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霉素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子刊:超越ADC,中国博后发明ABC药物,重拳出击,精准靶向
生物世界· 2025-09-15 09:30
行业背景与ADC药物现状 - 癌症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 传统疗法难以遏制死亡人数上升趋势 推动新型靶向疗法需求[2] -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单克隆抗体通过连接子与化疗药物偶联 已获FDA批准十余种药物 数百种处于临床前/临床开发阶段[2] - ADC药物通过抗体靶向递送化疗药物至肿瘤细胞 降低静脉注射化疗副作用 但药抗比仅2-8(即单个抗体最多连接8个药物分子) 限制强效药物选择范围[2][6] 新技术突破——ABC平台 - MIT团队开发抗体-瓶刷前药偶联物(ABC) 通过模块化合成实现高药抗体比 可搭载低效化疗药物 动物模型表现优于传统ADC[3] - 采用瓶刷状纳米颗粒结构 聚合物主链侧链连接数十至数百个前药分子 支持多药物比例定制[6] - 通过点击化学将1-3个瓶刷聚合物连接至靶向抗体 前药通过可裂解连接子附着 使单个抗体携带数百个前药分子 药抗比提升两个数量级[8][9] 技术优势与应用潜力 - ABC平台支持阿霉素、紫杉醇等低效药物及PROTAC蛋白降解剂 增强药物可定制性与组合多样性[9][11] - 在乳腺癌/卵巢癌小鼠模型中 ABC使用剂量为传统小分子药物1% 仍能消除肿瘤且效果显著优于未靶向前药[13][14] - 表现优于已获批ADC药物T-DXd(德鲁替康)和TDM-1(美坦新) 具备联合不同机制化疗药物及替换抗EGFR等抗体的扩展潜力[14] 行业影响与发展方向 - 现有超过100种已获批单克隆抗体 理论上均可与抗癌药物结合形成新靶向药物 大幅扩展癌症治疗武器库[14] - 研究团队计划探索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组合以增强疗效 同时拓展抗体类型适配多种肿瘤靶点[14]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生物世界· 2025-07-04 03:42
肿瘤细胞休眠与化疗影响 - 研究发现播散性肿瘤细胞(DTC)可在远端器官中多年处于非增殖性休眠状态,其重新激活及转移性定植的外源性诱因尚不清楚[2] - 研究团队建立了休眠肿瘤细胞谱系追踪系统DormTracer,首次证实休眠DTC可苏醒导致转移,并发现化疗激活休眠肿瘤细胞导致复发的作用及机制[2] - 研究解释了临床上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获得初始疗效后往往难以避免后续发生转移复发的现象[2] 化疗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机制 - 包括阿霉素和顺铂在内的化疗药物会增强休眠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肺转移[4] - 化疗诱导休眠DTC重新激活从而导致转移性复发,机制上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分泌蛋白质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形成[5] - NET通过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休眠DTC的增殖[5] 新型联合治疗策略 - 研究发现将衰老细胞清除药物Senolytic(达沙替尼+槲皮素)与化疗药物阿霉素联合使用,可抑制休眠DTC在化疗后的重新激活[5] - 该联合策略可抑制肿瘤的转移性复发[5] - 研究提出了Senolytic+化疗的新型联合治疗策略,为抑制肿瘤转移性复发提供了新方案[2] 研究亮点 - 开发了基于重组酶的系统用于休眠肿瘤细胞谱系追踪[6] - 证实化疗会激活休眠DTC并促进其转移[6] - 发现衰老的成纤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介导了化疗对休眠的影响[6] - 将Senolytic与化疗相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6] 研究意义 - 研究提供了休眠癌细胞苏醒的直接证据[8] - 揭示了化疗对癌症转移产生不利影响的潜在机制[8] - 突出了改善癌症治疗的潜在策略[8]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科技日报· 2025-06-30 23:51
行业技术突破 - 开发出受外界可编程磁场驱动的仿生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能够在蛛网膜下腔极端狭窄的脑脊液环境中多模态仿生运动,并结合X射线影像引导精准无创到达肿瘤区域完成药物靶向递送 [1] - 该技术为颅内深部及功能区邻近肿瘤的精准、无创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1] 产品特性 -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直径为1毫米,以超柔性水凝胶为基体,弹性模量约为100千帕,比肠道更柔软但比软骨更有韧性 [2] - 保留了血液中天然纤维蛋白的网络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有效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2] - 通过模仿线虫的细长形态和自适应的波浪运动机制,实现包括摆动、爬行和滚动在内的多种仿生运动模式 [3] 技术原理 - 利用实验动物自身血液与少量磁性粒子混合,通过原位凝胶化技术制备血凝胶纤维机器人 [2] - 通过外界可编程驱动磁场实现精确控制,在3D打印的人体脑沟回模型和离体猪脑皮层实验中成功穿越多级沟壑并到达预定目标 [3] - 采用高频交变磁场诱导血凝胶纤维机器人断裂碎化的释放药物机制,在强度50毫特斯拉、频率24赫兹的高强度旋转磁场下逐步崩解为微米级碎片释放药物 [4] 临床验证 - 在18头小型猪脑胶质瘤模型实验中,治疗组肿瘤比对照组小了4倍,且血细胞数量和生物化学标志物水平均保持在正常水平 [5] - 基于患者自身血液定制的仿生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能够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并在完成任务后自动降解无需二次取出 [5] 应用前景 - 未来可拓展应用于脑胶质瘤的边界浸润治疗、多病灶接力式给药等复杂医疗场景 [4] - 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提升及治疗功能增强,推动其向个性化无创颅内治疗的临床应用转化 [5]
科学家利用“蛋白质笼子”实现体内药物精准输送
环球网资讯· 2025-05-12 04:45
蛋白质笼子技术研究 - 悉尼大学化学学院团队开发出利用蛋白质笼子封装化疗药物的新技术,可增强药物靶向能力[1] - 研究团队专注于封壳素蛋白质笼子亚类,该结构高度稳定并能保护内部封装物[1] - 通过蛋白质融合技术阻止封壳素过早组装,解决了药物装载前的稳定性问题[1] 药物封装实验成果 - 研究团队成功将化疗药物阿霉素装入改造后的封壳素蛋白质笼子[2] - 通过荧光信号检测证实药物被成功封装,这是首次实现该目标[2] - 新方法克服了传统拆解重组方式破坏蛋白质稳定性的缺陷[2] 技术发展前景 - 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组装后的封壳素形成清晰的圆形壳体结构[4] - 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下一步将改造蛋白质结构以实现特定细胞识别功能[4] - 研究人员将重点开发针对不同治疗目标的定向递送能力,如肝病治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