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ABS)

搜索文档
以“三位一体”创新路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8-20 00:24
文章核心观点 - 债券市场需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三位一体"改革路径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1][3][5] 债券市场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5年2月末 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突破180万亿元 规模全球第二 [2] - 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市场分割与流动性分层 银行间与交易所互联互通有待完善 [4] - 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工具不足 AA级以下债券发行规模占比不足2% 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4] - 信用定价机制存在系统性偏差 AA级以上债券占比超90% 评级虚高导致风险定价失真 [4] - 金融科技赋能存在应用断层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领域仍待发力 [4] - 制度型开放面临标准接轨挑战 监管规则和交易制度与国际规范不完全一致 [4] 产品创新 - 2024年科创债发行规模达12179亿元 较2023年7700亿元明显提升 [6] - 发行主体失衡问题凸显:2023年上半年新发科创债中国有企业发行规模占比高达95% [6] - 2024年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总额为943亿元 占全年科创债发行总规模的7.7% [6]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末2.8万家增长至2025年1月末42.3万家 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 [6] - 需优化债券条款创新 设计可转换股权条款和收益权挂钩条款 [7] - 需创新增信机制 引入政府母基金担保、知识产权质押、保险机制等 [7] - 鼓励优质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永续债 2024年制造业民营企业仅发行60亿元永续债 [7] - 产品体系需完善:缺失通胀挂钩债券 浮息债品种单一且灵活性不足 [8] - 缺乏巨灾债券 高收益债市场不健全 债券衍生品市场缺失利率期权产品 [8] 技术创新 - 区块链技术可简化发行流程 如欧洲投资银行2021年发行1亿欧元数字债券 时间大幅压缩 [10] - 人工智能可优化信用评估模型、做市策略和降低智能投顾成本 [10] - 2022年中央结算公司推出国内首个区块链数字债券共用平台 [11] - 2023年2月兴业基金采用AI技术自研"兴小二"AI债券交易机器人 [11] - 技术创新面临挑战:区块链技术碎片化且存在数据隐私安全隐患 [11] - AI应用存在"数据孤岛"效应 算法透明度偏低 中小券商尚未部署AI风控系统 [11] - 需构建统一技术标准与数据生态 制定区块链金融技术规范 建立国家级数据共享平台 [12] - 强化监管科技与风险防控 政策扶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12] 制度创新 - 需打破市场分割 制定统一管理条例 整合发行、交易、结算规则 统一监管标准 [13] - 完善产品创新制度 鼓励科创企业再融资储架发行 对投资者提供减税或免税优惠 [13] - 加快发展高收益债市场 吸引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入 [13] - 强化风险防控 构建智能化债券市场监测平台 纳入杠杆率分级预警和流动性压力指数等监管指标 [14] - 将压力测试机制纳入常态化监管 研究建设区块链赋能的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14] 创新协同效应 - 三者协同提升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如绿色债券通过区块链追踪资金流向 实现全流程透明化 [15] - 加强风险防控 AI风控系统通过整合非结构化数据可提前发出违约预警信号 [15] - 服务国家战略 将金融资源精准导入绿色金融和科创企业等领域 [16] - 催生新型市场生态 重塑市场参与者行为模式 促进数字债券等新兴领域发展 [17]
债券市场是建设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引擎” |金融百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0 12:49
国际金融中心与债券市场发展 - 债券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核心支柱,是政府与企业核心融资渠道及国际资本流动重要通道 [1] - 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达158.8万亿元,规模全球第二,境外机构持有规模升至4.1万亿元 [2] - 上海通过绿色债券、SLB等创新品种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1.2万亿元 [3] 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 上海自贸试验区助力中东主权基金发行50亿元SLB用于新能源项目 [3] - 上海清算所跨境清算服务缩短结算周期,2024年境外机构债券交易量预计6.8万亿~7.2万亿元 [3] - 香港"债券通"日均交易量北向通450亿~500亿元,南向通80亿~120亿元,境外投资者持有内地债券1.8万亿元 [3] 债券市场主要挑战 - 市场分割导致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交易占比<15%,跨市场流动性割裂 [4] - 多部门监管标准不一,创新审批周期45天,国际标杆为10个工作日备案制 [4] - 无专门《债券市场条例》,违约处置周期14个月,回收率<30% [4] - 自贸债法律属性模糊,发行规模6000亿元,12%资金投向限制领域 [4] - 