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和铂医药上半年业绩预增47倍:“BD之王”能否持续盈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07:07
核心交易与业绩表现 - 阿斯利康以1.7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37%溢价入股和铂医药,获得9.15%股权 [1] - 和铂医药预期2025年上半年盈利6800万至7400万美元(约5.32亿至5.79亿港元),较2024年上半年140万美元盈利同比增长超47倍 [1] - 业绩暴增核心驱动力为与阿斯利康的BD交易首付款,具有偶发性和不可持续性 [1][2] 战略合作与交易结构 - 与阿斯利康合作涵盖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多项目授权,阿斯利康支付1.05亿美元股权投资及1.7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里程碑付款达44亿美元 [3] - 与大塚制药就BCMA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7020达成合作,首付款4700万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高达6.23亿美元 [4] - 两笔交易使公司成为国内BD出海交易最多企业,累计完成17次BD交易 [4] 技术平台与商业模式 - 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含H2L2平台)成为跨国药企合作核心,模式复刻2007年赛诺菲-再生元联盟 [3][6] - 技术平台驱动BD合作转化为常态化收入,上半年收取认购股份及首付款总额约1.75亿美元 [5] - 合作覆盖肿瘤、自免疾病、ADC、mRNA等多领域,与超10家国际药企达成授权 [6] 管线进展与竞争态势 - 核心自研产品巴托利单抗(FcRn单抗)处于国内重症肌无力治疗第一梯队,但面临再鼎医药、石药集团等同赛道竞争 [6] - 自有管线(如巴托利单抗、特那西普)尚未形成显著销售贡献,需持续资金投入并面临临床及市场风险 [7] - 国内差异化技术平台(双抗、ADC、细胞治疗)竞争加剧,国际巨头合作选择范围扩大 [7] 财务与资金状况 - 2024年公司收入3810万美元(同比降57.43%),净利润270万美元(同比降88%) [7] - 2024年底在手现金1.68亿美元,预计2025年底扩充至4亿至5亿美元 [7] 行业模式与长期挑战 - BD模式为创新药企提供快速成长路径,但存在业绩波动、依赖大药企、资产控制权稀释等挑战 [2][8] - 里程碑付款兑现取决于临床开发进度,后续数十亿美元付款存在不确定性 [6] - 长期价值需依靠成功商业化产品或高质量多频次BD输出能力,而非单次交易 [8]
资本市场的双向奔赴:解码和铂医药-B(2142.HK)千万级回购背后的战略棋局
格隆汇· 2025-05-13 02:20
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异动 - 创新药企和铂医药(2142 HK)连续五日回购引发市场关注 5月12日斥资976 03万港元回购120万股 月内累计回购金额达2968 6万港元 回购358 8万股 [1] - 公司股价年内累计最大涨幅突破400% 总市值攀升至69亿港元 在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寒冬背景下表现抢眼 [1] - 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连续两年盈利 全年经常性收入首破亿元关口 账上现金储备达12亿元人民币 [1] 回购数据与市场信号 - 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斥资7018 8万港元回购1407 8万股 其中5月连续五日回购累计2968 6万港元 [2] - 5月12日单日回购120万股 金额904万港元 最高价7 95港元 最低价7 37港元 占回购前总股份0 14% [3] - 管理层持续千万级资金回购被视为对内在价值的强势背书 展现对未来发展的积极预期和坚定信心 [2] 现金流与商业模式 - 公司与Windward Bio 阿斯利康等巨头合作带来近3亿美元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累计超过10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将持续释放 [7] - NewCo合作模式(如TSLP单抗HBM9378项目)获得总计9 7亿美元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以及销售分成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7] - 12亿元人民币现金等价物账面实力(2024年底)叠加海外授权收益 为持续创新研发提供保障 [7] 技术平台与战略合作 - 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获阿斯利康1 75亿美元首期付款 最高44亿美元研发商业里程碑及销售分成 [8] - 阿斯利康以每股10 74港元(溢价37 16%)认购公司9 15%新发行股份 形成"技术授权+联合开发+股权投资"立体合作 [8] - 已与十余家国内外药企在ADC 抗体 mRNA等领域授权开发 多模态合作延展至海内外顶尖合作伙伴 [8] 估值重构与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可持续盈利的全球生物科技引擎" 通过技术平台造血+战略合作+自主管线兑现三维联动 [9] - 天风证券预测2024-2026年营业总收入为2 60 4 17 5 66亿元人民币 目标市值85 92亿元人民币 对应股价12 07港元 [9] - 全人源仅重链平台价值稀缺 对标Teneobio等抗体开发平台 [9] 行业样本意义 - 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回购)+战略升级(自研合作BD)+财务健康度(现金储备)构建攻守兼备态势 [11] - 在生物科技赛道估值体系重构背景下 价值重估进程可能刚刚开始 [12]
美式医药资本游戏指南与流动性时钟:美国创新药与美元霸权:钱到底怎么来的?
