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百忧解
icon
搜索文档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投中网· 2025-09-17 02:52
中国抗抑郁药市场现状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到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6] - 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在去年创下超91亿元新高,同比增长6%[6]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飙升5倍[6] 市场竞争格局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的艾司西酞普兰片狂揽7亿销售额[7] - 绿叶制药的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 伏硫西汀片形成"原研1+国内17"模式,竞争异常激烈[16] - 今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药(仿制药)获批上市,至少32款国产抗抑郁1类化药新药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涉及20余家药企[16] 价格变化与集采影响 - 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原研药售价跳水40%[25] - 伏硫西汀纳入集采的6家药企中最低中标价格仅为9.87元/盒,一片只需7毛钱[26] - 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销量大户"打成白菜价,患者实际用药成本可能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26]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的细分市场份额在半年内下滑14%,华海药业市场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8] - 抗抑郁药在等级医院销售TOP5厂家已重新洗牌,本土药企吞下更多市场份额[28] 患者需求与治疗现状 - 抗抑郁药物需要长期、规律服药才能稳住病情,无法像消炎药一样立竿见影[34] - 心理治疗门槛高,一次500元每周一次,每月支出2000元对多数家庭是不小负担[36] - 患者更倾向于吃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甚至终生服药的患者数不胜数[38] 社会观念与就诊率变化 - 年轻一代患者会主动寻求治疗,精神科成为大医院的"黄金科室"[14] - 精神科医生缺口逐渐缩小,推动了更多患者走进诊室[14] - 2018年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仅有三家,如今涨至十余家[15] - 氢溴酸伏硫西汀(心达悦)仅今年便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15]
松弛又焦虑的美国人
虎嗅· 2025-08-25 10:10
美国文化特征 -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自主 成年人需对自己的决策承担后果[3] - 美国人普遍表现出"不在乎"态度 但注重基本礼貌和人际尊重[3] - 语言体系缺乏宏观叙事 个体仅代表自身而非群体[4] 社会行为模式 - 陌生人之间友好互动频繁 超市、公园等场所常见主动打招呼现象[7] - 汽车文化高度发达 3.41亿人口拥有3亿登记车辆 驾驶行为整体守规矩[9] - 人际关系保持明显边界感 友好但难以建立深度友谊[10] 心理健康状况 - 北美消耗全球47.9%抗抑郁药物 大部分为美国人消费[2][21] - 约23%美国成年人过去两年被诊断焦虑或抑郁 比例居全球高收入国家之首[21] - 600万美国儿童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21] 医疗消费习惯 - 心理治疗费用高昂 南部州每小时600-700美元 保险报销后仍需支付100-200美元[18] - 制药公司积极推广抗抑郁药和ADHD药物 但需明确告知副作用[21] - 患者追求即时见效 医生优先开药导致药物依赖风险[21][22] 经济行为特征 - 崇尚即时消费 普遍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商品[22] - 存在贷款旅游等超前消费现象[22] - 失业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和住房丧失 进而引发精神崩溃[24] 社会支持体系 - 教会组织在心理疏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提供社群互助机制[18] - 心理疾病去污名化 看心理医生被视为正常行为[21] - 无家可归者再就业需通过机构体检培训 过程漫长且困难[25] 文化差异比较 - 美国人将身体视为分部位治疗对象 头疼立即服用头疼药[23] - 东亚文化将身体看作完整系统 强调综合治疗[23] - 美国流浪汉数量庞大 洛杉矶市区约4.5万人无家可归[3]
大赞中国新药研发实力!礼来CEO戴文睿最新对话,谈及制药业AI创新以及减肥药革命
聪明投资者· 2025-03-12 03:56
礼来公司概况 - 截至3月11日公司市值达7868亿美元 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医药公司 [1] - 2024年糖尿病药物销售额110亿美元 减重药物销售额19亿美元 [1] - CEO戴文睿任职8年间公司市值从800亿美元增长近10倍至当前水平 [1] - 挪威主权基金持有公司超1%股份 价值达80亿美元 [1] 中国创新药市场发展 - 过去五年中国上市113个国产创新药 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市场 [2] - 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超1000亿人民币 占全球3%份额 [2] - 新药中美上市时间差从15年前的7年缩短至目前不到12个月 [2][21] - 已涌现一批具有规模的生物科技公司 既与跨国药企合作也形成竞争 [2][22] GLP-1类药物突破 - 替尔泊肽为第三代GLP-1药物 同时作用于GLP-1和GIP受体 [4] - 减重效果最初是2006年首款GLP-1药物的意外发现 [4][5] - 最新研究显示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酗酒、吸烟等产生积极影响 [6] - 全球覆盖患者不足2000万 而潜在适用人群达10亿肥胖患者 [7] 研发流程优化 - 临床前研发时间从4-5年缩短至2.5年 临床开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5.9年 [10][12] - 通过并行处理替代顺序推进 如提前启动药物生产 [12][13] - 设立20-30人核心决策团队 采用结构化反方论证机制 [14][38] - 研发投资回报率提升关键:加快决策速度与精准资源配置 [11] AI技术应用 - AI主要辅助实验预测与生产优化 去年GLP-1产线效率提升8% [15][16] - 生成式AI在化学合成领域潜力巨大 可探索10^60种分子组合 [15] - 全面应用AI有望将研发周期再缩短一半 但疾病自然进程仍是限制 [16] - 当前AI作用属于渐进式优化 而非完全自动化药物发现 [15] 国际市场差异 - 欧洲药品上市比美国平均延迟28个月 显著影响专利获利期 [19] - 美国采用价值定价模式 欧洲更倾向成本加成定价 [30][32] - 中国监管体系已接近欧美标准 采用年度集中审批制度 [21] 企业管理与文化 - 强调"学习型文化" 通过跨部门协作打破专业壁垒 [23][49] - 实施扁平化管理 员工平均任职超10年形成稳定团队 [13][36] - 通过数字化改造生产系统 提升运营灵活性 [28] - 借鉴科技公司经验建立直接面向消费者药房模式 [27] 行业发展趋势 - 制药行业平均市盈率12倍 显示整体研发回报率偏低 [11] - 专利周期20年与长研发周期导致获利窗口仅10-12年 [12] - 未来研发方向:已知靶点药物优化与新靶点发现并重 [22] - 肥胖问题根源:基因特性与现代食品体系共同作用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