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

搜索文档
谭蔚泓院士团队开发核酸适配体偶联药物ApDC,抗癌效果令人鼓舞
生物世界· 2025-09-25 10: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更新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2022 年全世界有近 2000 万例新发癌症病例和 970 万例癌症相关死亡病例。癌症已成为全球疾病 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化疗和放疗一直是癌症治疗的标准手段;然而,由于缺乏肿瘤特异性,这些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从而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了 应对传统治疗方法特异性差的问题,人们开发了 靶向药物递送 策略,将细胞毒性药物选择性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杀伤,在显著降低全身毒性的同时提高了 整体治疗效果。 核酸适配体 (aptamer) 作为独特的靶向配体,使得 核酸适配体-药物偶联物 (Aptamer-Drug Conjugates,ApDC) 成为靶向癌症治疗领域一种颇具吸引力 的新策略。 2025 年 9 月 24 日, 谭蔚泓 院士、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刘湘圣 研究员 、 何嘉轩 高级工程师等 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 发表了题为: An aptamer-drug conjugate for promisi ...
Nature子刊:超越ADC,中国博后发明ABC药物,重拳出击,精准靶向
生物世界· 2025-09-15 09:30
行业背景与ADC药物现状 - 癌症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 传统疗法难以遏制死亡人数上升趋势 推动新型靶向疗法需求[2] -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单克隆抗体通过连接子与化疗药物偶联 已获FDA批准十余种药物 数百种处于临床前/临床开发阶段[2] - ADC药物通过抗体靶向递送化疗药物至肿瘤细胞 降低静脉注射化疗副作用 但药抗比仅2-8(即单个抗体最多连接8个药物分子) 限制强效药物选择范围[2][6] 新技术突破——ABC平台 - MIT团队开发抗体-瓶刷前药偶联物(ABC) 通过模块化合成实现高药抗体比 可搭载低效化疗药物 动物模型表现优于传统ADC[3] - 采用瓶刷状纳米颗粒结构 聚合物主链侧链连接数十至数百个前药分子 支持多药物比例定制[6] - 通过点击化学将1-3个瓶刷聚合物连接至靶向抗体 前药通过可裂解连接子附着 使单个抗体携带数百个前药分子 药抗比提升两个数量级[8][9] 技术优势与应用潜力 - ABC平台支持阿霉素、紫杉醇等低效药物及PROTAC蛋白降解剂 增强药物可定制性与组合多样性[9][11] - 在乳腺癌/卵巢癌小鼠模型中 ABC使用剂量为传统小分子药物1% 仍能消除肿瘤且效果显著优于未靶向前药[13][14] - 表现优于已获批ADC药物T-DXd(德鲁替康)和TDM-1(美坦新) 具备联合不同机制化疗药物及替换抗EGFR等抗体的扩展潜力[14] 行业影响与发展方向 - 现有超过100种已获批单克隆抗体 理论上均可与抗癌药物结合形成新靶向药物 大幅扩展癌症治疗武器库[14] - 研究团队计划探索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组合以增强疗效 同时拓展抗体类型适配多种肿瘤靶点[14]
Nature Cancer:王志仁等开发紫杉醇纳米囊泡,增强乳腺癌和胰腺癌治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8-25 08:10
紫杉醇药物局限性及当前市场格局 - 紫杉醇是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化疗药物 但受限于溶解性不佳、药代动力学特性不利、肿瘤内化和渗透有限以及严重不良反应 潜在疗效受到极大抑制[3] - 美国FDA仅批准两种紫杉醇制剂:紫杉醇注射液(Taxol)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raxane) Taxol使用Cremophor EL和乙醇提高水溶性 但辅料导致严重过敏反应 需静脉注射预处理药物 Abraxane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纳米颗粒 安全性更高且有害不良反应更低 但在药代动力学和肿瘤递送方面未显著优于Taxol 临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4] 新型紫杉醇纳米囊泡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通过将紫杉醇与鞘磷脂共价偶联 开发出鞘磷脂衍生的紫杉醇纳米囊泡Paclitaxome 改善了药代动力学特性 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和胰腺癌小鼠模型中增强抗肿瘤疗效 同时降低骨髓抑制毒性[7][10] - 进一步整合超pH敏感的氮杂环庚烷(AZE)探针并通过CD47"自身"肽(CD47p)修饰纳米囊泡表面 构建功能化递送系统CD47p/AZE-paclitaxome 增强肿瘤组织渗透能力并减少免疫系统吞噬作用[7][10] - 该制剂可实现吉西他滨或卡铂的协同递送 在晚期KPC-Luc胰腺癌模型中强化肿瘤抑制并完全清除转移灶 在术后4T1-Luc2三阴性乳腺癌模型中预防肿瘤复发并显著延长雌性小鼠生存期[7][10] 技术优势及平台拓展性 - 新型紫杉醇制剂治疗效果优于既往已报道的紫杉醇纳米制剂[12] - 该系列纳米改造策略成功拓展应用于喜树碱纳米递送系统 验证了平台技术的可推广性[12]
