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精神

搜索文档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在白求恩故乡举办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活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8 02:45
活动背景与参与方 -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在加拿大格雷文赫斯特市白求恩纪念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 主题为"跨越山海 正义永存" [1] - 近百名参与者包括白求恩家族成员 当地政府代表 领区友好人士 侨团 学者 媒体及留学生代表 [1] 活动内容与形式 - 与会嘉宾观看专题片《勿忘》和《白求恩大夫》 重温白求恩医生在中国抗日战场救死扶伤事迹及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历程 [1] - 活动期间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图片展 并向白求恩雕像敬献花束 [2] -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罗伟东代表总领馆向白求恩纪念馆赠送一幅题为《咏梅》的中国画作 [2] 致辞与发言要点 -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罗伟东表示白求恩医生是国际主义精神杰出代表 用生命诠释"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高尚品格 成为中加友谊永恒象征 [1] - 白求恩纪念馆馆长斯科特·戴维森介绍白求恩从出生 成长到投身医学与国际主义事业的生平历程 该馆即将迎来开馆50周年 将继续致力于传承白求恩精神 [1] - 格雷文赫斯特市议员皮特·约翰斯顿称共同历史胜利是加中两国人民宝贵财富 [2] - 加中友好协会会长沃伦·白求恩指出中国在科技 脱贫及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呼吁两国加强合作共谋发展 [2] - 白求恩侄外孙史蒂芬·林德利代表家族感谢活动支持 称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的深切纪念令家族倍感自豪 [2] - 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顾问大卫·克鲁克强调铭记战争悲剧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 - 多伦多山西同乡会会长韩加良和加拿大河北商会会长何俊分享白求恩在山西 河北等地留下的感人故事 [2] 活动共识与未来方向 -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将继续传承白求恩精神 推动中加民间友好与文明互鉴 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2]
不能被“遗忘”的仁者(环球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9-14 22:03
人物背景 - 法国传教士饶家驹(原名罗伯特·雅基诺·德·贝桑热)1913年来华并取中文名 在华活动时间达27年 [1] 人道主义实践 -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建立上海南市难民区 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运营时间约32个月 [2] - 难民营区内设130余个收容所 24个粮食分发中心和24个集体食堂 [2] - 累计庇护超过30万难民 成为二战史上最成功的难民救助案例之一 [2] - 其安全区模式被推广至中国内陆 南京安全区参照该模式保护20余万人 [2] 国际影响 - 1938年第十六届国际红十字大会通过《安全区决议案》 以南市难民区为蓝本 [2] - 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将"战时保护平民"纳入国际法 核心理念源自饶家驹实践 [2] - 其名字被写入《日内瓦公约》文本 推动国际人道法和全球人道事业发展 [2][4] 历史记忆与纪念 - 2013年中德法三国友好人士在柏林圣湖公墓设立纪念碑 含中文题词"仁者爱人" [1][3]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设立铜像与图文展板 城隍庙立碑纪念南市难民区 [3] - 西方历史教育长期缺失援华抗战人士事迹 中国二战东方主战场贡献未被充分认知 [3]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新西兰放映
人民日报· 2025-09-01 22:41
事件背景 -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于2025年8月31日在新西兰奥克兰放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活动由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和国家电影局共同主办 [2] 历史事件还原 - 纪录片取材自1942年10月真实历史事件: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 [2] - 该船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沉没 中国渔民冒着日军枪林弹雨救出384名落水战俘 [2] - 通过寻访当事人及后代全面还原沉船事件历史真相 展现中国渔民在危难时刻的无私与大爱 [2] 活动意义 -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陈世杰指出该历史故事是中国人民人道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也是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同抗击侵略的鲜明例证 [1] - 奥克兰市长韦恩·布朗表示影片再现惨痛故事 提醒所有人牢记历史 [1] - 纪念历史不仅为了缅怀过去 更是为了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1]
心相近|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 2025-08-27 06:37
柯棣华事迹与精神传承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5人分别在自己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2] - 柯棣华在抗战期间救治众多中国军民并培养大批医护人员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带着"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冒着枪林弹雨工作 最终积劳成疾于1942年32岁时病逝[1][2][3] - 毛泽东评价柯棣华大夫"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其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应忘记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印度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称中国人民对其高尚品德"永记在心"[1][3] 中印两国纪念活动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开放日将叔叔遗物捐给纪念馆 希望传递其人道主义精神[7]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烽火岁月故事 馆长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并懂得奉献与担当[5][6]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重温故事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希望成为"当代柯棣华" 学得过硬本领救人于危难[6] 国际主义精神影响 - 柯棣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致同伴信中表示与八路军交往使他在"性格 思想方面有了很大转变" 他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3]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柯棣华纪念馆后表示 当今世界常因种族宗教陷入冲突 但柯棣华不顾安危为人类共同事业献身的精神正是孩子们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7] - 柯棣华侄女之子曼格什·博卡将于今年9月前往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他表示不同民族在危难时守望相助留下宝贵精神遗产 各国更应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团结进步作贡献[6]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访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人民日报· 2025-08-27 02:54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 [2] - 撰写《拉贝日记》 成为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 中国人民高度赞扬其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2] 托马斯·拉贝传承工作 - 积极保护和整理约翰·拉贝历史文献资料 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 再现拉贝在华30年经历 [3] 托马斯·拉贝专业背景 - 海德堡大学教授 数十年从业经验的妇产科医生 [4] - 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取得显著进展 [4] - 愿促进德中两国在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荣誉与认可 - 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8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4年获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 拉贝家族传递生命大爱 促进德中友谊近百年的努力获得肯定 [5]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6 22:22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2] - 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 [2] - 所著《拉贝日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历史文献传承 - 托马斯·拉贝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于2024年1月出版 [3] 国际认可与荣誉 - 2015年9月获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2018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5年获得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医疗领域合作 - 托马斯·拉贝作为妇产科医生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进展 [4]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对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4] - 将继续促进德中两国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抗战胜利80周年)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4:36
约翰·拉贝人道主义行动 - 1937年南京安全区在不到4平方公里区域内收容保护超20万中国百姓 [2] - 拉贝日记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 全球创办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用于研究历史资料和举办展览 [2] 中德医疗合作项目 - 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开展十多年合作建立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 [4] - 编写多本有关妇科内分泌学的中文书籍 [4] - 合作经历被整理在《拉贝与中国》一书中 [4] 历史传承与文化交流 - 计划出版不同语种《拉贝与中国》并推出电子书 [4] - 基于拉贝日记制作4集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故事 [4] - 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2]
心相近丨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 2025-08-26 08:33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其他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均在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 [2] - 柯棣华在重庆期间得知父亲离世噩耗 但拒绝回国 表示"这里成千上万无辜受苦受难的人们更需要我" 随后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开始救治伤员 [2] - 柯棣华以白求恩为榜样奔赴晋察冀前线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秉持"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 [2] - 1942年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9日病逝于河北唐县 年仅32岁 毛泽东评价"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3] 当代纪念与传承 - 2015年9月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主席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配备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历史故事 [5]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要成为"当代柯棣华" [6]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馆方常邀请高校和中学师生参观 每年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 [7] 精神价值与国际影响 - 柯棣华事迹体现国际主义精神 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1]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时指出 柯棣华展现出的人性与道德光芒是"孩子们今天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 [7] - 来自孟买的参观者认为柯棣华故事印证印度古谚"每个人的房子都与他人的相连" 体现命运与共的精神 [7] - 柯棣华侄女表示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被传承和弘扬" 其子将于2023年9月赴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6][7]
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 2025-08-20 22:52
展览概况 - 展览"我的邻居:约翰·拉贝"于当地时间8月15日在德国汉堡开幕 由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德中交流协会共同主办 [2] - 展览兼具历史感与科技感 包含拉贝故居3D打印模型、彩色照片以及"拉贝AI"对话二维码等创新形式 [1] - 展览以"记忆、联结、友谊、感恩、和平"为关键词 通过青年学生视角传播人道主义精神 [2] 历史意义 - 展览开幕日恰逢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 特殊历史节点凸显国际友人义举的重要性 [1] - 拉贝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身份 与其他国际人士共同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 [1] - 拉贝用私人庭院收容超过600名难民 其《拉贝日记》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1] 社会影响 - 展览吸引中德各界近百名嘉宾参与 促进德国民众了解拉贝英雄事迹及心路历程 [1][3] - 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主席指出拉贝具强烈人道主义精神 将救人置于一切之上并以非凡勇气守护安全区 [2] - 拉贝曾外孙强调《拉贝日记》是构建完整历史拼图的重要部分 在人类共同记忆中不可或缺 [2] 科技与文化融合 - 通过3D打印、AI对话等科技手段赋予历史新生命 使展览更具活力 [1][3] - 莱比锡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认为拉贝故居是希望的象征 科技手段使历史传播更有效 [3] - 南京大学团队通过创新方式传播人道主义精神 引导思考人类情感纽带与和平价值 [2]
心相近丨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新华社· 2025-08-20 14:47
拉贝的历史贡献与记录 -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设立"国际安全区" 救助超过二十万中国百姓 [1] - 详细记录日军暴行 为历史留下如山铁证 [1] - 在办公楼内安置302名男性 300名女性 包括126名10岁以下儿童 [4] 国际社会对拉贝的认可 - 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德国时讲述拉贝故事 多次在公祭仪式提及拉贝 [2] - 2015年向托马斯·拉贝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 - 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3] 拉贝日记与历史责任 - 拉贝后代于1996年公开日记内容 引起对二战中国战场的关注 [5] - 日记记录暴行细节 "暴行每天都在发生 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4] - 托马斯·拉贝将系统整理的《拉贝日记》手稿捐赠给中方 [5] 纪念活动与文化交流 - 全球创办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其中两所位于中国 [7] - "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在德国汉堡开幕 百余人参与缅怀 [7] - 拉贝旧居成为南京特殊历史文化地标 举办学术交流与研学活动 [7] 家族传承与中德友谊 - 托马斯·拉贝访华近20次 体会中国人民对拉贝的深厚感情 [1] - 拉贝墓碑周围种植南京移栽的竹子 梅花和菊花 基座铺有雨花石 [6] - 拉贝的孙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正在努力学习中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