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嫦娥六号样品最新研究揭秘月球“休眠”为何还有火山喷发
人民日报· 2025-08-25 03:02
月球热演化机制新发现 - 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分别带回20亿年和28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样品 证实月球在所谓"晚年期"依然发生火山喷发 推翻了30亿年前休眠的传统观点 [1] - 研究团队在嫦娥六号样品中识别出两类形成时间相近但成分来源深度迥异的玄武岩:超低钛玄武岩源自月幔深处超过120公里 低钛玄武岩来自较浅月幔60-80公里 [1] - 通过模拟月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 发现两类岩石来自月球早期岩浆海洋冷却后形成的两种不同岩层:普通辉石岩层和含钛铁矿辉石岩层 [1] 月球火山活动热动力机制 - 研究否定了传统富水或富含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假说 确认源区既"干燥"又缺乏放射性生热元素 [2] - 提出新热动力机制:月球冷却导致岩石圈增厚 深部岩浆滞留在月幔浅部辉石岩层底部 通过向上传导热量触发浅部月幔部分熔融 [2] - 全月球遥感数据显示30亿年前后热机制明显转变:30亿年前热源复杂多样 30亿年后自下而上热传输机制占据主导 [2] 月球正面背面差异 - 月球正面晚期火山岩石化学特征与嫦娥五号玄武岩相近 背面更接近嫦娥六号超低钛玄武岩 [2] - 表明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幔组成存在差异:正面月幔浅部含钛铁矿较多 背面相对较少 [2] - 这一发现为理解月球不对称演化提供了新线索 [2] 研究成果意义 - 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23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1] - 不仅刷新了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 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3]
【新华社】月球“休眠”为何还有火山喷发?嫦娥六号样品揭秘
新华社· 2025-08-23 10:02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中国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分别带回20亿年和28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样品 证实月球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的30亿年前休眠期后依然发生火山喷发[2] - 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样品的系统性分析 识别出两类形成时间相近(约28亿和29亿年前)但成分和来源深度迥异的玄武岩[3] - 一类超低钛玄武岩源自月幔深处超过120公里 另一类低钛玄武岩来自较浅月幔60至80公里[3] 月球火山活动机制 - 研究否定了传统关于月球晚期火山活动与源区富水或富含放射性生热元素有关的假说 确认样品源区既干燥又缺乏放射性生热元素[3] - 提出新的热动力机制:月球冷却过程中岩石圈增厚 深部岩浆滞留在月幔浅部辉石岩层底部 通过热传导触发浅部月幔部分熔融导致喷发[3] - 全月球遥感数据显示30亿年前后火山活动热机制发生转变 后期以自下而上的热传输机制为主导[4] 月球演化新认知 - 月球正面晚期火山岩石化学特征与嫦娥五号玄武岩相近 背面则更接近嫦娥六号的超低钛玄武岩[4] - 发现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幔组成存在差异:正面月幔浅部含钛铁矿较多 背面相对较少[4] - 研究刷新了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 为解释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重要参考[4]
月球“休眠”为何还有火山喷发?嫦娥六号样品揭秘
新华网· 2025-08-23 04:27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中国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分别带回20亿年和28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样品 证实月球在30亿年前普遍认为"休眠"后依然发生火山喷发 [1] - 研究团队成功揭示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1] 月球火山源区特征 - 识别出两类形成时间相近(约28亿和29亿年前)但成分迥异的玄武岩:超低钛玄武岩源自月幔超过120公里深处 低钛玄武岩来自60至80公里浅层月幔 [3] - 两类岩石来自月球早期岩浆海洋冷却后形成的不同岩层:普通辉石岩层和含钛铁矿的辉石岩层 [3] - 样品分析否定传统假说 证实源区既"干燥"又缺乏放射性生热元素 [3] 热驱动机制新模型 - 提出热动力新机制:月球冷却导致岩石圈增厚 深部岩浆滞留在月幔浅部辉石岩层底部 通过向上传导热量触发浅部月幔部分熔融 [3] - 全月球遥感数据显示30亿年前后火山活动热动力机制发生转变:前期热源复杂多样(放射性物质/潮汐力/陨石撞击) 后期趋于单一的自下而上热传输主导 [4] 月球正面背面差异 - 月球正面晚期火山岩石化学特征与嫦娥五号玄武岩相近 背面更接近嫦娥六号超低钛玄武岩 [4] - 表明月球正面月幔浅部含钛铁矿较多 背面相对较少 为理解月球不对称演化提供新线索 [4] 科学研究意义 - 研究刷新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 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4] - 我国月球样品研究持续产出新成果 包括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时间和揭示月背演化密码 [4]
从83号到6673号,特别致敬这支连队!
