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

搜索文档
一个人、一座馆,一段永不忘却的证言(侨·博物馆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1 22:47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古淮河北岸,张纯如纪念馆坐落于此,庄重典雅,朴素沉静。 张纯如,华裔女作家,生于美国新泽西,祖籍江苏淮安。28年前,她以一本《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 杀》,将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二战中国战场苦难真相,首次推至西方公众视野。她用文字击破沉默, 却也因长期直面历史的残酷,于2004年选择结束生命,年仅36岁。 一条路,张纯如独自走了很久,用生命叩问历史真相与正义。这座全球唯一永久纪念并以张纯如命名的 纪念馆,接过了她的火把,让她的脚步永不停止。 "用翔实的实证为她安一个坚实的'家'" 走遍档案馆,访谈幸存者,张纯如一刻不停地整理史实,翻译证词。纪念馆建设前期的资料搜寻工作, 复刻了张纯如的工作方法 1996年,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里,年轻的张纯如一页页地翻阅着南京大屠杀史实资料。这次查 阅,她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还打听到了拉贝的 一个外孙女莱因哈特仍然健在。张纯如随即与莱因哈特取得联系,得知拉贝有一部关于日军暴行的日 记。 1996年12月,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在美国纽约公布了尘封近59年的记载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 记》,并在国际社会引起轰 ...
海外人士谈抗战|专访:“保护历史记忆是我们这一代无法推卸的责任”——访拉贝曾外孙赖因哈特
新华网· 2025-09-12 00:56
历史事件与人物背景 -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并实施长达六周暴行 至少30万人遇难 [1]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设"攻击南京"和"南京大屠杀"两个专章 判决书长达1218页 [1] - 约翰·拉贝与其他国际人士设立南京安全区 设置25个难民收容所 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 [1] 企业关联与家族传承 - 约翰·拉贝曾受雇于德国西门子公司 [1] - 赖因哈特母亲出生于辽宁 其父亲同样在西门子公司工作 [2] - 赖因哈特母亲出生于1931年5月 同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中国东北迅速沦陷 [2] 历史传承与文物保护 - 2017年11月赖因哈特将约翰·拉贝历史遗物交至中国驻德国大使馆 [2] - 2017年12月赖因哈特携女儿参加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活动 [1] - 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重要而详实的史料 同时记载苦难与希望 [1]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访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人民日报· 2025-08-27 02:54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 [2] - 撰写《拉贝日记》 成为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 中国人民高度赞扬其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2] 托马斯·拉贝传承工作 - 积极保护和整理约翰·拉贝历史文献资料 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 再现拉贝在华30年经历 [3] 托马斯·拉贝专业背景 - 海德堡大学教授 数十年从业经验的妇产科医生 [4] - 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取得显著进展 [4] - 愿促进德中两国在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荣誉与认可 - 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8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4年获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 拉贝家族传递生命大爱 促进德中友谊近百年的努力获得肯定 [5]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6 22:22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2] - 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 [2] - 所著《拉贝日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历史文献传承 - 托马斯·拉贝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于2024年1月出版 [3] 国际认可与荣誉 - 2015年9月获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2018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5年获得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医疗领域合作 - 托马斯·拉贝作为妇产科医生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进展 [4]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对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4] - 将继续促进德中两国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抗战胜利80周年)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4:36
约翰·拉贝人道主义行动 - 1937年南京安全区在不到4平方公里区域内收容保护超20万中国百姓 [2] - 拉贝日记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 全球创办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用于研究历史资料和举办展览 [2] 中德医疗合作项目 - 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开展十多年合作建立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 [4] - 编写多本有关妇科内分泌学的中文书籍 [4] - 合作经历被整理在《拉贝与中国》一书中 [4] 历史传承与文化交流 - 计划出版不同语种《拉贝与中国》并推出电子书 [4] - 基于拉贝日记制作4集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故事 [4] - 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2]
《拉贝日记》译者谈丨历史的呐喊:二十六年来从未停止
新浪财经· 2025-08-23 03:05
