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利安

搜索文档
财报2023|妙可蓝多如何走出奶酪消费困境-天天新动态
华尔街见闻· 2025-08-13 23:12
业绩表现 - 2023年一季度营收10.23亿元同比下降20.47% 净利润2420.23万元同比下降67.08% 扣非净利润586.88万元同比下降91.47% [1] - 2022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7.84% 但净利和扣非净利分别下滑12.32%和45.14% 四季度营收同比减少25% 净利由盈转亏 [3] - 2022年单季营收增速逐季下滑 分别为35.2%、17.2%、14.7%和-25% 2023年一季度延续颓势 [4] 市场反应 - 一季报发布次日股价盘中逼近跌停 创历史新低23.47元/股 市值135亿元 一年内股价腰斩 [3] - 奶酪市场零售规模2022年达142.94亿元 增速放缓至8.9% 公司市占率32.7%但增量空间缩小 [4] 成本与盈利 - 2022年进口奶酪均价同比上涨14.5%至5287美元/吨 公司奶酪业务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3.54%至22.93亿元 毛利率减少7.78个百分点至40.48% [4] - 销售费用率从2018年16.74%提升至2022年25.24% 但营收增速从2020年63.2%降至7.84% [6] 产品结构 - 2022年奶酪业务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16% 但核心产品即食营养系列奶酪收入同比减少0.6%至25亿元 [6] - 家庭餐桌系列和餐饮工业系列奶酪产品分别实现54.7%和75.6%增速 但毛利率较低 [6] 渠道与竞争 - 2022年零售终端网点增至80万个同比增长33.33% 经销商数量净减少145家至5218家 2023年一季度进一步净减少53家至5165家 [8][9] - 常温奶酪棒战略面临乳业巨头渠道优势挑战 伊利拥有近2万家经销商和600多万终端网点 公司经销商数量仅为伊利四分之一 [7][8] - 价格战导致奶酪棒折扣力度达5-8折 销售投入边际效益递减 [6] 行业趋势 - 出生人口从2016年1883万降至2021年1062万 影响儿童奶酪制品长期需求 [5] - 参照常温酸奶发展史 先发优势可能被渠道更强的后来者颠覆 如伊利安慕希6年做到200亿元规模远超光明莫斯利安 [7]
华东奶霸光明,被伊利蒙牛甩远了
钛媒体APP· 2025-06-04 01:34
公司历史与市场地位演变 - 公司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 生产光明牌冰砖 拥有百年历史并曾是中国乳业第一股 [1][4] - 1999年液态奶市场占有率达33.35% 酸奶市场占有率12.35% 全国排名第一 [5] - 2002年上市时主营收50.21亿元 超过伊利(40亿元)和蒙牛(16.68亿元)总和 [6] - 2003年被伊利超越 2004年被蒙牛超越 行业格局从三足鼎立变为双雄争霸 [7][8] - 2021年常温液态奶市场份额仅8% 远低于伊利38%和蒙牛27% [13] 业务结构与经营表现 - 2024年营收242.8亿元 较2021年292.1亿元连续四年下滑 累计跌幅16.9% [14] - 归母净利润7.22亿元中非经常性损益占比78.86% 主要来自土地收储补偿收益8.22亿元 剔除后实际亏损0.43亿元 [15] - 核心液态奶业务收入141.66亿元 同比下滑9.47% 占总收入近六成 [16] - 液态奶毛利率从21.31%降至20.01% 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8.66% [1][2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63.68亿元(同比降0.76%) 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降18.16%) [24] 战略挑战与竞争劣势 - 低温奶业务受冷链成本高、保质期短制约 销售半径局限在奶源地300公里内 渠道费用比常温奶高5-8% [7] - 产品结构单一 全国化扩张受阻 2024年上海地区营收降5.39% 外地市场营收大幅下滑14.73% [16][20] - 曾尝试以常温奶产品莫斯利安破局 但被蒙牛纯甄和伊利安慕希挤压至第三位 [11] - 自建牧场体系面临原奶过剩压力 饲养费用与淘汰补偿成本高昂 [21] 管理问题与外部投资 - 2008年后管理层更迭频繁 14年内五度换帅 策略缺乏连贯性 [23] - 2015年一把手郭本恒因贪污受贿被刑事拘留 多名核心高管涉案 子公司出现生产问题 [11][12] - 对新西兰新莱特投资失利 2024年净亏损4.5亿元(同比多亏52.03%) 陷入债务危机 [22][23] - 截至2025年3月末货币资金25.63亿元 短期债务19亿元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9.49亿元 [23] 品牌与人力资源状况 - 员工人均薪酬从2023年33.57万元降至2024年29.38万元 同期14名董监高薪酬从955万元增至1009万元 [23] - 品牌全国认知度不足 北方渠道覆盖弱于蒙牛、伊利及区域品牌 [19][20] - 早期与达能股权纠纷(2003-2007年)导致错过常温奶发展关键节点 [9][10]
“优倍代言人+科研生态圈”双拳出击,董事长黄黎明能否重振光明增长曲线?
