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沉浸式演艺
icon
搜索文档
新供给激发夏日文旅消费新动能 暑期市场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潜力
央视网· 2025-08-21 07:27
宁夏暑期旅游创新 - 依托大漠、黄河等自然资源吸引大批游客体验沙漠旅游项目如黄河漂流和滑沙 [1] - 打造夜间沙漠音乐会、烟花秀、观星等"白+黑"全时消费新场景实现景区服务从日升到日落无缝衔接 [3] - 西夏陵博物馆推出XR探秘游戏、VR体验动画、4D电影等互动娱乐项目并销售多种文创产品 [5][7] 山东齐河文旅业态创新 - 通过创新业态激活文旅市场研学游等多业态协同发力有效拉动区域旅游业增长 [8] - 大型沉浸式史诗剧运用现代光影与数字技术呈现千年文明并配套烟花秀和水影秀演出 [10] - 综合开发文旅资源开展研学游等活动推动海洋极地世界和动物王国等景区热度持续飙升 [12] 湖南低耗旅游趋势 - 低耗旅游以最小体力消耗换取最大心理舒适成为年轻人出游新宠包括坐电梯爬山、平缓漂流和匀速蹦极 [13] - 石燕湖景区推出缓降式蹦极(非自由落体)和温柔版漂流(水深不超50厘米)带动整体门票销售大幅增长 [15][17] - 莽山五指峰景区通过3.7公里索道、4台垂直电梯和7台升降机实现75%以上无障碍路线游客量显著增加 [19][21] 重庆室内避暑旅游 - 高温橙色预警促使市民选择室内游乐园和博物馆避暑纳凉为暑期文旅市场注入活力 [22] - 室内海世界推出海豚表演、傣式泼水活动及水上亲子互动游戏并结合恐龙主题场景开展沉浸式演艺 [24] - 自然博物馆凭借凉爽展厅和丰富展览吸引家庭客群预计暑期参观总人次将突破20万 [25]
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 京杭大运河水清岸绿业态新
人民日报· 2025-07-14 00:38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工程实施 - 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通过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实现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2025年补水任务于2月启动并于7月初顺利完成[1][2][3] - 补水水源累计达7.88亿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142%,涉及长江水、黄河水、永定河水等多路水源协同调度[3] - 水利工程体系包括南水北调、引黄济津等实现跨区域水资源调配,通过闸门协同控制与监测技术保障水流有序贯通[3][4] 生态效益与水文改善 - 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水面面积增加或保持稳定,河道地表水质明显改善,2022-2024年总入渗水量达5.31亿立方米[6] - 地下水水位回升影响范围最远达4.31公里,河北东光县古井水深恢复至6米,沿线58.14万亩农田实现地下水灌溉置换[2][6][8] - 补水工程减少深层承压水开采,形成地表水与地下水良性循环,同时冲刷河道减少淤积改善水生态环境[8] 沿线经济与产业带动 - 运河贯通催生乡村旅游新业态,河北油坊口村发展农家休闲游园,山东嘉祥县培育户外运动与生态休闲产业[2][6] - 河北大名县整合古城景点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发展特色民宿与沉浸式演艺,客流增长带动住宿业升级[6] - 各地推动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及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6][7] 可持续治理与系统规划 - 补水工作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北延等工程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本地水与外调水保障沿线用水需求[8] - 针对黄河北段缺水问题实施生态补水与水源置换,黄河南段侧重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9] - 水利部门开展"清四乱"行动严格管理河湖活动,系统推进防洪排涝、水生态修复及航运绿色发展[9]
以“小而美”场景焕新盘活城市闲置空间
长沙晚报· 2025-06-30 07:12
理论核心与方法论架构 - "小而美"场景焕新锚帆桨理论以轻资产为船身、敏捷化为风帆、协同网为桨板,构建企业生存基础 [3] - "专精特新"为文旅企业提供技术标准与社会价值背书,与生态位竞争策略统一 [3] - 理论衍生三维空间焕新体系、黄金三角协同机制、轻资产闭环运营模式三大核心模块 [5] 错位锚定与敏捷运营案例 - 开封清明上河园以宋代婚俗开辟细分市场,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 [4] -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实现分钟级响应机制,开业首年游客满意度95% [4] -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整合多元资源,2024年游客超600万人次,商户年均营收增长65% [4] 三维空间焕新实践 - 平面空间:云茂高速白石服务区通过"购—制—游"动线设计,2024年客流增长40%,商业价值提升2.3倍 [7] - 立体空间:上海M50创意园垂直分层布局实现租金溢价50% [7] - 网络空间:张家界元宇宙景区线上衍生品收入超门票30%,南京老门东AR导览带动客流增长28% [8] 黄金三角协同机制 - 政府:郑州油脂化学厂改造以20年经营权置换1.2亿元社会资本,深圳南头古城日均客流突破5万人次 [9] - 资本:主理人商业发展贷采用三阶段贷款模式,场景焕新投贷联动实现风险共担 [10] - 企业:昆明海晏村撬动民间投资5亿元,缙云仙都景区综合收入增长210%,唐山宴年均接待500万人次 [11][12] 轻资产闭环运营路径 - 模块化设计:成都商场改造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25% [13] - 数字化运营:黄山屯溪老街客流量提升100%,运维成本降30% [13] - 资产证券化:广报阡陌间投资回收周期从7.2年压缩至2.8年 [14] 十大空间改造标杆案例 - 张家界元宇宙景区线上衍生品收入超门票30% [15] - 阿那亚年销售额30亿元,年客流300万人次 [12] - 大连熊洞街工业遗址改造年均接待150万人次 [16][17]
