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盘新房

搜索文档
又有房企提保价 完善细则才能效用最大化|地产观潮
证券时报· 2025-08-12 00:47
核心观点 - 广州市属国企推出保价行动 承诺旗下7个广州楼盘指定房源保价到年底 若买贵可补差价 [1] - 保价行动本质是房企营销策略 旨在降低购房者价格波动风险并提振市场信心 [1] - 保价措施反映房企对自身品质和资金实力的信心 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行业自律 [1] 房企策略与市场背景 - 保价承诺体现房企对资金回笼的考量重于利润 类似保价回购措施曾在楼市低迷期出现 [1] - 房企面临价格难题:率先降价项目可快速吸引区域客户 但跟风降价会导致恶性竞争和市场氛围恶化 [2] - 部分区域存在房企恶性竞争和无序降价现象 保价策略可能引导市场转向品质与服务多元竞争 [1][2] 实施挑战与争议 - 保价操作细则待完善:不同楼层和朝向价格差异大 买贵参照标准不明确易引发争议 [2] - 历史保价措施执行中存在争议 购房者难以举证房屋实际降价情况 [2] - 若保价能落实 将促进市场从价格无序竞争向品质服务竞争转变 [2]
又有房企提保价 完善细则才能效用最大化|地产观潮
证券时报· 2025-08-12 00:31
楼市调整期的房企"保价"行动 - 广州市属国企推出"保价"行动 承诺对旗下7个楼盘指定房源"保价到年底 买贵补差价" 若购房者发现买贵可申请按对应价差的同等价值补偿 [1] - "买贵补差价"指房企承诺若新房在客户购房后降价 将以降价后的低价为标准向客户退回差价 前几年在楼市低迷期也有房企提出过类似"保价回购"承诺 反映当时房企更重视资金回笼而非利润 [1] - 保价行动从购房者角度看可降低房价波动风险 从企业角度看是大胆且务实的尝试 显示房企对自身品质和资金有信心 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营销策略 可打消购房者疑虑并促进行业自律 [1] 房企面临的"价格难题" - 同一区域内在售项目互为竞品 率先降价项目可能快速吸收区域内购房客户 导致其他项目陷入不降价难去化 跟风降价又恶化市场氛围的恶性循环 [2] - 同一小区不同楼层和朝向价格不同 "买贵"的参照标准存在争议 此前部分地区保价措施实施中产生过争议 有购房者反映房企不承认降价而难以举证 [2] - 保价操作细则有待完善 如能落实可引导市场从无序价格竞争转向品质和服务等多元竞争 [2]
又有房企提保价 完善细则才能效用最大化
证券时报· 2025-08-11 17:44
保价行动背景与形式 - 广州市属国企推出保价行动 承诺旗下7个楼盘指定房源保价到年底 若买贵可申请补差价 [1] - 保价机制为若新房在购房后降价 公司将以降价后低价为标准向客户退回差价 [1] 保价行动的企业动机 - 保价行动反映企业对回收资金的考量明显重于利润 旨在快速回笼现金 [1] - 保价是房企大胆且务实的尝试 说明企业对自身品质和资金有信心 [1] - 保价本质是营销策略 为打消购房者疑虑并促进房地产行业自律 [1] 市场环境与竞争态势 - 区域内竞品项目存在率先降价跑量现象 可能吸走全部意向客户导致恶性循环 [2] - 部分区域存在房企恶性竞争和无序降价现象 [1] 保价实施的挑战 - 不同楼层和朝向价格不同 买贵参照标准存在争议 [2] - 实施过程中产生争议 有购房者表示房企不承认降价且难取证 [2] - 保价操作细则有待完善 需引导市场向品质服务等多元竞争转变 [2] 保价行动的影响 - 降低购房者房价波动风险 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1] - 稳定市场预期 促进房地产行业自律 [1]
观察:又有房企提出“保价” 完善细则才能效用最大化
证券时报网· 2025-08-11 10:22
保价行动性质与目的 - 广州市属国企推出保价行动 承诺对旗下广州7个楼盘指定房源提供保价到年底服务 若购房者发现买贵可申请价差补偿 [1] - 保价本质是房企营销策略 通过降价补差价机制消除购房者疑虑 即承诺新房购房后降价将按低价标准退回差价 [1][2] - 房企通过保价行动促进房地产行业自律 一定程度上抑制恶性竞争和无序降价现象 [2] 市场背景与房企动机 - 楼市调整期成交量持续低迷 房企为快速回笼现金推出保价回购等承诺 反映对回收资金的考量明显重于利润 [1] - 区域内在售项目互为竞品 率先降价可能先跑量吸收购房客户 剩余项目面临不降价难去化或跟风降价导致恶性循环的价格难题 [1] 保价行动的影响与意义 - 保价降低楼价波动风险 提振购房者信心 是房企大胆且务实的尝试 [1] - 保价体现房企对自身品质和资金有信心 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1] - 若保价能落到实处 可引导市场从价格无序竞争向品质服务等多元竞争转变 [2] 实施挑战与争议 - 保价操作细则有待完善 包括不同楼层朝向价格差异以及买贵参照标准不明确等问题 [2] - 此前全国部分项目保价措施实施中产生争议 存在房企不承认降价而购房者难以举证的情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