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体》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科幻想象力
科技日报· 2025-09-28 01:29
核心观点 - 中航工业构建的"南天门计划"航空主题科幻IP 基于航空技术现状对未来空战体系进行大胆构想 被军事学者视为未来技术牵引 [1] - 科幻与科技创新存在紧密联系 科幻作品为科技发展提供灵感与方向 如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受科幻作家启发 摩托罗拉手机设计借鉴《星际迷航》通讯器概念 DARPA研究受《终结者2》启发 [1] - 中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 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前沿科技领域更需要通过科幻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探索未来方向 [2] - 中国科幻产业快速发展 2023年及2024年连续两年全产业营收超1000亿元 涌现《三体》《流浪地球》等高质量作品 具备反哺科技创新的能力 [2] 科幻与科技融合案例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曾邀请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为反导技术研发提供建议 [1] - 科幻作家格雷戈里·本福德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科研机构顾问 [1] - 法国2018年仿照DARPA建立创新局 专门设立由数名科幻作家组成的团队 [1] 中国科幻产业发展 -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与2024年全产业营收均突破1000亿元 [2] - 创作水平显著提升 涌现一批高水平科幻作家及《三体》《流浪地球》等高质量作品 [2] - 科幻产业与科技创新形成双向促进关系 科幻作家正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预言家" [2]
2025银河科幻大会今日启幕!全球科幻名家齐聚成都,共绘产业新蓝图
搜狐财经· 2025-09-19 14:14
9月19日上午,成都科创生态岛化身"科幻绿洲"——2025银河科幻大会(原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科 幻大会)在此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未来之前,畅享未来"为主题,会期从9月19日持续至21日,是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之后四川举办的首场国际性科幻活动。 大会由阿来、刘慈欣、加拿大"科幻教长"罗伯特・索耶三位常驻主宾领衔,王晋康、韩松、何夕等国内 科幻名家,及美国《轨迹》杂志主编丽泽・格伦・绰隆比、波兰《赛博朋克 2077》创意总监伊戈尔·萨 任斯基等四大洲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三百位嘉宾齐聚,覆盖创作、出版、影视、游戏、衍生品、文旅等 科幻全产业链,共同见证中国科幻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历史性时刻。 启动"银河计划" 现场还举行了9项覆盖科幻全产业链的重要签约,签约、投资总产值超亿元:四川省科协与天府新区管 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银河科幻大会连续五届落户天府新区,共同建强世界一流科幻活动 品牌,通过导入全球优质科幻资源,推动科幻IP就地转化、科幻赋能文旅发展。此外,四川科幻世界杂 志社有限公司分别与阅文集团、京东图书等达成多项产业合作,覆盖科幻创作、数字出版、科幻文旅、 科幻影视、国际传播等全链条。 ...
大时代推动是《三体》成功的最深层原因(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回望《三体》海外传播10年路
人民日报· 2025-09-15 23:08
开始只是一个很短的故事,但多年来像一株植物那样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成长,最后形成了全面描述人类 与外星文明战争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三部曲最初的书名叫《地球往事》。在科幻小说创作中,我一直在 努力使远离现实的科幻想象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感。在《三体》中也能看到这样的努力,想淡化甚至 去除科幻文学中的传奇因素,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构建一部厚重的具有强烈真实感的未来历史。以那 时狂妄的想法,是要写出科幻版的《战争与和平》。但这个努力并不成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不足以 支撑起科幻的想象世界,到最后,《三体》还是成为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地球往事》的书 名也放弃了。 《三体》10年前开始在海外出版,最先是英文版。感谢《三体》的中方代理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 司和原著的中文出版方科幻世界杂志社,是他们的卓越努力使三部曲的海外出版成为现实。现在看来, 出版过程中的各种决策和选择,无论是国外出版社的选择还是宣发方式,都是正确和具有远见的。这无 疑是中国文学海外出版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但即使如此,作为作者,同时也作为一名熟知中国科幻艰辛曲折百年历史的科幻迷,对于《三体》在海 外所经历的一切,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套用一位 ...
大时代推动是《三体》成功的最深层原因(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今天,《三体》在海外产生影响力,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让中国 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也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在世界上受到关注 三体问题是物理学中一个著名的问题,它设想一个极简的宇宙,只有三个有质量的质点,在相互的引力 作用下运动。对这样一个极简宇宙,人类现在的物理学和数学都不能够预测它的运行状态。现实中极其 复杂宏大的宇宙,又蕴含着多少未知的奥秘?这件事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我进而想象在现实的宇宙中 存在一个由三颗恒星构成的星系,想象自己是星系的目击者,看着三颗恒星在太空中做着无规则、难以 预测的三体运动,这就是《三体》构思最初的来源。 开始只是一个很短的故事,但多年来像一株植物那样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成长,最后形成了全面描述人类 与外星文明战争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三部曲最初的书名叫《地球往事》。在科幻小说创作中,我一直在 努力使远离现实的科幻想象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感。在《三体》中也能看到这样的努力,想淡化甚至 去除科幻文学中的传奇因素,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构建一部厚重的具有强烈真实感的未来历史。以那 时狂妄的想法,是要写出科幻版的《战争与和平》。但这个努力并不成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不 ...
