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之心
icon
搜索文档
卷VLA,提供一些参考方向......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5 10:00
VLA模型技术价值 - VLA模型整合视觉信息、语言指令和行动决策,显著提升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1] - 该范式打破单任务训练局限,推动机器人向通用化、场景泛化方向发展 [1] - 能够实现从视觉输入和语言指令到机器人动作的端到端映射,应用于复杂任务规划和执行 [8] 产业应用与商业化进展 - 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物流和家庭服务等领域,支持机械臂、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多种平台 [3] - 国内外具身智能领域处于蓬勃发展阶段,Unitree、智元、星海图、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团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5] - 华为、京东、腾讯等科技巨头与Tesla、Figure AI等国际公司共同推动领域发展 [5] 前沿研究项目 - 推动多个前沿项目发展包括pi0、RT-2、OpenVLA、QUAR-VLA和HumanVLA [3] - RT-2、OpenVLA和PI0等模型实现从视觉输入和语言指令到动作的端到端映射 [8] - PaLM-E、RT-X等模型通过多模态预训练和微调策略增强机器人环境适应性和鲁棒性 [9] 技术演进路径 - 技术演进涵盖从早期抓取位姿检测到行为克隆,再到近期Diffusion Policy和多模态基础模型 [8] - 关注多模态感知融合、触觉反馈整合、基于物理的推理以及社会互动能力等前沿发展方向 [9] - 研究如何将大型语言模型推理能力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结合,实现高级任务描述到低级运动规划的转换 [9] 核心研究挑战 - 面临跨域泛化、长期规划与世界模型构建等核心挑战 [9] - 未解决难点包括长期记忆、VLA+RL原子技能库构建、动作解码问题、多模态思维链等多个前沿方向 [15] - 突破"看得见但摸不着"、"只关注当下不能预测未来"等局限性,向通用机器人智能迈进 [9]
合伙人招募,和具身智能之心一起共建平台和社区吧~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5 05:00
一起承接B端和C端在具身数据、本体、算法和部署等方面的咨询,助力产业升级转型、促进行业人才发 展。 在企业就职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啦,我们将充分保护个人隐私。 课程开发 转眼到下半年,总感觉今年的规划完不成了,和年初的预期不太一样,因为真的有太多事情值得去做了。 具身这个领域的爆发有点迅速和集中,很多业务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各类咨询和高校的课程&学科共 建。 一个社区的运营,离不开大家的鼎力支持,具身智能之心期望能够在这波的激流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 是仅仅局限于媒体身份。我们致力于成为一个真的能给行业带来价值的平台。 我们真诚邀请那些对具身领域产生影响力的大佬。和我们一起在开源项目复现、咨询服务、课程研发、学 科共建、硬件研发等多个方向展开合作。 合作内容 开源项目 和具身智能之心一起搭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开源项目。 咨询服务 待遇说明 我们提供行业有竞争力的报酬(详细内容欢迎私聊),同时您也将拥有我们的行业资源。 联系我们 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添加微信oooops-life做进一步咨询。 和我们一起搭建能让更多初学者受益的课程,推动行业向前发展。包括C端、企业培训、高校学科建设。 硬件研发 和我们一起搭建好用、性 ...
