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向能板
icon
搜索文档
液冷材料专家电话会
2025-08-26 15:02
**液冷材料专家电话会纪要总结**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数据中心液冷散热行业,特别是AI服务器散热领域 [1] * 涉及公司:阿里巴巴 [1][6][18]、字节跳动 [1][6][18]、英伟达 [1][7]、3M [1][6]、天宏科技(天弘科技)[3][12][15]、AMD [7]、谷歌 [7]、Meta [7]、中科曙光 [25]、巨化股份 [21]、新筑邦 [21][26]、天津长芦 [21][26]、东阳光 [21]、永泰科技 [21]、浙江诺亚 [26]、浪潮信息 [26]、新华三 [26] **液冷介质核心观点与论据** * 液冷介质主要分为水基、油类和氟化液三大类 [1][3][5] * 水基介质(去离子水加乙二醇或丙二醇)传热效率高(比热容约6000瓦/(K·m))且价格便宜(约十几元每公斤)但易泄漏导电和滋生微生物 [5][22] * 油类介质中石化油价格最便宜(约10元每公斤)但流动性差且有闪点隐患 硅油性能改善(国内价格60-80元/公斤 国外120-140元/公斤)但粘度仍较大 [5] * 氟化液分为低端(三聚体)和高端(如3M全氟聚醚) 低端三聚体流动性好无闪点但挥发性强(年添加量20%-30%)且有微毒性(国内价格80-100元/公斤 国外140-160元/公斤) [3][5][14] * 高端氟化液(如3M全氟聚醚)性能优异(无闪点 流动性好 无毒性 惰性强)已在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自2018年稳定运行7年)和字节跳动马来西亚数据中心应用 但价格昂贵(每公斤四五百元 即每吨四五十万元)且面临PFAS管控潜在风险 [1][6] * 硅油和高端氟化液挥发性较低 年添加量小于10% [3][14] **液冷技术发展趋势与核心问题** * 技术演进路径为风冷 -> 单向冷板 -> 双向冷板/单向静默 -> 组合方案(双向能板+静默)[2][13] * 高功率密度是核心驱动力 英伟达B200/B300型号单GPU功率已达1,000/1,200瓦 [1][7] * 双向能板技术是AI服务器散热热门方向 英伟达下一代Ruby架构预计采用 预计2026年中期将在AI服务器及ASIC阵营(AMD 谷歌 Meta)中广泛应用 [1][7][24] * 双向能板仍面临介质沸点限制 压强处理及制冷剂选择等问题 [7] * 全浸没式冷却与双向能板组合是未来趋势 旨在降低成本并解决高热流密度问题 行业流行占位法和分区分格设计以减少液体用量和优化散热 [1][13] * 制冷剂(如R134 1,233zd)在双向能板中应用前景看好 上升势头迅速 具有较大气化热但压力较大且受管控物质配额限制 [7][8][24] **不同液冷系统的成本与用量分析** * 单向静默系统中介质成本高昂 某大厂项目案例:一个120-150千瓦功率机柜 若使用3M孵化液(比重1.7-1.8)需约两吨液体 成本高达100万元(即每千瓦功率对应10公斤液体 每千瓦成本5,000元)[10] * 使用三聚体(价格约为孵化液1/3或1/4)或硅油(比重约0.8)可显著降低成本至一千多元或五六百元 [10][11] * 双向冷板系统介质用量远少于静默式 天宏科技方案显示每3千瓦服务器仅需约2升液体(即每千瓦约0.7公斤)成本显著降低 [3][12][15] * 静默式液冷系统每千瓦约需10公斤制冷剂 而双向冷板系统每千瓦仅需约0.7公斤 两者用量差异显著 [16] **应用现状与厂商动态** * 国内主流数据中心(字节跳动 阿里巴巴)目前主要采用单向静默液冷方式 [3][18] * 阿里巴巴最初专注静默式 现也有部门在研究成本更经济的冷板技术 [3][19] * 国内主要氟化液生产厂商包括巨化股份 新筑邦 天津长芦 东阳光 永泰科技等 [21] * 在3M计划退出背景下 全氟聚醚路线(国内巨化 新筑邦 长芦等)是较现实选择 三聚体(如浙江诺亚产品)是替代高价方案的良好路径 [26] **其他重要信息** * 散热效率(比热容)比较:水(约6000) > 硅油(约1800) > 氟化液(约1600) > 制冷剂(约1400) 但水因不绝缘及高沸点限制其应用范围 [22] * 双向能板能有效解决芯片热点问题 因其配合散热片和界面材料共同作用 静默式系统对热点照顾不够均匀 [23] * 功率适用范围:风冷(<35-45千瓦) 单向冷板(35-65千瓦) 双向冷板(可达130千瓦) 静默式(最高支持150千瓦单机柜) [17] * 在高功率密度(如每平方厘米200瓦甚至500千瓦以上)情况下 双相系统可能是最终解决方案 [25]
液冷材料反应到什么阶段了
2025-08-24 14:47
**行业与公司** * 液冷技术行业 涉及冷板液冷和浸没式液冷两种主流技术路径 各大企业正积极研发[1] * 华为 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极高控制力 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并具备创新能力的国产供应商 推动国产替代[1] * 英伟达 其GB200系统曾因散热问题导致延迟交货[21] * 巨化股份 国内制冷剂巨头 产能达几万吨 可能替代霍尼韦尔等国外公司[14][28] * 华丰铝业 国内铝材供应商 已进入华为供应链[9][15][32] * 英维克 国内液冷系统集成商 与国际公司维谛竞争激烈[13] * 中航光电 军工连接器制造商 成功转型为字节跳动快速接头的主要供应商[16] * 浙江诺亚 通过专利技术和战略合作提升了市场地位[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液冷技术成本构成与价值量排序** * 单向冷板成本构成中 冷板本身占比最高约35%(全铜方案) 其次是鳍管约21% 冷却液占比约10% 铜铝混合方案可降低约30%成本[1][2] * 单向冷板主要部件按价值量排序为 冷板(门板)约42% 鳍管约21% CDU约11% 快速接头约11% 传感器及其他配件约15%[2][3] * 浸没式液冷系统中 绝缘油等介质可能占到总成本的30%-40%[5][6] **材料选择与需求影响** * 单向冷板主要采用铜铝混合方案 例如GB200服务器中全铜方案需200-300公斤铜 而混合方案通过底座用铜、散热片用铝来优化[4] * 双向冷板因需进行相变 更多采用全铝或以铝为主的结构 以降低成本和重量 铝材用量将从几百公斤增加到几吨(NVL144、288、576规模)[1][4][15] * 液冷技术发展显著增加对铝材和铜材的需求[1][15] **冷却液环节的变化与潜力** * 单向冷却系统使用水和乙二醇 成本低于10元/公斤 双向系统采用传统制冷剂或氟化液 价格为70-100元/公斤[10] * 冷却液环节是当前液冷市场最具投资潜力的环节 新型高效介质如氟化液和制冷剂因AI迭代带来巨大需求增长[1][17] * 浸没式方案需大量氟化液 每个项目可能耗资数亿人民币 氟化液比双向冷板介质贵约四五倍 硅油则贵约1.5倍[20] * 一台双向冷板服务器约需4升(约5公斤)制冷剂 一个有一万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总需求量约五百吨[39] **技术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双向冷板填补了单项浸没与风冷之间的市场空白(单机柜功率范围从80千瓦扩展到120千瓦) 引发竞争[11] * 散热问题是AI芯片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仅次于算力和带宽)[21] * 新的研究方向包括液态金属和纳米材料等新型界面材料[22] 华为在芯片封装时注入导热材料以实现散热优化[23] * 预计新的双向冷板将在2026年量产[35] * 国内供应链在液冷技术领域具有优势 例如在系统集成方面 国内公司英维克与国际公司维谛竞争激烈[13] **其他重要内容** **供应链与国产化** * 铝材供应链涉及华丰铝业供给科创新源或飞荣达 加工后交给英维克或高澜等公司整合 