光大证券· 2025-04-29 00: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聚焦美国创新药资金侧研究,拆解资金运转原理,构建创新药投资的流动性时钟,揭示美国创新药市场与美元霸权的关联,指出美国创新药产业依赖融资和财政,其发展与利率周期紧密相关[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创新药授权的钱是哪来的 -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火热,能支付1亿美元以上大额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的多为大型跨国制药巨头(MNC),对海外Biotech类企业授权首付款通常不高,而是给予更大里程碑付款承诺[8][9] - MNC能给出高额首付款是因其账面上沉淀大量现金,如默沙东截至2024年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133亿美元;而Biotech类企业账面现金普遍不富裕,几个美股上市Biotech截至2024年报账面现金均只有1亿美元左右[13] 的钱:依赖融资,且 是半壁江山 - Biotech类企业现金周转依赖筹资现金流支撑,是高度依赖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创新药业态[18] - 以IDEAYA为例,该企业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突破合成致死领域技术困境,自成立以来屡次获得一级市场青睐,2019年成功IPO并多次再融资,持续融资后推进多项创新产品开发并与多个大型制药企业合作,强大的美国融资市场是美国Biotech繁荣的根本基石[27][29] - 美国VC募资金额始终傲视全球,2022年达到1889亿美元募资额峰值,占当年全球VC募资金额的54%;美国VC投资金额在量化宽松后大幅跳涨至2021年的3563亿美元[30] - 医药领域融资在美国VC中举足轻重,2024年制药和生物技术、医疗服务及系统、医疗设备及耗材首轮VC融资合计占比超30%,药物发现和生物技术连续十余年是生命科学领域VC投资主体,生命科学领域总投资金额在全美VC中占比约20%[37] - CVC在美国VC行业愈发占据主导地位,交易数量虽仅20%左右,但募资金额比例达50%以上,投资交易金额和投后估值远高于VC平均水平,是美国资本寡头垄断力量在VC行业巩固竞争优势的体现[40] - 多数MNC会不定期进行大额投资现金流支出,16个MNC 2020 - 2024年投资现金流支出总共1243/903/750/1123/1332亿美元,成为创新药投融资市场重要资本力量[48] - 以艾伯维、辉瑞、强生为例,其核心支柱产品大多通过外部交易获得,体现MNC从投资布局到销售落地的过程[49][55][59] 的钱:背靠美国财政建立生态垄断 - MNC手中巨量现金积累核心来源是强大的经营净现金流,其具备全球成熟临床与商业网络,能高效将药物临床价值变现为商业价值[64] - 以MSD为例,其2023 - 2024年投资净现金流达141/77亿美元,2022 - 2024年筹资现金流持续净流出,支撑筹资与投资活动的是强大的经营现金流,依赖Keytruda、HPV疫苗等产品及美国医疗体系盈利能力[70] - 以2024年的BMS为例,当经营现金流吃紧时,MNC可借助筹资现金流补充,该公司当年投资净现金流高达 - 214亿美元,通过调整筹资结构实现筹资现金流51亿美元,平衡了整体现金流结构[75] - 16家代表性MNC 2020 - 2024年间,合计经营净现金流在2000亿美元上下浮动,投资净现金流在 - 1000亿美元上下浮动,筹资净现金流在 - 1000亿美元上下浮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稳定在1000亿美元以上,依赖美国医疗体系的经营现金流构成美国创新药生态[80] - MNC经营现金流核心是美国医疗市场,美国市场收入权重在2020s后普遍上升,美国医疗现金流是全球MNC现金流最核心支柱[87] - 美国制药MNC通过技术垄断 + 生态垄断构建寡头垄断格局,2022年TOP5、TOP10、TOP15、TOP20美国销售额集中度分别为43%、69%、88%、94%[94] - 美国创新药销售增长依赖联邦财政扩张,美国健康保险是医疗体系最大支柱,法定医保是健康保险核心,法定医保资金来源是联邦财政,21世纪后主要医保支出占联邦财政20%以上且持续提升[96] - 2024年美国联邦财政支出6.75万亿美元,医保支出1.66万亿美元占25%,财政收入4.9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医保支出贡献大,美国发行大量美债填补赤字,美债总额2016年超越GDP,财政利息支出2021年后飙涨,2024年联邦净利息支出超越国防支出[103] - 美债购买者中外国投资者占比从2020年开始下滑,截至2024Q4约为33%,美联储截至2025/3/26持有美债占联储总资产的63%,占美国国债总额的12%,全球共同托举美债形成庞大美国财政资金支撑美国医疗支出[105] 流动性时钟:美国创新药正照风月鉴,看见美元霸权 - 创新药产业发展与估值变迁和利率周期深刻关联,报告对2011年至2015年3月美股创新药与美元美债环流行情进行全面复盘[110] - 2011 - 2015.7,量化宽松使美股医药板块全面走强,XBI和纳指生技涨幅超300%,标普500医疗跑赢大盘,估值端抬升明显,联邦基金利率和10Y美债利率低位震荡,美债总额增加超4万亿美元[114] - 2015.7 - 2016.2,加息预期压制估值,XBI与纳指生技大幅下跌,XBI跌幅达49%,标普500医疗表现稳健,估值下跌提前于实际加息,实际加息后10Y美债利率短期下跌但无法扭转长期加息预期[119] - 2016.2 - 2018.6,加息交易脱敏后估值再扩张,XBI涨幅>美股大盘涨幅>美股医药大盘涨幅,小盘biotech风格重新占优,市场对加息充分交易,开始交易创新药研发成果,美债总额增加超2.1万亿美元[123] - 