具身智能开源周:上海AI实验室加速助力机器人训练及应用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5 00:04
上海AI实验室具身智能开源进展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于7月开源具身全栈引擎Intern-Robotics 推动具身大脑从"碎片化开发"迈向"全栈化量产"时代 相关模型和数据集下载量超14万次[3] - 围绕导航、操作、人形机器人运动大模型及数据集评测等方向推出一系列技术新进展 计划于9月14日起集中开源 助力破解机器人从训练到应用场景落地核心难题[3] - 联合多个行业专业机构于9月17日、19日推出两场专题直播 帮助理解并运用相关技术[4] 导航大模型InternVLA N1 - 端到端双系统导航大模型实现长程空间推理与敏捷执行的有机融合 采用纯合成数据驱动异步架构的两阶段课程训练[6] - 模型在6个主流基准测试中得分达国际领先水平 以60Hz连续推理效率实现跨场景、跨本体零样本泛化[6] - 开源日期为2025年9月15日 相关资源包括模型、数据集及代码库[7][10] 操作大模型体系 - 构建覆盖"思考-行动-自主学习"完整闭环:具身操作"大脑"InternVLA M1负责空间推理与任务规划 "小脑"InternVLA A1负责运动执行 强化学习VLAC通过真实数据优化性能[8] - InternVLA M1采用两阶段训练策略 在SimplerEnv等公开操作基准达国际领先水平 真机场景中指令跟随与泛化能力显著优于GR00t和π0[11] - InternVLA A1基于虚实混合数据集训练 性能优于π0及GR00t n1.5 已适配方舟无限、国地青龙人形机器人等超5款机器人本体[12] - VLAC奖励大模型以InternVL为基座 融合互联网视频与机器人操作数据 为强化学习提供过程奖励和完成情况估计[12] - 操作模型系列开源日期覆盖2025年9月16日至18日 配套数据集与代码库同步开放[11][12] 人形机器人运动大模型InternHumanoid - 专为突破复杂运动控制技术瓶颈研发的全身运动控制工具链 核心特性为跨本体、跨技能[13] - 覆盖百余种运动类型 包括日常基础动作和舞蹈、格斗等复杂动作 实现精准动作追踪[13] - 同步开源的MotionMilions数据集与InternHumanoid Scamo7B模型 提升多模态控制可能性[13] - 开源日期为2025年9月19日 提供数据集与代码链接[14] 数据集与评测体系 - InternScenes数据集包含4万个室内场景和196万个三维物体 数据总量超现有同类开源数据集10倍 覆盖15个场景类别和288个物体类别[15] - 平均每个场景物体数量达41.5个(超同类2倍) 约20%物体可交互 为场景重建与空间智能研究提供数据基础[15] - OmniWorld数据集融合多模态与多任务 包含超61万个视频片段、总帧数超300M、额外模态标注超557M[16] - 基于OmniWorld微调的模型在重建、渲染等任务取得显著性能提升[16] - 高保真场景评测基座提供导航与操作两类评测 导航评测聚焦物理真实环境下的视觉语言导航 操作评测专注于长时序指令遵循任务[17] - 以评测为基础的IROS 2025挑战赛已上线 评测服务长期开放[17] 开源资源平台 - 官方资源平台包括官网、GitHub及Hugging Face 提供模型、数据集与代码访问[9] - 具体项目资源链接覆盖导航模型、操作模型、人形运动模型及数据集 均通过标准化平台发布[10][12][14][15][16]
正式开课!具身大脑和小脑算法与实战教程来啦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5 00:04
具身智能行业概述 -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与适应 聚焦智能体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环境、理解任务、执行动作并反馈学习的能力[1] - 大脑和小脑构成具身机器人核心模块 大脑负责思考感知(语义理解和任务规划) 小脑负责执行(高精度的运动执行)[1] 产业发展动态 - 近2年具身明星团队陆续创业 成立星海图、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公司 推动具身本体和大小脑技术进步[3] - 华为2024年底启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合作建设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关键技术[5] - 京东自2025年5月以来连续投资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等公司 强化物流科技与家庭服务场景效率[5] - 腾讯、蚂蚁集团、小米等科技巨头通过战略投资与合作加快构建具身智能产业生态[5] - 国外Tesla/Figure AI推进工业与物流机器人应用 美国投资机构支持Wayve、Apptronik等公司落地自动驾驶与仓储机器人[5] - 国内企业以产业链投资与综合平台驱动具身智能落地 国外科技巨头侧重基础模型、模拟环境与类人机器人原型研发[5] 