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伟达GB200机柜
icon
搜索文档
液冷技术趋势与产品量价
2025-09-03 14:46
液冷技术行业研究关键要点 行业与公司 * 液冷技术行业主要服务于高功耗数据中心散热需求[1] * 涉及公司包括英伟达、AMD、华为、英特尔、酷冷Master ABC、比亚迪等国内外厂商[3][6][12][21] 技术需求驱动力 * 高功耗芯片模组推动液冷技术发展 GPU功耗从2026年Rubin系列1800瓦提升至2027年Rubin Ultra系列3600瓦[1][5] * 政策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值达到1.3 国家级项目低于1.25[1][4] * 液冷显著降低数据中心运营费用 北京某客户改造后PUE值从2.2降至1.1 年用电量节省57.5%[1][4] * 数据中心密度与算力提升需求[4] 技术方案与成本 * 主流液冷解决方案包括直接接触式 浸没式和喷淋式[1][7] * 单向冷板液冷技术成熟且性价比高 每千瓦成本3000至4000人民币[3][16] * 浸没式液冷热效率更高但成本较高 每千瓦成本6000至10000人民币[3][16] * 两相浸没式成本比单向浸没式贵50%至100%[16] * 矿物油价格每升约4美元 氟化液如3M FC40每升约90美元[18] 产品发展与价值量 * 英伟达产品线持续演进 2025年Blackwell G3 B300性能较B200提升1.5倍[4] * 2026年Rubin系列机架从NVL72升级到NVL144 性能提升3.3倍[4] * 2027年Rubin Ultra系列机架密度升级到NVL576 整体性能提升14倍[4][5] * 单机柜液冷系统价值量从GB200的7万美元提升至GB300的8.5万美元 增幅23%[10] * 冷板单价从650美元降至300美元 但总价值从2.9万美元增至3.5万美元 提升20%[10] * 快接头总价值从4800美元增至1.5万美元 增幅200%[10] * CDU价值量基本持平 在2.5万到3.5万美元之间 占比从50%降至41%[10] 市场出货与产能 * 预计2025年GB200机柜出货量2.5万到3万套[2] * 主要客户为北美云厂商包括微软 Meta OpenAI等[2][11] * 月度出货量从4月1000-1500台增长到5月2000-2500台[11] * 第二季度总产量预计5000-6000台[11] * 主要供应商是广达 伟创和红海[11] * 酷冷Master ABC产能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部分订单流向其他厂商[3][21] 国内厂商发展 * 国内GPU厂商通过增加密度和数量弥补单芯片性能差距[3][13] * 华为推出Cloud Metrix 384系统 以深腾910C芯片为基础[12] * 华为芯片性能为英伟达B200或B300的一部分 整体功耗是英伟达同类产品四倍[12] * 国内厂商在成本 响应速度和定制化程度具备优势[3][20] * 国内厂商通过快接头 CDU等产品突破市场 逐步获得英伟达认证[20][21] 应用领域扩展 * 液冷技术在内存条 光模块 ASIC芯片和交换芯片等领域应用广泛[3][15] * 内存条功耗从10-15瓦提升至35-40瓦[15] * 光模块从800G升级到1.6T甚至3.2T 功耗增加且部署密度提高[15] 技术挑战 * 氟化液存在环保和安全问题 GWP环保问题 有毒性及泄漏问题[3][16][19] * 英特尔等公司研究新型矿物油替代方案[3][17] * 相变液体在低温时需具有较低热传导率 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触发相变[19] * 对焊接 分装 防泄漏和防腐蚀工艺要求更高 增加整体成本[19] * 所有相变材料都有衰减和泄漏问题 需要定期补充液体[19] 市场格局 * 英伟达在全球市场占据60%至70%份额[13] * 国外高性能显卡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国内企业得以部署国产GPU[3][14] * 单向或两相传统数据中心改造难度小 市场占比70%到80%[18] * 静默系统仅在一些特定场景如加密货币挖矿或HPC中使用[18]
中国银河证券:GPU功耗+集成度提升 液冷景气度上行
智通财经网· 2025-08-12 09:16
行业趋势 - 数据中心冷却方案从传统风冷转向液冷为主 因机柜密度持续提升和单芯片算力增强 [1] - 液冷方案市场空间逐步打开 尤其在冷板式液冷领域增长显著 [1][2] - 产业趋势革新提前到来 受高集成、低功耗和低成本优势驱动 [1] 技术驱动因素 - GPU芯片设计功耗提升推动冷却方案升级 传统风冷不足以保证数据中心散热需求 [2] - 英伟达GB200机柜采用冷板式液冷设计 开启液冷新时代 其出货量逐步提升 [2] - GB300机架架构于2025年3月发布 采用冷板式液冷为主 进一步推动市场空间打开 [2] 产品与方案演进 - 数据中心集成度提升推动冷却方案迭代 液冷方案提供更好的高集成度解决方案 [3] - 液冷方案包括冷板式、喷淋式和浸没式 均满足加速卡算力中心需求 [3] - AMD Instinct和异腾CM384采用浸没式液冷 验证液冷板块高增长性 [2] 未来展望 - 液冷产业趋势明确 需求端接受低功耗、低成本和高集成的冷却系统解决方案 [3] - 液冷需求从GPU扩展到GPU+ASIC 从冷板式为主转向冷板式、喷淋式与浸没式并行 [3] - GPU厂商及下游云厂商对液冷需求进一步提升 产业转型更加坚定 [3] 重点关注标的 - 具备成熟冷板式液冷技术的厂家 包括英维克、科华数据、网宿科技等 [3] - 布局浸没式液冷以及喷淋式液冷的重点厂家 包括依米康、申菱环境、高澜股份等 [3]
