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斗一号

搜索文档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9-21 21:12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 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 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 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 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 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5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亮眼成绩,重大科技成果加速 涌现。 阴和俊介绍,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不仅突破单月掘进542米的新纪录,更 实现了对地面建筑的无扰动,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应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 式入列,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在先进制造领域,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占比超40%;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向海洋最深处进发
人民日报· 2025-08-28 01:47
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海斗一号"突破多船兼容和自主作业等关键技术 普适性大幅提升[1] - "海斗"号2016年实现8201米 9740米 9827米 10310米和10767米下潜深度 刷新当时我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 - "海斗一号"2020年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 器件筛选工作量较"海斗"号大幅提升[2] 科研团队与组织架构 - 水下机器人研究室127人中党员71人 占比约56%[3] - 临时党组织建在实验船上是研究室传统 关键岗位有党员带领[2] - 科研人员平均一年有半年在海上作业 部分党员4个春节在海上度过[2] 科考任务与数据成果 - "海斗"号首次获取万米以下深渊及全海深剖面温盐深数据[2] - 科研团队经历南海酷暑与北极严寒环境 完成装备布放和回收任务[2] - 2017年开展每次持续十几个小时的万米压力测试 涉及成百上千器件筛选[2]
向海洋最深处进发
人民日报· 2025-08-26 00:39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通过党组织引领技术攻关 成功实现从"海斗"号到"海斗一号"系列潜水器的深度突破与作业能力提升 推动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从跟跑到领跑[1][2][3] 技术突破 - "海斗一号"突破多船兼容与自主作业等关键技术 普适性大幅提升[1] - "海斗"号2016年实现我国首次万米下潜 获取全海深剖面温盐深数据 下潜深度达10767米[2] - 2017年"海斗一号"进行压力测试 单电路板需测试成百上千器件 每次测试持续十几个小时[2] 研发历程 - 2016年"海斗"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遥控模式任务后 临时党小组决策开展自主控制模式攻关[1] - 2020年"海斗一号"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2] - 研究室先后主持研制"海斗"号、"海斗一号" 参与研发"奋斗者"号等多型水下潜水器[1] 团队构成 - 水下机器人研究室127人中党员占比56%(71人)[3] - 党员科研人员年均海上作业时间达6个月 部分人员4个春节在海上度过[2] - "探索4500"团队2021年同时经历南海酷暑与北极严寒环境作业[2] 行业地位 - 我国水下机器人实现从百米到万米深度、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跨越[3] - 万米下潜深度连续突破:8201米、9740米、9827米、10310米、10767米 持续刷新国内纪录[2]
向海洋最深处进发(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27
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海斗一号突破多船兼容和自主作业等关键技术 普适性大幅提升[1] - 海斗号2016年实现8201米至10767米下潜深度 每阶段均刷新当时中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 - 海斗一号2017年进入压力测试阶段 单个电路板需测试成百上千器件 每次测试持续十几个小时[2] - 2020年海斗一号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2] 科研团队与组织架构 - 水下机器人研究室127人中党员占比56%(71人)[3] - 临时党组织建设成为实验室传统 关键岗位由党员主导[1][2] - 科研人员年均海上作业时间达6个月 部分党员连续4个春节在海上度过[2] 科考成果与应用价值 - 海斗号2016年成功获取中国首次万米以下深渊及全海深剖面温盐深数据[2] - 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团队2021年同步完成南海和北极极端环境科考任务[2] - 水下机器人技术实现从百米到万米、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3]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 向海洋最深处进发(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8-25 21:54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通过党组织引领和技术创新 推动我国水下机器人实现从试验性应用到大范围应用的跨越 深度探测能力从百米提升至万米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2][3] 技术突破 - "海斗一号"突破多船兼容和自主作业等关键技术 普适性大幅提升 [1] - "海斗"号2016年实现我国首次万米下潜 深度达10767米 获取万米以下深渊及全海深剖面温盐深数据 [2] - 压力测试阶段单个电路板需测试成百上千器件 每次测试持续十几个小时 [2] 研发历程 - 2016年"海斗"号完成马里亚纳海沟海试 首次实现万米坐底 [1][2] - 2017年"海斗一号"进入压力测试阶段 2020年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 [2] - 新所址万米压力测试系统在工地环境中建成 研发人员带盒饭持续工作整天 [2] 团队构成 - 研究室127人中党员占比56% 共71人 [3] - 党员科研人员年均海上作业时间达6个月 部分人员4个春节在海上度过 [2] - "探索4500"团队2021年连续执行南海和北极极端环境任务 [2] 成果意义 - 实现从百米到万米 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跨越 [3] - 获取我国首批万米级海洋科学数据 包括温盐深剖面数据 [2] - 形成多型水下机器人产品系列 包括"海斗"号、"海斗一号"和"奋斗者"号 [1]
“海琴”号在南海成功海试 系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
中国青年报· 2025-08-25 02:07
