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具身智能平台

搜索文档
天娱数科(002354):2025上半年收入增长30%,AI直播电商业务发展较快
国信证券· 2025-08-29 09:30
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1][4][6] 核心观点 - 数据流量业务带动2025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9.6%至9.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53.7%至0.2亿元[1][8] - 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8.2%至5.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2.0%至0.2亿元[1][8] - AIGC技术赋能营销与电商业务,AI生成脚本占比23.27%,AI生成视频占比5.4%,直播电商AI互动占比84.8%[3][23] - 移动应用分发平台爱思助手注册用户达3.49亿,海外平台3u tools注册用户超5398万[2][22] - 具身智能平台拥有超150万条3D数据及65万条多模态数据[3][23]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毛利率22.7%(同比-1.1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毛利率27.1%(同比+8.3个百分点)[1][13] - 费用率控制稳定:上半年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7.6%/4.9%/0.2%/1.1%[1][13] - 盈利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0.52/0.72/0.9亿元,同比增速144%/39%/25%[4][26][28] - 对应EPS 0.03/0.04/0.05元,PE 260/187/150倍[4][26][28] 业务进展 - AI营销SaaS平台累计生产脚本3.58万条,短视频208.5万支[3][23] - 直播电商互动总量279.5万条,AI互动转化率持续攀升[3][23] - 海外分发平台月活用户超244万,依托AI数据智能分析提升匹配效率[2][22] - 5个具身智能数据集完成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资产登记[23] 行业与估值 - 当前股价7.81元,总市值129.22亿元[6] - 可比公司昆仑万维2025E市盈率-161倍,凸显估值差异[27] - EV/EBITDA指标2025E为148.5倍,预计2027E降至135.2倍[5][28]
天娱数科贺晗:从赛场到市场,人形机器人发展注重本体更要重视“大小脑”
证券时报网· 2025-08-20 04:33
技术发展阶段 - 人形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从机械躯壳到数字生命的革命性跨越 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与机器人本体深度融合[1] - 1.0机械纪元阶段基于程序控制 机器人通过预设程序完成简单动作演示 动作僵硬且缺乏环境适应性[1] - 2.0模仿纪元阶段应用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实现从感知到动作生成的全过程 具备跨场景泛化能力[2] - 3.0觉醒纪元阶段通过海量3D数据与世界模型结合 使机器人具备主动感知决策和复杂推理能力 实现从工具到智能伙伴的转变[2] 行业活动与影响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汇聚16个国家280支队伍 完成487场26个赛项比拼 展现技术实力与应用潜力[4] - 国际媒体评价该赛事为机器人奥林匹克 具有里程碑意义 推动全球科技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4] 行业发展瓶颈 - 行业缺乏算法通用开发平台 企业需从0到1独立研发算法 导致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3][5] - 高质量3D数据集极度稀缺 数据采集设备未普及 获取成本高昂且标准化程度低 制约模型性能提升[5] 解决方案与平台建设 - 天娱数科打造通用具身智能平台 整合空间智能MaaS+3D数据+云边端算力协同 升级感知-推理-执行核心能力[5] - 该平台实现大脑与小脑协同 具备跨本体互通互用特性 可让机器人企业即插即用 有望成为行业安卓时刻[5] - 行业需重点关注大小脑协同发展 通过解决通用平台缺失问题 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5]
北京亦庄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 加快推进产业创新突破
中国新闻网· 2025-08-10 15:03
政策支持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及《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专项支持政策,通过十条硬核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 [1] - 政策聚焦软硬技术协同攻关、数据要素先行先试、应用场景牵引推广、新业态全链条培育等关键领域 [1] - 全国首创数据采集实训场奖励、二次开发社区支持、"打样券"、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供应链响应平台支持等措施 [1] 技术创新 - 通过揭榜挂帅、重大专项配套、"白菜心工程"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大脑""小脑"、机器人通用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等技术攻关 [2] - 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支持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共性实验室,按照项目总投资情况给予最高500万支持 [2] - 落地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 [4] 数据要素 - 支持真实世界数据采集,有序推动全域开放真实世界场景数据采集点位,打造标杆具身智能实训场并给予资金奖励 [2] - 探索数据交易共享机制,推动具身智能数据开源开放,每年发放1亿元"数据券"引导企业采购数据产品 [2] - 鼓励企业建设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为开发者团队提供共享本体、免费空间、算力补贴等要素支撑,每年最高给予3000万元 [2] 应用场景 - 发布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开放高端制造、教育教学、产业园区等九大标杆场景资源 [3] - 从未定型产品首试首用、首台(套)奖励到标杆场景建设,分阶段提供全链条支持 [3] - 着力打造全球首个机器人4S店、机器人主题餐厅等新经济业态 [4] 产业链生态 - 支持搭建机器人供应链快速响应平台,发放"打样券"削减整机与零部件打样成本 [3] - 率先布局人形机器人中试产线,探索"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柔性模式 [3] - 集聚星海图、北京优必选、安川首钢等知名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 [4] - 基本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解决方案的产业链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