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康成(01228)

搜索文档
首个国产戈谢病酶替代疗法获批上市,价格有望比进口药低一半以上
第一财经· 2025-05-23 08:49
戈谢病治疗现状 - 重组人源葡萄糖脑苷脂酶替代疗法(ERT)是戈谢病的标准治疗方案,显著改善患者非神经系统症状和生活质量 [1] - 戈芮宁获批前中国戈谢病ERT药物依赖进口且未纳入医保,患者年治疗费用达150万-250万人民币 [1][2] - 戈谢病为罕见遗传病,中国已纳入首批罕见病目录,I/III型患者需长期依赖ERT治疗 [1] 戈芮宁药物突破 - 戈芮宁是中国首款本土自主研发的戈谢病ERT药物,适用于12岁以上I/III型患者 [1] - 采用创新技术使酶比活性提升50%,综合产量提升110倍,生产成本降低80%以上 [3][5] - 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原液与制剂分别委托药明生物不同子公司生产 [4][5] 商业化与定价策略 - 公司预计戈芮宁年治疗费用较进口药降幅超50%,但具体定价未披露 [2] - 海外市场因支付政策完善,同类药物商业回报良好,公司正推动国内医保准入 [2] - 药明生物通过连续生物工艺平台WuXiUP实现产量与质量双重优化 [3] 行业生产模式创新 -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在欧美普遍,中国选择戈芮宁作为首个境内试点项目 [4] - 分段生产可提升厂房产能利用率并降低药物成本,但需管控质量风险 [4][5] - 国家药监局委托上海市局起草试点方案,建立分段生产检查标准 [4]
北海康成-B:注射用维拉苷酶β获中国上市批准
快讯· 2025-05-20 04:32
产品获批 - 注射用维拉苷酶β(戈芮宁,CAN103)于2025年5月15日获中国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1] - 适应症为治疗I型及III型戈谢病 [1] - 公司持有该产品全球开发及商业化专有权利 [1] 疾病背景 - 戈谢病是最常见的溶酶体贮积症之一 [1] - 由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 - 临床分型包括0型(围产期致命型)、I型(慢性非神经病变型)、II型(急性神经病变型)和III型(慢性神经病变型) [1] - I型和III型患者多能活到成年 [1] 产品定位 - 戈芮宁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及III型戈谢病的长期酶替代疗法 [1] - 作为一类创新药,可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1] - 将显著提升国内患者用药可及性 [1]
药明巨诺向股东Juno授予技术许可;石药集团订立独家许可协议 | 医药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5 23:19
石药集团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美国许可协议 - 石药集团与Cipla USA订立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在美国的独家许可协议 公司将收取1500万美元首付款 最高2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0.2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付款 外加双位数梯度销售提成 [1] - 该协议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突破 潜在交易总额超10亿美元 反映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商业潜力及公司创新药研发实力 [1] 北海康成/药明生物维拉苷酶β获批上市 - 维拉苷酶β-CAN103获NMPA批准上市 成为中国首个戈谢病酶替代疗法 用于12岁及以上I型和Ⅲ型患者长期治疗 [2] - 该产品填补国内罕见病治疗空白 通过静脉输注补充患者缺乏的葡萄糖脑苷脂酶 展现公司在罕见病领域的研发能力 [2] 轩竹生物吡洛西利片乳腺癌适应证获批 - 轩竹生物CDK4/6抑制剂吡洛西利片获NMPA批准两个适应证 单药或联合氟维司群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 [3] - 该1类新药针对经治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市场潜力广阔 显著提升四环医药在肿瘤创新药领域的竞争力 [3] 药明巨诺向Juno授予细胞治疗技术许可 - 药明巨诺与股东Juno签订许可协议 授予JW sLVV生产工艺非独家许可 总代价不超过1000万美元 Juno持股16.87% [4] - 协议优化公司现金流并强化股东合作关系 凸显其在细胞治疗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市场认可度 [4] 海南海药与爱康集团大健康合作 - 海南海药成为爱康集团大健康产品中国独家代理 负责市场推广与销售网络建设 [5][6] - 合作拓展公司大健康业务版图 借助渠道优势快速打开市场 丰富产品线并奠定长期发展基础 [6]
CANbridge Pharmaceuticals (01228)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05-12 08:33