打破壁垒 创新兴旅
经济日报· 2025-06-22 22:08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 推行"1+N"管理模式,整合文旅融合、资源保护、综合执法职能,构建"一局统管、一支队伍、一套体系",行政与事业机构精简超半数 [1] - 建立"景区+属地+部门"联动机制,通过"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机制提升管理精准度 [1] - 赋予属地治理权限,整合市、区、景区服务事项,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高频事务"一站式"办理 [1] - 打破行政壁垒,联动景区单位与党组织成立联合党委,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旅游治理新格局 [1] 旅游经营管理机制创新 - 推进旅游资源、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三大整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资产优化运营、经营规模升级 [2] - 战略重组景区资产,成立文旅控股集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划分业务板块,集团资产规模显著增长 [2] - 构建"党组织引领、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引进与考核体系,形成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现代化企业治理架构 [2] - 制定系统改革方案,完成景区国有企业整合与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全面激活存量资源活力 [2] 旅游发展动力与活力提升 - 聚焦周边客源与青年群体,推出定向优惠政策,围绕四季特色打造主题游产品,融合艺术、文化等元素开发个性化体验项目 [2] - 坚持"策划—建设—运营"一体化,谋划文旅新业态项目,重点打造沉浸式演艺、特色民宿等标杆项目 [2] - 布局研学、康养等"小而精"业态,丰富产品供给 [2] - 融合国家标准与景区特色,深化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智慧景区建设,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服务 [2]
端午假期陕西推出500余项文旅活动
陕西日报· 2025-05-31 00:12
文旅活动规划 - 端午期间陕西将推出501项文旅活动,涵盖民俗文化、非遗展演和创意体验 [1] - 省级公共文化场馆将开展26项活动,包括沉浸式演出、音乐会、科技周展览等 [1] - 市民游客可体验XR全景奇幻展、非遗课程如漆扇制作等特色项目 [1] 地方特色活动 - 全省各地将举办475项活动,包括宝鸡空竹公开赛、关山草原马术特技表演等 [2] - 渭南大荔县推出沉浸式演艺《丰图义仓》,韩城市开展汉服快闪等13项活动 [2] - 咸阳举办端午节专场音乐会,乾陵景区提供VR沉浸式体验 [2] - 延安、榆林开展旱地龙舟赛等传统民俗活动,安康、汉中举办龙舟节和桨板公开赛 [2] 惠民措施 - 全省推出近百场文旅惠民活动,包括免费体验、折扣销售和惠民展演 [2]
体旅融合添彩峨眉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9 01:10
赛事活动 - 2025中国山地越野公开赛(乐山·峨眉山站)暨"峨旅股份"杯2025峨眉山越野挑战赛吸引4500余名全球越野跑选手参与[1] - 赛事结合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特色,设置穿行千年禅韵和杜鹃花丛的竞技路线[1] 体旅融合战略 - 公司通过打造非遗体验、禅茶品鉴、特色美食等特色旅游线路,构建"体育+文旅"全链条服务场景[1] - 持续参与中国超级足球联赛、全国桥牌锦标赛、四川省运会、乐山马拉松等赛事,推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1] 业务转型方向 - 公司从传统文旅企业向新兴文旅综合体转型,核心业务包括景区票务、宾馆酒店、客运索道和茶产业[1] - 拓展数字经济、沉浸式演艺、研学旅游和文创传媒等新兴领域,实现从观山赏景到休闲度假、康养禅修、文化体验的升级[1] 品牌影响力 - 通过体育赛事与文旅融合,显著提升峨眉山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1]
