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预防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傅萌:科技如何为文物插上“翅膀”?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14:06
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与传播 通过多学科融合和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优化传统修复技艺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实现中华文明的长久传承与广泛传播[3][6][9]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展厅环境监控针对青铜器等无机质文物 重点监测湿度与空气质量 通过展柜设备调控湿度 采样检测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4] - 有机质文物如纸张纺织品需更严格环境控制 除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外 还需防范紫外线光照和生物病害如霉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侵蚀[4] - 传统修复与科技结合 传统修复组识别文物病害需求 科研人员通过仪器检测分析文物形貌成分 超声技术激光技术解决清洗难题 3D打印为陶瓷金属文物补配提供新方法[6] 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 - 可视化文物保护中心通过修复室开放展示、多媒体播放和专业讲解 提升公众对文保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回应观众对展厅温湿度及光照等规则的疑问[4] - 防震科普展通过地面玻璃窗口展示博物馆防震措施 源于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文物防震研究课题 让观众直观了解博物馆保障工作[8] - 数字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展柜、低反射玻璃、数字人讲解、语音导览、云展览和数字文物传播 线上线下双渠道提升观展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9] 行业发展趋势 -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 注重观众认同与博物馆数量种类并重 通过科技感科普工作促进中华文明传承[11] -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可能 科技助力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 使文物背后的古老文明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并世代传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