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icon
搜索文档
烽火天目山“长出”国际合作新故事
杭州日报· 2025-09-05 02:17
历史事件回顾 - 1942年4月18日美国部署实施轰炸日本行动 16架轰炸机因恶劣天气和通讯失联被迫迫降或跳伞[8] - 除1架前往苏联外 3人身亡 8人被日军俘虏 其余64名美国官兵均在中国境内获救[9] - 1号机5名机组成员降落在浙江临安境内 包括指挥官杜立特中校及机组人员[10] 营救过程细节 - 杜立特降落在天目山镇白鹤村盛村畈农田 在磨房过夜后被浙西行署哨兵发现[10] - 科尔降落在6公里外太湖源镇射干村 由保长送至浙西行署[11] - 波特和布雷默降落在碧淙村 被略通英文的教师朱学三以"how do you do"接应并安置食宿[11] - 伦纳德在山区被寻获 五名飞行员最终在浙西行署团聚并合影留念[11] 中美友好交流 - 1992年美国隆重举行杜立特机队轰炸日本50周年纪念 高规格邀请中国"五老人"访美22天[13][14] - 代表团游历3州5市 出席7次接待活动和2次记者招待会 获总统签名照和荣誉市民称号[14] - 朱学三在记者会强调"记住历史教训 不再犯战争错误"的和平发展观[15] 现代国际合作 - 天目山地区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各国来宾分享自然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经验[16] - 通过《杭州宣言》推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示中国20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16] - 从历史军事同盟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16][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伟力
人民日报· 2025-09-05 02: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价值 - 2005年8月15日首次提出该理念 彰显巨大的理论价值[2] - 深刻反思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 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3] - 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的思维定势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4] - 将自然资本确立为生产要素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5]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 - 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达222个 较2023年增加19个城市[7] - 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9.3微克/立方米[7]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国家[7] - 重要湖库水质优良比例达77.1% 较2023年上升2.5个百分点[7] - 地下水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达77.9%[7] - 2024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 其中造林6669万亩 种草改良4836万亩[7] - 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扩大至1000万亩以上[7] -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 连续4年超90%[7] 生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 - 通过生态产业化构建"经济反哺生态 生态促进经济"的完整闭环[8] - 通过产业生态化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8] -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9] - 创新推行河长制 林长制等制度 实现从末端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9] 国际影响与全球价值 - 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专题报告宣介中国生态文明战略[10] - 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二元对立 指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1][12] - 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开展风电地热太阳能等绿色技术合作[12] - 浙江安吉创新竹林碳汇交易模式 实现"竹子变票子 资源变资本"的生态共富[13]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基于生态资源禀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本[13] - 超越"先污染后治理"西方模式 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选择[14]
六词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世界影响
人民网· 2025-08-19 22:30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 - 中国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贡献全球1/4新增绿色面积 [2] - 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 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3] - 与有关国家启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 在埃及推广节水梯田模式 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咸海生态修复 [4]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保护超过30%陆域国土面积 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海南长臂猿从不足10只增长到42只 [7] - 长期保存农作物畜禽林草等实物种质资源超300万份 [7] - 浙江安吉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开创竹子变票子生态共富模式 [8] - 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首批支持9个小额项目覆盖15个国家 [9] 可再生能源发展 - 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9.8% [15]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25%左右 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 [14] -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2亿千瓦以上 [14] - 建成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全球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产量占比超80% [15][25] 