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鲑鱼

搜索文档
豫卢同行 共话未来
河南日报· 2025-09-12 23:34
郑卢空中丝绸之路发展历程 - 2014年开通郑州至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 确立以郑州为亚太物流中心 以卢森堡为欧美物流中心的"双枢纽"战略 [5][6] - 2017年获得国家层面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 [6] - 2022年提出做大做强中卢货运航线空中丝路 挖掘高新技术 绿色经济等领域合作潜力 [6] - 截至2024年9月 常态化运营8条洲际货运航线 通达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形成"一点连三洲 一线串欧美"网络格局 [7] 货运业务数据表现 - 2024年前8个月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61.6万吨 其中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达39.9万吨 同比增长39.7% 占比64.8% [7] - 卢森堡货航在郑州累计货运量突破9.4万吨 [7] - 郑州机场1小时航空圈辐射全国一半以上经济总量 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2%人口和95%经济总量 [8] 金融领域合作突破 - 2024年9月12日签署三方战略协议 涉及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 中国银行(欧洲)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 [10][13] - 探索跨境供应链资金融通与收付款流程 洽谈离岸金融服务在智能制造 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合作新模式 [11] - 依托QFLP双试点政策优势 引入跨境基金合作等国际金融资源 支持境内外优质项目落地 [11] - 河南郑卢空铁"双枢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全省首只QFLP基金 [10] 制造业项目落地进展 - 卢森堡SolarCleano光伏清扫机器人研发生产总部基地项目落地 系空中丝绸之路首个国内制造业项目 [16][17] - 项目年均营收约1亿欧元 产品推广至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 [17] - 计划三年内向国内交付500台光伏清洁机器人 2026年一季度首期投产 [17] - 卢森堡FALLPROTEC高空安全防护系统生产及研发基地同步落地 业务覆盖全球65个国家 [17] 合作模式拓展与复制 - 双枢纽模式已复制到郑州至匈牙利布达佩斯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 沙特利雅得 泰国曼谷等国际航空枢纽 [7] - 通过政策引导 产业规划 资本渠道和市场服务的三方协同模式 构建覆盖政策 资本与市场的铁三角 [13][14] - 形成物流往来 贸易畅通 金融互联互通的全方位合作体系 [15] 人文交流与品牌建设 - 2018-2019年河南文物珍宝展在卢森堡展出 2024年卢森堡文物精品展在河南博物院举办 [7] - 2022年和2024年两地先后举办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 [7] - 联合举办多形式宣讲对接活动 推介郑州航空港开放政策 产业机遇及合作前景 [13]
张偲院士:引全球人才和“耐心资本”打造广东海洋牧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5:44
行业现状与基础 -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1] - 海洋牧场等新业态为牵引的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据关键地位 [1] - 过去海洋牧场以政府资金支持为主 公益属性较强 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较少 [1] 发展策略与转型方向 - 推动海洋牧场从公益属性向生态经济复合型转型 [1] - 聚焦空间保障 科技赋能 产业融合 要素支撑等核心领域 [1] - 以广州海洋实验室 湛江湾实验室 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建议组建海洋牧场种业创新中心 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中心 [2] - 攻关智能养殖管理系统 数字化监测装备 海产品人类健康功能物质开发等关键技术 [2] - 实施三倍体牡蛎 金枪鱼 东星斑 金鲳鱼等百亿级产业集群计划 [3]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优质鱼类如大西洋鲑鱼和石斑鱼单种鱼类市场约20-30万吨 预计可扩展至50万吨 [2] - 市场建设包括物流体系 水产品宣传科普和市场扩展 [2] - 打造广东海鲜区域公用品牌 培育全链条链主型企业 举办水产种业博览会 [3] 人才与资本支持 - 人才是海洋牧场发展关键因素 建议引进全球高端人才 [1] - 通过成功产业化案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1] - 加大财政支持并建立耐心资本引导机制 推动养殖装备研发与智能化升级 [1] 空间规划与品种开发 - 建议将符合条件渔港及传统养殖水域从生态保护红线中调出 解决规划落实缓慢问题 [2] - 重视深远海主导品种和适养品种开发 包括多倍体品种和大洋优质种苗 [2] - 具体品种包括金鲳鱼 石斑鱼 花鲈 鲷科鱼类 鮸鱼 三倍体牡蛎 东星斑 金枪鱼等 [2][3] 新业态与产业融合 - 发展风渔融合 渔旅融合等新业态 [3] - 建设海水产品预制菜产业园 [3] - 推动海洋牧场全链条升级 [3]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偲: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刻不容缓!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04:30
核心观点 - 打造广东海鲜区域公用品牌并推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升级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1][2][3][9] 广东海洋经济基础 - 广东连续30年海洋GDP全国第一 [5] - 大陆海岸线长度达4114公里 居全国首位 [5] - 在气候 市场和产业基础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19] 产业升级措施 - 实施三倍体牡蛎 金枪鱼 东星斑 金鲳鱼等百亿级产业集群计划 [7] - 建设海水产品预制菜产业园 [7] - 发展风渔融合和渔旅融合等新业态 [8] - 推动精深加工体系建设 单种优质鱼类市场如大西洋鲑鱼和石斑鱼目前规模20-30万吨 预计可扩展至50万吨 [13][14] - 加强种苗建设 开发深远海主导品种 适养品种 多倍体品种和大洋优质种苗 [14][15] 品牌与市场建设 - 打造广东海鲜区域公用品牌 [9] - 培育覆盖全产业链的链主型企业 [9] - 通过举办水产种业博览会促进技术交流与市场拓展 [10] - 扩展市场是关键 需重视市场建设 [12] 科技创新与标准化 - 建设创新平台 推动政产学研深度合作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15] - 完善标准体系 针对养殖装备设计 制造 安装 检验等环节构建标准化体系 [16] 政策与空间规划 - 推动多规合一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 [17] -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以明确空间布局与安全红线 [18] - 以广州海洋实验室 湛江湾实验室 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 [20] - 为全国提供广东方案 [21] 战略转型与支撑 - 推动海洋牧场从公益属性向生态经济复合型转型 [22] - 强化人才引育与资本投入 [22] - 助力实现蓝色粮仓战略目标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