资本筹集与财务状况 - 自2015年以来,公司总共筹集了3.57亿美元的资本[1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加840万人民币,主要由于Hunterase®和Livmarli®的销售增长[163] - 2023年上半年现金余额同比减少1.795亿人民币,主要归因于运营中的净现金流出[163] - 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530万人民币,主要由于对许可合作伙伴的前期和里程碑付款减少[163] - 2023年上半年销售和分销费用同比减少1170万人民币,主要由于员工成本降低[163]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公司在罕见疾病领域拥有两款已上市产品和四个晚期临床项目[19] - Hunterase已进入109个城市的商业保险计划,覆盖中国5.86亿人口[19] - Hunterase治疗患者中72%获得商业保险覆盖,报销率在20%至90%之间[19] - Livmarli在美国上市的首个完整财年实现净产品销售7510万美元[69] - Livmarli在中国的市场潜力预计为ALGS 1亿至1.5亿美元,三种适应症合计为2亿至2.5亿美元[80] 临床进展与研发 - 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将有三项注册申请/批准[19] - 公司在Hunterase®的执行能力上表现出色,从许可到NDA提交仅需6个月,随后14个月获得批准[21] - 在CAN108的临床进展中,从许可到NDA提交仅需9个月,随后17个月获得批准[23] - 预计未来五年内将推出五款新产品,包括CAN103、CAN108-PFIC、CAN108-BA、CAN106和CAN008[25] - CAN106在PNH患者的LDH水平减少幅度为:第一组-49%,第二组-73%,第三组-81%[101] 市场扩张与战略 - 公司在中国的ALGS治疗中获得了Livmarli®的批准,并获得了NMPA的优先审查[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Hunterase已进入109个城市的商业保险计划,72%的Hunterase治疗患者享有商业保险覆盖[32] - 预计2024年将纳入国家药品清单(NRDL),并在10个新扩展目标城市提供商业保险覆盖[32] - 预计2023年下半年将进行NRDL谈判,并计划在2024年第四季度提交多个NDA申请[167] - 2023年下半年将进行ALGS在台湾和香港的批准[167] 未来展望 - 预计到2030年,全球罕见疾病药物市场将达到25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8%[40] - CANbridge的管线目标疾病的全球销售潜力达到150亿美元[48] - 预计CAN106在2025年的全球市场收入超过90亿美元[106] - CAN203为第二代基因疗法,可能治疗SMA类型1-3,具有更安全和更具成本效益的治疗潜力[143] - CANbridge在AAV基因疗法技术平台上进行投资,旨在开发针对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案[135]
北海康成-B(01228) - 2022 H1 - 电话会议演示
2025-05-12 08:32
市场概况 - 全球罕见病药物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59亿美元,2020年为13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8%[13] - 中国在全球罕见病市场中的贡献仅为13亿美元,约占1%[13] - 2020年,全球前十种孤儿药的总销售额为428亿美元[15] - 中国罕见病患者的估计人数超过1亿[16] 公司资产与研发 - CANbridge目前拥有13个针对罕见病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药物资产,涵盖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和基因疗法等多种治疗方式[21] - CANbridge在中国拥有7个药物资产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42] - CAN106在新加坡的Phase 1研究中显示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事件[70] - CAN108预计在2023年获得中国的批准并商业化[41] - 预计2024年PFIC的商业化推出[61] - CAN106的全球市场收入预计在2025年超过90亿美元[65] 业绩总结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34.7百万,同比增长184%[132]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为人民币22.2百万,较2021年上半年的6.8百万显著增长[144]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为人民币249百万,同比减少27.7%[14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现金余额为人民币604.6百万,同比增长36.8%[132] - 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人民币158.3百万,同比减少116.5百万[13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行政费用为人民币55.6百万,同比增长5%[14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销售和分销费用为人民币42.6百万,较2021年上半年的44.8百万有所减少[144]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其他收入和收益为人民币6.4百万,较2021年上半年的11.1百万有所下降[144] 患者识别与市场潜力 - MPS II患者识别总数为539名,其中2022年上半年新识别135名[4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识别539名MPS II患者,并与47个商业保险项目达成合作[135] - 2021年全球GBM患者数量为55,000名,且该疾病的生存期通常少于2年[41] - 2021年全球MPS II患者数量为8,000名,且该疾病的生命预期显著降低[34] 新产品与临床研究 - CAN008在复发性GBM的随机对照II期研究中显示出统计学上显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改善[90] - CAN008在中国的新诊断GBM中目前处于II/III期研究[90] - CAN103的第一位患者于2022年7月入组,针对戈谢病的临床开发正在进行中[104] - CAN106在中国的PNH患者中进行的1b期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83] - 预计2025年中国CDE可能批准CAN106[86] - CAN008的最大推荐剂量为每周400 mg静脉注射[102] 未来展望 - CANbridge致力于在中国建立罕见病生态系统,接触到大量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群体[21] - 预计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将完成CAN008的第二阶段患者入组[138] - 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将覆盖整个药物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发现、临床开发、制造和商业化[21]
北海康成-B(01228) - 2022 H2 - 电话会议演示
2025-05-12 08:31
业绩总结 - 2022年公司净收入为人民币7900万元,主要来自于Hunterase在中国大陆的销售和Nerlynx在香港/台湾的销售[33] - 2022年公司收入为78,972万元,较2021年增长153.2%[122] - 2022年公司净亏损为483,475万元,较2021年减少55.1%[122] - 2022年Hunterase在中国的销售额超过5亿人民币[1] 用户数据 - Hunterase在中国已识别出667名MPS II患者,其中263名患者在2022年被识别[44] - Hunterase的商业保险覆盖率为72%,报销比例在20%到90%之间[45]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在中国市场的Hunterase®(Idursulfase beta)已提交新药申请(NDA),并在自费市场推出[27] - CAN108(Livmarli)在中国的ALGS和PFIC的NDA已提交,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获得批准[56] - CAN106(针对PNH的长效抗C5疗法)在中国的1b/2期临床试验中已于2022年3月开始给第一名患者用药[65] - CAN103是中国开发的首个戈谢病酶替代疗法,预计2024年注册申请[106] - CAN203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疗法,计划于2024年提交全球IND[111] 市场扩张 - 公司计划在中国推出Livmarli®,进一步拓展市场[27] - 公司致力于通过全球扩展进一步提高平均销售价格(ASP)[18] - 公司在罕见疾病领域的产品开发受到有利的监管框架支持,包括加快审批时间和临床试验成本降低[25] 财务状况 - 2022年研发费用为311,174万元,较2021年减少27.3%[122] - 2022年现金余额为463,107万元,较2021年减少282,708万元[122] - 2022年公司总资产为702,045万元,较2021年减少[135] - 2022年公司总负债为393,490万元,较2021年增加[135] - 2022年公司总权益为308,555万元,较2021年减少55.6%[135] 未来展望 - 公司管道中针对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案潜在市场价值达到150亿美元[28] - CAN106的全球市场收入预计在2025年超过90亿美元[67] - 公司预计将受益于中国对罕见疾病药物的税收减免政策,增大市场竞争力[25] 负面信息 - 2022年公司总负债为393,490万元,较2021年增加[135]
北海康成-B(01228) - 2023 H1 - 电话会议演示
2025-05-12 08:31
业绩总结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加840万人民币,主要由于Hunterase®和Livmarli®的销售增长[124]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为1583万人民币,同比减少9.7%[124] - 2023年上半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调整后的损失同比减少12.4%[124] - 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为34.7%[124] - 2023年上半年销售和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170万人民币,主要由于员工成本降低[124] - 2023年上半年行政费用同比减少11.9%[124] - 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530万人民币,主要由于对许可合作伙伴的前期和里程碑付款减少[124] - 2023年上半年现金余额同比减少1.795亿人民币,主要归因于运营中净现金流出[124]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总资产为463.1百万人民币[124]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总负债为283.6百万人民币[124] 用户数据与市场覆盖 - Hunterase已进入109个城市的商业保险计划,截至2023年6月30日,72%的Hunterase治疗患者获得商业保险覆盖[23] - 在中国的商业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显著扩大,覆盖省份从22个增加到30个,覆盖城市从约50个增加到约180个[22] - 公司在中国的覆盖人口从约550万增加到约1130万,显著提升了市场渗透率[22] - Hunterase在中国的商业保险覆盖率为72%,覆盖586万人口的109个城市[60] 产品与研发进展 - 