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科交叉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政协委员为教育赋能科技人才贡献“金点子”
每日商报· 2025-09-11 23:04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归根到底靠教育。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数字经济先行城市,杭州该如何强 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如何建设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 好的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通讯员 方德瑞 商报记者 黄家欢 昨天,市政协召开"请你来协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月度协商座谈 会,市政协委员、区县(市)政协和院校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核心议题踊跃建言,贡献了不少"金点 子"。 引才更要留才,除了明确发展人才的"硬指标",打造人才向往的"软环境"同样关键。肖锋建议,杭州应 持续迭代人才政策,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与青年创新人才的引育力度,对全时在杭工作的异 地科创平台人员,落实杭州人才政策待遇与出国审批便利。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数字 经济第一城",杭州持续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农工党杭州市委会提出了"打造多维度AI 教育应用场景"的建议。如,通过政策引导或采购合作,鼓励本地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AI教育应 用组件,供学校和教师按需组合、快速搭建个性化教学场景,并优先 ...
做好学生“筑梦人”——写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
河南日报· 2025-09-06 23:31
教育政策与理念 - 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2] - 教师需践行"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持续推进 [6] - 河南启动师范教育质量提升五年行动计划 [9]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 学科发展需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 否则将衰退 [3] - 推动化学 药学 生物学 医学等交叉学科融合发展 [3] - 实验室引进计算生物学 化学生物学等前沿领域人才 [3] - 考古学需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3] 教学创新与实践 - 地理教学需融入真实地理实践 每堂课引入真实问题情境 [8] - 数学教学将符号转化为生活故事 在熟悉情境中激发兴趣 [8] - 思政课采用"以思考碰撞驭动思考 以行走方法带动行走"模式 [4] - 郑州中学构建"五育融合"大思政课体系 通过"思政+"课程群实现全方位育人 [4]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 学校借助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推出"个性化星空图" [8] - 星空图由德智体美劳五维度小星和综合素质主星构成 [8] - 融合课堂评价与课外激励 使成长可视可感 [8] - 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联动 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5] 教师队伍建设 - 河南涌现张玉滚 王爱红 刘华东等优秀教师代表 [9] - 教师需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应对科技革命和知识更新 [9] - 深化教育改革为教师创造良好条件环境 [9] - 教师应成为"德艺双馨 具有大担当大人格大情怀"的大先生 [9]
“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复旦大学创新双学位培养
新京报· 2025-08-29 09:04
复旦大学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创新 - 复旦大学构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探索人才培养牵引的学科专业建设新路径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领域[1] - 2024年启动实施"本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聚焦国家急需紧缺领域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重塑培养体系 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2] - 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抓手 项目化为载体 本研融通为路径 交叉融合为特征 AI赋能为亮点 是应对未来挑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3] 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专业建设 - 近年来率先建设集成电路 国家安全 纳米科学与工程 人类学 医疗管理等若干学科专业并开展人才培养[1] - 2024年超常规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银发经济 古文字学 科技伦理 量子科学与技术 新材料 低空技术与工程 神经工程与脑机接口等急需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项目[1] 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 首轮选择哲学 经济学 新闻传播学 中国语言文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医学 药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建设[1][2] - 博硕双学位项目旨在围绕科技或产业重大问题 依托优势学科专业 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 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交叉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 本研融通项目设置 - 2025级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 其中67个以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为主 53个以培养交叉融合创新人才为主[2] - 设计本博类 本-专硕-专博类 交叉融合本硕博类 本硕类等多类培养项目 着力打通人才培养堵点捏合碎片[2]
