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维存储-_人工智能全栈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2025-09-18 13:09
公司概况 * 公司为中国的NAND闪存和DRAM模块供应商 产品包括嵌入式存储 SSD和DRAM模块 并拥有内部封装设计能力 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客户涵盖智能手机 PC 可穿戴设备和汽车OEM/一级供应商[3] 核心业务与竞争优势 * 公司提供全栈式一站式服务 覆盖从存储介质到系统 再到封装和测试的全链条 以满足AI驱动的产品定制化强需求[1][9] * 公司正加速自研控制器芯片开发 eMMC5.1已向可穿戴设备出货 UFS已送样流片[9] * 公司正在自建先进封装测试产线 涵盖Bumping Fan-in Fan-out和RDL等先进技术[9] * 自研控制器芯片和自建封装产线将极大增强公司的定制化和一站式服务能力[1][9] 产品应用与市场前景 * AI眼镜展望 公司服务于全球和中国的领先AI眼镜品牌客户 认为AI眼镜的关键技术挑战在于将NAND和DRAM打包进轻小设备中 同时优化算法性能和功耗 存储介质从LPDDR4x升级至LPDDR5x以及容量提升是未来趋势 公司预期出货规模增长也将推高其毛利率[9] * 智能手机布局 公司视AI智能手机为市场趋势 并看到本土存储供应商进入中国顶级智能手机品牌供应链的机会[9] * 其他AI布局 业务布局还包括AI服务器 AI PC 智能驾驶和具身智能 公司已向中国领先机器人公司供货 AI服务器客户定制化需求高且验证周期长 这对顶级供应商有利 AI相关产品毛利率更优 公司期望未来加强“AI + 存储”布局[9] * 公司对未来营收增长持乐观态度 增长点来自AI眼镜 AI智能手机 AI PC和智能驾驶[1] 行业观点与交叉解读 * 管理层对其存储和内存模块业务以及来自AI和先进封装的新机遇持积极态度[2] * 这与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建设性观点相呼应 随着中国生成式AI需求增长 各类应用 PC 智能手机 汽车 中的半导体含量因AI功能而增加[2] * 生成式AI的发展 特别是在2024年末本地基础模型 如DeepSeek 发布后 利好中国半导体在IP 设计 晶圆代工 先进封装和SPE across的发展[2]
中际旭创 - _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要点_1.6T 可插拔产品量带来上行空间,维持增持评级
2025-09-18 13:09
**行业与公司** 行业涉及数据中心光模块 公司为中际旭创(Zhongji Innolight 代码300308 SZ)[1][8][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1 6T可插拔光模块2026/27年出货量存在超预期潜力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800G升级需求按计划推进以及ASIC解决方案的潜在需求[1][8] * 硅光(SiPho)解决方案应用于800G/1 6T产品带来成本优势 不仅提升销售额还对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1][8] * CPO(共封装光学)等技术 disruption 的讨论持续 但预计CPO的采用将在2027年之后 可插拔光学在3 2T解决方案规模量产前仍是主流技术 因其对终端客户具备成本效益优势[1][8] * 公司凭借光学与组件集成的专业知识以及与顶级客户的紧密关系 即使在下一代技术过渡后仍可能保持主要参与者地位[8] **财务预测与估值** * 2026/27年盈利预测分别上调18%和17% 调整后EPS从15 12人民币上调至17 80人民币(2026E)[1][5] * 2026年营收预测从613 93亿人民币上调至708 04亿人民币(+15%) 2027年从757 71亿人民币上调至885 51亿人民币(+17%)[16] * 毛利率预测保守维持在约40% 考虑年度合同价格下调 下行风险主要来自强劲出货量增长下的组件供应瓶颈[8] * 目标价从366 00人民币上调至430 00人民币 基于20倍一年远期市盈率 与全球同行持平[1][4][13] * 公司交易于19倍2027年预期市盈率 低于同行25-30倍的共识范围 估值不高[8] **业绩表现与展望** * 第二季度业绩后股价进一步上涨28%(8月25日) 相对A股科技通信指数涨幅5% 6%[8] * 预计2025-27年销售额和盈利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55%和66%[12] * 2025年预期调整后EPS为9 47人民币 2026年为17 80人民币 2027年为21 48人民币[6][11] **风险因素** * 下行风险包括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 AI系统出货瓶颈 全球IDC资本支出增长慢于预期[22] * 上行催化剂包括市场份额增长超预期 国内市场IDC资本支出和AI 云采用速度加快 年度合同价格调整低于预期[22]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是数据中心光模块领域的领导者 拥有强大的产品管线[12][20] * 市场对CPO技术路线的担忧持续 但公司折价估值已包含前瞻不确定性[1] * 建议逢低吸纳 尽管短期存在获利了结风险[8] * 量化风格暴露显示增长因子排名2% 动量因子排名1% 质量因子排名23%[7]
沪电股份-来自 ASIC、中板和大规模交换机的上行空间
