷 [3][17] - 上海光华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传记出版,展览由策展人邓康延与光华教育集团创始人鲁育宗合作促成 [13][18] 展览特色与影响 - 展陈设计融入书店环境,展架与自习区交错,体现民国美学"细雨无声"的浸润效果 [4] - 老课本语言朴素(如36字描述荷花),通过衣、食、住、行主题传递儒雅文静的生活美学 [9] - 展览已巡展十城,上海站侧重本地出版史,展现商务印书馆等机构的文化贡献 [6]
在永定河畔为山区孩子建一间服装设计教室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07:36
教育合作项目 - 北京服装学院与门头沟大峪中学合作成立"垂衣裳"科学艺术实验班,探索"民进+中学+大学"的育人模式 [1] - 项目由民进北服支部会员李栋担任负责人,王羿、孙雪飞等教授提供设计创作支持 [1] - 北服教师将服装设计课程引入中学,学生从零基础到能独立完成文化调研、设计制图、成衣制作全流程 [4] 项目成果展示 - 11年间举办5场成果展示活动,包括"纸模秀"、"冬奥有我"服饰展演、"琉光峪彩"等主题 [2] - 学生作品将京西自然风光、地域文化、奥运精神、生态涵养等元素融入服装设计 [2][5] - 通过T台展示和模特表演培训,学生从怯场到能清晰阐述设计理念并指导低年级同学 [4] 文化传承与教育拓展 - 项目引导学生将永定河、爨底下村等门头沟文化符号融入时装设计,增强文化认同感 [5] - 北京服装学院与门头沟区六所学校签约,共同推进美育高质量发展 [5] - 民进北京市委会12年来为门头沟区带来30余个项目,涵盖教育、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