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将有3个注册申请/批准,包括LIVMARLI在中国的MPS II和ALGS[12] - LIVMARLI-ALGS预计将在2024年第一季度在中国上市,专门的销售团队将支持早期上市[23] - CAN106(PNH)的市场潜力超过50亿美元,患者数量为23000人[27] - CAN203(SMA)预计在2025年获得中国CDE的批准,潜在市场销售额为14亿美元[30] - CAN008在中国的临床开发作为GBM的一线治疗,117名患者的入组已于2023年3月完成[93] - CAN008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五年生存率为67%,而历史数据库的生存率仅为8.2%[93] - CAN106在PNH患者中显示出快速和持续的LDH降低,表明其在治疗中的有效性[74] - Cohort 1在第26周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增加1.8 g/dL,Cohort 2增加2.0 g/dL,Cohort 3在第13周增加1.0 g/dL[78] - CAN106的全球市场收入预计在2025年超过90亿美元[79] 未来展望与战略 - 预计2024年Hunterase将纳入国家药品清单(NRDL),并在10个新扩展目标城市获得商业保险覆盖[23] - CANbridge计划在2023年进行NRDL谈判,并预计在2024年第四季度提交多个NDA申请[29] - 公司在中国和美国拥有GMP制造能力,确保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24] - CANbridge的商业化团队由40多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组成,具备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21] - CANbridge拥有14个资产中的8个全球权利,涵盖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和基因治疗,目标为最常见的罕见疾病和肿瘤适应症[26]
北海康成(01228)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30 13:47
财务表现:收益与利润 - 公司2024年收益为8510.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7.3%(减少1780万元)[12] - 公司收益同比下降17.8百万元至85.1百万元,降幅17.3%[44] - 公司2024年亏损为4.426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16.8%(增加6380万元)[12] - 撇销使用权资产导致亏损增加8800万元人民币,剔除该因素后亏损实际减少6.4%[12] - 公司经调整亏损为3.469亿元人民币,同比改善3.3%(减少1200万元)[12] - 经调整亏损为346.9百万元,较上年改善12.0百万元[56] 财务表现:成本与费用 - 公司2024年研发开支为2.5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1%(减少540万元)[12] - 研发开支减少5.4百万元至251.8百万元,其中测试及临床试验开支增加27.8百万元[50][51] - 销售成本减少7.9百万元至30.8百万元,与销售额下降一致[45] - 行政开支大幅减少21.7百万元至68.2百万元,主要因控制雇员成本[49] - 其他收入减少4.8百万元至7.9百万元,主因利息收入下降[47] - 毛利率从62.4%提升至63.8%,毛利减少9.9百万元至54.3百万元[46] 财务状况:现金流与资本结构 - 现金及银行结余锐减127.0百万元至10.5百万元,主要因运营现金净流出[58] - 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为人民币30.4百万元,年利率3.35%至4.0%[60] - 公司流动负债总额达4.826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3.279亿元显著增加[11] - 公司权益总额为负4.745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状况恶化[11] - 流动比率从64.0%下降至9.4%,主要因现金减少及应付账款增加[61] - 资产负债比率从7.7%上升至26.0%[62] - 年度资本开支为人民币105,000元[66] - 受限制银行存款人民币469,000元因劳动纠纷被冻结[67] - 租赁负债99.7百万元因提前终止租约将取消确认[42] - 使用权资产撇销87.987百万元,因美国运营规模缩减[53] 业务运营:产品管线与研发进展 - 公司已打造8个药物资产组成的管线,含2个已上市产品和2个临床后期候选药物[18] - 公司拥有8项药物资产,其中5项具备全球权益[24] - CAN103新药申请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用于治疗戈谢病[14] - 公司产品CAN103(维拉苷酶β)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预计2025年上半年获批上市[20] - CAN103新药上市申请预计2025年上半年获批[37] - CAN106的1b期试验显示剂量依赖性LDH降低和血红蛋白水平升高[19] - CAN106用于治疗PNH的1b期研究显示完全C5抑制的阈值为0.5微克/毫升[36] - 基因疗法可覆盖约80%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罕见病[23] 业务运营:商业化与市场覆盖 - 海芮思®(CAN101)于2020年9月在中国获批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I型[19] - 迈芮倍®于2023年在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获批治疗ALGS,2024年适用范围扩大至三个月以上患者[19] - 