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搜索文档
四水映绿·豫见两山丨南湾出好鱼 一水养稻虾
河南日报· 2025-08-16 00:28
南湾水库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南湾水库水域面积75平方千米 总库容13.55亿立方米 是信阳市主要饮用水源地 水质达到二类标准[2] - 2010年启动环境整治 耗时六七年改善水质 水生动物物种数较10年前增加62.2%[2][6] - 水库实施"以鱼净水"模式 花白鲢占比超70% 通过滤食浮游生物消耗氮磷 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4] 南湾鱼产业经济效应 - "南湾鱼"年产量稳定在200万斤 年产值达3000万元 成为全国驰名商标[4] - 水库建成后形成上万亩天然养殖场 栖息20多种鱼类 包括青鱼 鲌鱼 鳜鱼等高价值品种[4] - 活鱼库通过生态养殖实现水质净化与商业价值双赢 产品市场供不应求[4]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 - 林道静合作社发展3000亩稻渔种养 含稻虾2500亩 稻鱼300亩 稻蟹200亩 年产渔稻米75万公斤 水产品30万公斤[5] - 立体种养模式年总产值达2700万元 带动160户农户及60多名务工人员 脱贫户日均收入100元[5] - "林稻静"渔稻香米获绿色认证 基地水质监测达标 生态效益转化为产品溢价[5][6] 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信阳依托1115座水库资源 将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 形成"水养鱼 鱼净水"循环体系[4][6] - 南湾湖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Ⅲ类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连续三年低于40 保持中营养水平[6] - 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收益 从水产品到稻米均实现品牌化运营 形成闭环产业链[5][6]
新生儿证件办理 从跑多次到点1次
河南日报· 2025-08-16 00:28
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 - 河南省通过"豫事办"APP实现新生儿8项证件一站式办理,包括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等 [1] - 该系统打通卫生健康、公安、医保等8个部门的数据系统,实现跨部门协同办理 [1] - 办理环节由16个压减至3个,材料由9份减至2份,办理时间由32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 [1] 用户使用体验 - 用户通过手机APP提交基本信息后几分钟即可完成申请,相比传统方式大幅提升效率 [1] - 三年前办理同样业务需要请假三天并往返多个部门,现在可随时通过手机操作 [1] - 新手妈妈反馈可在夜间哺乳时完成证件办理,体现服务便利性 [2] 服务推广情况 - 自2023年8月试点以来,2024年5月新系统上线后已有超过30万家庭使用该服务 [1] - 全省医院产科均配备宣传单和指导展板,医护人员新增"手机操作指导员"职能 [2] - 办理环节、材料和时间的压缩比例分别达到81.2%、77.8%和84.3% [1]
不带卡不扫码 就医只需一张脸
河南日报· 2025-08-16 00:28
医院创新服务 -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推出全流程刷脸就医服务 覆盖建档 挂号 就诊 检查 取药 医保结算 入院办理 出院结算 打印报告等全流程 [3] - 该服务解决了患者忘带医保卡 手机没电 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等就医痛点 尤其便利老年群体 [3][4] - 患者仅需人脸识别即可完成就医流程 实现无感就医 医保结算自动完成 [3] 技术投入 - 医院投入医保终端设备200台 改造自助机40台 配备床旁移动结算终端110台以支撑刷脸服务 [3] - 通过医保终端进行人脸识别 实现全流程业务办理 技术升级带来服务理念革命 [3][4] 用户反馈 - 60岁患者体验刷脸挂号 就诊 支付全流程 称赞其便捷性 无需携带实体卡或手机 [3] - 省卫健委肯定该模式兼具科技感与便捷性 鼓励全省医院推广 [4] 行业影响 - 开创河南省无感就医新模式 推动医疗行业服务创新 [3] - 体现"让数据多跑路 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 具有示范效应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政企合力 筑牢制造业“硬底盘”
河南日报· 2025-08-16 00:28
氢能源汽车产业协同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协调完善氢能"制储运加用"全场景生态,推动宇通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 - 8大关键技术中已有5项实现自主可控 [1] 轨道交通与轴承产业 - 协调郑州地铁采用洛轴轴承,推动建立轨道交通车辆轴承开发合作联盟 [1] - 洛轴集团多个项目入选省级制造业设备更新项目,获得长期低息贷款和贴息补助,降低运营成本 [1] 企业服务与问题解决 - 走访100多家"四上"企业,收集诉求1万余个,办结率90%以上 [2] - 开展"六项"对接活动1万余场次,达成产销合作意向543亿元、授信额度1122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419亿元 [2] 政策支持与资金奖励 - 一季度满负荷生产奖励政策惠及2656家工业企业,发放资金4.5亿元 [2] - 全年安排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1.57亿元 [2]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 - 规上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87% [2] - "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编制数字化转型指南 [2] 关键技术攻关与金融支持 - 发布"揭榜挂帅"项目24项,立项5项,支持资金8625万元 [3] - "专精特新贷"累计投放367.4亿元 [3] 企业案例:多氟多 - 获得一季度满负荷生产奖励,申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 [3]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帮助申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赢得国家级创新平台入场资格 [3]