国际评级机构占据85%境外评级市场,某国企因评级差异年增成本2400万元 [4] 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 - 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比例预计3.5%~4.0%,远低于美国国债市场30%以上外资占比 [7] - 债券市场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未能协同共进,呈现结构性割裂 [7] 债券市场发展建议 - 扩大市场开放,简化"债券通"程序,推动债券纳入国际指数 [8] - 提升流动性,培育国际竞争力做市商,发展高收益债、绿色债券等多元产品 [8] - 优化市场结构,推动信用债、ABS等增量业务向交易所市场倾斜 [9] - 健全法律监管体系,推动国内评级机构与国际规则对标 [9] -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国际化建设,推动上海清算所与国际中央托管机构互联互通 [1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 - 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试点统一托管结算平台 [12] - 设立债券市场监管协调委员会,统一监管标准 [13] - 推动《债券市场条例》立法,完善违约债券处置机制 [13] - 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人民币债券纳入国际主流指数 [13] - 优化自贸试验区债券政策,明确发行规则与资金使用范围 [14] 前瞻性创新举措 - 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在债券各环节应用 [16] - 构建财政、货币、监管政策联动机制,压缩自贸债审批周期至10天 [16] - 培育多元化投资者群体,吸引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 [17] - 设立100亿元评级技术创新基金,2026年实现本土机构境外评级市场占比30% [18] - 重点培养熟悉国际规则、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19]
护航民企融资 金融力量持续释放
证券时报· 2025-05-28 17:57
金融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融资 - 自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以来,金融政策持续加力支持民营企业,银行业制定年度服务目标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扩容增量,信贷、债券、股权三个融资渠道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三支箭"持续发力 [1] - 2023年出台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5条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一视同仁"理念,2025年多维度政策组合发力加速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1] 信贷融资多维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2] - 国有大行成为服务民营企业重要力量:工商银行未来3年提供不低于6万亿元投融资,农业银行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及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贷款占比超50%,预计2025年末贷款余额超7.5万亿元,中国银行2025年支持民企出海项目意向融资规模不低于50亿美元,邮储银行未来5年累计提供不低于10万亿元融资支持 [2] - 商业银行从体制机制和考核激励层面建立"善贷""愿贷""敢贷"长效机制,建设银行发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行动方案》提出16条措施,邮储银行推出《民营企业"五力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交通银行与全国工商联开展联合行动投向科创、普惠小微、高端制造等领域 [3]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发展 - 2025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85只,规模762.5亿元,占公司信用类债券比重超90%,平均发行利率2.86%较2024年下降21BP,中长期限发行占比45.14%较2024年提升12.4个百分点 [6] - 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加大产品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拓宽"第二支箭"覆盖面 [5] - 2025年1-3月银行间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发行超600亿元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 股权融资市场表现 - A股市场近三分之二上市公司为民营企业,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超80%,显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民营经济质效提升 [7] 金融创新工具应用 -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承销全市场首单股票质押型资产担保债券,票面利率4.80%低于企业同期限信用债估值近60BP [8] - 中国进出口银行创设全市场首个聚焦制造业民企的债券篮子"进出口银行优质制造业民企篮子",平安租赁成功发行市场首单助力民营企业设备更新ABS规模45.54亿元 [8] - 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截至2025年3月末支持上海辖内21家银行机构完成7800余笔查询业务,帮助近800家企业获得贷款其中90%为普惠小微企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