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人讲解
icon
搜索文档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傅萌:科技如何为文物插上“翅膀”?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14:06
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与传播 通过多学科融合和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优化传统修复技艺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实现中华文明的长久传承与广泛传播[3][6][9]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展厅环境监控针对青铜器等无机质文物 重点监测湿度与空气质量 通过展柜设备调控湿度 采样检测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4] - 有机质文物如纸张纺织品需更严格环境控制 除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外 还需防范紫外线光照和生物病害如霉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侵蚀[4] - 传统修复与科技结合 传统修复组识别文物病害需求 科研人员通过仪器检测分析文物形貌成分 超声技术激光技术解决清洗难题 3D打印为陶瓷金属文物补配提供新方法[6] 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 - 可视化文物保护中心通过修复室开放展示、多媒体播放和专业讲解 提升公众对文保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回应观众对展厅温湿度及光照等规则的疑问[4] - 防震科普展通过地面玻璃窗口展示博物馆防震措施 源于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文物防震研究课题 让观众直观了解博物馆保障工作[8] - 数字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展柜、低反射玻璃、数字人讲解、语音导览、云展览和数字文物传播 线上线下双渠道提升观展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9] 行业发展趋势 -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 注重观众认同与博物馆数量种类并重 通过科技感科普工作促进中华文明传承[11] -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可能 科技助力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 使文物背后的古老文明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并世代传承[9]
打开消费新场景 科技赋能文旅新融合
北京商报· 2025-09-14 08:38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转型 - 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消费场景从静态展示升级为沉浸交互 从单一观光转变为体验经济 从流量经济延伸至品牌输出[2]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包括VR/AR/XR、元宇宙和裸眼3D等技术[3] -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成为文旅融合关键抓手 本质是以观众为中心、文化为本体、技术驱动的变革[3] 行业痛点与升级路径 - 初代文博智慧化存在文物保护技术手段不足 服务体验形式大于内容 应急响应率待提升等痛点[3] - 破局需依托AI和大模型等创新技术 重塑智慧博物馆业务价值生态 形成保护赋能、服务增值、管理增效的闭环[3] - 推动行业从数字化展示迈向数智化价值创造的2.0时代[3] 科技应用与体验革新 - 科技打破文化传播围墙 解决文化体验单一性 例如通过AI互动展览吸引年轻观众 将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4] - AI导览系统可根据游客兴趣推荐个性化参观路线 多语言解说服务和社交媒体智能推送扩大全球影响力[4] - AI技术全面融入安防、文物保护、观众服务及社会教育等博物馆运营领域[4] 典型案例与场景实践 - 国家自然博物馆通过数字人移动端讲解 玉渊潭借助MR技术实现生态景观沉浸式游览[2] - 贵州中国天眼将天文观测转化为科普旅游IP 海南文昌火箭发射观礼打造沉浸式科技体验[2] - 科技使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实现"再生" 珍贵历史背景与工艺细节得以深度传达[4]
2025服贸会|打开消费新场景 科技赋能文旅新融合
北京商报· 2025-09-14 08:21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转型 - 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消费场景从静态展示向沉浸交互转变 从单一观光向体验经济升级 实现价值从流量经济到品牌输出延伸[2]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如VR/AR/XR、元宇宙、裸眼3D等技术 依托新质生产力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3] -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成为文旅融合重要载体 是以观众为中心、文化为本体、技术为驱动的深刻变革[3] 智慧博物馆发展现状与挑战 - 初代文博智慧化存在三大痛点:文物保护利用技术手段不足 服务体验形式大于内容 应急响应率有待提升[3] - 需通过AI和大模型等创新技术深度融合 重塑智慧博物馆业务价值生态 形成保护赋能、服务增值、管理增效的业务闭环[3] - 推动智慧博物馆从数字化展示迈向数智化价值创造的2.0时代[3] 科技对文化体验的重构 - 科技打破文化传播围墙 解决文化体验单一性问题 克服空间与资源限制导致的文化细节忽视[4] - 观众体验模式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AI互动展览显著提升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4] - 科技从提升效率的"工具"演变为创造体验的"场景" 最终成为重塑产业生态的"基因"[4] 未来技术应用方向 - AI将扩展历史文化范围 提供多语言解说服务 通过社交媒体智能推送扩大博物馆全球影响力[4] - 开发AI导览系统可根据游客兴趣推荐个性化参观路线 增强互动体验[4] - AI技术将全面融入博物馆安防、文物保护、观众服务及社会教育等运营领域[4] 具体应用案例 - 国家自然博物馆使用数字人通过手机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2] - 通过MR技术实现玉渊潭生态景观的沉浸式游览[2] - 贵州中国天眼将天文观测转化为科普旅游IP 海南文昌火箭发射观礼打造沉浸式科技体验[2]
元宇宙产业主题交流活动福州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11:05
元宇宙产业发展现状 - 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发展[1] - 中国元宇宙产业呈现蓬勃态势 生成式AI加速虚拟内容生产 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工业智能制造 XR导览与数字人服务在文旅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1] - 元宇宙技术为文旅产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和街区 提供个性化数字藏品数字人讲解等产品服务[1] 福州元宇宙产业布局 - 福州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努力构建元宇宙产业生态[1] - 福州市人工智能协会正式启动 将汇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科研机构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 - 华扬联众浪潮超高清与福州奇妙宇宙科技签署HIGC数字文商旅生态合作协议 将运用ARAI影像生成多感官交互等技术转化历史文化为沉浸式数字化场景[2] 产业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元宇宙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旨在汇聚各方力量打造元宇宙产业新生态[2] - 三方企业合作将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文商旅生态体系[2] - 未来将推动元宇宙与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 培育示范性应用场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