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多只AI基金收益超8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0:27
核心观点 - AI算力成为近期基金市场主导赛道 取代创新药成为收益最高板块 相关基金业绩表现突出但波动较大 同时面临短期资金流出压力 [1][3][5][7][8][11][12][13][15] 基金业绩表现 - 近3个月诞生3只"翻倍基"和13只收益超80%的基金 TOP20产品全部重仓AI算力 [1][5] - 自4月9日触底反弹以来 市场共出现19只"翻倍基" 其中18只重仓AI 另有98只基金收益超80% [5] - 具体基金表现:永赢科技智选A近3个月收益107.97% 中航机遇领航A收益106.59% 信澳业绩驱动A收益102.95% [7] - 部分基金年内业绩波动显著 如财通成长优选前5个月浮亏超20% 但6月以来上涨82% 年内回报反弹至29% [14] 个股市场表现 - 寒武纪股价从7月10日低点520.67元/股上涨至1384.93元/股 实现翻倍 8月以来涨幅达95.19% 成为A股第二只千元股 [5] - 新易盛自4月9日以来大涨492% 被636只基金重仓 持股市值达312亿元 [6] - 工业富联 新易盛 天孚通信 中际旭创等AI算力概念股8月以来屡创历史新高 [5] 资金流向 - 近一周AI基金净流入额为-158.56亿元 显示整体资金流出压力 [3][8] - 资金流向出现分化 游戏 军工等细分领域资金流出 而AI算力 机器人等方向持续获得资金流入 [8] 行业发展趋势 - AI行业从2024年事件驱动转向2025年商业化验证阶段 关注应用和算力需求 [11] - 海外头部公司大模型用户数和Tokens出现"几何级"增长 年度经常性收入大幅增长 [15] - OpenAI年化收入突破100亿美元 国内快手可灵年度经常性收入达1亿元人民币 [15] - 算力硬件(寒武纪 中际旭创)和应用端(华胜天成)表现突出 [15] 机构持仓变化 - 二季度30只基金共同重仓33只AI算力概念股 上百只基金重仓12只概念股 其中6只个股基金持股市值超100亿元 [5] - 基金经理金梓才一季度减持海外算力板块 二季度重新加仓 旗下7只基金年内收益均超25% [14][15]
多只AI基金收益超8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0:14
特约记者丨庞华玮 编辑丨张星 最近3个月,基金收益榜出现了明显的赛道转换,表现最好的一条主线是AI算力,取代了之前 最被看好的创新药。 6月以来,AI算力造就了3只"翻倍基",13只收益超80%的基金。值得一提的是,近3个月 基金收益TOP20产品全部重仓AI算力。 事实上,8月以来,大量重仓AI基金已由亏转盈。 不过,随着AI主题基金近期涨幅显著,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来自机构的数据显示,近一 周AI基金的净流入额合计为-158.56亿元,表明整体上AI基金在近期面临资金流出压力。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关注AI短期调整的风险,但是认为AI长期趋势向上 。 霸屏绩优榜 截至8月22日,6月以来,基金诞生了3只"翻倍基",13只基金收益超80%,它们共同点是,重 仓AI算力。 如果从本轮AI算力概念股4月9日触底反弹算起,市场上已诞生了19只"翻倍基"(其中18只重 仓AI),98只基金收益超80%,大部分都来自AI算力。 8月,A股的AI算力概念股进一步开启了加速拉升行情。最新的一个交易日8月25日,寒武纪 大涨11.40%,总市值近5800亿元。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寒武纪就从7月10日低点520.67元/ 股 ...
苦熬半年站上“C”位!AI基金,大赚111%
券商中国· 2025-08-25 23:31
在今年六七月份,还在AI板块躲牛市甚至大幅亏损的基金,如今已赚得盆满钵满。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年中,上述20强产品中的大部分,还处于年内业绩亏损状态,在今年6月末已出现 医药主题翻倍基时,许多产品却大幅度跑输市场,以至于这些重仓AI赛道的产品,在当时出现明显的基金份额赎回,然 而,AI赛道在7月开始异军突起,成为许多基金业绩反转的关键。 例如,信澳业绩驱动基金在今年1月的初始净值为0.7264元,而其到6月11日仍未能突破这一净值,当时的年内收益率分文 未赚,但随着AI算力行情的启动,该产品自6月12日开始净值狂飙,该产品在8月22日的净值已达到1.2948元,在最近三 个月内实现105%的净值涨幅,从此前的年内业绩亏损变成暴赚,今年内收益率已达78%。 甚至行情已来到7月,仍有许多重仓算力的基金还在躲牛市,年内收益还在亏损中,而今也在净值上一雪前耻。财通集成 电路产业基金在1月初的净值为1.9635元,到6月3日时基金净值已跌至1.5468元,相当于说,2025年股票行情演绎近一半 时,这只基金当时的年内业绩还亏26%。 关键点是7月10日,财通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当日净值站上1.9718元, ...
