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显示(HUD)

搜索文档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智能座舱显示,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9-25 12:3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4] 核心观点 - 中国智能座舱显示行业在汽车产业升级与电子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发展迅速 OLED、Mini LED、Micro LED、AR-HUD等新技术应用加速 屏幕形态向联屏、曲面、透明化演进 [4] - 市场竞争加剧 差异化将成为中小企业突围或头部企业巩固竞争优势的关键 [4] - 行业呈现大屏化与多屏化、显示技术多元化发展、本土供应链崛起三大特征 [16] - 中国智能座舱显示行业已形成完整且极具竞争力的本土供应链 2024年中国大陆厂商在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中占据53%的市场份额 [19] -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2021-2024年市场规模从204.06亿元增长至302.6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4.05% 预计2025-2029年将从338.08亿元增长至534.7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2.15% [34] 行业定义与分类 - 智能座舱显示是指安装在汽车内部、用于呈现各种信息的显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通过视觉化方式向驾驶员和乘客传递车辆状态、导航指引、娱乐内容等信息 [5] - 根据显示屏位置不同 行业可分为中控屏、副驾驶屏、仪表屏、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内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后排娱乐屏、吸顶屏、扶手屏等类别 [6][7][8][9][10][11][12][13][14][15] 行业特征 - 大屏化与多屏化成为主流配置 2025年上半年10英寸以上液晶仪表屏占比接近60% 15英寸以上中控屏占比提升至26% 10-20万元区间车型中标配15英寸以上中控屏的占比达40% [17] - 显示技术多元化发展 OLED、Mini LED、Micro LED及AR-HUD等新型显示技术加速渗透 满足高端化与差异化需求 [18] - 本土供应链崛起 中国厂商在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中占据53%市场份额 京东方、深天马等头部企业与比亚迪、蔚来、吉利等车企深度绑定 [19] 发展历程 - 发展起步期(21世纪前-2015年):功能从单一信息显示扩展到集成导航、倒车影像等 实现从显示到交互的初步跨越 国产替代程度较低 [21] - 快速发展期(2015-2020年):大尺寸、高分辨率触控屏成为标配 全液晶仪表盘开始普及 双联屏、三联屏设计成为高端车型标配 国产替代进展迅速 [22] - 智能发展期(2021年至今):OLED、Mini LED、Micro LED、AR-HUD等新技术加速应用 屏幕形态向联屏、曲面、透明化演进 本土供应链升级完善成为重要驱动力 [23]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为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IC、LED芯片等零部件供应环节 玻璃基板占LCD液晶面板成本的60% 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和电气硝子占据全球超90%市场份额 [25][28] - 产业链中游为显示模组制造和系统集成环节 供应层级关系日趋复杂 出现Tier 1.5等新兴角色 合作形态向细分化、交叉化与深度耦合发展 [25][30] - 产业链下游为整车厂前装市场和售后零售商后装市场 定制化智能座舱显示方案成为整车厂实现品牌差异化的重要趋势 目前标准化产品仍占前装市场70%份额 [25][33] 行业规模与驱动因素 - 2021-2024年市场规模从204.06亿元增长至302.69亿元 CAGR 14.05% 预计2025-2029年从338.08亿元增长至534.77亿元 CAGR 12.15% [34] - 历史增长驱动因素:中国汽车销量从2020年2,531万辆增长至2024年3,144万辆 CAGR 5.6% 直接带动智能座舱显示市场需求上升 [35] - 未来增长驱动因素:显示技术进步(OLED、Mini LED等替代LCD)与用户需求升级(追求个性化、情感化和沉浸式体验)共同推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36] 政策环境 - 《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加快车联网、融合基础设施等领域标准研制 为行业提供规范化发展指引 [39] -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Micro-LED、激光、印刷等显示技术研究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推动在智能网联汽车场景中推广 [39] -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 涵盖智能座舱计算芯片标准规范 [41] - 《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推动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试点落地 