产教融合赋能城市光域升级 构建“光域智造”育人新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7-31 00:1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城市光域升级通过学科交叉融合重构城市发展肌理 照明行业处于科技革新与人文浸润双重维度[1] - 国际照明技术迭代呈现学科交叉特征 包括光学物理多软件协同聚光分析实现建筑光热风险精准预警 材料学实测数据库构建眩光治理引擎 建筑环境学动态采光优化模型使室内自然光照时长提升30%以上[2] - 智慧照明系统迭代呈现技术融合特征 AI潮汐节能大脑依托边缘计算实现照明能耗自适应调控 智慧路灯控制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光环境管理闭环[4] 产教融合机制 - 产教融合通过三维度协同机制破解人才培养困局 包括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技术路线图解构为模块化课程群 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提供真实项目教学场景 推行双导师+产业教授制度[5] - 高校课程体系与产业实践存在结构性断层 教学体系对复杂光行为动态解析存在滞后性 OBE理念下缺乏实测数据驱动导致技术原型到产业应用转化周期延长[3] - 产教融合使高校光环境实验室与企业研发中心形成创新共振 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与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双向赋能机制支撑行业智能化跃迁[5] 技术应用与人文融合 - 光域升级建立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价值统一体 包括基于光生物安全标准的视觉舒适调控 依托非视觉光效应理论的生理节律干预 融合场所精神的城市光环境营造[6] - 照明技术实现从功能供给向人文赋能的范式转型 智慧照明系统实现安全节能协同优化 动态节律照明通过光谱调节改善褪黑素分泌 光艺术装置以光影叙事重构空间记忆场[6] - 产教合作为人文理念植入提供沃土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光体验设计方法论课程 践行光为人用的设计哲学[7] 行业发展前景 - 城市光域智慧化演进需要产学研同频共振 涵盖创新光技术转化落地 复合型人才精准锻造 人文健康理念深度浸润[8] - 光学工程赋能城市光域升级可转化为可量化 可感知的城市发展新动能 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8]
郑庆华:软学科需“硬支撑”,硬工科需“软灵魂”
人民网· 2025-07-25 00:41
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 - 高校需探索"AI+"交叉学科建设新模式,推动人文社科、理工科与新兴学科的技术融合,实现软硬结合以提升学科生命力[1] - 人工智能已刺激文学、哲学、语言学衍生新研究问题,并为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提供新工具和方向[1] - 在教育、法律、金融领域创造出智慧教育、智慧法律和智慧金融等应用工具[1] 学科转型方向 - 传统工科教育需向"新工科"转型,解决知识面窄、人文底蕴不足的问题,通过更新知识体系适应AI时代需求[2] - 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需向实际应用延伸,支持AI技术攻关或利用AI加速知识发现[2] - 城市、交通、制造等工程学科可借助AI工具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创造战略与经济效益[2] 人才培养重点 - 大学需发展学科本土特色与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新现象,培养场景创新、复杂系统建模和深度逻辑推理等AI不可替代的能力[1] - 学科交叉融合需响应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2]
北京高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报道|北京工业大学:以科研硬实力全方位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
人民网· 2025-06-19 08:11
高校定位与学科建设 - 北京工业大学是唯一同时进入"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 [1] - 公司着力构建"一流工科、优势理科、特色文管、精品艺术"的学科建设格局,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模式和学科交叉融合 [3] - 土木工程学科优势显著,科研团队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场馆等重大工程建设,2023年获批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人工智能赋能环保产业,乔俊飞教授团队在污水处理、固废焚烧、大气治理领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获近百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4] - 面向"双碳"战略,整合理工科优势资源,提供新材料技术源头创新成果,2024年获批材料循环低碳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市属高校首个) [4] - 艺术设计团队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彩车设计、冬奥会休战墙壁画设计、中轴线申遗等文化项目,推动"艺术+科技"融合 [5] 社会服务与智库建设 - 连续15年发布《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蓝皮书,获"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和社会建设研究特等奖,2024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5] - 高端智库持续跟踪北京社会建设进展,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学术影响力显著 [5]
抓住调整机遇 理性选择新赛道
广西日报· 2025-06-13 02:06
高校学科布局优化 - 广西高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优化学科布局 新增兼具前沿科技与交叉学科特色的本科专业 [2][3] - 教育部2025年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9种专业 涵盖人工智能 碳中和 数字治理等重点方向 [4] - 广西大学新增人工智能 数据计算及应用 智慧农业3个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计划招生40人 [4] - 广西师范大学新增教育学 工业设计2个专业 停招秘书学等7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业方向 [5] - 南宁师范大学调减招生1400人 新增大气科学 运动训练专业 暂停7个本科专业招生 [6] 医学类教育扩容升级 - 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等6大本科专业扩招340人 助产学新增50人 新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高职专业 [7] - 广西中医药大学扩招250人 新增康复治疗学中外合作项目 医学信息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 [7][8] -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类专业不限定选考科目 面向物理和历史考生招生 [7] 高职院校专业调整 -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新增4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 9个本科专业融入AI技术课程 [9] -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新增自动化 人工智能等4个本科专业 计划招生6500人 聚焦汽车机械产业 [9] -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增无人机应用 智能物流等专业 对接低空经济 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 [10] 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联动 - 高校专业调整对接广西支柱产业(汽车 机械 冶金等)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等) [11]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技术变革前沿 如柳州职院服务"制造强国""工业强桂"战略 [9][10] - 新增专业如医学信息工程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填补市场人才缺口 开辟智慧医疗等就业空间 [8][9]