市场简报:知名演员患癌离世,警惕沉默的“妇癌之王”卵巢癌?-20250811
头豹研究院· 2025-08-11 14:52
行业概述 - 卵巢癌是中国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3位,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 [6] - 卵巢癌早期症状识别包括:腹胀或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盆腔疼痛、尿急尿频、月经异常、便秘或腹泻 [6] - 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处且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临床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6] 病理学分类 - 上皮性卵巢癌占比≥90%,其中高级别浆液性癌占70%,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各占10%,黏液性癌占3%,低级别浆液性癌<5% [5] - 非上皮性肿瘤中性索间质肿瘤占5%-6%,生殖细胞肿瘤占2%-3% [5] 治疗路径 - FIGO分期标准将卵巢癌分为Ⅰ-Ⅳ期,Ⅰ期肿瘤局限于卵巢,Ⅳ期出现远处转移 [10] - 初始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全面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等)、化疗(新辅助化疗、一线化疗等)和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PARP抑制剂) [10] - 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可使晚期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2-4个月,PARP抑制剂对BRCA1/2突变或HRD阳性患者效果更显著 [10] 关键药物市场 - 六大卵巢癌用药中紫杉醇上市厂商占比65%最高,贝伐珠单抗占64%,多西他赛58%,多柔比星脂质体53%,顺铂40%,卡铂39% [19] - 紫杉醇和贝伐珠单抗市场成熟需求刚性,多柔比星脂质体因安全性优势具升级潜力,铂类药物因仿制药同质化新厂商入局意愿低 [20] 高风险人群预防 - 中国约20%-30%卵巢癌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推荐高危家族史女性检测覆盖BRCA1/2等高危基因的二代多基因panel [26] - BRCA1胚系突变人群建议每6个月筛查阴道超声和CA125,完成生育后35-40岁行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 [25]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2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2 07:55
华人学者研究成果 - 2025年6月11日Nature期刊上线24篇论文,其中12篇来自华人学者(包括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1] - 中山大学一篇研究论文于6月9日被Nature加速上线(未计入12篇之内)[1] 生命早期高果糖摄入研究 - 生命早期摄入过多果糖会损害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神经发育[1] - 该机制可能直接导致青春期焦虑症风险增加[1] 开源AI基础模型 - 开发了基于多样化X光图像训练的完全开源AI基础模型[3] - 该模型在罕见胸部疾病检测方面优于现有模型[4] 紫杉醇生物合成突破 - 发现红豆杉中合成紫杉醇所需的FoTO1和紫杉醇基因[6] - 首次实现紫杉醇前体巴卡汀III的生物合成[6] DNA修复机制研究 - 阐明了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中DNA修复机器的组装及动态变化[8] - 揭示了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的协同反应机制[8] 柔性神经植入物技术 - 开发出可随大脑生长的柔性神经植入物[10] - 在非洲爪蟾和墨西哥钝口螈中实现与神经组织无缝整合[10] 海洋微量元素来源研究 - 发现深渊海底是海洋微量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驱动者[12] - 颠覆了传统认为海洋微量元素主要来自水体的观点[13] 钙钛矿LED技术突破 - 提出"弱空间限域"新方法制备全无机钙钛矿薄膜[15] - 实现LED亮度116万尼特以上,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15] 声子传输动力学研究 - 通过电子显微镜揭示(亚)纳米尺度声子传输动力学[16] - 为热界面工程设计提供重要指导[16] 新型氮同素异形体制备 - 在室温下制备出分子N6(六氮)[17] - 在液氮温度(77K)下获得纯净N6薄膜[17] 癌症治疗新靶点发现 - 证实糖胺聚糖驱动的脂蛋白摄取是癌细胞抵抗铁死亡的关键机制[20] - 干扰糖胺聚糖生物合成可抑制肿瘤生长[20] 量子模拟器研究 - 开发出低温环境下中性原子Hubbard量子模拟器[23] 细胞膜破裂机制研究 - 证明NINJ1是机械应变诱导质膜破裂的关键调节因子[25] - 揭示了不同机械微环境中质膜破裂的调控机制[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