环球网资讯· 2025-08-17 09:26
栾恩杰与中国航天工程 - 1990年担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时首次萌生探月想法[1] - 直接参与并主持中国多个航天运载型号及航天工程研制[5][6] -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步[8] - 2014年获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小行星"栾恩杰星"表彰贡献[10] - 2020年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着陆标志进入世界月球探测第一梯队[12][13] - 提出探月是"国家民族的事"而非个人事业[1][15] 李登月抗战经历 - 1942年因日军扫荡杀害200余村民决心参军[19] - 1943年1月19岁参加八路军抗日[21] - 1944年10月参与滑县突围战以地形掩护反击成功[23] - 抗美援朝期间于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医院目睹战地医疗困境[25] - 与同部队战友曹康年在朝鲜停战后于防空洞顶拍摄结婚照[27] - 2024年百岁高龄向抗日战争牺牲烈士致敬[29] 范振喜乡村振兴实践 - 25岁退役回乡接手河北滦平县周台子村时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31][32] - 收回村内铁矿承包权(含亲属承包项目)获得首笔资金[34] - 带领村民修路架桥、发展果树种植、建校办厂[34] - 30岁确诊白血病仍坚持白天工作夜间输液[34] - 建成美丽乡村实现7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老年公寓[36] - 提出"信任即责任"的村民互信理念[36] 刘老庄连英雄事迹 - 1943年春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与3000日伪军激战[39] - 新四军四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后当地82名青年重组连队[39][40] - 连队编号从83号延续至6673号体现82年精神传承[42] - 被授予"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连队称号[42]
航天、航空及航海领域最新成就展在香港集中亮相
央视新闻· 2025-08-01 11:12
展览概况 - 中国国家航天局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主办"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 在香港科学馆开幕 [1] - 展览全方位展示中国在航天、航空及航海领域最新成就 [1] - 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 [2] 展览特点 - 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在境外举办涵盖航天、航空、航海三个领域的展览 [1] - 展览期间将举办航天、航空、航海领域专家系列科普讲座 [2] 展品亮点 - 展出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 [1] - 展示歼-20、运-20、直-20等飞机模型 [1] - 呈现"山东舰"航母、"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模型 [1] 香港展区 - 专区展示香港在航天、航海领域丰硕成果 [2] - 展示香港与内地合作成就 [2]
【中国青年报】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揭开“月之暗面”神秘面纱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00:44
月球演化研究 -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由直径200公里天体撞击形成,直径2500公里,深度达百公里[1] - 岩浆池冷却后形成下月幔和月壳,产生特定岩石南极-艾特肯苏长岩[1] - 约28亿年前月球内部活力增强触发火山喷发,记录在熔岩中[1] 嫦娥六号研究成果 - 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样品取得4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1] - 研究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2] - 首次系统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效应,解决月球科学一级问题[4] 月球样品分析 - 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为解码月球演化历史提供关键材料[3] - 对玄武岩屑进行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和Sr-Nd同位素分析[3] - 发现形成玄武岩的初始原料状态"超亏损",为理解月球分层演化提供关键信息[4] 科研组织与进展 - 2023年5月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准备[5] - 2024年5月成立嫦娥六号"突击队",设置四大研究课题和7个详细设计方案[6] - 9月10日已完成6篇研究论文投稿,涵盖玄武岩年代、岩石学等多领域[6] 青年科研贡献 - 00后博士生参与月幔水含量研究,发现月背内部"超干"特性数据[7] - 博士后团队对108颗玄武岩岩屑开展系统分析,发现42亿年前特殊岩屑[8][9] - 青年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六号研究中逐步独当一面,已发表29篇论文[8] 未来探月计划 - 计划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勘测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9] - 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验证月球资源利用技术,为科研站建设奠基[9]
【经济日报】四项重磅成果发布 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经济日报· 2025-07-10 06:40