出版历程 - 《拉贝日记》中文首版于1997年面世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购得版权 版权费用为"天价" [4] - 翻译团队7人用1个半月完成初稿 在酷暑环境中高强度协作 编辑团队包括德语专家和史料核验人员 [6] - 2025年推出修订版 新增400多条注释 修正翻译不准确之处 重点考证地名、人名及事件细节 [10] 翻译与考证 - 地名考证难度极高 拉贝使用拉丁字母转写南京方言 例如将"傅厚岗"误记为"Fu Kan"路 修订版修正为准确名称 [12] - 通过对比德文与英文原稿 发现重要事件地点错误 如将"鸣羊街17号"修正为"琅琊路17号" 对应古林寺屠杀事件 [13] - 翻译过程中注重克制情感表达 确保文本保持历史证言的客观性 初稿曾因情绪化表述被修改 [9] 历史意义 - 《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关键证据 推动国际社会关注真相 连德国电影《拉贝日记》也受其影响 [6] - 拉贝作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利用德国身份保护约25万难民 其人道主义精神被称为"南京好人" [17] - 日记发现者美籍华裔学者张纯如 在西方学界未重视南京大屠杀时 偶然发现日记线索并联系拉贝家属 [4] 内容版本 - 拉贝日记存在两个版本:六卷本原始日记和单卷本整理版 后者专门聚焦南京事件并翻译英文报告为德文 [16] - 除全译本外 还推出青少版(2024年1月)、影印本(2017年12月)等多种版本 适应不同读者需求 [26][24][28] - 上海国际救济会曾向南京安全区提供援助 1938年1月成立上海南京救济会 单日募集20万元资金 [19]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新华社· 2025-08-20 14:11
拉贝人道主义贡献 - 南京大屠杀期间设立国际安全区救助超过二十万中国百姓 [1] - 将学校教堂西门子厂区等建筑开辟为紧急避难所安置302名男性300名女性包括126名10岁以下儿童 [2][4] - 详细记录日军暴行并整理多份揭露真相的报告 [5] 历史记录与档案 - 拉贝日记记录亲眼见证的历史并于1996年由后代公开内容 [5] - 西门子历史档案馆留存1938年1月电报记录避难者详细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籍贯职业 [4] - 返回德国后因揭露真相遭纳粹德国审问和警告 [5] 纪念与传承 - 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德演讲讲述拉贝故事2015年向托马斯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3] - 全球创办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其中两所在中国 [7] - 拉贝旧居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地标举办学术交流和青少年研学活动 [7] 家族与中国联系 - 托马斯·拉贝访华近20次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1][2][3] - 托马斯儿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努力学习中文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拉贝与中国的故事 [7] - 拉贝墓碑周围有从南京移栽的竹子梅花菊花基座前铺雨花石 [6]
寻找马吉影片 揭示历史真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5 13:46
马吉影片的历史背景与价值 - 马吉影片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由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的揭露日军暴行的动态影像 与《拉贝日记》共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6] - 现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37分钟版"被认为是反映日军暴行最全面的核心证据之一[6] - 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将南京大屠杀相关档案资料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包括约翰·马吉拍摄的原始胶片及摄影机[11] 影片发现与整理过程 - 1991年7月12日邵子平在大卫·马吉家地下室发现记录南京大屠杀现场的原片 包括中国孕妇被刺19刀 小男孩被刺 几乎断颈的女子等场景[9] - 邵子平挑选13盒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胶片送至专业影像公司翻拍 剪辑成37分05秒的"一吋盘"电影胶片[9] - 1991年8月2日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 戳破日本将马吉影片作为"鬼片"的谎言[10] 影片传播与学术研究 - 联合会筹措30万美元以"37分钟版"为素材拍摄《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两部历史纪录片 在美国社区 大学及中国台湾 加拿大 韩国等地放映近百场[10] - 1997年联合会将纪录片制成3000套录影带寄送联合国各会员国及美国各地图书馆 大学与机构[10] - 2019年研究发现"37分钟版"比纪念馆原藏"17分钟版"多9分钟内容 包含30余名受害者场景 其中11个受害者为新增 夏淑琴一家遇害画面延长至35秒[15] 影片内容分析 - "37分钟版"包含三部分: 前11分22秒反映淞沪会战后上海情况 中间1分23秒为日机轰炸南京和难民逃难画面 最后部分为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暴行[15] - 首次出现东京审判出庭证人伍长德14秒动态影像 以及颈部几乎被砍断的40岁女伤者49秒画面[16] - 包含战时四行仓库8秒钟仰拍镜头 为现存仅有的仰拍视角影像资料[16] 影片征集与捐赠 - 2019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立赴美征集史料课题组 从耶鲁大学神学院无偿获得大卫·马吉捐赠的13卷胶卷拷贝[16][17] - 2019年12月13日联合会三任会长邵子平 陈宪中 姜国镇将"一吋盘"胶片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约翰·马吉后人克里斯·马吉 瑞克·马吉参加仪式[19] - 联合会通过20余年努力推动马吉影片从发现 整理到最终入藏南京的完整过程[6][19]
传递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新增首批国际友好人士
新华网· 2025-08-15 11:10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项目 - 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颁证仪式于8月15日举行 6名新传承人获得认证 其中包括两名国际友好人士[1] - 传承人队伍首次出现外籍人士 分别为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和理查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1] - 其他新传承人包括许传音曾外孙女张庆 吴旋之女吴建琦 以及幸存者后代蒋薇 胡静雅[1] 国际友好人士的历史贡献 - 1937年约翰·拉贝等20多位外籍人士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收容保护25万多名中国人[3] - 约翰·拉贝记录的《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 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016年托马斯·拉贝将日记原稿捐赠给中国国家档案局[3] - 理查德·布莱迪在南京鼓楼医院救治难民 用日记 照片和信件记录日军暴行 其曾孙女梅根·布莱迪创作歌曲《感同身受》并承诺整理传播安全区档案[3] 传承人项目的意义与发展 - 依靠家族记忆传承被视作维护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2022年8月15日首批13名传承人上岗 前三批均为幸存者后代[6] - 本次扩容首次将救助中国民众 留存历史铁证的中外人士后人纳入传承范围[7] - 截至目前在世幸存者仅剩26人 4批共38名中外籍人士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7] 国际传承人的承诺 - 托马斯·拉贝表示将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发展 持续投身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工作[4] - 梅根·布莱迪强调将让史料"说话" 推动更多青年人参与和平教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