2025-09-18 13:09
**行业与公司** 行业为人工智能(AI)相关印刷电路板(PCB)领域 公司为WUS Printed Circuit(002463 CH) 专注于高多层(>20层)高速低损耗PCB 主要客户包括思科、甲骨文、亚马逊和华为[1][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增长驱动因素**:受益于谷歌TPU需求从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上半年走强 以及2026年起ASIC广泛采用全互联架构(all-to-all scale-up switches)带来的新PCB增量 同时英伟达Rubin平台将引入中背板PCB(mid-plane/back-plane PCB)替代线缆 进一步扩大PCB市场规模[1][2] * **技术升级趋势**:AI PCB规格持续升级 谷歌下一代TPU的PCB层数将从34层升至40层以上 材料从M7升级至M8混合材料 Meta的计算托盘PCB预计2026年采用36层以上M8混合PCB 而scale-up交换机和英伟达中背板PCB均需20-30层以上高端PCB[2] * **财务预测上调**:基于AI PCB需求强劲 将2025/26/27年盈利预测上调5.6%/11%/8% 预计2025年营收177.46亿人民币(原168.92亿) 归母净利润33.45亿(原31.68亿) 每股收益1.74人民币(原1.65)[4][14] * **估值与评级**: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从41.22人民币大幅上调至86.80人民币 对应2025年38倍市盈率(原25倍) 接近其历史13-40倍区间高端 当前股价71.90人民币隐含20.7%上行空间[1][5][13] **其他重要内容** * **泰国工厂进展**:泰国工厂2025年上半年亏损约960万人民币 因二季度才小规模投产 已获得两家AI和交换机客户认证 预计2025年下半年再获四家客户认证 目标2025年底实现合理经济规模[3] * **财务指标优化**:预计净负债权益比从2024年17.5%降至2026年5.8% 2027年转为净现金 净资产收益率(ROE)维持在25%以上高水平[4][9] * **风险因素**:包括5G基站PCB需求放缓、数据中心需求不及预期、英特尔/AMD网络平台升级延迟以及汽车需求疲弱[13][26] * **ESG表现**:公司致力于水资源循环利用 回收率超过50%[14]
南芯科技-买入_市场份额扩张进展顺利
2025-09-18 13:09
南芯半导体 (688484 CH) 投资研究报告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公司为南芯半导体 股票代码688484 CH 属于中国半导体行业[2][7][16] * 行业为半导体与设备 具体涉及模拟芯片领域 包括电荷泵 电源管理IC PMIC 显示驱动等产品[2][4][16]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表现与近期挑战 *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1.23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40% 低于市场预期 主要原因是产品组合变化导致毛利率GPM下降以及研发成本增加[2] * 尽管存在这些负担 预计盈利能力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恢复 主要驱动力是在三星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提升以及产品组合的丰富[2] * 基于高于预期的研发支出 将2025至2027年的净利润预测分别下调了12% 14%和6%[2] * 尽管如此 仍预测2025至2027年的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44% 高于此前预测的40%[2][5] 电荷泵业务与三星合作进展 * 预计三星将在2025年和2026年分别贡献约5000万元和1.5亿元人民币的电荷泵收入[3] * 公司已在三星Galaxy S26系列 预计2026年1月发布 和下一代Galaxy A系列中获得设计订单 总共带来约1亿颗电荷泵需求[3] * 大批量出货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随着S26系列备货开始[3] * 