加速座舱显示向大尺寸、高分辨率、低时延方向升级 [41] - GB 15084-2022《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为电子后视镜等车载显示屏应用提供法规依据 [41] 竞争格局 - 全球行业集中度较高 2024年前五大厂商合计出货量占据全球总出货量的60%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与规模效应占据竞争优势地位 [42] - 未来差异化将成为企业巩固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10-15万价格区间车型15英寸以上中控屏渗透率从去年同期的4%提升至16% AR-HUD占比从13%增加至24% [43][44] 重点上市公司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725):2024年营收1,983.81亿元 同比增长13.66% 毛利率15.20% 全球最大的智能座舱显示供应商之一 [45][47][49][50] -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000050):2024年营收334.94亿元 同比增长3.79% 毛利率13.28% 专注手机显示和车载显示核心业务 [45][53][54] -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002920):2024年营收56.5亿元 同比增长41.8% 毛利率19.3% [47] -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387):2024年营收41.2亿元 同比下降14.8% 毛利率-36.6% [45] -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88538):2024年营收27.7亿元 同比下降17.1% 毛利率6.3% [46] -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88055):2024年营收12.1亿元 同比下降13.2% 毛利率7.5% [47]
车载显示“一夜红海”
经济观察网· 2025-06-17 09:08
文章核心观点 - 车载显示市场呈现高增长与低利润并存的结构性困境 行业面临价格竞争加剧和供应链变革的双重压力 头部厂商通过技术差异化 深度客户绑定和生态布局寻求竞争优势 [2][6][8][9][10][11][12][13] 市场增长与规模 - 全球汽车显示系统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238.3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473.7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达14.7% [1] - 2024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总出货量达2.32亿片 同比增长6.2% 其中前装市场出货量2.02亿片 同比增长9.5% [1] - 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9140万辆 同比增长2.6% 预计2025年达9470万辆 同比增长3.7% [3] - 中国乘用车前装标配HUD渗透率从2023年11%提升至2024年16% 2024年12月单月渗透率突破17.4% [4][5] - 2025年第一季度30万元以下车型在HUD总出货量中占比提升至69.82% [5] 行业竞争格局 - 京东方 天马 TCL华星等面板巨头将战略重心转向车载业务 利用高世代产线调整工艺适应车载市场要求 [5] - 2024年TCL华星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25% 天马车载业务营收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超30% [11] - 京东方全球车载显示出货量排名第一 天马排名第二 [10][11] - 国内第二大HUD供应商泽景电子2022-2024年HUD销量从17.57万台增至62.46万台 但产品均价从971元下滑至837元 连续三年亏损 [6] - Tier 1供应商华阳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18.2% 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为7年来首次低于20% [8] 技术发展趋势 - LTPS LCD技术因高分辨率 低功耗和更好稳定性成为车载显示主流技术 [11] - HUD从高端选配转向中端标配 技术扩散从线性增长转向指数级增长 [4][5] - 电子后视镜 副驾娱乐屏 后排娱乐屏等多屏联动需求爆炸式增长 [4] - Mini-LED Micro-LED OLED等下一代技术研发应用加速推进 [10][11] - 极米科技采用投影技术解决传统屏幕空间占用和曲面适配问题 并布局车外交互应用 [13] 供应链变革 - 面板厂与车厂出现"去Tier 1化"趋势 面板厂直接为车厂提供解决方案 车厂直接对接面板厂确保核心零部件稳定供应 [6] - 面板厂从车型定义阶段介入 与车企或头部Tier 1进行联合研发 [7] - TCL华星与比亚迪达成战略合作 荣获"杰出战略合作伙伴"大奖 同时是德赛西威LTPS面板核心供应商 [7] - 京东方精电与德赛西威深度合作 产品覆盖多屏交互和高分辨率仪表屏 应用于理想 广汽等车企旗舰车型 [7] 企业战略布局 - 京东方采取"生态赋能"策略 凭借a-Si LTPS LCD OLED Mini-LED全技术储备成为智能座舱"总承包商" [10] - 天马聚焦"精准卡位"阵地战 核心布局LTPS LCD技术 发布"轩辕"车规好屏标准 拓展电子外后视镜系统 [11] - TCL华星作为追赶者 深度绑定比亚迪 吉利 德赛西威等核心客户 立足中控大屏并向多显示场景扩展 [11][12] - 头部Tier 1供应商向软硬一体系统集成商转型 华阳集团2024年HUD出货量突破100万套 德赛西威开发第五代智能座舱G10PH硬件平台 [13]