最终交付给华为、浪潮信息等终端用户[9] * 华为会深入上游管理原材料厂商 传统铝材行业毛利率约9%-10% 进入液冷领域后可提升至15%-20%[32][33][34] * 制冷剂行业因与高端IT设备关联 毛利率也有所提高[34] **市场空间与验证** * 液冷市场空间预测中的分母指除去IT设备本身成本后的比例 例如一个GB200服务器售价约7万美元 这些硬件成本不计入液冷系统成本[25] * 2026年NV液冷市场预计达到700~1000亿人民币规模[24][26] * AI冷却液的验证周期相对较短 约三个月到半年(半导体控温验证周期约一年)[37] **产品迭代与替代** * 到2026年底至2027年 GD300系列可能会从铜材切换为铝材 Rubin系列则可能从水基冷却液变为氟基或含氟物质[19] * 氟化工产品价格具有弹性 单向浸没氟化液较贵(每公斤几百元) 但有低配版本价格接近硅油(约10万到15万元/吨)对3M和杜邦等高端产品有冲击[27] * 制冷剂行业非常成熟 即使双向冷板放量 也不会对制冷剂价格产生显著波动[28]
液冷材料及电子氟化液更新
2025-08-11 01:21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涉及液冷技术、电子氟化液及制冷剂市场,主要公司包括英伟达、天宏科技、新东方、CLS、诺亚、巨化、永和等[1][4][20][22][24][26] * 液冷技术演进路径:风冷→单向能板→单向静默式→双向静默式,2025年新增双向能板方案[1][2][10] * 电子氟化液温控刻蚀液由新众邦供应,已进入三星晶圆厂(月供10吨)并可能填补3M停产空缺[25] --- 技术方案对比 **双向能板(英伟达主导)** * 优势:散热能力2500瓦(vs风冷800瓦/单向能板1200-1500瓦),兼容性高,设计复杂度低于静默式[1][3][10] * 劣势:介质局限(低沸点氟化液成本高/供应少),密封/弯角设计难度大,散热上限仍低于静默式[5][10][16] * 应用验证:R134a制冷剂方案测试3年(天宏科技),易部署且性价比高,谷歌潜在需求2000吨/年[4][18][19] **静默式技术** * 现存优势:阿里/字节/超算中心稳定使用,双向静默散热能力更强[8][14] * 挑战:高成本(氟化液6-10万元/吨,5公斤/千瓦)、油类易燃、三聚体有毒[15][16][17] * 混合方案:冷板+静默局部冷却设计复杂,兼容性要求高[9] --- 介质选择与成本 * **氟化液**:3M/杜邦高端产品(40-50万元/吨)性能最优但昂贵,巨化用于阿里项目[16][23] * **制冷剂**:R134a经济实惠(中国产能70万吨/年),但高挥发性需强化密封[7][14][20] * **油类**:硅油(陶氏主导)粘度影响信号,矿物油仅用于储能[21] * **三聚体**:诺亚改进技术后与华为/浪潮合作,永和推出"ice Dong"产品[22] * **二聚体**:诺亚为曙光/浪潮主要供应商,沸点要求严苛[24] --- 市场动态与厂商布局 * **英伟达影响**:推动台系(奇宏/华硕)、美系(酷丽特)、大陆(中兴/华山)研发双向能板方案[12][13] * **互联网企业**:阿里/字节坚持静默式技术,对新技术响应保守[8][12] * **制冷剂厂商**:巨化/三美/永和等中国企业或受益于R134a新应用[7][20] * **半导体温控**:新东方转型重点,温控刻蚀液或替代3M市场份额[25][26] --- 风险与挑战 * **技术瓶颈**:双向能板介质选择窄,静默式液体缺陷(易燃/有毒)难解决[5][16][17] * **成本压力**:静默式介质成本是单向能板的10倍以上[15] * **供应链**:低沸点氟化液供应紧缺,制冷剂需应对2030年四代产品替代[7][20] --- 数据补充 * 谷歌单机柜制冷剂需求:0.3吨,潜在年需求2000吨[19] * 单向静默式液体用量:5公斤/千瓦,双向静默式需二聚体[15][14] * 中国制冷剂产能:2024年配额90+万吨,实际产量70万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