海芮思®已识别843名患者[30] - 海芮思®在107个城市覆盖5.21亿人口[30] - 迈芮倍®已识别839名患者[33] - 迈芮倍®在35个城市覆盖1.61亿人口[33] - 迈芮倍®已在1700多名人类受试者中评估安全性[29] - 迈芮倍®在PFIC的III期研究覆盖93位患者[29] 行业与市场环境 - 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2020年达1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34.5%[22] - 中国《国家罕见病目录》涵盖两版共207种罕见病(第一批121种,第二批新增86种)[22] - 国家医保局2025年新增丙类药品目录,商业健康保险将发挥关键作用[23] 公司治理与董事变动 - 公司于2024年9月30日委任Fangxin Li博士为非执行董事[8] - 公司于2024年9月2日接受陈侃博士辞任非执行董事[8] - 公司于2024年9月30日接受胡正国先生辞任非执行董事[8] - 董事会成员发生变动,陈侃博士辞任非执行董事,Fangxin Li博士获委任[116] - Glenn Hassan辞任首席财务官自2024年9月30日起生效[122] - 薛群博士暂代首席财务官职务直至新任命[122] - Fangxin Li博士于2024年9月30日被任命为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自2021年4月起担任药明康德附属公司WuXi AppTec Singapore高级投资经理[77] - James Arthur Geraghty先生于2018年7月18日被任命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审核委员会及提名与企业管治委员会成员,拥有约33年业务发展、战略及营运管理经验[79] - Richard James Gregory博士于2020年4月被任命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薪酬委员会主席及审核委员会、提名与企业管治委员会成员,拥有逾33年研发经验[81] - 陈炳钧先生于2021年6月11日被任命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审核委员会主席及提名与企业管治委员会成员,拥有逾28年企业融资、投资银行及财务管理经验[84] 人员与组织架构 - 公司全职员工数量从67人精简至50人,以降低运营成本[13] - 公司员工人数从2024年底67名全职员工精简至2025年3月中旬50名全职雇员[19] - 2024年度无董事放弃酬金[124] - 公司未向董事或最高薪酬人员支付入职奖励或离职补偿[124] 股权激励与股份计划 - 行使276,200份购股权及没收9,178,072份购股权,未行使购股权29,532,583份[70] - 授出6,336,000份受限制股份单位,未兑现6,794,750份[72] - 授出12,815,000份购股权及没收7,230,890份,未行使购股权15,206,171份[74] - 报告期内行使购股权对应276,200股股份[136] - 报告期内没收购股权对应9,178,072股股份[136] - 2024年12月31日尚未行使购股权对应29,532,583股股份[136] - 2024年12月31日已行使购股权对应7,386,450股股份[136] - 未行使奖励涉及23,564,56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5.55%[13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首次公開發售前股權激勵計劃下未行使購股權可認購合共29,532,583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6.95%[140] - 報告期間內對應276,200股股份的購股權已獲行使,對應9,178,072股股份的購股權已沒收[14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首次公開發售前股權激勵計劃項下未行使購股權承授人包括1名首席執行官、3名董事、8名顧問及127名僱員[141] - 董事薛群持有未行使購股權對應股份總數為9,481,420股,行使價分別為0.185美元、0.52美元及1.179美元[142] - 獨立非執行董事James Arthur Geraghty持有未行使購股權對應1,250,000股,行使價分別為人民幣0.589元及1.179美元[142] - 8名顧問持有未行使購股權對應2,930,210股,行使價範圍為0-1.179美元[142] - 127名其他僱員持有未行使購股權對應15,941,233股,行使價包含1.179美元及人民幣0.1元[142] - 2019年股權激勵計劃項下4,204,923股股份的行使價設定為不低於公司最近一輪融資的50%或公平市值[139] - 2014-2018年授出的1,250,000股替代股份行使價按年度遞增,2018年後授出股份行使價不低於上年末資產淨值相應部分[13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未授出任何受限制股份單位或受限制股份[143] - 首次公开发售后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于2021年11月18日通过股东决议有条件采纳并于2024年6月27日修订[146] - 2024年1月1日可供授出的受限制股份单位数量为13,032,046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3.07%[155] - 2024年6月27日前报告期内授出6,336,000份受限制股份单位[156] - 2024年12月31日可供授出的受限制股份单位最高数目为42,483,832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0%[156] - 2024年12月31日可向服务供应商授出的最高数目为4,248,383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156] - 