出货量和平均售价ASP预计将在2026-2027年持续增长 驱动因素包括:公司在三星产品中的目标市场份额达到40-50% 以及2027年下一代Galaxy S系列充电功率从45W升级到65W 这将需要从2:1电荷泵切换到4:1电荷泵[3] 多元化产品组合与增长动力 * 显示PMIC:管理层指引其收入将从2024年的4000万元增至2025年的超过1.5亿元和2026年的5亿元 增长由应用从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扩展到PC和电视 以及从三星等新客户获得市场份额所驱动[4] * 多相控制器产品:公司于2025年9月发布了四相降压转换器SC634x 并计划在未来1-2年发布八相和十六相转换器 目标市场为AI电源和工业市场[4] * 微凸点液冷驱动IC:华为Mate 80采用微凸点液冷预计将提高该解决方案的渗透率 公司的相关产品SC3601目前正在多个客户处进行验证 预计将从2026年开始产生收入[4] 估值与投资建议 * 维持买入评级 将目标价从41.20元人民币上调至57.30元人民币[5][7] * 新的目标价基于2026年 sector average PEG of 1.1x 此前使用2025年1.2x 和2026年每股收益EPS预测1.17元人民币 此前为2025年0.87元 [5] * 当前股价46.70元人民币 意味着约有23%的上涨空间[5][7] * 潜在的股价催化剂:2026年上半年三星Galaxy S26系列的放量[32] 其他重要内容 财务预测与比率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33.45亿 43.97亿和54.47亿元人民币 年增长率分别为30.3% 31.4% 23.9%[13]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76元 1.17元 1.60元人民币[8][14] * 预计2025-2027年市盈率PE分别为61.1倍 39.9倍 29.3倍[8] * 预计2025-2027年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8.1% 11.6% 14.4%[8][14] 风险因素 * 适配器电源管理业务的市场份额增长慢于预期[40] * 电荷泵产品的价格竞争[40] * 汽车电子研发进展慢于预期[40] * 敏感性分析显示 若电荷泵市场份额和毛利率均增加4个百分点 2026年净利润预测将增加18%[31] 估计调整细节 * 上调2025-2027年收入预测2% 6% 9% 主要因移动设备电源管理 汽车电子和智能能源电源管理收入预测上调[30] * 下调2025-2027年综合毛利率预测1.7 1.6 1.6个百分点 主要因智能能源电源管理和无线充电产品线的毛利率低于预期[30] * 上调2025-2027年运营支出预测5% 12% 12% 主要因研发投入增加[30]
中国_通过收紧多晶硅生产能耗,太阳能行业迈出 “反内卷” 新步伐-China Solar Sector_ A New Step for Anti-involution on Solar by Tightening Energy Usage on Polysilicon Production
2025-09-18 13:09
行业与公司 * 涉及中国太阳能行业 特别是多晶硅制造环节[1] * 提及四家主要多晶硅制造商:通威股份(Tongwei) 协鑫科技(GCL Poly) 大全能源(Daqo New Energy) 特变电工(TBEA)[1] 核心政策变动与影响 * 中国正通过收紧多晶硅能耗标准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并促进行业整合 此为“反内卷”措施的新一步[1][2] * 现有产能的能耗上限从原计划的7.5 kgce/kg收紧至6.5 kgce/kg(相当于电耗53kWh/kg)[2] * 新标准下 约30%的现有产能因平均能耗达7.4 kgce/kg(电耗60kWh/kg)而无法满足要求 此淘汰比例高于原计划的10-15%[2] * 政策目标是促进“十五五”规划(2026-30)期间的产业升级 强制关闭能耗超过60 kWh/kg(约7.37 kgce/kg)的工厂[3] * 通过“高效产能替代低效产能”机制及对低效工厂额外征收15-20%的电价单位成本来加速整合[3] * 将建立“红绿灯”预警系统:库存超2个月或价格低于成本时暂停审批(红灯) 产能利用率超70%时需产能替代(黄灯) 合格产能(绿灯)将获得优先融资和补贴[7] 技术与升级约束 * 《光伏硅材料碳足迹认证标准》将实施 要求电耗大于50 kWh/kg且碳足迹超过30 kgCO₂e/kg的产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升级[6] * 新产能必须满足一级标准(≤5.5 kgce/kg) 改造和扩建必须满足二级标准(≤6.0 kgce/kg)[6] * 禁止中小型产能的扩张[6] * 只有使用颗粒硅和新一代西门子技术的产能才能符合一级标准(5.5 kgce/kg)[8] 市场供需与产能影响 * 行业将经历短期阵痛但长期优化[8] * 