集齐越野区、浮水区、沙坡区等全地形,满足不同车型试车体验 比亚迪赛车场亮相郑州航空港
河南日报· 2025-08-16 00:21
比亚迪赛车场开业 - 比亚迪赛车场于8月14日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开业 这是公司在全球设立的第二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试炼场 [1] - 赛车场选址郑州航空港豫州大道与淮海路东北侧 内部设有直道、弯道等传统赛道设计 并配备越野区、浮水区、沙坡区和露营区等全地形体验空间 [1] - 越野区设有连续陡坡、交叉轴等复杂地形 浮水区模拟涉水路况 沙坡区还原沙漠越野场景 露营区提供休闲场所 [1] - 赛车场主要面向非专业选手开放 用户可自带车辆或租赁场地车辆进行体验 采用"租车+门票"的付费形式 [1] 比亚迪在郑州的产业布局 - 2023年4月 比亚迪在郑州航空港投产了产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车生产基地 当年实现整车产量超20万辆 产值3347亿元 [2] - 该生产基地是公司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 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8% 30秒下线一个动力电池电芯 不到1分钟产出一台新能源汽车 [2] - 2024年9月15日 总投资近2亿元的郑州比亚迪"迪空间"开馆 这是全国首个正式投用的新能源汽车科普馆 [2] - 郑州航空港东南区域正在建设总面积314平方公里的汽车城 未来将打造超级环线 举办全民汽车漂移娱乐赛等活动 [2] 产业转型与文化布局 - 比亚迪赛车场的开业标志着公司从技术突围向文化建设转型 [2] - 公司在郑州航空港已形成从产业落地到文化布局的清晰脉络 包括整车生产基地、"迪空间"科普馆和赛车场等 [2] - 未来将引进汽车改装、赛车运动、车迷文化等业态 着力构建汽车文化IP 打造永不落幕的航空港区汽车嘉年华 [2]
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500米项目中表现不俗 这个“河南人”挺能跑
河南日报· 2025-08-16 00:21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行者二号"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500米项目中以11分45秒90夺得小组第一 [1] - 肌腱仿生(绳)驱动技术是最大功臣,使机身重量较同尺寸人形机器人降低40% [1] - 轻量化优势转化为速度红利,动作更迅捷省力,全尺寸腿部设计赋予出众步幅 [1] - 算法优化是关键,研发团队针对运动姿态、步频调节等进行数百次迭代优化 [1] - 软硬件协同技术逻辑让机器人在复杂赛道上保持高速稳定运行 [1] 行业赛事与市场验证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 [2] - 运动会汇聚16个国家和地区280支队伍,进行26个赛项487场比拼 [2] - "行者二号"参与100米、400米、1500米等多个项目验证肌腱仿生技术优势 [2] - 公司表示通过开放场景验证了技术实用性与可靠性 [2] - 未来将深化产业链合作,推动技术从"单点炫技"迈向"系统赋能" [2]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报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1家单位受表扬
河南日报· 2025-08-15 23:18
政府服务成效 - 河南省11家单位因企业服务工作效果较好受到表扬 包括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商务厅 省财政厅 省行政审批政务信息管理局 省农业农村厅 郑州海关 省政府国资委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1] - 专项行动组织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企业解决大批制约企业发展困难 推动助企惠企政策落实落地[1] - 1000家企业对30家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 11家单位获得较高评价[1] 政策实施方向 - 专项行动坚持抓作风促发展与抓发展强作风良性循环 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1][2] - 政府要求聚焦"两高四着力"目标 持续深化为企纾困解难工作[2] - 通过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2]
XR大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落地中国文字博物馆 “了不起的甲骨文——‘学习强国’文博基地探索发现之旅”启幕
河南日报· 2025-08-15 03:06
文化IP开发与传播 - 河南日报社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IP 通过纸媒和新媒体平台推出甲骨文相关报道 主题策划海内外阅读量累计超80亿次 刊发数十个整版报道 开设《诗话甲骨文》《甲骨文百人谈》等栏目 [1] - 推出《对话"数智人"妇好》《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等数字作品 运用"数智人"对话和动态叙事手法激活甲骨文生命力 [1] - XR大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落地中国文字博物馆 以新技术赋予甲骨文新生命力 使传统文化传播更具体鲜活 [1] 技术创新与沉浸式体验 - XR沉浸式大电影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3000多年前的大邑商 观众佩戴头显设备与商代"小王子"孝己同游 体验泛舟洹水 行走宫殿宗庙 欣赏铜器制作 亲历甲骨占卜等场景 [1] - 影片7月11日-22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首映 获得巨大成功并受到青少年喜爱追捧 [1] 文化传播平台建设 - "学习强国"文博基地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结合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 开创"线下基地+线上专区"联动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2] - "学习强国"总平台"文博基地-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区"发稿超过560篇(条) 总阅读量超过5715万人次 [2] - 基地举办"文博推荐官"招募活动 颁发证书及文创礼包 并推出专题展览《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 [2]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河南日报· 2025-08-15 01:45
