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纪元系列

搜索文档
奇瑞港股上市:“理工男”的新能源、高端化、造血力三重考
北京商报· 2025-09-25 11:41
成功上市,业绩增长与财务风险并存 历经多次折戟,奇瑞汽车终于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上市首日,奇瑞汽车开盘价为34.2港元/股,较发行 价上涨11.22%,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港元。截至首日收盘,奇瑞汽车涨3.8%,报收于31.92港元/股,总 市值1841亿港元。招股书显示,此次赴港上市,奇瑞计划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技术与新车型研发、海 外市场拓展及智能制造升级。 从2004年首次尝试IPO,奇瑞多次冲击资本市场却均以失败告终。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奇瑞此前上 市计划失败的核心原因,集中在复杂的股权结构等问题。2025年1月,奇瑞汽车的控股股东奇瑞控股通 过股东下沉的方式简化了此前混乱的股权结构,一定程度上为上市扫清了障碍。 奇瑞此次成功上市的底气,离不开近年来营收的高增长。从2022—2024年,奇瑞营收从926.18亿元增长 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2025年一季度,奇瑞营收同比增长24.25%至682.23亿元。 然而,营收增长的同时,奇瑞的盈利能力却低于业内部分头部企业。财报数据显示,2022—2024年,奇 瑞整体毛利率分别为13.8%、16%和13.5%,2025年一季度的 ...
赴港上市即将失效,尹同跃带领奇瑞“最后一跃”?
搜狐财经· 2025-08-01 02:14
IPO进程与历史 - 公司于2024年2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但截至7月仍未完成聆讯或上市 距离6个月有效期仅剩1个月 [1][2] - 公司历史上曾6次IPO未果 包括2007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失利 董事长尹同跃称"十年前就该上市" [2] - 董事长将2025年完成上市列为首要任务 但当前进度使年内上市目标存疑 [4] 股权结构与组织调整 -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8.64% 为最大股东 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持股9.97% 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持股8.70% 立讯有限公司持股7.87% [5] - 近期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 下设四大事业部 此举使某券商上调IPO定价12% [5][6] 估值分析与市场定位 - 中金公司预测上市估值达1200-1500亿元人民币 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可能获1000亿元估值 [7] - 相对估值法参考比亚迪25倍PE/长城18倍PE 给予12倍PE对应估值约1500亿元 DCF模型假设营收CAGR15% 净利润率6-7% 永续增长率3% 估值区间750-900亿元 [10] - 2024年销量260万辆 新能源渗透率22.41% 与长安汽车销量相当但新能源占比接近广汽集团22% [8][10] 新能源业务表现 - 2022-2024年新能源营收占比分别为13.2%/4.9%/16.0% 三年仅提升3个百分点 同期燃油车营收占比75.9%/87.8%/74.8% [12][13] - 乘用车毛利率从2022年13%微增至2024年14.7% 仅提升1.4个百分点 [15] - 2024年星途品牌总销量14万辆 同比增长12.3% 月销1万辆未达行业"生死线"标准 [15] 高端化战略与合作伙伴 - 智界品牌支撑高端化 R7车型近一年销量6.6万辆 S7车型1.8万辆 [15] - 但2025年智界S7销量表现不佳 1月零售超1000辆 2-4月仅832/962/565辆 R7车型6月批发量1903台 [17][18] - 公司与华为合作 董事长称"中国造好车离不开华为" 但过度依赖合作伙伴可能制约自主高端化能力 [17] 财务业绩表现 - 营收从2022年926.18亿元增长至2023年1632.05亿元 年利润增长率近80% [27] - 2024年前9个月营收1821.54亿元 利润113.12亿元 已超2023年全年业绩 [28] - 单车利润达1.6万元 高于长城汽车1.03万元/吉利汽车0.76万元/比亚迪0.84万元 [30] 海外市场贡献 - 2022-2024年海外销量45.1万/93.7万/114.5万辆 占总销量36.6%/49.8%/44.0% [29] - 2024年出口100万辆 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20% 海外收入占比48.7% 显著高于长城39.7%/吉利17.2%/比亚迪12.9% [30] - 海外市场高毛利推动整体盈利能力 但面临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及未来比亚迪/吉利等竞争对手出海挑战 [32][34] 研发投入与技术短板 - 2024年1-9月研发支出65.53亿元 2023年全年66.64亿元 显著低于比亚迪312.45亿元/吉利103亿元 [37] - 800V高压平台技术落后 直至2024年9月才有量产车型上市 [37] - IPO募集资金拟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及下一代汽车核心技术能力建设 [44] 市场竞争与战略挑战 - 产品线复杂度过高 涉及多个品牌和车型 与特斯拉/小米等聚焦核心产品的策略形成对比 [22] - 渠道建设仍以传统模式为主 未充分跟进比亚迪/新势力直营趋势 渠道服务水平待提升 [23][24] - 国内市场价格战持续 公司需提升技术储备与降本能力以应对高烈度竞争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