技术演进路径 - 第一阶段聚焦抓取位姿检测 通过点云或图像预测末端执行器姿态实现静态物体抓取 但缺乏任务上下文和动作序列建模[6] - 第二阶段进入行为克隆阶段 借助专家演示数据学习从感知到控制的端到端映射 具备模仿人类完成复杂任务能力[6] - 第三阶段2023年兴起Diffusion Policy方法 通过扩散模型生成整个动作轨迹 提升策略稳定性与泛化能力[6] - 2024年进入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阶段 代表工作包括OpenVLA、RT-2、PI0等 融合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动作生成模块[7] - VLA模型支持零样本或小样本快速泛化 实现从"感知+控制"向"感知+推理+行动"的范式跃迁[7] - 2025年探索VLA模型与强化学习、世界模型、触觉感知等模块融合 弥补"只能理解不能反馈"等局限[9] - VLA+强化学习提升机器人在长时任务中的试错能力与自我改进能力[11] - VLA+世界模型引入环境动态预测 使机器人具备"想象未来"能力 助力高效规划与决策[11] - VLA+触觉信息拓展从"看"到"看+触多模态融合"的感知边界 实现更精细安全的操作[12] 应用与人才发展 - 技术演进推动人形机器人、机械臂、四足机器人等产品落地 服务于工业、家居、餐饮、医疗康复等领域[14] - 相关产品和融资络绎不绝 岗位呈现爆发式增长 导致许多学生转入具身智能领域研究[14] - 产业界重视推动具身智能从"论文"走向"部署" 对工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17] - 需掌握Mujoco/IsaacGym/Pybullet等平台的策略训练与仿真测试能力[17] - 需具备训练部署Diffusion Policy/VLA/力触融合VLA模型的实践能力[17] - 需实现强化学习在VLA后训练上的应用 支持机器人反馈微调[17] - 需掌握从世界建模预测→策略学习→物理执行的一体化具身智能架构[17]
清华、上海AI Lab等顶级团队发布推理模型RL超全综述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5 00:04
强化学习在大推理模型中的发展历程 - 强化学习自1998年Sutton提出概念以来 明确奖励信号可使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超越人类 [4] - 2013年DeepMind展示RL训练智能体仅凭像素和得分反馈学会玩《打砖块》游戏 [4] - AlphaGo和AlphaZero通过自我对弈和奖励信号在围棋等棋类达到人类难以企及水平 [4] - 大模型时代RL应用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使模型回答更符合人类偏好 [4] 大推理模型(LRM)的新趋势 - 研究者希望通过RL让模型不仅"更听话"且真正学会"推理" 通过可验证奖励提升数学题答对率或代码测试通过率 [5] - OpenAI的o1和DeepSeek-R1展示RL训练后模型具备更好规划、反思和自我纠正能力 [5][13] - 推理能力可通过扩展不断增强 与参数规模、训练数据并列成为新扩展路径 [5][13] 技术实现与核心突破 - LRM采用可验证奖励训练(RLVR)掌握长链推理能力 包括规划、反思和自我纠错 [13] - OpenAI o1性能随额外RL训练算力增加和推理阶段"思考时间"算力增加持续提升 [13] - DeepSeek-R1在数学任务采用基于规则准确率奖励 编程任务采用编译器/测试驱动奖励 展示大规模GRPO算法引导复杂推理能力 [13] - RL方法从RLHF(2022)演进至DPO(2023)再到RLVR(2025) 任务解决能力和能力提升持续增加 [15] 系统特性与扩展路径 - LRM在推理过程分配大量计算资源生成、评估和修正中间推理链 性能随计算预算增加提升 [15] - 提供与预训练数据规模和参数规模扩展互补的能力增长路径 [15] - 利用奖励最大化目标在存在可靠验证器领域实现自动可检验奖励 [15] - RL通过生成自监督训练数据克服数据限制 被视为实现通用人工超级智能(ASI)的潜在技术路径 [15] 研究综述内容框架 - 引入LRM语境下RL建模基本定义 梳理自OpenAI o1发布以来前沿推理模型发展 [16] - 回顾RL for LRM核心组件:奖励设计、策略优化和采样策略 比较不同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案 [16] - 讨论基础性与争议性问题:RL角色、RL vs SFT、模型先验、训练方法及奖励定义 [16] - 总结训练资源包括静态语料库、动态环境和训练基础设施 [16] - 综述RL在编程任务、智能体任务、多模态任务、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任务及医学应用 [16][18] - 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新算法、新机制、新功能及其他潜在路径 [16][18] 领域挑战与机遇 - RL在大推理模型应用面临奖励设计合理性、算法效率、数据与算力支撑等挑战 [6] - 扩展挑战不仅限于计算资源 还涉及算法设计、训练数据和基础设施 [8][15] - 如何扩展RL实现更高水平智能并产生现实价值仍是未解决问题 [15] - 需重新审视领域发展 探索增强RL可扩展性策略以迈向通用人工超级智能 [8][15]