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经济日报· 2025-04-23 22:15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4.15万亿元 其中文化新业态贡献率达65.7% [1] - 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文化消费"雨林" 成为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的重要力量 [1] 文化价值与全球化影响 - 优质文化娱乐产品可传承文化基因并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敦煌数字化工程使30万件文物实现活化利用 [2] - 现象级文化精品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和李子柒短视频在海外市场走红 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2]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陆续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 [2] - 政策从科技赋能、场景创新等多维度提供支持 推动产业向品质化、个性化、科技化方向升级 [2] 现存发展瓶颈 - 行业存在同质化严重、融合指数偏低问题 "沉浸式、可分享、强互动"的新消费诉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3] - 技术赋能滞后导致文化资源转化力不足 制约高质量产品供给 [3] 业态创新路径 - 需要构建"文旅商体吃游购"生态圈 开发文化主题动线和沉浸式产品 [3] - 围绕核心文化IP扩展主题住宿、定制餐饮、文创商品等衍生服务 形成深度体验至扩大生产的产业生态 [3] 技术融合应用 - 数字技术拓宽文化产品形态 为提升产品特色和品位提供发挥空间 [4] -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实验室 推动AI、区块链等技术与文化创作深度融合 [4] - 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专精特新实践 推动非遗技艺和地方民俗的数字化转型 [4] 政策保障机制 - 深化"放管服"改革并设立文化创新专项基金 支持沉浸式演艺和虚拟体验等新场景开发 [4] - 优化文体娱乐企业设立及活动审批流程 对新业态实行审慎包容监管 [4] - 建立数字化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为创意人才成长提供保障 [4] 内容建设核心 - 坚持内容为王原则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培育文艺精品 [4] - 系统梳理地域文化遗产精神内核 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4]
春日市场消费旺 吉林文旅动力足
文旅市场表现 - 吉林春季文旅市场与冰雪季无缝衔接 凭借春花春景迎来大批游客 "春日经济"活力十足 [1] - 清明假期吉林省各大文博场馆累计接待游客27.6万人次 [4] - 伪满皇宫博物院清明假期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 红色舞台剧《炫·墨》每场上座率超80% [4] 旅游产品创新 - 通化市推出春季赏花全域地图 串联龙湾景区 佟佳江旅游度假区等多个赏花点位 [3] - 创新推出乡村微度假系列产品和采摘攻略 实现农旅融合 [3] - 长影旧址博物馆推出沉浸式演艺和光影照相馆换装旅拍 新剧目《长歌烽火》改编自经典红色影片 [4] 景区活动热度 - 长春动植物公园西游主题夜游项目和国际小丑狂欢节吸引大量游客 提供中外演艺融合体验 [7] - 长春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小丑嘉年华活动每个周末接待游客近3000人次 [7] - 中国朝鲜族民俗园推进智慧导览系统升级 计划推出实景歌舞表演新项目 [8] 消费业态拓展 - 吉林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文旅新业态 打造新场景新产品释放消费潜力 [6] - 双阳区草莓采摘成为亲子游客首选 霍小蔓草莓小镇吸引家庭游客体验田园乐趣 [2] - 文博场馆优化服务回应游客关切 博物馆热反映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5]
【真抓实干 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陕西创新消费场景 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拓展多元消费场景 山西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央视网· 2025-04-03 11:53
文旅消费创新 - 陕西西安推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古城墙互动体验项目及秦始皇帝陵博物馆VR体验等沉浸式文旅项目,1-2月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总消费额超700亿元 [2] - 陕西成立17家省级部门工作专班,全年计划安排600多个省级文旅重点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覆盖文化旅游、特色美食、体育赛事、康养休闲等多业态融合场景 [2] 传统文旅升级 - 山西大同通过古建筑研学游、非遗技艺展示(篆刻、漆器、壁画临摹)及文创产品开发,吸引超400万人次游客 [3] - 山西全省66个重点景区接待游客超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43%,新增沉浸式演艺、科技互动体验、创意市集等场景优化传统大院游、古城游 [3]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 陕西将提振文旅消费列为工作重点,通过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激发市场活力 [2] - 山西从扩大消费供给(新场景)和优化消费环境(服务设施、接待能力)双路径释放文旅潜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