新能源汽车产业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 连续10年全球第一 [23] - 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比亚迪覆盖巴西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市场 [23] - 长城汽车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推出新能源车型并加大本地生产 [23] 动力电池产业 - 2024年前两个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228.0万辆 同比增长27% [24] -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18.5吉瓦时 同比增长32% [24] - 磷酸铁锂电池装机份额首次超过三元电池 占比49.9% [24] - 6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入全球装机量前十 宁德时代在德国建立首座海外电池生产基地 [24] 光伏产业 - 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多年全球首位 产业链各环节全球占比超80% [25] - 风电光伏产品出口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5] - 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60%和80% [26] 绿色金融发展 - 2024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 同比增长21.7% [15] - 全年增加绿色贷款6.52万亿元 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 [15] - 投向碳减排效益项目贷款合计占绿色贷款67.5% [15] 碳排放交易市场 - 截至2025年4月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4亿吨 累计成交额440.5亿元 [15] - 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15] - 稳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15]
生态日特约理论文章|中国社科院黄承梁:“两山”理念科学真理的味道特别甜
中国环境报· 2025-08-14 23:03
理论创新 - "两山"理念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提出自然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财富,打破传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零和博弈思维 [3] - 该理念否定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形成生态优先的生态价值转化理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变革 [3] - 超越西方"主客二分"哲学,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塑生态哲学体系,标志21世纪新生态哲学产生 [3] 实践成果 - 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关停矿场转型生态旅游,村民收入翻倍,成为全国乡村绿色发展典范 [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6.2%,绿色经济贷款增速达25.5%,显著高于整体贷款7.1%的增速 [5] - 构建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如澜沧江—湄公河生态合作,推动跨境水资源协同治理 [8] 产业影响 - 中国光伏产业2023年多晶硅、硅片等产能占全球超80%,产量占比超90%,2024年各环节保持两位数增长 [8] - 绿色技术突破显著,2016-2023年绿色低碳专利申请累计57.3万件,年均增长10% [8] - 绿色"一带一路"项目如埃塞俄比亚地热开发、印尼55兆瓦地热电站并网,推动发展中国家绿色工业化 [8] 全球贡献 - 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构产业全球化生态共生链 [8][9] - 绿色"一带一路"从殖民资源链、资本控制链转向生态共生链,提供包容性发展路径 [9] - 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强调技术转移与共同责任原则,与发展中国家需求深度契合 [9]
文化之旅 未来之约
人民日报· 2025-07-17 06:50
中国馆参展情况 - 中国馆以融合传统文化、科技成果和自然理念的展陈备受关注,为全球观众带来文化之旅、未来之约 [6] - 中国馆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各国游客近80万人次,举办了非遗展演、文旅推介、学术交流、经贸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8] - 中国馆将持续对外开放至10月13日,下一步将继续用好世博平台,通过丰富的展陈、精彩的活动、沉浸式的体验、热情周到的服务展示中国 [13] 中国馆展示内容 - 中国馆建筑外形宛如绵延展开的中华书简,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9] - 中国馆围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主题,以"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为叙事主线 [11] - "智慧城市"展览如一幅立体展开的未来画卷,描绘出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美景 [12] 中国馆文化展示 - "青·朱鹮之约"以"肩上芭蕾"展现出绿水青山间朱鹮翩翩起舞的姿态之美、生态和谐之美、中日友谊之美 [7] - "赤·龙与少年"通过少儿街舞展现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自信昂扬、青春活力 [7] - 从展馆一楼通往二楼的"青山明月"长廊,一侧为动态水墨画,另一侧是木雕艺术作品,呈现了中日交流的重要历史瞬间 [9] 中国馆科技展示 - 智慧交通井然有序、零碳建筑鳞次栉比、智慧医疗便捷高效,朱鹮展翅高飞掠过江山如画的生态屏幕 [12] - "智慧城市"展览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样本 [12] 中国馆国际影响 - 日本国际博览会协会理事小川理子表示展览从古老的汉字文化开始追溯,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 [9] -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武藤容治表示中国馆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系统介绍了日中友好交流的历程 [10] - 日本关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松本正义表示中国馆向观众生动展示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和发展情况 [11]