SimpleVLA-RL:突破 VLA 模型训练瓶颈,RL实现端到端在线训练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5 00:04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是机器人操控领域的关键范式 能整合视觉感知 语言理解与动作生成 实现复杂物理环境中的任务执行 [2] - 当前主流训练流程为大规模预训练加监督微调(SFT) 但存在数据稀缺性和泛化能力弱两大核心瓶颈 [2][5] - 数据稀缺性体现在SFT需大规模人类操作机器人轨迹数据 采集成本极高且规模受限 严重制约模型扩展性 [5] - 泛化能力弱体现在面对分布偏移如未见过的任务 环境或对象时性能大幅下降 尤其在长时序 组合型任务中表现突出 [5] - 大推理模型领域的突破证明强化学习(RL)仅通过结果奖励就能显著提升逐步推理能力 但VLA应用RL面临独特挑战 [2] SimpleVLA-RL框架设计 - 基于veRL扩展 加入VLA交互式轨迹采样 多环境并行渲染及训练推理渲染一体化设计 解决VLA与环境交互慢 成本高的问题 [6][9] - 采用结果奖励建模 摒弃传统RL复杂的过程奖励 使用二元结果奖励 任务成功则整个轨迹奖励为1 失败则为0 [9] - 通过探索增强策略解决VLA模型探索不足问题 包括动态采样 调整GRPO裁剪范围和提高采样温度 [9][10] - 采用修改后的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目标函数 移除KL散度正则项 减少内存消耗并避免限制新行为探索 [9][10] - 动作token化策略选择与PPO类RL算法兼容性最好的动作token分布生成方案 通过随机采样生成多样化轨迹 [9][10] 基准测试性能 - 在LIBERO基准测试中 平均成功率从91.0%提升至99.1% 其中长时序任务LIBERO-Long提升12.0个百分点(86.5%→98.5%) [12][13] - 在RoboTwin1.0基准测试中 四个任务平均成功率从39.8%提升至70.4% 其中Blocks Stack任务提升33.1个百分点(7.1%→40.2%) [13] - 在RoboTwin2.0基准测试中 覆盖短中长超长时序12个任务 平均成功率从38.3%提升至68.8% 超越π₀(49.2%)和RDT(33.3%) [14][15] - 即使是需多轮交互的超长时序任务如Put Bottles Dustbin 也提升18.7个百分点 [14][15] 数据效率 - 在单轨迹SFT场景下 LIBERO平均成功率从48.9%提升至96.9% 长时序任务LIBERO-Long从17.3%提升至91.7% [16][17] - 与全轨迹SFT加RL(99.1%)的差距仅2.2个百分点 证明RL可大幅降低对大规模演示数据的依赖 [16][17] 泛化能力 - 在LIBERO的9个已见任务训练加1个未见任务测试实验中 SimpleVLA-RL所有未见任务成功率均提升 [18][22] - LIBERO-Object的Unseen Task 2提升36.5个百分点 LIBERO-Spatial的Unseen Task 1从43.3%提升至71.8% [22] - 证明RL能学习通用技能而非过拟合特定数据 避免SFT的灾难性遗忘问题 [18][22] 真实世界部署 - 仅用仿真数据训练 真实世界机械臂任务平均成功率从17.5%提升至38.5% [7][23] - Stack Bowls任务提升32个百分点(38.0%→70.0%) Pick Bottle任务实现14%成功率 [23] - 验证了高效的Sim-to-Real迁移能力和真实部署能力 [7][23] Pushcut现象与失败模式 - 在RoboTwin2.0任务中 RL训练使模型自主探索出推等超越人类演示的新策略 被定义为Pushcut现象 [8][24] - 结果奖励允许模型探索所有能完成任务的路径 而非局限于人类演示的单一方式 [24] - SimpleVLA-RL的有效性依赖初始模型能力 初始成功率需在阈值以上 RL才能通过探索进一步优化性能 [27][28][29] - 初始成功率为0时即使施加RL性能仍维持0 初始成功率较低时提升有限 初始成功率较高时提升显著 [28][29] 研究结论 - 降低对大规模演示数据的依赖 提升数据效率 [30][32] - 增强模型在分布偏移场景下的泛化能力 [30][32] - 实现高效的Sim-to-Real迁移 提升真实世界任务性能 [30][32] - Pushcut现象证明RL能让VLA模型超越人类演示的局限 探索更优策略 [8][24][32]
明天开课啦!3个月带你搞透具身大脑+小脑算法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4 08:00