搜狐财经· 2025-06-03 08:54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乳业市场正经历超长下行周期 乳企承受史无前例的经营压力[2] - 伊利和蒙牛2020年市场份额分别为26.4%和21.6% 光明乳业市场份额仅为4.1%[6] - 低温奶赛道竞争日趋激烈 蒙牛推出"每日鲜语" 伊利推出"金典" 君乐宝推出"悦鲜活" 新势力品牌"朝日唯品"和"认养一头牛"强势入局[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42.8亿元 同比下降8.33% 归母净利润7.22亿元 同比大幅下滑25.36%[13][14] - 2024年第三季度亏损1.64亿元 第四季度扣非净利润仍亏损4309万元[1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微降0.76% 归母净利润进一步下滑18.16%[15] - 近三年连续出现营收下滑情况[2] - 2024年销售人员薪酬支出13.02亿元 较上年15.3亿元下降15% 其他职工薪酬由5.21亿元降至5.17亿元[2] 管理层薪酬变化 - 董事长黄黎明薪酬从159.3万元增加至172.8万元 涨薪8.5%[2] - 总经理贲敏年薪从114.8万元增加至164万元 涨薪43%[2] - 监事会主席张宇桢年薪从72.56万元增加至90万元 涨薪24%[2] 市场份额演变 - 2002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50.22亿元 净利润2.263亿元 同期伊利营收40.10亿元 净利润1.419亿元 蒙牛营收仅16.68亿元[4][5] - 当前光明乳业在低温奶市场占有率21% 蒙牛12.7% 新乳业9.3% 三元8.7% 卫岗5.6%[8] - 2020年低温奶市场光明占有率15% 蒙牛14.8% 伊利11.2% 新乳业已达6%[8] 营销策略比较 - 2022年销售费用比率蒙牛24% 伊利18.6% 光明仅12.3% 在营收前十乳企中几乎垫底[11] - 2024年蒙牛销售及经销费用230.926亿元 同比减少8.3% 伊利销售费用247.37亿元 同比下降2.61%[11] - 光明2024年期间费用42.40亿元 较上年减少1.49亿元 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减少6.61%[11] - 光明营销投入远低于竞争对手 代言人更换屈指可数[9] 产品与渠道战略 - 坚持"稳固上海 做强华东 优化全国 乐在新鲜"战略 导致渠道策略呈现固定性[13] - 华东和华南为核心发展区域 华北 西南 东南竞争优势不明显 西北 东北渠道短板明显[13] - 曾推出常温酸奶莫斯利安但后续缺乏有影响力单品 在常温奶市场缺乏足够竞争力[13] 食品安全问题 - 2025年3月一批次光明植物黄油过氧化值检出0.26g/100g 远高于标准值0.13g/100g[17] - 2024年10月有孕妇饮用莫斯利安酸奶发现疑似血液异物[18] - 2024年5月多名消费者饮用酸奶后出现呕吐腹泻 诊断为细菌感染性肠炎[18] - 第三方投诉平台针对光明的投诉达460多条 涉及食品变质 吃出异物 售后服务差等问题[18] - 2016年曾因运输途中储存条件不当导致产品抽检不合格被处罚[18] 海外扩张 - 收购新西兰乳制品企业新莱特 但该公司竞争力一般且财务困难重重[20]
伊利、农夫山泉、统一们11年财报拆解:存量市场时代,增长该从哪里"抢"?
