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拉贝与中国》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访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人民日报· 2025-08-27 02:54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 [2] - 撰写《拉贝日记》 成为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 中国人民高度赞扬其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2] 托马斯·拉贝传承工作 - 积极保护和整理约翰·拉贝历史文献资料 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 再现拉贝在华30年经历 [3] 托马斯·拉贝专业背景 - 海德堡大学教授 数十年从业经验的妇产科医生 [4] - 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取得显著进展 [4] - 愿促进德中两国在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荣誉与认可 - 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8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4年获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 拉贝家族传递生命大爱 促进德中友谊近百年的努力获得肯定 [5]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6 22:22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2] - 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 [2] - 所著《拉贝日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历史文献传承 - 托马斯·拉贝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于2024年1月出版 [3] 国际认可与荣誉 - 2015年9月获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2018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5年获得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医疗领域合作 - 托马斯·拉贝作为妇产科医生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进展 [4]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对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4] - 将继续促进德中两国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抗战胜利80周年)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4:36
约翰·拉贝人道主义行动 - 1937年南京安全区在不到4平方公里区域内收容保护超20万中国百姓 [2] - 拉贝日记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 全球创办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用于研究历史资料和举办展览 [2] 中德医疗合作项目 - 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开展十多年合作建立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 [4] - 编写多本有关妇科内分泌学的中文书籍 [4] - 合作经历被整理在《拉贝与中国》一书中 [4] 历史传承与文化交流 - 计划出版不同语种《拉贝与中国》并推出电子书 [4] - 基于拉贝日记制作4集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故事 [4] - 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2]
传递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新增首批国际友好人士
新华网· 2025-08-15 11:10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项目 - 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颁证仪式于8月15日举行 6名新传承人获得认证 其中包括两名国际友好人士[1] - 传承人队伍首次出现外籍人士 分别为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和理查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1] - 其他新传承人包括许传音曾外孙女张庆 吴旋之女吴建琦 以及幸存者后代蒋薇 胡静雅[1] 国际友好人士的历史贡献 - 1937年约翰·拉贝等20多位外籍人士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收容保护25万多名中国人[3] - 约翰·拉贝记录的《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 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016年托马斯·拉贝将日记原稿捐赠给中国国家档案局[3] - 理查德·布莱迪在南京鼓楼医院救治难民 用日记 照片和信件记录日军暴行 其曾孙女梅根·布莱迪创作歌曲《感同身受》并承诺整理传播安全区档案[3] 传承人项目的意义与发展 - 依靠家族记忆传承被视作维护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2022年8月15日首批13名传承人上岗 前三批均为幸存者后代[6] - 本次扩容首次将救助中国民众 留存历史铁证的中外人士后人纳入传承范围[7] - 截至目前在世幸存者仅剩26人 4批共38名中外籍人士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7] 国际传承人的承诺 - 托马斯·拉贝表示将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发展 持续投身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工作[4] - 梅根·布莱迪强调将让史料"说话" 推动更多青年人参与和平教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