双碳政策与绿色转型 - 双碳顶层制度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产业结构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1] - 能源结构优化步伐加快,整体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1] - 下一步将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碳排放管理 - 将扎实做好"十五五"碳排放数据测算,科学设置碳排放强度降低约束性目标 [1] - 完善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举措和管理机制 [1] - 推动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要举措落地见效 [1] 产业体系升级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培育未来产业 [1] -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体系融合 [1] -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能规模布局,强化标准约束 [1] 能源体系转型 - 实施风、光、地热、生物质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开发 [1] - 深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建设 [1] - 拓展外电外气入豫通道,创建国家级零碳园区,探索绿电直连新模式 [1] 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 -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2] -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 - 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延伸资源循环产业链条 [2] 重点领域低碳转型 -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 [2] - 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河海直达运输,推进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2] - 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突出公共机构示范引领 [2]
“两山”理念在河南丨中原大地“绿”更浓
河南日报· 2025-08-14 23:50
生态战略地位 - 河南省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带,是国家"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战略地位突出 [1] - 省内形成大河大山大平原交相辉映的生态体系,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其中490多条流域面积超100平方公里 [3][5] - 作为全国唯一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承担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 [5][10] 重点生态工程进展 - 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即将竣工验收,成为省内首条系统治理河道,总投资规模未披露但采用"系统治理、全域达标"模式 [3] - 袁湾水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0.61亿元,占总投资55.16亿元的91.75%,建成后将强化淮河流域防洪体系 [5]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供水255.37亿立方米(含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安全运行超3800天 [11] - 丹江口库区完成石漠化土地治理100.95万亩,湿地修复1.8万亩 [11] 生态治理体系构建 -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万平方公里,形成"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生态空间格局 [10] - 实施《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一带两屏、一圈多点"开发保护新格局,累计修复黄河流域生态248万亩 [10] - 沿黄九省区率先开展黄河左右岸协同治理,获国家专项资金40亿元修复南太行、秦岭东段180万亩 [10] 产业绿色转型 - 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22%,但传统高耗能产业占比仍高,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缺口 [7] - 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实现豆立方植物蛋白产品零排放生产,通过绿色技术提升竞争力 [8] - 省内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绿色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 [7][8] 生态保护成效 -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黄河中下游生态修复成效位列流域前列 [10] - 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区域出现白鹭等野生动物种群恢复迹象 [11] - 龙子湖、贾鲁河等水域呈现人水和谐景观,成为城市生态名片 [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