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搜索文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伟力
人民日报· 2025-09-05 02: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价值 - 2005年8月15日首次提出该理念 彰显巨大的理论价值[2] - 深刻反思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 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3] - 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的思维定势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4] - 将自然资本确立为生产要素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5]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 - 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达222个 较2023年增加19个城市[7] - 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9.3微克/立方米[7]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国家[7] - 重要湖库水质优良比例达77.1% 较2023年上升2.5个百分点[7] - 地下水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达77.9%[7] - 2024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 其中造林6669万亩 种草改良4836万亩[7] - 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扩大至1000万亩以上[7] -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 连续4年超90%[7] 生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 - 通过生态产业化构建"经济反哺生态 生态促进经济"的完整闭环[8] - 通过产业生态化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8] -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9] - 创新推行河长制 林长制等制度 实现从末端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9] 国际影响与全球价值 - 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专题报告宣介中国生态文明战略[10] - 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二元对立 指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1][12] - 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开展风电地热太阳能等绿色技术合作[12] - 浙江安吉创新竹林碳汇交易模式 实现"竹子变票子 资源变资本"的生态共富[13]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基于生态资源禀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本[13] - 超越"先污染后治理"西方模式 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选择[14]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网· 2025-07-10 22:49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强调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3] -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3] - 新质生产力的"质"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在生产力各要素的质的规定性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改变要素组合方式并影响生产函数[3] 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 新质生产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7] - 新质生产力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5][6] - 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新形态[5][14]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7][15] - 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新型劳动者(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的创新主体作用[15] - 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制度创新,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6][14] 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学意义 -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强调使用价值生产效率而非价值创造源泉[7][12] -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通过降低单位产品劳动时间形成比较优势,但价值源泉仍为新型劳动者的新质劳动[15] - 新质生产力在自然属性上肯定科技进步性,在社会属性上要求生产关系适应性,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性[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