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约车低价竞争
icon
搜索文档
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订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1:10
行业监管动态 - 西安等多地全面暂停网约车一口价及特惠价等低价营销行为 严禁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 [1] - 广东清远 河南开封 江西鹰潭等地相继出台类似政策 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 [1] - 多地监管部门对平台培训记录造假 违规向无证车辆派单等行为进行执法整治 滴滴出行和曹操出行西安分公司因违反《安全生产法》被立案处罚 [8] 平台运营数据 - 滴滴出行第二季度总交易额达1096亿元 同比增长15.9% 中国出行业务交易额825亿元 同比增长12.2% [10] - 滴滴国内订单量同比增长12.4%至33.76亿单 国际业务订单增长24.9% 调整后EBITA盈利25亿元 [10] - 曹操出行上半年营收94.56亿元 同比增长53.5% [10] - 滴滴出行和T3出行将抽成上限降低至27% 曹操出行抽成上限降至22.5% [9] 司机运营状况 - 河南郑州网约车单车日均营运时长约9.5小时 最长可达15小时 日均订单量约14单 毛收入约210元 部分从业人员月净收入不足4000元 [5] - 海口全职网约车驾驶员日均上线时间约13小时 扣除平台抽成后日均营运流水处于200元至290元区间 [6] - 司机反映平台抽佣比例持续走高 早期月入过万很常见 现在实际收入不增反降 [5] - 司机遭遇疑似阴阳订单 拼车乘客共支付24.7元 司机基本收入仅12.83元 抽佣比例超50% [5] 消费者行为变化 - 乘客通过参与平台跨界营销活动 单次通勤成本可降低逾30% [4] - 低价模式普及重塑用户价格预期 乘客难以接受动态计价或传统出租车标准定价 [4] - 30公里内通勤花费叠加平台补贴后低于自驾油费 [4] 行业结构变化 - 西安市下架营转非燃油车6426辆 第二批将下架3655辆 累计下架超10000辆违规网约车 [9] - 妥妥E行平台因擅自接入无证车辆并违规派单 未上传订单数据至政府监管平台 被行政处罚并全行业曝光通报 [9] - 行业竞争从粗放价格战转向精细化服务 需解决算法黑箱和议价能力失衡问题 [11]
低价漩涡里的网约车:司机抱怨乘客受气,谁也没赢
齐鲁晚报网· 2025-08-29 11:11
网约车平台低价竞争与抽成调整 - 滴滴、曹操等平台宣布年底前将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 超出部分随单返还[3] - 司机反映抽成下调后月收入仅增加100-200元 对收入改善效果微乎其微[3] - 部分小型平台转卖订单抽成高达60% 例如乘客实付39.56元司机仅得16.53元[2] 司机收入与运营成本结构 - 网约车司机日均工作14小时流水约300元 扣除平台抽成30%及运营成本后日净收入约150元[2] - 典型成本结构:月租车费3600元(日均120元) 充电费日均30元[2] - 出租车司机月租2800元 扣除能源成本后月收入约4000元 与网约车司机收入水平相当[7] 西安市政策调整与市场反应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要求自8月19日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4] - 政策出台原因:出租车驾驶员投诉低价营销扰乱市场秩序 破坏公平竞争环境[4] - 消费者强烈反对政策调整 因出租车价格显著高于网约车(10公里行程价差约10元)[4] 价格对比与消费者选择偏好 - 9公里行程网约车价格区间为10.3-30元 出租车预估价格达30.2元[5] - 特价拼车最低报价10.3元(优惠3.1元) 特惠快车报价22.8元[6] - 消费者优先选择低价网约车服务 出租车主要依赖雨雪天等特殊需求场景[6] 行业供需矛盾与服务质量问题 - 运力明显过剩导致司机接单量不足 部分司机需在高铁站排队5-6小时仅接2单[8] - 低价订单引发服务品质下降:司机拒绝开空调(额外收费3元)、卫生状况差、驾驶行为激进[8] - 行业处于竞争初期阶段 恶性价格战频繁 市场出清后行业格局将趋于集中[9] 长期行业发展趋势 - "一口价"模式被视为短期获客的恶性竞争手段 长期必然导致平台亏损[9] - 行业规范化后通过订单量增长和单均成本下降 可能实现乘车价格下降[9] - 未来竞争重点将从价格转向服务质量 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循环[9]
一刀切叫停网约车“一口价”,无法切中要害
南方都市报· 2025-08-20 22:59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和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 严禁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行为[1] - 叫停一口价的原因是出租汽车驾驶员集中投诉平台采取该方式实施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1] - 广东清远 河南开封 江西鹰潭等多地相关部门已要求网约车平台严禁强制司机接一口价订单[3] 网约车行业竞争格局 - 全国共有389家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 较2020年底增加约175家[1] - 2025年6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收到订单信息7.57亿单 较2020年12月的8.1亿单下降[1] - 网约车平台竞争已从拓新客转为挖存量 平台采取低价竞争策略[1] 司机从业状况与收入 - 杭州市有41.72万名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的驾驶员 较第一季度增加16083人[2] - 太原市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不足12单 空驶率达53% 日均流水不足160元[2] - 网约车运力高度饱和 司机收入下滑 对中小城市司机威胁更加显著[2] 平台运营模式问题 - 一口价订单价格低但平台抽佣比例并未相应降低 平台很少提供补贴[1] - 平台存在抽成不透明 抽成比例过高(超30%) 以及阴阳账单模式[3] - 平台算法不透明 诱导并变相强制司机接一口价和特惠单[3] 政策影响评估 - 取消一口价可能导致价格敏感型乘客流失 司机面临单量下降收入减少[2] - 网约车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应减弱 不利于社会大环境的平衡[2] - 应给一口价订单价格划定合理下限 降低抽成比例 加强全面监管而非一味禁止[3] 替代监管方案 - 四川省开展涉及抽成 派单 判责 收费 合规五项治理[3] - 重点治理抽成不透明 抽成比例过高 以及阴阳账单模式[3] - 整治平台算法不透明 诱导并变相强制司机接一口价特惠单的行为[3]
打“一口价”网约车被要求答题、对暗号……答不出就要取消订单?专家:监管部门应介入制定价格指导
环球网资讯· 2025-07-01 07:00
网约车行业低价竞争问题 - 网约车司机通过设置答题、对暗号等方式变相拒载低价订单 司机声称"必须回答 公司规定的"并可能以"匹配失败 订单取消"为由申诉非拒载[1][2][3][6] - "一口价"订单定价过低导致司机亏损 例如1 79公里订单司机仅得2 6元而接客距离达5 01公里[8] - 司机面临两难困境 拒接低价订单将受平台惩罚(下调评分 不派好单 扣钱) 接单则可能亏本运营[10] 平台机制缺陷 - 平台低价竞争策略导致司机收入无法覆盖成本 矛盾被转嫁给乘客[8] - 订单取消规则存在漏洞 司机可利用"已沟通"理由规避拒载责任[8] - 定价模型未合理考虑接驾距离等实际运营成本要素[13] 乘客行为分析 - 乘客选择"一口价"订单主要考虑价格优势及避免司机绕路、压限速等问题[11] - 部分乘客存在投诉风险 司机反映协商加价后仍遭投诉[10] 行业改进建议 - 需优化定价模型 将接驾距离等实际成本纳入计价体系[13] - 应完善订单取消规则 防止规则漏洞被滥用[13] - 建议监管部门介入制定价格指导标准 推动行业摆脱低价竞争陷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