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技术

搜索文档
新华述评|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新华社· 2025-09-02 10:11
历史贡献与全球影响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持续14年 付出3500多万伤亡的巨大代价 牵制并消灭日军大部分主力 为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窗口期 [3] - 中国抗战精神体现为爱国情怀 民族气节 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杨靖宇 赵一曼等英雄代表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迸发出的最强力量 [4] - 中国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国际秩序建设参与 - 中国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 主张将"独立"作为托管制度目标写入宪章 为维护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利益仗义执言 [5]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为冷战期间国际关系注入新活力 [6] - 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 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壮大的里程碑 [7] 经济发展与全球贡献 - 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3679亿元增长到2024年突破130万亿元 增长300多倍 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 [9] -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转型 高铁 核电 5G 新能源汽车成为闪亮名片 [10] - 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减少近8亿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 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11] 全球合作与发展倡议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筑通向繁荣的"幸福路" 包括中老铁路 卡鲁玛水电站 雅万高铁等项目 帮助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转变 [12][15] - 给予所有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惠民项目落地 [12] -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治理倡议 从发展 安全 文明 治理四个维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6] 理念创新与国际共识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于2017年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 并多次写入联合国 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 [15] - "五个世界"总目标包括持久和平 普遍安全 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 清洁美丽 为人类未来描绘清晰图景 [15] -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7][17]
王文: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
经济日报· 2025-08-22 00:11
核心观点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包容性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通过硬联通 软联通和心联通三大维度 显著提升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创新规则协调机制 重塑发展范式 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新愿景和新空间 [1][5] 硬联通进展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 成为保障亚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生命通道 [2] -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 缅甸皎漂港等重要港口建设重塑世界海运格局 提升区域物流效率与全球贸易网络韧性 [2] - 雅万高铁 蒙内铁路 亚吉铁路 匈塞铁路 中老铁路等跨区域骨干通道激活区域经济 改善民生福祉 [2] - 设施联通精准聚焦全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 有效降低区域间商品交易流通成本 释放被地理隔绝束缚的发展潜能 [2] 软联通成果 - 推动我国与各国间规划协调 标准互认 理念创新 增强共建国家应对全球博弈复杂挑战的适应性与承受力 [3] - 中欧班列促进共建国家在通关检疫等环节的规则协调与程序简化 [3] - 重大基建项目破除双边多边运输协定及轨距标准等障碍 为跨国规则兼容提供借鉴 [3] - 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国际标准被广泛应用 助力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广绿色治理规则 [3] - 全球100多个产业园区强调平等基础上的利益交汇和共同参与中的利益分享 形成新的合作优势 [3] 心联通影响 - 万村通项目为非洲上万个偏远村庄接入卫星电视 提供了解世界开拓视野的平台 [4] - 菌草技术推广至107个国家 帮助农民投入菌菇畜牧等更高附加值产业 [4] - 与30个国家合作共建34个鲁班工坊等境外办学品牌 在百个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科技合作 [4] - 亚投行 丝路基金为数百个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选择 与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形成互补 丰富全球发展融资治理工具箱 [4]
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
经济日报· 2025-08-21 22:11
全球治理体系挑战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 -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失序和失灵现象 [1]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包容性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及新领域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1] 硬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 打通亚欧大陆大动脉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2] -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缅甸皎漂港等重要港口建设重塑世界海运格局 提升区域物流效率与贸易网络韧性 [2] - 雅万高铁、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中老铁路等跨区域骨干通道激活区域经济 改善民生福祉 [2] - 设施联通精准聚焦全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缺口 降低商品交易流通成本 释放地理隔绝发展潜能 [2] 软联通:规则标准创新协调 - 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 创新规则供给并优化国际贸易和金融投资机制标准理念 [3] - 中欧班列促进共建国家在通关、检疫等环节规则协调与程序简化 [3] - 重大基建项目破除双边多边运输协定及轨距标准障碍 提供跨国规则兼容借鉴 [3] - 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国际标准被广泛应用 助力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广绿色治理规则 [3] - 全球100多个产业园区强调平等基础上利益交汇和共同参与中利益分享 形成新合作优势 [3] 心联通:发展范式重塑与民生赋能 - "万村通"项目为非洲上万个偏远村庄接入卫星电视 提供了解世界开拓视野平台 [4] - 菌草技术推广至107个国家 帮助农民投入菌菇、畜牧等高附加值产业 [4] - 与30个国家合作共建34个鲁班工坊等境外办学品牌 在百个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科技合作 [4] - 亚投行、丝路基金为数百个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选择 与传统国际金融机构互补 提供符合发展中国家需求融资选项 [4] 倡议成效与可持续性 - 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激活区域经济合作潜力 [5] - 创新规则协调与标准互认机制 推动发展理念革新 [5] - 项目需对地缘政治和债务风险进行更精细化管控 规则协调与标准互认仍需进一步拓展 [5]
“‘两山’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两山”理念书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人民日报· 2025-08-16 04:06