从“零”到“一” 破界创新(学创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22:56
深圳零一学院概况 - 创办于2021年,由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成立,借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模式 [2] - 定位为创新型学院,面向全国青少年,采用项目制培养方式,目标为培养科技变革型人才 [2] - 创始院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其曾创办清华"钱班"并积累创新教育经验 [5] 培养模式与特色 - 核心活动为每年夏季举办的"X-Challenge颠覆性创新挑战营",为期10天,包含头脑风暴、实践项目及导师指导 [3][4] - 2024年挑战营规模:140名中学生+220名大学生,分少年营和大学营,聚焦信息与界面、微纳与智造、生命与健康等领域 [4] - 采用非传统教育路径:不强制听课,鼓励学科交叉,通过社会调查、企业参访(如华为、比亚迪)等实践激发创新 [6][7] - 学生可获"零一学子"资格进入长期培养计划,持续获得研究支持 [4] 学生体验与成果 - 学生背景多元,涵盖竞赛获奖者、科研经历者及跨学科探索者,形成高活力学习社区 [5][6] - 典型案例:学生吴叩天通过学院找到科研方向,慕明星在参访企业中明确产品市场化思维 [6][7] - 创新成果包括跨学科应用(如"基于超滑技术的汤圆")及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留守儿童/老人陪伴项目) [6] 教育理念创新 - 突破传统被动学习模式,强调"问题驱动":学生需自主寻找课题、导师及解决方案 [5] - 与现有学校教育互补:保留原校学籍,通过短期项目激发内驱力,再反哺常规学习 [5] - 核心理念:点燃好奇心与创新志趣,培养主动探索能力,被称为"魔法学院" [6]
拓宽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5-07 02:45
实习实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 - 实习实践从过渡性教育环节转向生成性育人机制,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匹配 [1] - 实习实践承担双重转化任务:学术知识融入真实情境实现学生由理论学习向解决问题转变,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结构到能力体系的内在重构 [1] -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度交织,实习实践成为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一环 [1] 校企协同机制的深化与创新 - 实习实践从辅助性环节转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关系不断深化 [2] - 高校在协同机制中扮演主动连接者角色,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课程设置,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技术流程 [2] - 企业参与从提供岗位扩展到课程共建、平台共研、成果共享,通过共建实验室和联合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连续实践链条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强化 - 高校需通过产教融合机制重构解决"科研成果难落地"和"课程与市场脱节"问题,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深度耦合 [3] - 将成果转化前移至实习实践环节,设立"科研转化型"实习基地,引导企业在课题设计、原型验证等环节与学生协同推进 [3] - 高校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和"学生孵化空间",将有转化潜力的学生项目引入孵化体系,提供知识产权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 [3] 学科交叉融合的推动 - 学科交叉成为高校创新教育重要趋势,回应复杂问题导向的创新需求 [4] - 高校通过建设"模块化交叉平台"和"技术共享工坊"打破学科壁垒,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协同攻关提供空间支撑 [4] - 设立校内跨学科创新基金或工作室,鼓励学生在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联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 [4]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 - 实习实践范式从教学附属向创新驱动转变,高校推动学生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力量 [5][6] - 探索"项目制实习+企业协同攻关"实践新形态,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全过程,从前期调研到成果转化均有实质性分工与协作 [5][6] - 协同创新网络将实习实践嵌入知识共创与组织协同,实现职业创新能力的立体成长 [6]
天津大学新增三个专业,其中两个专业2025年启动招生
新京报· 2025-05-06 11:21
天津大学新增专业 - 天津大学2024年新增智慧建筑与建造、预防医学和运动训练三个本科专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并依托学科交叉优势 [1] - 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2025年启动招生,学制四年,培养现代工程尖端人才,师资包括国际建筑师和重点项目工程师 [1] - 预防医学专业2025年招生,学制五年,年规模30人,授予医学学位,特色为医工交叉与智能应急决策能力培养 [1] - 运动训练专业2025年下半年发布简章,服务体育强国战略,与天津市体育局合作排球、篮球项目,师资含4名国际级健将 [2] 学科调整 - 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学制从五年缩减至四年 [1] 专业特色 - 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融合建筑学与新兴技术,定位多学科交叉 [1] - 预防医学专业依托卫生应急学院,强化人工智能与卫生数据治理 [1] - 运动训练专业整合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科资源,实施交叉培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