月球背面研究成果 核心观点 -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取得四项突破性成果,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1][2] - 四项研究分别涉及月背岩浆活动、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地球化学特征,颠覆传统月球认知 [1][2] - 月球背面与正面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地质结构、水分布及物质组成 [1][2][3] 月背岩浆活动 - 首次发现月背在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火山活力持久 [2] - 研究样本来自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 [2] - 精确测定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提供精确标尺 [5] 月背古磁场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28亿年前磁场强度可能增强,颠覆传统单调衰减理论 [2] - 磁场反弹迹象对月球核演化和磁场生成机制提出新挑战 [2] 月幔水含量 - 首次测得月背月幔水含量仅1至1.5微克/克,显著低于正面,证实月球内部水分布二分性 [2][3] - 与月球正面"湿润"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挑战月球起源理论 [3] 地球化学特征 - 发现月背玄武岩来自"超亏损"月幔源区,缺乏易熔融元素,揭示月球内部贫瘠之谜 [4] - 提出"先天贫瘠"与"后天改造"两种模型解释月幔源区特性 [4] - 研究为月球早期分层、冷却及演化提供关键证据 [4] 科学意义 - 嫦娥六号样本研究颠覆月球科学领域长期假说,推动理论重新审视 [5] - 中国探月工程实现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推动行星科学从"跟跑"迈向"并跑" [5] - 嫦娥五号曾将月球地质寿命延长10亿年,嫦娥六号进一步确立"嫦娥时代"主导地位 [5]
在一场关于人类航天极限的“三国杀”中,中国开始主导节奏
观察者网· 2025-05-29 00:33
中国航天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执行中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能力重大跃升,任务包含小天体交会与附着采样、高速高焓再入、深空长期自主飞控三大核心难点 [4][6] - 目标小行星2016 HO₃直径仅约50米,探测器需以每秒约2米极低速度精确接近,采样难度远超火星着陆 [6] - 返回舱将以每秒12.1公里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需承受极端高焓环境,采用全新球锥体构型和梯度放热材料 [8] - 任务后续将飞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长达七年的深空探测,考验长期任务管理与系统鲁棒性 [10] 国际小行星采样任务对比 - 日本隼鸟二号在1.5亿美元预算下实现撞击、采样和多点着陆,成功采集小行星"龙宫"样本并返回,展现极高技术精度 [13] - 美国"奥西里斯-REx"任务总成本达12亿美元,样本量高达250克,但体系成本高昂制约延续能力 [14] - 中国天问二号综合日本精细执行力与美国任务延展性,依托国家级工程平台实现系统集成与工程稳定性 [16] 航天技术体系竞争格局 - 日本隼鸟二号技术细节无可挑剔但受限于战略规划与财政保障,难以持续升级 [19] - 美国航天体系成熟但成本高昂,任务延续能力受财政现实制约 [19] - 中国采用结构递进路径,从天问一号"三合一"到天问二号双星挑战,构建可自我迭代的能力平台 [19]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观察者网· 2025-05-09 06:44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 - 中国国家航天局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上公布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批准6个国家的7家机构借用中国月球样品 [1] - 英国开放大学阿南德教授作为英国唯一获准科学家,从中方人员手中接过月壤样本,盛赞其珍贵程度"远超黄金" [1][3] - 中国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原则,持续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期待全球科学家共同拓展人类认知 [6][7] 月球样本研究价值 - 阿南德团队获得不超过60毫克的月壤样本,专注于微观层面研究,认为微小样本蕴含巨大科学价值 [3] - 研究团队计划通过研磨和激光处理样本,解答月球形成及地球早期历史问题,或证明月球是45亿年前地球与行星碰撞形成的碎片 [6] - 样本研究设备包括一台可加热至1400℃的自制机器"Finesse",能提取月壤中的碳、氮及惰性气体成分,该设备是获得中方青睐的重要原因 [4][6]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 - 嫦娥五号任务使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从月球表面采集样品的国家,嫦娥六号任务使中国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带回样品的国家 [6] - 阿南德教授评价中国在太空项目上的投入"远远领先",参观实验室的BBC团队感叹中国航天探索取得"更瞩目的进步" [1][6] 国际合作反响 - 阿南德希望此次样本出借能开启中国与国际科学界长期合作新篇章,延续类似阿波罗任务的国际合作传统 [7] - 技术员凯·奈特拥有36年岩石处理经验,首次直接处理月球物质仍感到兴奋与紧张,强调样本有限且难以再次获取 [4]
一名“90后”航天人的成长记:一路“敲螺丝”,望“玉兔二号”上月球
中国新闻网· 2025-05-03 05:43
航天科技行业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在探月工程中承担重要角色,参与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总装工作 [2] - 对接机构被称为"太空红娘锁",用于在太空中连接航天器,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4] - 航天产品研发分为预研、初样、正样几个阶段,员工从预研产品开始学习逐步提升能力 [7] 航天器制造技术 - 对接机构由12把对接锁组成,每把对接锁包含100多个零件 [5] - 装配流程已实现数字化,新型号使用电脑比照设计图装配,熟练型号则直接使用"脑中的图纸" [6] - 航天器制造面临装配精度要求高、试验中变形等技术挑战,需要在预研阶段解决 [6] 航天人才培养 - 新一代航天工人需要具备对产品的理解、装备思维和持续学习数字化等新技术的能力 [10] - 航天人培养采用师徒制,新人从学徒做起逐步成长为项目负责人 [7][10] - 航天领域型号迭代快,每个新项目都带来新挑战,要求技术人员持续学习 [10] 航天项目进展 - 嫦娥四号任务中"玉兔二号"月球车于2019年1月3日成功驶抵月背表面,1月10日结束"午休"被唤醒继续探测 [7] - 中国空间站建造期间航天人面临巨大工作压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