2018.6 - 2020.3,利率倒挂直至遭遇新冠,XBI先领跌,标普500医疗抗跌,2019年10Y美债收益率下降出现长短债利率倒挂,美联储降息,股票估值修复,2020年初新冠疫情冲击市场,美联储迅速降息至0.25%,美债总额增加2.4万亿美元[127] - 2020.3 - 2021.2,量化宽松带来估值膨胀,XBI涨幅达163%,跑赢大盘和其他科技股,美联储维持政策利率极低,10Y美债收益率降至1%以下,美债规模增加4.3万亿美元,2020年底10Y美债利率出现抬升趋势[131] - 2021.2 - 2022.5,加息预期升温带来估值回撤,XBI持续下跌且跌幅更大,小盘biotech估值剧烈收缩,美联储2022.3加息后10Y美债收益率上扬,股票估值加速回撤,美债增长2.5万亿美元[136] - 2022.5 - 2025.3,利率再次倒挂,降息路径难测,纳指100受AI主题推动表现强于大盘和医药板块,XBI与医药大盘涨跌同向但振幅更大,10Y美债利率维持在4%左右,2022年底再次出现长短债利率倒挂,2024年9月美联储降息后10Y美债利率未同步下降,市场对未来降息路径未达成一致预期,美债规模增加5.8万亿美元[140]
与阿斯利康签300亿大单,和铂医药在下一盘什么棋?
36氪· 2025-03-24 07:36
战略合作概况 - 公司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战略合作 共同研发针对免疫性疾病 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 总交易金额高达逾300亿元人民币[1] - 合作涵盖基于公司专有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在多治疗领域的多项目授权许可协议 以及阿斯利康对公司的1.05亿美元股权投资[1] - 阿斯利康将获得2项临床前免疫学项目的授权许可选择权 并可提名更多靶点由公司开发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 战略合作初期聚焦现有研发项目 未来将拓展至更多项目合作[1] 财务条款细节 - 公司作为项目授权方将获得总计1.75亿美元(约12.68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 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选择权行使费 以及最高达44亿美元(约318.97亿元人民币)的研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 外加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2] - 双方可选择在未来五年内将更多项目纳入合作范围 并可在双方同意情况下将协议期限再延长五年[2] - 阿斯利康认购公司9.15%新发行股份 认购价每股1.38美元(约10.74港元)较3月21日收盘价溢价37.2% 认购总额约1.05亿美元[3] 历史合作对比 - 此次是自2022年以来第3次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 相比前两次合作更长期 更深度且交易金额大幅提升[2] - 2022年合作涉及HBM7022项目 交易金额为预付款2500万美元和至高3.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2] - 2024年合作涉及临床前单克隆抗体 交易金额最高达6.04亿美元 包括1900万美元预付款 1000万美元近期里程碑付款及5.7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2] 战略影响与运营规划 - 合作验证公司核心技术平台实力和前沿创新能力 特别是在推进新一代复杂分子"抗体+"方向迈出重要一步[1] - 合作不影响公司整体战略运营 也不妨碍与其他潜在合作伙伴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会预先就项目数量达成协议[3] - 公司将在北京与阿斯利康共建创新中心 旨在提升中国本土药物发现能力 并计划与北京企业及国际合作方达成进一步合作[3]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3月24日公司开盘涨超14% 盘中最大涨幅21.328% 午间收盘报8.39港元/股涨7.15% 总市值63.54亿港元[4] - 自2025年开年以来股价一路上涨 2024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1.86港元/股[4] 技术平台与产品管线 - 合作基于公司创新的免疫细胞衔接器HBICE平台开展 核心优势在于产品差异化能满足未满足的疾病需求[4] - 公司HCAb平台将向新疗法 新分子结构和modality横向拓展 并聚焦免疫临床项目开发 重点投入高回报高效率项目[4] - 公司推出Élancé Therapeutics减肥药公司 计划通过内部孵化投资或投资并购完善平台延展性和管线布局[4] 自有产品进展 - 进展最快产品巴托利单抗(HBM9161)靶点为FcRn 其用于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适应证的BLA于2024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受理[5] - 公司拥有该产品大中华区域权益 2022年将权益授权给石药集团 负责完整临床试验设计与执行 并根据年度净销售额获得分层销售提成[5] - 美国授权方Immunovant决定暂不提交巴托利单抗上市申请 转而优先推进新一代FcRn抗体IMVT-1402开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