生态价值转化“秦岭模式”: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第一财经· 2025-07-16 03:08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秦岭采用"本地深耕+远程辐射"双轨模式进行生态价值转化,区别于其他山脉[1] - 陕西省为产品贴上"秦岭价值"和"生态价值"标签,形成独特的"秦岭模式"[1] - 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纽带,实现秦岭生态产品在本地和更广范围的价值转化[3] 经济与社会效益 - 2019至2024年陕西省涉秦岭六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生态保护成果显著,陕南三市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320天/年,远超全省平均水平[3] - 汉江、丹江等南水北调水源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标准[3] 生态保护进展 - 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99.3%,生态质量指数82.22[3] - 保护模式从"治乱"攻坚转向系统性、智慧化修复[2] - 六省一市签署《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 未来发展路径 - 需构建"外部支持-内生动力"转化链,推动技术本地化和产业内生化[3] - 从"以山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让生态守护者成为绿色富裕者[3] - 建立"代际公平"保障体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3] 政策支持 - 2024年陕西省印发《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 - 保护范围扩展至六省一市"大秦岭"协同体系[1][3]
【汉中】12只朱鹮在汉江畔放归自然
陕西日报· 2025-07-02 22:57
朱鹮保护与生态恢复 - 2025年大阪世博会陕西活动周期间,12只朱鹮在汉中市洋县汉江畔被成功放归自然,包括3只成鸟、3只亚成体、6只幼鸟,通过"老带新"方式帮助幼鸟适应野外环境 [1] - 放归的朱鹮均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近两年从野外救助的个体,经过康复治疗和野外觅食锻炼,每只佩戴环志以便监测活动轨迹 [1] - 全球朱鹮种群数量从1981年仅存的7只增长至1.1万只,中国40多年的保护使朱鹮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1]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主题展示 - 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通过"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展示传统生态智慧与绿色发展成就 [2] - 陕西活动周将采用朱鹮放归"云上"互动形式,展示人鸟共生实践和朱鹮保护经验,促进国际友好交流 [2]
福建首次以“活动周”方式参加世博会
活动概况 - 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福建活动周将于5月30日至6月1日举办 [1] - 福建省首次以"福建活动周"方式参加世博会 [1] - 活动主题为"清新福建,创新福地" [1] - 包含开幕式、展示展演、经贸对接、福州活动日、厦门活动日等子活动 [1] 中国馆及世博会信息 - 日本大阪世博会举办时间为4月13日至10月13日 [1] - 中国馆主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 [1] - 中国馆是本届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 [1] 活动周具体安排 - 开幕式定于5月30日在中国馆举行 [1] - 开幕式后将举办中国(福建)-日本经贸对接洽谈会及项目签约仪式 [1] - 活动周展示主题包括绿色福建、文化福建、智造福建、开放福建 [1] 城市主题活动 - 福州市和厦门市将分别举办城市主题活动日 [2] - 活动围绕生态治理、海洋经济、数字中国建设、中日友好等主题展开 [2] - 配套活动包括文化展演和经贸推介 [2] 预期影响 - 活动将促进福建与日本及世界各国的友谊与交流 [2] - 推动福建与各国在文化、旅游、经贸等领域的合作 [2]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成热门
经济日报· 2025-05-16 21:53
中国馆参观数据 - 中国馆开馆满一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1] - 日均参观人数约7000人次,是本届世博会最热门展馆之一 [1] - 高峰时段参观人数可达上万人次 [2] 展馆主题与设计 - 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 [1] - 展馆外形设计宛如一卷徐徐展开的中华书简 [1] - 设有"天人合一"展区,展示二十四节气主题多媒体动态影像 [1] - 多媒体透景画壁《耕织图》展现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2] 特色展品与科技展示 - 展出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复制品),高近4米 [2] - "生生不息"展区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 [3] - 采用AI技术生成"共绘桃花源"巨幅画卷,观众可扫码参与创作 [3] - 展区内设置"AI孙悟空"大模型与观众互动 [4] 观众反馈与文化影响 - 日本参观者佐藤惠子称赞二十四节气展项色彩搭配与文化共鸣 [1] - 东京游客加藤表示三星堆青铜器刷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 - 马来西亚教授称赞中国馆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服务 [3] - 波兰参观者评价汉字"是活的",体现文化传播效果 [3] 运营与服务 - 招募约60名志愿者提供引导与讲解服务 [2] - 建立人性化分流机制,优先保障特殊人群参观 [2] - 志愿者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 [3]
自然观|望仙谷的“仙气”何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03:30
乡村生态修复与文旅发展 - 望仙谷通过"修复乡村生态、复原乡村建筑、复活乡村生活、复兴乡村经济"的发展逻辑实现转型,从荒废采石矿区变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2] - 项目引入社会资本26亿元对600多公顷土地进行生态重塑,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打造文旅小镇 [2] - 修复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工修复结合,例如利用高陡山体修建民宿和高空栈道,对不宜开发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 [2] 文旅产业运营模式 - 景区整合山水人文景观、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业态,形成"景区+农户"合作模式,提供数万就业岗位并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3] - 2023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3] - 挖掘道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特色体验项目,活化赣东北民居文化形成独特"仙气"气质 [2][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项目入选《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成为生态"软实力"全球输出的典型案例 [3] - 带动村民从事特色种植、手工艺制作、民宿经营等产业,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3] - 彻底改变资源破坏型发展模式,转向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