约30%的低效现有产能(主要使用2020年前完成的西门子技术)将面临关闭 涉及约45万吨/年(占2025年预计行业产能的13%) 预计在2026年底前被淘汰[8] * 中期新增行业产能将非常低 因为80%以上已获批但未建的项目将不得不修改或取消[8] * 多晶硅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在2025年上半年处于35%的低位[1] 价格与盈利展望 * 受硅料供应减少支撑 中国多晶硅价格从2025年6月的32元/公斤上涨至目前的50-55元/公斤[9] 主要公司观点与评级 * 分析师对通威股份 协鑫科技 大全能源 特变电工均给予“买入”或“买入/高风险”评级[1] * 认为多晶硅环节是中国太阳能行业“反内卷”行动的主要受益者[1] 风险因素 * 共同风险:多晶硅产能削减慢于预期 多晶硅需求低于预期 电力成本高于预期[11][13] * 特变电工特有风险:多晶硅价格低于预期 钢铁 铜 铝价格高于预期 变压器需求不及预期[15] * 通威股份特有风险:省级政府支持超预期可能延长低效太阳能设备制造商的生存时间 中国太阳能安装量超预期[17] 其他重要内容 * 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CGMI)或其关联公司 beneficial 拥有协鑫科技已发行普通股的1%或以上[23] * 自2024年1月1日起 该机构至少在一个场合为协鑫科技的公开交易股权证券做市[23]
扬杰科技_更好的熔断器收购助力增长;给予增持评级
2025-09-18 13:0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覆盖为"大中华区科技半导体" 公司为扬杰科技(Yangjie Technology 300373 SZ)[7][98] * 扬杰科技专注于功率半导体业务 客户基础与Better Fuse高度重叠[3] **收购交易核心细节** * 扬杰科技以现金14.32亿元人民币收购Better Fuse 55.8%股权 以现金7.86亿元收购剩余44.2%股权 总对价22.18亿元[2] * 交易对手方东莞贝炬(Dongguan Beiju)将所获现金的一半(7.16亿元)通过大宗交易购买扬杰科技现有股份 并锁定3年 实现管理团队利益绑定[2] * Better Fuse管理层承诺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达5.55亿元人民币[2] **收购的战略理由与协同效应** * **客户与市场协同**:Better Fuse拥有约20%的汽车业务收入占比(高于扬杰科技) 收购有助于扬杰科技实现2030年汽车收入占比30%的目标 并通过交叉销售扩大海外客户基础(双方海外收入占比均约20%)[3][15] * **盈利能力提升**:保险丝和过流保护IC市场竞争格局优于功率分立器件 全球TAM规模为52亿美元(功率分立器件为310亿美元) 认证周期长(6-24个月)且客户转换成本高 因此Better Fuse可维持约40%的毛利率(扬杰科技为33-35%) 收购具有增厚利润率效应[4][16][17][18] * **运营效率提升**:扬杰科技计划投资约3亿元升级Better Fuse的自动化设备 并利用其ERP和OA系统提升后者运营效率[19] **财务影响与预测调整** * 预计Better Fuse到2027年实现收入11.5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约2亿元 为扬杰科技新增约10亿元收入[4][9] * 因此 将2025/2026/2027年每股收益(EPS)预测分别上调6%/11%/21% 至2.37/3.28/4.06元人民币[5][20][21] * 中期增长率假设从12.8%上调至15.0% 因增加了保险丝和过流保护IC的市场空间[5][22] **估值与投资观点** * 目标价从58.00元人民币大幅上调至80.00元人民币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成本权益8.4% 中期增长率15.0% 终值增长率5.5%)[1][5][22] * 当前股价67.71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9月12日) 对应2026年预期市盈率(P/E)为21倍 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26倍 估值具吸引力[5][7] * 牛市目标价102.3元人民币(31倍2026年P/E) 熊市目标价31.3元人民币(10倍2026年P/E)[23][34][35] * 维持"增持"(Overweight)评级[1][5][7] **其他重要信息** * 扬杰科技在功率半导体同行中运营效率领先 这将使Better Fuse受益[19] * 公司位于越南的晶圆厂预计将在2025年贡献增长 并减轻美国关税上调的影响[30] * 机构投资者中活跃账户占比为34.4%[38]
人形机器人考察要点_市场展望、组件与具身人工智能-Humanoid Robot tour takeaways_ market outlook, components and embodied AI