深海无人潜水器技术突破 - 我国自主研制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4140米海试 作业时长8小时 [2] - 设备搭载高清摄像机 多功能机械手 探测传感器 具备自动定向 悬停定位 自动巡线等智能功能 [2] - 总重达3.6吨 通过船艉A型架实施深海布放回收操作 [2] 科考作业成果 - 在4140米深度成功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并放置标识物 [3] - 前期320米和1600米海试中获取海绵 海星 海参 深海鱼类及海底岩石等科研样本 [3] - 我国首台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同步开展科考应用 实现不同深度装备同船协同作业 [4] 研发与协作体系 - 由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 专为"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定制 [2] - 联合中山大学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19家单位 89名科研人员参与航次任务 [3] - 通过多深度下潜验证全部技术指标 达到设计目标 建立常态化作业流程 [3]
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成功海试
观察者网· 2025-08-24 12:03
深海科考技术突破 - 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最大下潜深度达4140米 全面验证整机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 [1] - 通过4000米级实际海试验证即可判定满足6000米全深度指标要求 符合常规技术准则 [1] - "中山大学"号成为国内少数拥有6000米级深海ROV的科考船 为立体化深海科学研究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1] 装备研发与应用 - ROV由中山大学专项支持 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生产 专为深海探测场景研发 [3] - 具备精确定位观察和样品获取能力 支持近海底长期开展海洋环境调查 生物多样性研究及新物种发现 [3] - 可执行海洋地质过程探测 深海生物生态观测和30米重力柱采样等综合科考任务 [5] 科考航次执行 - 本航次8月13日从珠海起航 计划航期25天 同时执行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海斗一号"科学应用任务 [5] - 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等多学科需求 在南海多个工区开展试验性应用 [5] - "中山大学"号作为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 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科考船 截至2025年7月已执行23个科考航次 [5]
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在南海成功海试
新华网· 2025-08-24 08:45
深海装备技术突破 - 自主研制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4140米海试 成为新型科考利器 [1] - 海琴号搭载高清摄像机 多功能机械手 探测传感器 具备自动定向 悬停定位 自动巡线等智能作业能力 [2] - 海琴号在320米 1600米和4140米深度成功采集海绵 海星 海参 深海鱼类 海底岩石及沉积物样品 [5] 多机构协同作业 - 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海琴号 为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定制深海电动ROV系统 [2] - 航次集结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19个单位89名队员 [6] - 我国首次实现两套不同深度不同功能深海装备(海琴号ROV与海斗一号ARV)同船作业 [8] 科考应用成果 - 海琴号通过由浅入深多次下潜验证全部技术指标 达到设计目标与要求 [6] - 设备在深海成功放置标识 并通过12屏监控系统实时传输海底作业画面 [5][7] - 本次实践为构建多样化深海任务安全作业流程提供重要依据 [8]
新华全媒+|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在南海成功海试
新华社· 2025-08-24 08:25
深海无人潜水器技术进展 - 中国自主研制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4140米海试作业 具备自动定向、悬停定位和自动巡线等智能作业能力 [1] - 系统搭载高清摄像机、多功能机械手和探测传感器等科考设备 重达3.6吨 通过船艉A型架实施布放回收操作 [1] - 在320米、1600米和4140米深度成功采集海底沉积物、海绵、海星、海参、深海鱼类及岩石等科研样品 [2] 科考装备协同作业突破 - "中山大学"号科考船首次实现"海琴"号ROV与"海斗一号"ARV两套不同深度及功能的深海装备同船作业 [3] - 作业团队由19个单位89名成员组成 包括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机构 [2] - 通过由浅入深的多频次下潜验证 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目标 为常态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 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能力 - 水面监控动力站配备12组显示屏实时传输潜水器作业画面及数据 实现4140米深度坐底采样操作 [2] - 光电复合缆实现深海作业"现场直播"功能 科考团队可实时观看并讨论探测数据与影像资料 [2] - 系统成功在深海放置标识物 并采集到具有科研价值的海底生物与地质样本 [2]
夯实向海图强坚实根基
经济日报· 2025-07-29 22:12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海洋经济是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系列部署 [1] - 我国在深海探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包括"蛟龙"探海、"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等 [1] - 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发布海洋产业相关政策,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1] 海洋经济重点领域 - 积极开发海洋油气、渔业、矿产等资源,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新能源等产业 [1] - 科技创新聚焦港口清洁用能、高端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 [2] - 对海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在土地、海岸线、海域等方面优先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案 [2] 海洋生态保护 -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2] - 推进海洋垃圾治理和污染防治,发展绿色海洋产业 [2] - 推广清洁能源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探索生态友好型开发模式 [2] 国际合作与治理 -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倡导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3] - 加强与沿线国家海洋经济合作,推动港口互联互通、海洋贸易和科技交流 [3] - 在国际海洋规则制定中贡献中国智慧,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