具身智能行业概述 -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与适应 聚焦智能体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环境、理解任务、执行动作并反馈学习的能力 [1] - 大脑和小脑构成具身机器人最重要模块 大脑负责思考感知(语义理解和任务规划) 小脑负责执行(高精度的运动执行) [1] 产业发展动态 - 近2年具身明星团队陆续创业 成立星海图、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有价值公司 推动具身本体和大小脑技术进步 [3] - 华为2024年底启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企业合作建设具身智能大脑、小脑等关键技术 [5] - 京东自2025年5月以来连续投资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等多家公司 强化物流科技与家庭服务场景效率与服务能力 [5] - 腾讯、蚂蚁集团、小米等科技巨头积极通过战略投资与合作布局 加快构建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5] - 国外Tesla/Figure AI在工业与物流机器人应用上持续推进 美国投资机构积极支持Wayve、Apptronik等公司落地自动驾驶与仓储机器人 [5] - 国内企业以产业链投资与综合平台驱动具身智能落地 国外科技巨头侧重基础模型、模拟环境与类人机器人原型研发 [5] 技术演进路径 - 第一阶段聚焦抓取位姿检测 通过点云或图像预测末端执行器姿态实现静态物体抓取 但缺乏任务上下文和动作序列建模 [6] - 第二阶段进入行为克隆阶段 借助专家演示数据学习从感知到控制的端到端映射 具备模仿人类完成复杂任务能力 [6] - 第三阶段2023年兴起Diffusion Policy方法 通过扩散模型生成整个动作轨迹 提升策略稳定性与泛化能力 [6] - 2024年进入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阶段 融合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动作生成模块 支持零样本或小样本快速泛化 [6][7] - 2025年探索VLA模型与强化学习、世界模型、触觉感知等模块融合 弥补"只能理解不能反馈"等局限 [9] - VLA+强化学习提升机器人在长时任务中的试错能力与自我改进能力 [11] - VLA+世界模型引入环境动态预测 使机器人具备"想象未来"能力 有助于更高效进行规划与决策 [11] - VLA+触觉信息拓展从"看"到"看+触多模态融合"的具身感知边界 推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下更精细安全操作 [12] 技术应用与影响 - 技术演进从低层感知->中层策略->高层理解链条补齐能力短板 迈向通用任务和开放环境智能体时代 [14] - 技术发展造就人形机器人、机械臂、四足机器人等产品落地 服务于工业、家居、餐饮、医疗康复等领域 [14] - 产品和融资络绎不绝 岗位呈现爆发式增长 导致许多同学转入具身智能领域研究 [14]
国内外那些做具身大脑的公司们......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3 04:03
文章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焦点 重点关注开发机器人"大脑"系统的企业 包括具身大模型和多模态感知决策系统 [2][3] 国内公司技术布局 - 自变量机器人聚焦通用具身大模型研发 采用端到端技术路线 成立不到两年完成8轮融资 [4][6] - 星海图专注于智能导航技术 坚持"一脑多形"理念 开发具身基础模型EFM-1采用快-慢双系统架构 [5][6] - 优必选拥有全栈自研能力 Thinker大模型在三大国际权威基准测试中斩获四项全球第一 [7][10] - 智元机器人发布启元大模型 采用VILLA架构 任务成功率较市面模型提升32% 支持跨本体应用 [8][10] - 银河通用构建三大技术壁垒 自主研发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大模型 采用大脑+小脑协同框架 [9][10] - 千寻智能开发Spirit V1 VLA模型 国内首个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的AI模型 [11][14] - 星动纪元研发端到端原生机器人大模型ERA-42 支持机器人完成超过100种动态任务 [12][14] - 逐际动力聚焦本体硬件设计制造 基于强化学习的全身运动控制和具身大脑训练范式 [13][14] - 穹彻智能开发Noematrix Brain 2.0 新增实体概念学习能力 支持3D模仿学习框架和视-触觉融合网络 [15][17] - 智源研究院推出RoboBrain 2.0 以70亿和320亿参数规格实现感知 推理与规划能力统一 [16][17] 国外公司技术突破 - Figure AI开发Helix模型 采用独特双系统AI架构模仿人类直觉和思考认知模式 [18] - Physical Intelligence发布π0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 