2025-09-18 13:09
**行业与公司** 行业涉及人形机器人及自动驾驶 公司包括机器人初创企业优必选UBTECH 大族机器人Leju 越疆科技Dobot 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奥比中光Orbbec 兆威机电Zhaowei 速腾聚创RoboSense 固高科技Googol 机器人制造设备供应商联想控股LK Tech 及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Minieye [1][7]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前景* 人形机器人市场未来十年将快速扩张 当前主要用于教育和研发 未来2-3年将广泛用于工厂场景 长期有望进入商业和家庭应用领域 当前全功能人形机器人BOM成本约5-6万美元 未来5年成本将快速下降 得益于产品设计改进和规模效应 [1] 自动驾驶领域 日益严格的法规将为AD零部件提供更多机会 例如L3要求可能带来长距离物体检测需求 利好激光雷达LiDAR 而前视摄像头模块FVCM和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因强制自动紧急制动AEB安装规定面临巨大增长潜力 [1] *零部件机遇* 灵巧手供应商兆威机电于2024年底推出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模型 凭借寿命 温控和负载性能优势 长期目标全球市场份额10-15% 假设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300万台 公司灵巧手出货量预计60-90万台 灵巧手BOM成本占机器人总成本20-30% 按单台机器人20-30万元人民币计算 单台价值量4-6万元人民币 [12][13] 视觉系统方面 奥比中光认为深度相机(包括结构光相机和间接飞行时间iToF)是人形机器人主流选择 而速腾聚创预计LiDAR采用率将因成本下降和远距离传感需求上升而提高 [2][21][22] 运动控制系统供应商固高科技凭借多自由度控制专业知识 其控制器可很好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执行器 [2][15] 材料方面 联想控股看到镁合金在人形机器人结构材料中采用率上升 因减重要求和生产工艺成熟 镁合金可使功能部件减重30-40% 每辆汽车镁合金用量从2020年1.5-3公斤增至2024年燃油车5公斤和新能源车10公斤 政策目标是2030年达到45公斤 [25][26] *算法与数据* 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和世界模型World Model是具身AI的两条竞争技术路线 VLA采用单一端到端模型 而世界模型学习现实世界物理规律 所需边缘侧计算能力更少 在长流程任务中表现良好 当前高质量数据可用性是关键瓶颈 机器人初创企业可能结合使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 或与政府支持的数据收集中心合作 [3][24] *公司具体动态*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现已部署于比亚迪 极氪 东风 一汽大众等汽车工厂用于物料搬运 目标2025年出货500台 2026年出货2000-3000台 当前BOM成本5-6万美元 预计未来2-3年成本快速下降 [23] 速腾聚创新款EMX激光雷达在精度(192通道对64通道) 探测距离(300米对200米)和自研SPAD-SOC芯片方面优于竞争对手禾赛ATX产品 截至2025年8月已为40多款车型获得EM4/EMX设计订单 很可能成为小米 理想 零跑和长安的第二供应商 预计2025年ADAS激光雷达出货60-70万台 2026年150万台 其中约50%来自比亚迪 20-25%来自吉利 约10%来自上汽 [10] 越疆科技是全球领先协作机器人COBOT品牌 2025年上半年六轴协作机器人销售同比增长47% 大幅超越行业增长 显示份额提升 2025年一季度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原型 三季度推出第二版 [8][9] 大族机器人目标2025年出货超过1000台 2026年预计5000-10000台 关节是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 占成本40%以上 包括电机 减速器和执行器 当前产品有28个关节 下一代目标31个关节 预计平均售价ASP将随规模效应下降 到2026-2028年降至15万元人民币(约2万美元) [18][19][20] *自动驾驶与安全法规* Minieye提供从L0到L2的iSafety解决方案(前视摄像头模块FVCM) L2+到L3的iPilot解决方案(域控制单元DCU)以及L4的iRobo解决方案 中国已规定从2026年起商用车强制安装AEB 很可能从2028年起乘用车也强制安装 2024年中国乘用车AEB渗透率约为60% [16][17] **其他重要内容** *投资评级与风险* 