"两山"理念的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打破经济与生态"二元对立"思维,开辟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理念和实践方案 [1][2] - 该理念强调自然财富与经济财富的统一,推动中国实现发展模式转变,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广,展现前瞻性和长期性 [2][3] - 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两山"理念为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联合国等机构高度评价其全球实践价值 [3][5]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空气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链,贡献全球1/4新增绿色面积 [3] - 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增量约60%,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绿化行动成效显著 [4] - 绿色发展覆盖清洁能源、精准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入国家发展规划,提升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4][5] 国际实践与合作案例 - 非洲"以竹代塑"项目减少塑料污染,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帮助脱贫和防治水土流失 [5] - 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为该国首个风电项目,亚吉铁路成为东非首条电气化跨国铁路,节能环保模式成为绿色"一带一路"范例 [6] - 南非与中国合作建设生态文化村,将自然资本转化为文旅资产,发展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 [6] 全球影响与理论价值 - "两山"理念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埃及等国通过绿色合作学习中国清洁能源转型经验 [6] - 该理念被国际学者视为21世纪重要生态智慧,推动全球向生态文明转型,中国成为主要引领者 [2][4] - 联合国与中国携手推进气候适应、绿色创新南南合作,实现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3][6]
“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注入新动力
经济日报· 2025-06-22 21:58
基础设施与工程能力 - 工程能力是实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合作和工程创新的基石,中欧班列、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等标志性工程效益凸显 [1] - 2024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累计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超3700列 [1] - 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1.6万列,连通境外城市117个 [1]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工程科技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明交流的重要基石,工程教育水平与工程师质量成为衡量工程科技创新实力的关键内容 [2] - 2021年成立中国工程师联合体推动建立国际等效评价体系,2024年初启动非洲工程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2] - 34家全球工程领域重要机构与企业共同发起《关于"一带一路"工程能力建设的共识》,致力于推动形成工程教育共同认证标准和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2] 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阿联酋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项目集热塔高达262米,7万面定日镜反射阳光,将有力推动阿联酋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2] - 科特迪瓦格西波-波波里水电站每年将提供5.54亿千瓦时清洁电力,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8万吨 [3] -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有40余国150多家合作伙伴,"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达34个 [3] 减贫与民生改善 - 中国菌草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创下每公顷年产854吨鲜草世界纪录,卢旺达菌草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 [4] - 菌草项目已在百余国落地,在脱贫、就业、治沙、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 [4] - 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1][4]
共建“一带一路”惠及更多民众
经济日报· 2025-06-20 21:58
中国—中亚峰会合作举措 - 中方决定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贸易畅通合作平台 [1] - 中方将在2024年向中亚国家提供1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用于民生和发展项目 [1] - 未来两年计划向中亚国家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 [1] "一带一路"民生项目发展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小而美"项目落地 [1] - 重大标志性工程与民生项目协同推进,配套建设民生设施及技术培训 [2] - 鲁班工坊已在亚欧非建成30余个,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职业培训超3.1万人次 [2] 绿色与数字化民生项目 - 绿色能源合作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在亚非拉地区的光伏微电网、水电站等项目 [3] - 数字化项目包括远程医疗、智慧农业等,坦桑尼亚ICT项目使电话资费降58%、互联网资费降75% [3]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企业、金融机构、地方医疗机构等成为民生项目落地重要力量 [4] - 政党、青年、智库等围绕绿色发展、减贫等议题深化交流 [4] - 友好城市关系构建从中央到民间多层次合作网络 [4] 未来合作方向 - 统筹重大工程与"小而美"项目建设,拓展基建、健康、绿色生态等重点领域 [4] - 目标使共建成果更广泛惠及"一带一路"国家人民 [4]
携手推动绿色发展 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新华社· 2025-06-05 00:52
中国绿色技术国际合作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运用滴灌技术和防风固沙体系,种植果树蔬菜并创造就业,有效遏制风沙 [1][2] - 项目借鉴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经验,支持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宽15公里、长7000公里森林带) [2] - 中国通过培训班、国际论坛等形式向全球分享治沙技术,实现荒漠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3] 可再生能源与全球减排贡献 - 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全球第一,2023年单位GDP碳排放较2012年降超35% [5] - 2024年全球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增量超50%来自中国,2023年出口设备帮助他国减排二氧化碳8.1亿吨 [5][6] - 沙特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50平方公里)由中国企业承建,预计35年减排等效植树5.45亿棵 [5] 绿色技术输出与产业链优势 - 中国供应全球60%风电设备、70%光伏组件,生产可负担的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 [6] - "以竹代塑"倡议减少非洲塑料污染,菌草技术培训助力太平洋岛国脱贫 [3] - 棉花节水灌溉技术改善中亚棉农生计并缓解咸海生态危机 [3] 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参与 - 中国与40多国签署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备忘录,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 [9] - 推动"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建立170多个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员 [8] - 全面履行《巴黎协定》,发布2030可持续发展国别方案 [8]
把“幸福草”带到更多地方(绿水青山守护者)
人民日报· 2025-05-08 22:42
菌草技术推广 - 菌草技术及减贫经验已推广至107个国家,通过培训示范、开设课程等方式推动国际应用 [1][5] - 团队在南非创新"10平方米菇场"模式,使小农户年产出1.2吨鲜菇 [4] - 采用"菌草技术国别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37次赴非洲推动项目落地 [5] 菌草生态治理 - 2013年起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试验种植菌草,成功固定流沙形成绿洲 [7][8] - 菌草根系发达且抗逆性强,在沿黄9省及福建等地建立生态治理示范基地 [8] - 沙漠种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58.97%,证实生态改良效果 [9] 菌草多领域应用 - 从食用菌培养转向草种选育,巨菌草等品种具备高产、耐旱特性 [7] - 新疆养殖户种植200亩巨菌草,产量达青贮玉米的3倍 [11] - 探索菌草纤维材料纺织应用,研究覆盖草种选育、生态治理等近100人团队 [11] 技术研发体系 - 2011年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 研究生培养强调实地观察,通过基地实践发现研究问题 [9] - 团队持续提升技术水平,2024年六成时间用于国际技术交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