采用预训练+后训练模式 π0.5采用知识隔离训练方法提升泛化能力 [19][22] - 谷歌DeepMind推出Gemini Robotics系列 具备通用性 交互性和灵巧性 Project Astra体现具身智能在人机交互应用 [20][22] - 英伟达开发Eureka系统基于GPT-4打造 支持30余种复杂动作 GR00T N1采用双系统架构实现接近人类运动控制能力 [21][26] - Skild AI研发Skild Brain分层架构 适用于各种四足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和移动机械手 [23][26] - Covariant开发RFM-1模型 参数80亿 是世界首个基于真实任务数据训练的机器人大模型 [24][26] 知名研究团队贡献 - Meta和CMU联合打造RoboAgent 采用多任务动作分块Transformer架构恢复高性能策略 [25][26] - 斯坦福李飞飞团队开发VoxPoser 利用VLM和LLM常识知识实现零样本机器人操纵 [25][26]
组内没有人做具身,导师让我先去踩坑......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2 16:03
具身智能研究路径建议 - 传统工业研究背景团队应从机械臂和具身任务入手而非直接挑战人形机器人[1] - 大模型背景研究者可转向VLA和VLN方向但需补充硬件知识短板[1] - 人形机器人研究需先夯实强化学习基础再逐步拓展到端到端方案[1] - 实验本体选择应优先考虑稳定性以避免硬件维修时间损耗[1] 具身智能之心社区生态 - 社区集成视频图文学习路线问答求职功能现拥有近2000名成员[3] - 计划两年内扩张至近万人规模打造技术交流与分享聚集地[3] - 提供30余条技术路线覆盖基准测试综述与入门学习资源[4] - 邀请数十位产业学术界一线专家提供实时答疑服务[4] - 定期举办圆桌论坛与直播分享本体数据算法领域前沿动态[4] 社区技术资源体系 - 汇总40余个开源项目与60余个具身智能数据集[12] - 覆盖感知交互强化学习多模态模型等16个学习路线[12] - 包含数据采集VLA模型灵巧手设计等13个核心技术模块[6] - 提供仿真平台机器人操作系统多传感器融合等实践方案[6][34] 行业基础设施支持 - 汇总国内外具身智能高校实验室资源助力学术发展[14][16] - 整合教育工业医疗等领域具身机器人公司生态[17] - 收录芯片激光雷达IMU等零部件制造商技术资料[24] - 提供机器人动力学导航控制等基础理论书籍[22] 职业发展服务 - 建立与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头部企业内推机制[6][12] - 第一时间对接企业招聘岗位与求职者简历[13] - 提供学术进展与工业落地应用实时资讯[13] - 搭建行业机会挖掘与投资项目对接平台[13]
当准备开展VLA后,发现真的太难了。。。。。。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2 12:02
VLA有价值,但入门也难 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是具身智能领域的新范式,从给定的语言指令和视觉信号,直接生成出机 器人可执行的动作。这种范式打破了以往只能在单个任务上训练大的局限性,提供了机器人模型往更加通用,场 景更加泛化的方向发展。VLA模型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将视觉信息、语言指令和行动决策 有效整合,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VLA打破了传统方法的单任务局限,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多样化的场景中自主决策,灵活应对未见过的环境,广 泛应用于制造业、物流和家庭服务等领域。此外,VLA模型已成为研究热点,推动了多个前沿项目的发展,如 pi0、RT-2、OpenVLA、QUAR-VLA和HumanVLA,这些研究促进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其适应性体现在能 够应用于机械臂、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多种平台,为各类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潜力和实际应用 价值,成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关键驱动力。 从产业角度看,国内外具身智能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Unitree、智元、星海图、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团 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华为、京东、腾讯等科技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