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机器人实现智能层级跃迁的硬件基石
2025-09-10 14:35
行业与公司 *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行业**: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核心硬件,价值占比超过20%,预计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850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47%[1][3] * **触觉传感器子行业**:技术将从刚性升级为柔性,预计2035年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34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0%[4][11] * **IMU(惯性测量单元)子行业**:是人形机器人姿态控制的核心,预计2035年机器人IMU市场规模达75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5%[4][13] * **视觉传感器子行业**:3D视觉方案未来将逐步放量,预计2035年3D视觉市场规模达134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5%[4][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市场前景乐观**: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第四季度将有多个事件催化行业发展,如特斯拉股东大会、宇树科技冲刺IPO以及特斯拉可能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2] * **主流传感器配置**:包括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IMU和视觉传感器,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为例,单机传感器价值量接近9万元,其中力传感器占比显著(一维力28个价值约1.7万元,六维力4个价值约6万元)[1][5] * **力传感器发展趋势**: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六维力传感器第一大下游,为满足整机成本要求(目标售价2-3万美元),国产六维力传感器价格需从目前水平降至千元级甚至更低[1][6] *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壁垒**:主要包括算法(需解决多维信号耦合和抗干扰问题)、校准(需高成本和长期经验积累)以及人工贴片(限制规模化生产)[1][9] * **降本技术路径**:采用硅应变片传感器可实现设备贴片和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国内企业安培龙正在研发此技术[1][10] * **触觉传感器挑战**:柔性触觉传感器面临精度、可靠性、成本和功能单一的核心问题[12] * **IMU竞争格局**:全球IMU竞争格局以外资为主,国内玩家如新动联科在MEMS惯性传感芯片方面有突破潜力[13] * **视觉传感器现状**:目前因未大规模量产,3D视觉使用较少,但未来占比将提高[14] 其他重要内容 * **关键公司梳理**: * 六维力传感器领域:安培龙、科力[15] * 触觉传感领域:汉威科技、福莱新材[15] * IMU领域:新动联科[15] * 视觉传感领域:奥普中光、奥普特[15] * **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当前主流技术路线中,压阻式占比37%,电容式占比28%[11]
中金 |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高价值量、高壁垒的感知环节
中金点睛· 2025-06-25 00:12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市场空间 - 2030年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19亿元,基于35万台出货量假设 [1] - 2024-2030年传感器市场CAGR预计达60% [10] - 力传感器市场空间占比最大,2030年预计达79亿元 [33] 力传感器 - 按测量维度分为一维/三维/六维,六维力矩传感器适用于复杂作业场景末端力控 [1] - 预计人形机器人单机搭载2-4个六维力传感器,其余28个关节标配一维力传感器 [1] - 六维力传感器在协作机器人渗透率约25%,人形机器人渗透率或更高 [24] - 上游弹性体和应变片占材料成本30%,中游ATI占据22.4%市场份额 [20][21] - 六维力传感器生产工艺复杂,自动化贴片与标定是降本核心 [29][30] 电子皮肤 - 柔性触觉传感器主要采用压阻式技术,应用于指尖和指腹 [2] - 电子皮肤可感知压力/温度/湿度等多维信息,成本中芯片占比30% [43] - 2024年全球电子皮肤市场规模约63亿美元,2034年或超300亿美元 [43] - 2030年人形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市场空间预计5亿元,单颗价格或降至200元 [47][48] IMU传感器 - MEMS技术路线占比36.9%,成为人形机器人主流选择 [51] - 单机用量预计从2024年3个增至2030年6个 [57] - 2030年市场空间预计11亿元,单价年均降幅10% [58][59] - 上游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技术门槛高,外资厂商市占率达67% [52] 视觉传感器 - 3D视觉方案占比超90%,包含结构光/ToF/双目立体视觉 [59] - 特斯拉采用2D视觉方案,国内厂商多选择3D视觉路线 [61] - 2030年摄像头+激光雷达市场空间预计24亿元 [64] - 激光雷达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43%逐年提升3ppt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