AI基金“赚翻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3:43
AI算力基金业绩表现 - 近3个月基金收益TOP20产品全部重仓AI算力,业绩回报均超70%,最高回报超100% [1][5] - 6月以来诞生3只"翻倍基"和13只收益超80%的基金,永赢科技智选A收益107.97% [1][5][6] - 自4月9日触底反弹后出现19只"翻倍基"(其中18只重仓AI)和98只收益超80%的基金 [3] AI算力个股表现 - 寒武纪自7月10日低点520.67元/股上涨至1384.93元/股,股价翻倍,8月以来上涨95.19%,总市值近5800亿元 [3] - 新易盛自4月9日以来大涨492%,被636只基金重仓,持股总市值312亿元 [4] - 工业富联、新易盛、天孚通信等一批AI算力概念股8月以来屡创历史新高 [3] 基金持仓变化 - 二季度30只基金共同重仓33只AI算力概念股,6只个股基金持股市值合计超100亿元 [3] - 金梓才管理的财通成长优选和财通集成电路产业前5个月浮亏超20%,但6月以来均上涨超82%,年内回报反弹至29%和44% [13] - 近一周AI基金净流出158.56亿元,但算力、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持续获得资金流入 [1][6] 行业驱动因素 - AI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OpenAI年化收入突破100亿美元,国内快手可灵ARR达1亿元人民币 [14] - 国产替代政策与全球算力需求爆发共振,算力硬件和应用端涨势更好 [14] - 海外头部公司大模型用户数和Tokens出现"几何级"增长,带动ARR大幅增长 [14] 板块轮动与历史表现 - 7月以来创新药行情降温,AI板块成为新热点,实现明显赛道转换 [6][10] - AI基金业绩波动较大,2023年上半年大涨后下半年大跌,2024年表现平淡,2025年先抑后扬 [10][11] - 金梓才2024年有5只基金收益TOP10,但2025年一季度管理的6只基金收益在-25%~-22%之间 [12]
盈港资本新基金设立,加码新兴科技领域投资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7-31 08:55
盈港资本战略布局 - 2025年在江苏设立数字产业基金、机器人基金、AI基金,聚焦数字经济、机器人产业链、AI应用,完善"基金+生态+区域"协同平台 [1] - 2025年6月参与智能驾驶企业天瞳威视D轮融资5亿元,联合国资与芯片企业推动软硬一体化智驾系统落地 [1] - 领投低空经济企业富林岚,提升旋翼系统研发能力,建立飞行实验室加速高端航空装备自主可控 [1] - 累计管理规模超80亿元,覆盖机器人、AI、智能驾驶、低空经济、半导体、医疗科技等领域 [1] - 被投企业包括普渡机器人、加速进化、天瞳威视等硬科技企业,早期投资药明康德、贝壳、腾讯音娱等知名公司 [1] 投资方法论与案例 - 强调逻辑驱动与多层验证,自下而上建立认知模型,从技术、商业、制度三维度判断路径确定性 [4] - 主张"底层技术+实际场景"双向耦合,优先支持落地能力强、变现清晰、具出海潜力的项目 [4] - 灵活运用控股与非控股策略,在并购与中早期投资间游刃有余 [4] - 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即将推出商用产品,迈出产业化关键一步 [2] - 神经影像AI企业安德医智核心产品BioMind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等地临床系统 [2] 创始人背景与团队 - 创始人刘子迪毕业于杜克大学经济学,曾任德意志银行投行并购部及云锋基金 [6] - 2015年创立盈港资本,主导所有投资项目,连续多年入选"最佳女性投资人"榜单 [6] - 被评价为"能驾驭硬科技和消费审美的双面投资人",团队风格"Insightful, Sharp, and Glamorous" [9] - 将文化认同与因材施教引入团队管理,实行阶梯性分成机制和自愿跟投制度 [18] 投资理念与策略 - 坚持"技术赋能民生",注重技术落地场景、可感价值和可持续变现路径 [12] - 覆盖AI+医疗、AI+物流等高频垂类,布局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中长期赛道 [12] - 智能驾驶企业天瞳威视完成5亿元D轮融资,推出6.5米自动驾驶中巴3.0实现L4级量产落地 [12] - 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关注视觉系统、力控电机等通用型技术组件建设 [13] - 区域基金采用"政府导向+市场效率"结构,地方国资出资占比约70% [14] 跨周期价值识别 - 动态"跨周期识别价值"而非静态"长期持有",以基本面能否穿越周期为核心标准 [23] - 向A轮、Pre-A轮延伸早期布局,同时保持中后期和二级市场弹性配置 [23] - 人民币基金超50%来自地方产业引导基金,美元基金多来自海外家族办公室 [23] - 审慎估值原则,避免"为风口买单",关注医疗、影视、物流等具真实需求的垂直场景 [24] - 将产业出海能力作为重要评估指标,考察供应链迁移、产地重构与本地化运营能力 [24] 未来战略方向 - 坚持全球化、关注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三大关键词 [27] - 支持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布局AI、机器人、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 [27] - 注重企业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而非仅当前表现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