36氪· 2025-04-14 02:25
文章核心观点 2013 - 2024年中国主要食品饮料企业营收整体增长但有波动,企业通过围绕核心业务布局新增长曲线、打造大爆品、因品制宜建设渠道、用利润换营收、拓展海外市场等方法实现持续增长,同时遵循聚焦核心业务、打造大爆品、保持强渠道力、适时用利润换市场、寻找新市场等法则提升竞争力穿越经济周期 [7][9][24][67] 各部分总结 2024年部分食品饮料企业营收情况 - 统一企业中国2024年总营收303.32亿元,同比增长6.1%;农夫山泉总营收428.96亿元,同比增长0.5%;康师傅总营收806.51亿元,同比增长0.3%;中国食品总营收414.92亿元,同比增长0.21%;海天味业总营收269.01亿元,同比增长9.53% [1] - 看似微小增幅背后增量体量不小,如统一企业中国增加17.41亿元,康师傅增加2.33亿元,农夫山泉增加2.29亿元 [1] 2013 - 2024年14家食品饮料巨头营收趋势 - 统计样本为预包装食品饮料企业(不含白酒),多元化业务企业只统计预包装食品饮料业务营收,需满足已披露2013 - 2024年营收数据且至少连续两年年营收超200亿元,共14家企业 [11][12][13] - 14家企业增长曲线整体上升,但大多经历阶段性营收下滑和增速放缓,如2016年伊利营收增速放缓至0.75% [14] - 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观察2013 - 2023年增长情况,除娃哈哈和中国旺旺为负,其他12家为正,均值6.48%,能比肩全球顶级企业 [16][19] - 以6.48%为界分为持续领跑型(伊利、蒙牛等7家)和复苏型(康师傅、娃哈哈等7家),部分企业不同阶段增速有变化,如农夫山泉后发优势明显,康师傅等部分企业后期重回增长 [19][20][23] 企业保持持续增长的方法 围绕核心业务提前布局“新增长曲线” - 农夫山泉即饮茶类产品成新增长曲线,自2020年起水类产品营收下滑,即饮茶类上升,2024年分别贡献37.19%和39.04%营收,此前还布局功能、果汁饮料业务 [26][28][29] - 14家企业最少有两条业务线,如康师傅拓展饮品业务且在细分赛道布局,但达利食品业务多元化未带来增长 [30][35][37] - 成功打造新增长曲线需围绕核心业务,有“关联性抓手”,如伊利蒙牛围绕乳制品,农夫山泉围绕水和饮料 [37] 集中资源打造“大爆品” - 大爆品是企业营收增长关键,光明莫斯利安、蒙牛纯甄、伊利安慕希在常温酸奶品类打造爆品,安慕希增长迅猛,2020年伊利近三成营收来自安慕希 [39][40][44] - 打造爆品要关注品类变化,集中资源持续打造,如安慕希口味包装创新、重金营销 [44][45][47] 因“品”制宜建设渠道 - 娃哈哈宗馥莉通过线下渠道“再构造”和“重构”适配渠道使2024年营收增长,农夫山泉两次渠道改革使销售额增长,元气森林重视线下渠道 [48][52][53] - 软饮企业“重仓”线下渠道因产品属性,不同品类企业侧重渠道不同,如乳品和软饮强调渠道下沉,海天味业侧重餐饮渠道 [54][56] 用利润换营收 - 旺旺2021/2022财年营收创新高但利润下滑,主动营销和渠道投入换营收,农夫山泉也有类似手段,该策略常见于存量市场竞争阶段 [58][60] - 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可能损害品牌溢价和陷入恶性循环,旺旺后期营收和利润同步增长 [62] 寻找新市场,走向国际化 - 万洲国际2013年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肉制品业务营收跃升,增强国际议价和品牌影响力;蒙牛收购东南亚艾雪和澳大利亚Lion - Dairy & Drinks,实现业务增长 [63][64][66] - 国内食品饮料企业海外扩张分出口商品、投资并购、本地化、海外建厂四步 [66] 持续增长背后的5条法则 - 针对核心业务运营投资,增强抗风险能力,围绕主营业务深耕细作实现稳健增长 [68][69][70] - 聚焦资源打造大爆品,占领市场、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未来需精准创新和洞察市场 [71][72] - 持续保持强渠道力,根据产品特性建设渠道,未来注重精细化运营和全渠道融合 [73][74] - 适时用利润稳定市场份额,在“保份额”和“保利润”间找平衡,掌握竞争主动权 [75][76] -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国际化扩张或产品创新寻找新市场,战略定位清晰并整合资源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