联想控股XBQXF目标价3.2港元 基于10倍2026年预期每股收益 下行风险包括低于预期的总可寻址市场TAM和竞争 [27][28] 速腾聚创XEDSF目标价46港元 基于DCF和EV/销售额估值平均 下行风险包括汽车市场价格竞争 LiDAR市场竞争加剧 ASP/毛利率下降以及美国收入关税风险 [29][32] *研究范围* 报告涵盖工业及汽车行业多个公司 包括买入 中性和表现不佳评级 [33][34][35][36] *免责声明* 美国银行证券与其覆盖的发行人有业务往来 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投资者应将此报告仅作为投资决策的单一因素 [4][5]
特斯拉-TikTok 交易:中国自动驾驶汽车 人形机器人在美国的范例
2025-09-18 01:46
**行业与公司** * 纪要主要涉及电动汽车(EVs)、自动驾驶汽车(AVs)和机器人(robotics)行业 聚焦中美贸易关系及技术合作前景[1] * 核心讨论公司为特斯拉(TSLA US) 其股票评级为增持(Overweight) 目标价410美元 当前市值为1483.68亿美元 当前股价为421.62美元[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中国在低成本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美国消费者需要这些产品 认为无法长期将全球最佳汽车产品隔绝于最佳消费者之外[6] * 提出“美国大脑 中国身体”的合作模式 即在管理安全及数据隐私的前提下 中国的硬件(身体)和制造工艺技术有可能被“在岸”引入美国[6] * 从汽车视角看 中美贸易紧张可能已过顶峰 未来将是竞争而非脱钩[6] * 美国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政策 effectively outsourced to Beijing 中国在具身人工智能(embodied AI)领域越进取 美国两党支持国内发展此类技术的动力就越强[6] * 看好中国股票与看好美国在岸生产并非互斥 其全球“人形机器人100”指数中 中国公司占30家[6] * 中国在AI机器人(包括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方面遥遥领先西方 这一领先优势在未来3-5年内可能进一步扩大 美国可行的AI机器人业务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依赖中国[6] * 其构建的“人形机器人100”指数自2月6日创立以来 等权重计算上涨24.7%[8] 其中MP Materials涨幅达+174% 表现最佳[9] Harmonic Drive Systems下跌(45%) 表现最差[9] **特斯拉估值与风险** * 特斯拉目标价410美元由五部分构成:1)核心汽车业务76美元/股 基于2030年460万辆销量 16.2%的EBITDA利润率[10] 2)网络服务159美元/股[10] 3)特斯拉移动出行90美元/股[10] 4)能源业务68美元/股[10] 5)第三方供应商业务17美元/股[10] * 上行风险包括:服务收入披露、FSD选装率提升、新电池成本里程碑、新车型推出、第三方电池业务获胜、地域渗透与新产能[13] * 下行风险包括:竞争(传统OEM/中国玩家/大科技公司)、执行风险(多工厂爬产)、市场未认可Dojo赋能的服务业务及较低的选装率与单用户收入、中国风险、稀释、估值[13] **其他重要内容** * 报告源于对中美就TikTok达成协议的思考 认为其为中美在EV、AV和机器人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潜在模板[1] 中方媒体《人民日报》评论基调中性偏积极[1] * 摩根士丹利声明其与报告所覆盖公司存在业务往来及潜在利益冲突[5][19][20][21][22][23][24] 并持有特斯拉等公司1%或以上的普通股[19]
华工科技:第四季度有充足催化剂;聚焦国内需求及海外进展;买入
2025-09-18 01:4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光通信模块(光收发器)领域 公司为HG Tech(000988 SZ) 作为国内云客户的关键收发器供应商[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并将12个月目标价上调至92元人民币(原为81元) 基于32倍2026年预期市盈率(原为29倍)[8] * 国内云客户采用多元化的AI芯片策略(同时使用自研芯片和外国芯片) 减少对外国AI芯片供应的依赖 从而使收发器需求受外国AI芯片供应情况的影响减小 长期需求前景更具韧性[2] * 预计2026年国内客户向800G的迁移将是关键增长动力 预估公司2026年800G发货量达240万件(2025年预估为11万件)[3] * 海外扩张仍是关键的上行风险 若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向海外客户发货800G收发器 并在2026年确认经常性订单(而非一次性订单) 