首次公开发售后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有效期至2031年12月10日,剩余期限约6年8个月[159] - 截至2024年1月1日未行使受限制股份单位为4,612,750份[162] - 报告期间新授予6,336,000份受限制股份单位[162] - 薛博士2024年4月9日获授1,800,000份单位,授予日公平值242,000港元[163] - 其他雇员参与者2024年2月7日获授3,636,000份单位,授予日公平值500,000港元[163] - 报告期间总计已归属534,375份受限制股份单位[163] - 报告期间总计失效3,619,625份受限制股份单位[16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未行使受限制股份单位总计6,794,750份[163] - 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最高可发行股份不超过已发行股本10%[172] - 2024年1月1日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可供授出购股权数目为25,984,092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6.12%[174] - 2024年6月27日股东周年大会批准修订后购股权计划上限,报告期内未授出新购股权[174] - 报告期内根据原计划授出12,815,000份购股权[174] - 2024年12月31日修订后购股权计划最高可授出42,483,832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0%[174] - 服务供应商购股权上限为4,248,383份,占2024年12月31日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175] - 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有效期至2031年12月10日,剩余年期约6年8个月[183] - 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未行使购股权从报告期初的9,622,000份变动至期末的15,206,171份[187] - 报告期间新授出购股权12,815,000份,其中10,115,000份授予其他雇员参与者[187] - 薛博士获授1,800,000份购股权,行权价0.315港元,公平值242,000港元[187][188] - 其他雇员参与者获授购股权中7,295,000份未行使,行权价0.41港元[187] - 报告期间购股权失效总量达7,230,829份,主要来自其他雇员参与者[187] - 2024年2月授出购股权公平值总额1,351,000港元[187] - 2022年11月授出购股权未行使3,191,750份,行权价2.68港元[187] 股东结构与主要持股 - 薛博士合计持有56,186,411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3.22%[190] - James Arthur Geraghty持有1,950,000股,持股比例0.46%[190] - 董事会主席薛博士通过受控法团持有26,042,380股(6.13%)[190] - 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424,838,320股[191][193] - 药明康德通过子公司持有40,346,960股股份,占比9.50%[193] - Athos Capital Limited作为投资管理人控制56,021,590股股份,占比13.19%[193] - Qiming Venture Partners IV, L.P.实益持有31,824,490股股份,占比7.49%[193] - JPMorgan Chase & Co.持有好仓20,290,700股(4.78%)及淡仓78,000股(0.01%)[193] - 薛博士通过CTX Pharma Holdings Limited实益持有26,042,380股股份,占比6.13%[191][193]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最大客户占集团总收益50.8%[197] - 五大客户占集团总收益100%[197] - 最大供应商占集团总采购额57.0%[198] - 五大供应商占集团总采购额76.8%[198] - 五大客户占公司总收益的100%[200] 公司基本信息与注册详情 - 公司股份代号为1228,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1] - 报告期间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6] - 公司总部及中国主要营业地点位于中国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平街388号[8] - 公司香港主要营业地点位于香港金钟添美道1号中信大厦20楼B01室[8] - 公司核数师为国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10] - 公司网站为www.canbridgepharma.com[10] - 公司专注于罕见病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开发及商业化[96] - 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立足中国生物医药市场[96]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为604.0百万港元[112] - 所得款项净额中45.4%(274.2百万港元)用于核心候选药物CAN008的研发及生产[113] - 所得款项净额中24.0%(144.9百万港元)用于主要产品及候选产品的资金支持[113] - 所得款项净额中12.0%(72.5百万港元)用于基因治疗候选药物的研发[113] - 所得款项净额中16.8%(101.5百万港元)用于研发及其他一般业务用途[11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已全部动用[113] - 