华为芯片,究竟有多牛?(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6 03:12
华为昇腾芯片性能突破 - 昇腾384超节点整体计算能力达英伟达GB200机柜的1.6倍 [3][10] - 单芯片性能为英伟达Blackwell三分之一,但通过5倍芯片数量堆叠实现系统算力反超 [10] - 在DeepSeek-R1大模型推理实战中,昇腾算力利用率表现最佳,对标英伟达H100 [10] 昇腾技术进展与成果 - 昇腾910从"备胎"升级为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的主力芯片 [4][6] - 使用8192颗昇腾芯片训练1350亿参数稠密大模型"盘古Ultra",MFU超50% [6][9] - 6000多颗芯片训练7180亿参数MoE大模型,MFU达41%-45% [6][9] 昇腾与英伟达竞争格局 - 昇腾在AI推理环节已广泛应用,模型训练能力2024年后显著提升 [4][5] - 采用集群剑阵策略弥补单卡性能差距,实现系统级性能领先 [2][10] - 海外机构SemiAnalysis确认昇腾系统算力超越英伟达最新产品 [3][10] 国产算力发展现状 - 昇腾成为国产AI芯片标杆,突破制裁限制实现自主训练能力 [4][6] - 技术论文验证国产芯片可支撑千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 [6] - 算力利用率(MFU)指标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9][10]
专家访谈汇总:中国星网将再发10颗低轨卫星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05 13:18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多个行业展开分析,指出特种行业AI、AIDC、光伏电池设备、黄金矿业等领域存在投资机会,同时对债市走势进行探讨,认为债市趋势性机会需等待基本面与政策信号进一步明确 特种行业AI - 美国军工企业在AI赋能军事装备方面有长期发展潜力,如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诺斯罗普·格鲁曼等 [1] - 军工企业在无人机、自主武器及电子战系统研发投入将加速,涉及土耳其Baykar、俄罗斯战术导弹公司、美国Kratos Defense等 [1] - 中国军工AI发展预计加速,相关上市公司有中国电科、航天科工、航空工业集团等 [1]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提速,2024年已发射“千帆星座”54颗极轨互联网卫星,中国星网公司年底发射10颗低轨互联网卫星 [1] - 低轨卫星+AI赛道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涉及企业有中国星网、上海垣信卫星科技、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 [1] - AI赋能卫星通信相关技术供应商值得关注,如华为、浪潮信息、中科曙光 [1] AIDC - 超级电容可作为“调峰+备电”方案,英伟达GB200机柜采用HSC,带来市场增量 [1] - AI服务器机柜对短时高效备电需求增长,英伟达GB200已配置BBU,GB300将标配,带动BBU需求大增 [1] - AI服务器GPU功耗快速上升,2022年H100为700W,2024年B200约1000W,风冷方案难满足需求,液冷成为主流 [1] 光伏电池设备 - 随着N型电池大规模扩产,相关光伏电池设备企业受益明显,特别是TOPCon电池设备供应链企业 [2] - 203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预计达5457GW,相比2022年的1055GW增长417% [2] - 2013年全球光伏设备市场规模17.5亿美元,2023年增长至160.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4.8% [2] - 全球光伏装机持续增长,叠加N型电池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光伏设备需求旺盛,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持续受益 [2] 黄金矿业 - 赤峰黄金专注于黄金及有色金属采选业务,在中国、东南亚和西非拥有7个矿业开发项目,具备全球化运营能力 [2] - 相比全球主要黄金矿企,赤峰黄金估值仍具备一定吸引力,随着扩产落地和金价走强,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2] 债市 - 2月DR007均值达2.01%高于1月,央行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仅6000亿,创近四个月新低,显示央行仍维持紧平衡态度 [2] - 两会召开,市场期待资金边际宽松,但考虑到央行的长端利率约束目标,后续资金能否持续转松仍待观察 [2] - 科技板块高位回撤,A股市场关注点转向消费与地产链,短期股市风险偏好有所回升,对债市支撑作用减弱 [3] - 债市趋势性机会仍需等待基本面与政策信号的进一步明确,建议投资者保持灵活性,耐心等待更确定的利率下行催化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