法巴证券汽车零部件 “攻守” 图谱:两家具壁垒,两家等催化
智通财经· 2025-06-16 09:29
行业观点 - 投资者关注价格压力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影响及海外市场长期增长潜力 [1] - 对202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持保守看法,担忧需求疲软 [2] - 投资者偏好防御性股票,但对整车制造商是否更好存在争议 [1] - 投资者认同法巴对福耀/星宇的偏好,但对增持仓位持犹豫态度 [2] - 三花和拓普被视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交易代表,投资者情绪已降温 [2] 全球供应链潜力 - 投资者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全球增长潜力感兴趣,尽管短期贡献有限 [3] - 关键问题包括潜力子行业、时间线预期和全球扩张瓶颈 [3] - 自动驾驶吸引多头和对冲基金兴趣,多头关注L2/L3,对冲基金关注L4 [3] 公司估值与评级 星宇股份 - 评级:跑赢大盘,目标价183元人民币 [5] - 投资逻辑:客户结构转变、技术升级、海外扩张 [5] - 估值方法:25倍目标市盈率应用于2025-2026年预期平均每股收益 [6] - 市值:39.767亿元人民币 [4] 福耀玻璃 - A股评级:跑赢大盘,目标价76元人民币 [10] - H股评级:跑赢大盘,目标价75港元 [10] - 投资逻辑:市场主导地位、广泛客户覆盖、技术升级趋势 [10] - 估值方法:A股20倍目标市盈率,H股18倍目标市盈率 [11] - A股市值:151,052亿元人民币,H股市值:136,318亿元人民币 [4] 拓普集团 - 评级:中性,目标价50元人民币 [14] - 投资逻辑:客户多元化努力,但难以超越行业增长 [14] - 估值方法:25倍目标市盈率应用于2025-2026年预期平均每股收益 [15] - 市值:83.677亿元人民币 [4] 三花智控 - 评级:中性,目标价26元人民币 [19] - 投资逻辑:需求放缓、价格压力、家电业务成熟、机器人业务潜力有限 [19] - 估值方法:25倍目标市盈率应用于2025-2026年预期平均每股收益 [20] - 市值:96,721亿元人民币 [4] 技术趋势 - 星宇股份从LED到ADB及DLP技术升级 [5] - 福耀玻璃向全景玻璃和抬头显示(HUD)升级 [10]
近半收入依赖单一车企,泽景电子陷入亏损泥潭|IPO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5-11 04:40
公司概况 - 泽景电子成立于2015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抬头显示(HUD)及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产品,拥有蔚来、吉利、北汽、奇瑞等量产客户 [2] - 公司在全国布局5个区域中心:仪征(总部和制造中心)、西安(研发中心)、上海(管理及客户服务支持中心)、长春(北方服务中心)、重庆(西南服务中心) [2] - 2022-2024年连续亏损,亏损额分别为2.56亿元、1.74亿元和1.38亿元,2024年首次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额0.292亿元 [4][6]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2022年2.14亿元增至2023年5.5亿元(同比增长157%),2024年进一步增至5.77亿元(增速放缓至4.9%) [4][6] - 毛利率持续改善:2022年22.6%、2023年25.6%、2024年27.3% [6] - 研发开支占比显著下降:从2022年39.0%降至2024年10.7%,但绝对值从0.83亿元增至0.62亿元 [6]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93.0%、93.8%和80.9%,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从47.6%降至23.2% [2] - 最大客户特征:2014年11月成立的合肥主机厂,在纽交所、港交所及新交所上市,极可能是蔚来 [2]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车载HUD市场本土厂商份额从2020年16.7%飙升至2024年79.2% [7][10] - 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市场份额达66.5%,泽景电子以16.2%份额排名第二,第一名公司A(疑似华阳集团)占23.3% [7][10] - 国际厂商(如日本公司B)份额萎缩,前五名中仅剩一家外资企业占9.0%份额 [10] 产品与技术 - AR-HUD技术被部分电动车车主认为可提升行车安全,但保险公司对其实际效果存疑 [3] - 行业协作模式转变:从单向供需转为整车厂与供应商深度协同开发,参与前期定义与系统设计 [3] 市场挑战 - 面临主机厂持续压价压力,若无法推出高毛利新品将影响盈利能力 [4] - 自动驾驶和AI技术发展可能颠覆现有智能座舱产品形态 [5] - 行业竞争加剧,新进入者与车企扶持的供应商导致价格战风险 [5] 市场份额数据来源 - 采用灼识咨询报告,支付费用55万元,数据通过专家访谈及公开资料分析获得 [7][8] - 香港市场对第三方咨询数据披露要求与内地存在差异,可能涉及法律风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