公司于2021年12月10日上市发行56,251,000股普通股,每股发行价12.18港元[111] 其他公司事项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未建议派付末期股息[99]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主要业务性质无重大变动[96]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分析载于年报第93页综合损益及其他全面收益表[98] - 公司业务回顾包含主要风险及不确定因素讨论[97] - 公司业务回顾涵盖使用财务关键绩效指标的表现分析[97] - 公司业务回顾包含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重要事件详情[97] - 公司业务回顾涉及未来业务可能发展的指示[97] - 公司主要附属公司业务详情参见财务报表附注39[9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无可供分派储备[107] - 报告期间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08] - 无重大或然负债[65] - 无重大投资及重大收购事项[68][69] - 首次公开发售前股权激励计划剩余有效期约4年零3个月(截至报告日期)[135]
北海康成(01228)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6 22:29
公司概况 - 公司于2018年1月3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1] - 公司主要在中国苏州设有总部和主要营业地点[9] - 公司在香港设有主要营业地点[9] - 公司主要从事医药研发和销售业务[7] - 公司拥有多项核心产品和在研管线[7] - 公司于2021年12月1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6] - 公司采用了多项股权激励计划以吸引和留住人才[6] - 公司的主要股东包括创始人薛群博士和其他非执行董事[9] - 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团队由多位资深人士组成[9] - 公司的主要往来银行包括招商永隆银行和招商银行[9] 核心产品及管线 - 公司已在中国商业化推出两款罕见病治疗药物海芮思®和邁芮倍®[15][16] - 海芮思®自2021年5月推出以来,已识别822名患者,覆盖中国5.26亿人口[15] - 邁芮倍®自2024年1月推出以来,已识别766名患者,覆盖中国1.49亿人口[15] - 公司取得了邁芮倍®适用人群扩展的监管批准,可用于治疗3个月及以上的ALGS患者[16] - 公司的CAN103用于治疗戈谢病的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最后一名患者的末次访视[16] - 公司已从ScriptR Global获得用于治疗杜兴氏肌肉萎缩症的基因治疗技术授权[16] - 公司在罕见病领域拥有七种生物制剂及小分子产品[21] - 公司正在投资于下一代基因疗法技术,包括用于治疗法布雷病、庞贝氏病、SMA及DMD的基因疗法[23] 市场机遇 - 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30年达到259亿美元,为公司提供具吸引力的商机[24] - 中国已简化罕见病治疗申请流程并精简监管审批途径,并给予罕见病新药最长7年的市场独占期[26] - 中国已有92种罕见疾病的165种罕见疾病药物上市,其中112种药物被纳入医保[26] - 中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罕见病用药、生物酶制剂及基因治疗药物的发展[26,27] 财务表现 - 公司的收入由2023年同期增加24.4%,主要由于邁芮倍®销售增加[18] - 公司的研发支出增加21.2%,主要用于CAN103的潜在注册性试验[18] - 公司进一步精简员工至79人,以降低运营成本[20] - 公司收益由2023年同期人民币43.1百万元增加至2024年同期人民币44.8百万元[46] - 公司毛利由2023年同期人民币26.7百万元增加至2024年同期人民币29.4百万元,毛利率由62.0%提升至65.7%[48] - 公司研发开支由2023年同期人民币143.0百万元增加至2024年同期人民币173.3百万元[53][54] - 公司就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实验室及办公室租赁计提使用权资产减值损失人民币26.3百万元[56] - 公司期内经调整亏损由2023年同期人民币204.4百万元增加至2024年同期人民币242.5百万元[61]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由2023年末人民币137.5百万元减少至2024年中期人民币49.1百万元[63] 融资及股权激励 - 公司于2021年12月10日在联交所上市,获得所得款项净额604.0百万港元[7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动用所得款项约576.8百万港元,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7.2百万港元[76] - 公司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员合共持有公司约13.29%的股份[80] - 公司采用了首次公开发售前股权激励计划、首次公开发售后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和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90,104,12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根据上述计划有可认购合共32,294,076股股份的未行使奖励[91] - 公司授出的受限制股份单位和购股权与公司业务发展相关的里程碑或业绩指标挂钩[118,138] 风险因素 - 公司存在重大流动性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存疑,正采取多项措施应对[164][166] - 公司面临交易性货币风险,但目前并无外汇对冲政策[68] - 公司尚未在中国开始基因疗法解决方案业务,需密切关注监管动态[74]
