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类ETF

搜索文档
【中泰研究丨晨会聚焦】银行戴志锋:专题| 详细拆解国有大型银行(六家)2025年中报:业绩增速改善,资产质量较优,资本实力夯实-20250902
中泰证券· 2025-09-02 06:09
核心观点 - 国有大型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业绩增速改善 营收同比+1.5% 净利润同比-0.1%降幅收窄 资产质量保持较优水平 不良率1.27%环比持平 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2.67% [2][3][4] - 42家上市银行整体呈现环比改善态势 营收同比+0.8%转正 净利润同比+0.8%转正 资产质量稳健 不良率1.23%环比持平 行业逻辑从"顺周期"转向"弱周期" [5][6][7] - 信用债类ETF受市场调整影响出现明显回撤 信用债ETF规模下降91亿元至1262亿元 当前贴水率较高存在右侧交易机会 科创债ETF扩容在即带来配置机遇 [11][12][13] - A股重点指数9月调样涉及科创50等5个指数 寒武纪权重被动下调至10%预计引发104亿元资金流出 但流动性充足冲击有限 部分超跌个股存在补涨机会 [16][17] 银行业绩表现 - 国有行营收增速环比转正 1H25同比+1.5%(1Q25为-1.5%) 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比+37.3%成为主要贡献因素 除中国银行外其他大行营收增速均环比提升 [3] - 国有行净利润降幅收窄 1H25同比-0.1%(1Q25为-2.1%) 六大行均实现增速环比提升 规模增长和成本释放是主要驱动因素 [2][3] - 净利息收入边际改善 1H25同比-2.4%(1Q25为-3.4%) 生息资产同比增速10.4%提升2.9个百分点 净息差降幅14bp较一季度改善1bp [3] - 上市银行整体业绩改善 1H25营收同比+0.8%(1Q25为-1.8%) 净利润同比+0.8%(1Q25为-1.2%) 规模低基数与非息收入修复是主要动力 [5][6] 资产质量与风险 - 国有行资产质量保持优异 不良率1.27%环比持平 关注类贷款占比下降0.03个百分点至1.62% 拨备覆盖率提升1.04个百分点至237.50% [4] - 行业不良生成率保持低位 2Q25年化不良生成率0.75%同比+4bp 关注类占比较2024下降4bp至1.67% 逾期率小幅抬升3bp至1.44% [9] - 对公贷款质量持续优化 公司贷款不良率较2024下降9bp至1.26% 零售贷款不良率提升12bp至1.27% 其中经营贷不良升幅收窄3bp [9] - 资本实力进一步夯实 国有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0.36个百分点至12.67% 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环比+22bp至11.6% [4][10] 收入结构分析 - 净非息收入大幅增长 国有行整体非息收入同比+15.5% 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0.9个百分点 其中手续费收入同比+4.7%转正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37.3% [3] - 行业非息收入明显修复 1H25同比+6.6%(1Q25同比-2.1%) 手续费收入同比+3.1%(1Q25同比-0.7%)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10.6%(1Q25同比-3.9%) [8] - 息差压力有所缓解 上市银行2Q25单季净息差环比降幅收窄 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环比变动-4、-4、-8和-1bp 负债端成本率改善幅度相仿 [8] 投资建议与展望 - 银行股投资逻辑转向"弱周期" 经济偏平淡期间高股息具有吸引力 推荐两条主线:区域优势城农商行(江苏、上海、成渝、山东、福建)和高股息稳健品种 [5][10] - 全年业绩展望积极 预计规模保持平稳 政策呵护息差企稳 手续费继续修复 其他非息储备充足 营收业绩将延续平稳改善趋势 [6][10] - 信用债类ETF投资机会显现 当前信用债ETF贴水率中位数-54BP 科创债ETF贴水率中位数-31BP 市场企稳后可关注右侧交易机会 [11][14] - 成分券性价比突出 信用债成分券利差1.5BP 科创债成分券利差8BP 后续科创债ETF集中上市带来做多机会 [12][14] - 指数调样带来个股机会 寒武纪权重下调至10%预计引发104亿元资金流出 但冲击系数仅-0.88 林泰新材、聚星科技等超跌个股存在补涨机会 [16][17]
债市“褪色”之后
中泰证券· 2025-08-06 10: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今年债市缺乏自身故事,涨跌受外部因素影响,内生波动收敛 下半年市场有多条主线吸引注意力,但债市仍将维持窄幅震荡,不宜过度多空操作 [5][8][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6月债市原本预期“老剧本” - 6月利率盘整震荡,基金久期增加,酝酿7月利率下行 市场因Q2 GDP数据与高频数据差异,且考虑政策定力,预期7月政治局会议表述中性,债市易涨难跌 [2] - 7月初基金久期上行,信用债类ETF扩容 6月做市信用债ETF净流入633.14亿元,环比增146%;7月中旬科创债ETF接棒,相关指数平均久期约4.3年、3.9年 [3][13] 权益和商品市场的新插曲 - 6月起商品和权益市场与债券市场背离,进入风险偏好提升交易模式 [4] - 商品价格低位反弹后全面上涨,7月22日文华商品指数回补4月关税冲击缺口 [4][16] - 权益市场冲上新高后未回调,从银行红利扩散到科技低估值板块,周期板块接棒 债券市场“权益冲高回调,利率下降”剧本未兑现,7月21日债市加速调整 [4][17][18] 债市的涨跌都源于债市之外 - 债市利率呈技术性窄幅震荡,中枢上下波动约10BP [5] - 4月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从34%涨至125%,10Y国债利率从1.8%以上降至1.61% [21][22] - 7月下旬权益和商品共振,10Y利率上破1.70%,机构净买入久期下降 [5][22] 债市内生波动收敛的“正反面” - 债基产品收益率回落,纯债类基金表现平淡,今年以来截至8月1日,理财、短期纯债、货币基金、长期纯债基金指数业绩分别为1.19%、0.87%、0.80%、0.64%,低于去年同期 [24] - 市场对债券注意力下降,国债期货持仓量变化不明显,焦煤合约持仓量增加 [25] - “资产荒”叙事削弱,保险保费增速降低、农商行成交量减少、理财买盘减弱,部分机构负债流入不如往年 [6][7] 下半年市场的几条主线 - 市场需寻找“股债跷跷板”效应之外的因子,思考影响股、债走势的重要因素 [8] - “反内卷”预期、验证和调整持续,市场认知会阶段性变化,当前顾虑其缺乏需求侧配合,但过去一年总需求政策已蓄能 [8][30] - 海外因素、关税因素可能卷土重来,中美关税缓和期到期后不确定性提升,关税谈判还可能与其他问题纠缠 [8][33] - 债券市场自身资产负债变化重要,年底居民若关注到债券基金和理财年化平均收益不足1.5%,存款可能流向风险资产 [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