分析显示这可能为公司带来约25%的净利润上行空间[4] * 预计2026年网络业务(光收发器)将成为主要的增量利润驱动因素 其净利润贡献占比预计将从2024年的3%大幅上升至2026年的42%[13] **财务预测与估值** * 净利润预估上调2%至5% 2026年预估净利润上调至28.9亿元人民币(原为28.23亿) 2027年预估净利润上调至37.97亿元人民币(原为36.21亿)[8][9] * 营收预估同步上调 2026年预估营收上调至223.97亿元人民币(原为221.73亿) 2027年预估营收上调至278.1亿元人民币(原为264.6亿)[9] * 毛利率预估基本保持稳定 2026年预估为22.1% 2027年预估为22.2%[9] * 新的目标市盈率倍数设定为32倍 与公司历史平均估值水平一致(历史平均为32倍 +1个标准差为42倍 -1个标准差为22倍)[8][11] **潜在催化剂与风险** * 潜在催化剂包括阿里巴巴的Apasara会议(9月24-26日)、云客户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采购招标、以及2024年第四季度海外发货的执行情况[1] * 关键下行风险包括400G/800G光收发器发货量增长慢于预期、利润率低于预期、地缘政治紧张和供应链中断[23] **其他重要内容** * 高盛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在报告发布前一个月末 持有该公司超过1%的已发行普通股 金额为8557万人民币[31] * 公司业务涵盖四大领域:光收发器、传感器(用于汽车和家电)、电信设备(如小型基站、宽带调制解调器)以及激光工具[17]
兆易创新:利基型 DRAM 的短期价格强势以及定制化 DRAM 的长期潜力支撑增长;买入
2025-09-18 01:46
公司概况 * 公司为兆易创新 (Gigadevice, 603986.SS) 一家中国的半导体设计公司 产品包括NOR闪存 微控制器(MCU)和利基型DRAM 目标市场为消费电子 工业和汽车领域[14] 核心投资观点与论据 * 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12个月目标价上调至人民币198元 此前为173元 上调依据为将2026年目标市盈率从45倍提升至50倍 以对齐2019-2021年上一轮半导体涨价周期的平均水平[1][4][10] * 看好公司的核心观点集中于其利基型DRAM价格的上涨趋势以及定制化DRAM业务的长期潜力[1] * 公司的利基型DRAM产品组合包括DDR4 (4Gb, 8Gb) DDR3 (2Gb, 4Gb)和LPDDR4 因现有厂商逐步退出特殊/传统市场 其价格呈现强劲上涨[2] * 截至8月 DDR4 8Gb的现货价格仍比合约价格高出42% 表明合约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空间[2] * 公司的DDR4价格涨幅显著慢于现有厂商 这可能是其为优先争取市场份额而采取的策略 随着现有厂商退出市场 公司有额外的上行潜力来缩小与现有厂商的价格差距[1][2] * 基于上述价格趋势 预计公司DRAM(综合)毛利率将在2025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分别达到35%和40% 相较于2025年第二季度的18%有大幅提升[2] * 定制化DRAM的长期潜力关键应用领域为边缘AI 例如消费类AI设备 汽车 机器人 AI推理等 虽然目前销售贡献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但根据项目时间表 该业务可能在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初开始放量 公司作为为其客户开发定制DRAM解决方案的首家关键供应商 享有先发优势[3] 盈利预测与估值调整 * 微调盈利预测 主要反映DRAM价格前景比此前预期更好 因此将2026-2027年的净利润预测上调3%~4%[1][4][16] * 最新预测2025E/2026E/2027E营收为91.68亿/119.12亿/144.42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为15.50亿/26.46亿/36.49亿元人民币[16] * 预计公司进入由利基型DRAM产品扩张驱动的新增长周期 并在中国市场的利基型DRAM份额增长推动下享受强劲的EPS增长 同时其NOR闪存和MCU业务应保持稳定 并在2026年实现温和复苏[14] 风险提示 * 主要下行风险包括:1) DRAM产能爬坡慢于预期;2) 地缘政治紧张可能 disrupt 其供应链;3) NOR和MCU部门的价格和销量增长弱于预期;4) 晶圆成本下降慢于预期可能导致利润率降低[15] 其他信息 * 研究报告发布方为高盛(Goldman Sachs) 分析师为Jin Guo和Allen Chang[5] * 图表显示公司12个月远期市盈率历史范围 平均为65倍 +1标准差为97倍 -1标准差为33倍 当前目标为50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