北海康成(01228)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9 23:33
公司业务及财务概况 - 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12] - 公司已打造一个由12个活跃药物资产组成的全面的产品线,针对最常见的罕见病的适应症[36] - 公司已获得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I型的海芮思®(CAN101)的上市批准,以及用于治疗ALGS的邁芮倍®的批准[37] - 公司正在开发用于治疗PNH的CAN106,已取得中国IND批准并在新加坡和中国进行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良好疗效和安全性[37] - 公司正在开发用于治疗GD的CAN103,已完成I期和II期试验,并于2024年8月报告了关键试验的积极顶线数据[37] - 公司正在投资于下一代基因疗法技术,包括用于治疗法布雷病、龐貝氏病、SMA和DMD的项目[38] - 公司已从LogicBio Therapeutics、马萨诸塞州立大学Chan医学院和ScriptR Global获得相关技术授权[38] - 公司已进一步精简人员至79人,以降低营运成本[36] - 公司的管理团队拥有在各主要市场成功商业化罕见病疗法的良好业绩[36] - 公司的创始人薛群博士目前担任中国罕见病联盟(CHARD)副理事长[36] - 公司将通过向外许可合作以及与学术机构的合作和内部研发持续优化业务产品线[36] 财务表现 - 公司收益由2023年同期人民币43.1百万元增加4.0%至人民币44.8百万元,主要由于邁芮倍®的销售增加[3] - 研发开支增加21.2%至人民币173.3百万元,主要由于CAN103正在进行注册试验[2] - 行政开支减少26.0%至人民币35.7百万元,主要由于公司努力控制员工成本及其他行政成本[3] - 期内亏损增加13.3%至人民币247.3百万元,主要由于研发开支增加[3] - 期内经调整亏损增加18.6%至人民币242.5百万元[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负债净额为人民币280,238,000元,产生净亏损人民币247,269,000元[13] - 公司收入为44,794人民幣千元,同比增長4.1%[19] - 中國內地收入為23,905人民幣千元,其他國家/地區收入為20,889人民幣千元[19] - 非流動資產總額為146,739人民幣千元,其中中國內地為5,088人民幣千元,其他國家/地區為141,651人民幣千元[20] - 研發成本為150,104人民幣千元,同比增長41.7%[22] - 員工福利開支為54,057人民幣千元,同比減少31.1%[22] - 使用權資產減值為26,270人民幣千元[22] - 母公司普通股權益持有人應佔每股虧損為人民幣0.58元[31] - 公司未宣派股息[29] 融资及流动性 - 公司正积极寻找新的融资来源或探索战略投资机会[13] - 公司已从中国两家银行获得总额为人民币3,000万元的新信贷融资[13] - 公司正积极与银行协商续约及延期将于2024年6月30日后12个月内到期的现有银行借款[13] - 公司将继续与供应商协商延长应付款项的信贷期限[13] - 公司董事认为,若上述计划及措施取得成功,公司将有充足营运资金维持持续经营[13,14]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取决于多项因素的成功实施[14] - 現金及銀行結餘為人民幣49.1百萬元,較2023年12月31日減少64.3%[68] - 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為人民幣45.8百萬元,較2023年12月31日增加51.2%[70] - 流動比率為24.5%,較2023年12月31日下降39.5個百分點[71] - 資產負債比率為18.4%,較2023年12月31日增加10.7個百分點[72] 股权激励计划 - 首次公开发售前股权激励计划下有32,652,806份购股权尚未行使[76] - 首次公开发售后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下有9,998,625份受限制股份单位尚未兑现[76] - 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已于2024年6月27日作出修订[77] - 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可能授出的最大股份数目不得超过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0%[78] - 於報告期間內授出12,815,000份購股權,但須待相關承授人接納後方可作實[78] - 於報告期間內無購股權獲行使,1,460,875份購股權已沒收,公司尚有20,976,125份購股權未行使[78] 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會包括主席兼執行董事薛群博士,非執行董事陳侃博士及胡正國先生,以及4名獨立非執行董事[82] - 公司於報告期間內遵守企業管治守則,惟未區分董事會主席與首席執行官的職責[78] - 於2024年6月30日,公司擁有93名僱員,員工成本總額約為人民幣54.1百萬元[80] - 董事會決議不派付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中期股息[80] - 審核委員會已審議及審閱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未經審核中期業績[81] - 公司的2024中期報告將於2024年9月刊載於公司網站及聯交所網站[81] - 公司於報告期間內概無購買、出售或贖回任何上市證券[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