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

搜索文档
“教育消费化”提速:非学科、职业培训、托育、老年教育全面升温
36氪· 2025-09-17 01:53
政策核心观点 - 教育被重新定义为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重要国家战略 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消费链条[1] 非学科培训 - 政策明确规范发展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类非学科教育培训 符合条件的机构可申请行政许可[2] - 准入机制落地将淘汰小型机构 市场走向品牌化与连锁化 行业规范化提速[2][3] - 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培训内容从艺术体育扩展到编程、机器人等新兴板块[3] 职业技能与老年教育 - 政策鼓励市场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发展社区学院、市民夜校、老年培训[4] - 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比22% 老年大学在校学员不足2000万渗透率不到7%[4] - 老年教育市场规模2023年达2561亿元 预计2025年突破400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25%[4] 托育服务 - 支持普惠托育机构场地支持和运营补助 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6] - 全国托位数约600万个 0-3岁婴幼儿超3200万 托位供给率不足20%[6] - 河南省新规要求预收费周期不超三个月 伙食费按日计算 推动收费透明化[6] 春秋假制度 - 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前提下[7] - 2024年调查显示71.3%受访者支持推行春秋假 国庆假期出游达8.2亿人次[7] - 为亲子出游、短期培训、研学营地教育提供新窗口 形成消费分流机制[7] 留学中国 - 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 吸引外国优秀学生来华学习[8] - 2023年来华留学生约49万 亚洲国家学生占比超六成[8] - 形成学费、住宿、餐饮、交通等完整消费链条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8] 产业影响 - 教育消费覆盖婴幼儿到老年人全生命周期 构成"一老一小一家人"完整场景[9] - 从课堂到生活、国内到国际 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0]
北京常住老年人口首破500万,“银发经济”加速转向品质生活
新京报· 2025-09-09 13:16
人口统计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达514万人 首次突破500万大关 占常住人口比例23.5% [1][2] - 老年人口较2023年增加19.2万人 增长率达3.9% [2] - 8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68.7万人 占总人口3.1% 户籍高龄人口66.1万人 占比4.6% [2] - 老年抚养比为36.5% 较2023年提升1.9个百分点 每3个劳动力需负担1位老年人 [3] 区域分布特征 - 朝阳区 海淀区 丰台区为老年人口数量前三区域 [2] - 西城区(30.8%) 门头沟区(30.6%) 东城区(30.4%)为老龄化率前三区域 [2] 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 全市备案养老机构608家 提供床位10.9万张 全部具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4] - 系统布局105家区域养老中心 300余家养老照料中心 1500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4] - 建设2.8万张家庭养老床位 为4.3万名家庭照护者提供专业赋能 [4] - 养老助餐点2666家 覆盖超90%城乡社区及453.4万老年人 [4] 银发经济消费特征 - 老年食品需求居首位 近90%受访者关注健康营养 月均食品消费1033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 [6][7] - 老年教育需求占比85% 超越健康需求居第二位 [7] - 旅游需求位列第五 偏好自助游与深度体验式旅行 [8] - 51.9%受访老人年度非基础消费超5000元 22.6%超1万元 [9] 产业发展规模 - 老年消费规模从2010年558亿元增长至2023年2914亿元 年均增速14.76% [9] - 2023年老年消费总规模4782亿元(含政府消费) 占GDP比重10.93% [9] - 养老科技企业数量达4516家 占比24.75% 为六大细分赛道中最高 [10] - 2022-2024年每年新设养老科技企业超300家 覆盖人工智能 可穿戴设备 养老机器人等领域 [10] 政策与创新方向 - 推动"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模式 促进银发经济多元业态发展 [4] - 强化失能失智老人专业照护能力 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5] - 通过明码标价策略推动科技养老产品市场化 [10]
成都出台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多维度激发消费潜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31 23:31
核心观点 - 成都市发布《2025年成都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六大方面26条重点任务推动消费增长 [1] - 2025年目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服务消费零售额占比超50%,打造100个以上特色消费场景,举办120场以上大型文体活动,通过以旧换新拉动消费400亿元 [1] - 方案涵盖升级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促进增收减负、优化消费环境等多个维度 [1][2][3] 大宗消费升级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拓宽补贴范围,开展二手商品流通试点,规范流通秩序 [1] - 汽车消费领域计划新增限上二手车经销企业10家,实现二手车零售额增长30% [1] - 住房消费方面2025年计划供应商品住房12万套,推进395个老旧小区、63个城中村改造,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 [1] 服务消费扩大 - 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体育等多领域发展,打造天府国际动漫城等文创载体,培育"谷子经济" [2] - 推动大熊猫基地创建5A景区,发展"跟着演展赛剧"游成都模式,全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120场以上,展会活动1000场以上 [2] - 生活服务领域推进家政服务品牌化,规范发展宠物经济,推广宠物友好场所 [2] - 针对"一老一小"计划增设800台电梯、更新1000台老旧电梯,新增3830个老年教育学位,推动社区普惠托育发展 [2] 新型消费培育 - 培育首发经济,2025年落地800家首店、100场高能级首发活动,打造50个首发地标,培育110个新消费品牌 [3] - 发展低空消费,丰富低空旅游、无人机表演等场景,支持建设航空运动基地和起降设施 [3] - 平台经济方面发展即时零售、无人车配送等模式,2025年网络零售额目标增长5%以上 [3] 消费场景创新 - 提质场景载体、举办高品质活动、促进入境消费升级、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 [3] - 促进增收减负方面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强化教育医疗养老保障 [3] - 优化消费环境方面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营造良好消费氛围与放心消费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乡消费设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