文艺为桥,助推中阿文明互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01:20
文明互鉴与文艺交流活动 - 阿拉伯汉学家与中国青年创作者在北京举办文明互鉴分享会 聚焦专题讲座和话题互动 [1] -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法赫米翻译莫言《红高粱家族》 称翻译是跨越文明的摆渡 促进文明对话与交融 [1] - 约旦青年汉学家马娜翻译巴金小说《寒夜》并参与中国影视译制 致力于向约旦读者介绍中国优秀文学 [1] 学术交流与经典译介 - 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哈布对比埃及金字塔与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指出两国文明均蕴含对永恒的追求 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1] - 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地区引起热烈反响 翻译工作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1] 视听语言与文艺创作 - 中国青年文艺工作者通过电视剧《三体》等作品展现推动文明对话的活力与自信 [2] - 《三体》视觉导演陆贝珂表示团队在视觉创作中融入东方意境和多元文化元素 使作品兼具独特性和国际可理解性 [2] - 《三体》中"古筝行动"因展现跨国合作获海外观众赞誉 体现文明间对比与联想的共通之处 [2] 影视艺术与国际传播 - 陆贝珂强调国际传播是双向滋养而非单向输出 影视艺术作为新时代丝路驼队架起文明互鉴桥梁 [2] - 《我的阿勒泰》编剧彭奕宁认为现实生活是故事富矿 通过人物刻画和地域文化呈现打动不同文化背景观众 [2] 文艺作品与民心连接 - 演员热依扎以《山海情》为例 分享用角色搭建文明互鉴友谊心桥的体会 该剧被译制成20余种语言在东南亚非洲拉美播出 [3] - 《山海情》因真实呈现中国脱贫进程获得国际观众共鸣 [3] 合作机制与价值观共鸣 - 中国外文局侯赛因·伊斯梅尔呼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指出中国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源于发展成就和价值观深层共鸣 [3] - 阿拉伯古训"求知若渴即便远赴中国"与当代双方共同追求独立自主和社会公平理念 为文明互鉴奠定基础 [3] 活动主办与支持 - 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和中国文联人事部共同主办 [3] -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提供支持 [3]
对于当前社会的理解,网文是面最好的镜子
虎嗅APP· 2025-09-11 13:41
以下文章来源于锦缎研究院 ,作者愚老头 锦缎研究院 . 专注上市公司价值发现与传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锦缎研究院 ,作者:愚老头,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未来编文学史的时候,金庸一定是一个逃不过去的名字。 从影响力来说,金庸是武侠小说的巅峰。 武侠小说的基础,是农业社会中出现的行会制度。所谓的江湖,还有各个门派,对应的是农业社会中 出现的各个小手工业组织。师父师娘师兄妹这些关系,自然也就是古代学徒制度的缩影。 受制于古代的生产力基础,一个细分行业的小市场,供给和需求其实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教死徒弟饿 死师父是常态。让一个人能够成家立业,足以谋生的生态位,是很稀缺的。所以在农业社会,师父收 徒是一件相当严肃也很正式的事情。 在文科领域,有这么一句耳熟能详,而又提纲挈领的总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精 神状态"。 网文作为众多还在坚持文字阅读的读者打发无聊时间的精神榨菜,这些年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这些变化,一点都不比当代社会的物质层面的改变要小。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经历了多轮工业变革,从煤炭、钢铁、有色、大化工这些传统工业进 化,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大众创业、万物互联,再到最新的新能源 ...
广电 21 条重塑长剧市场:在松绑与竞争中寻找新坐标
经济观察报· 2025-08-20 15:03
政策松绑与激活 - 取消40集硬性上限限制 为宏大科幻IP和历史正剧提供更灵活创作空间 [2][3] - 古装剧调控从"一刀切"转变为精准化调整 允许卫视根据受众结构灵活调整播出比例 [3] - 季播剧用户留存率比传统剧集高出37% 印证灵活排播对维持IP热度的关键作用 [3] 审查机制革新 - 同步审查范围涵盖卫视黄金时段和重点视频网站首屏首页播出的重点剧目 平均审查周期缩短40%以上 [4] - "边审边播"试点为现实题材剧集提供贴近社会热点的可能 如可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叙事节奏 [4] - 将传统"成片送审"转变为"边拍边审"模式 避免成片修改的巨额成本 [4] 商业化模式重构 - 中插广告试点重启 曾为《老九门》带来单集500万元收入 能弥补卫视购剧成本上涨缺口 [5] - "一剧多星"政策允许三家以内卫视联合采购播出同一剧集 浙江卫视购剧预算利用率提升25% [5] - 新政打破头部剧集被少数卫视高价垄断的局面 中小卫视购剧成本降低且优质剧集可触达更广泛受众 [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微短剧登大屏政策放行 使几分钟时长短剧与传统长剧在电视端同台竞技 [6] - 观众对剧集"弃剧点"从第15集提前至第8集 要求长剧在更短时间内抓住观众注意力 [6] - 境外节目引进放宽倒逼国内制作水平提升 头部公司开始对标HBO剧集技术标准 [7] 内容制作与技术发展 - 超高清节目制作播出政策推动4K/8K超高清制作和VR互动叙事发展 如《天工开物》尝试沉浸式拍摄 [7] - 创作层面践行"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艺术规律 《觉醒年代》43集与《隐秘的角落》12集成为典范 [7] - 电视剧产量从2014年429部锐减至2024年115部 新政回应行业困境并开辟新赛道 [2]
十年“科幻热”彰显文化的力量(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8-04 22:39
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现状 - 科幻创作出版数量屡创新高 科幻影视 游戏 动漫作品持续引发讨论 文化出海成绩斐然 [1] - 2023年四川成都举办第八十一届世界科幻大会 奖会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 - "三体宇宙"成为全球《三体》读者和科幻爱好者的共同家园 在中国引领科幻热潮 [1] 科幻产业价值与影响力 - 全球影史票房纪录前50部电影中 科幻奇幻类占比近2/3 [3] - 科幻文化通过产业力和想象力成为传播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沉浸式载体 [3] - 通过未来故事讲述行使"未来定义权" 激发民族文化自信 影响全球对文明发展的认知 [3] 科幻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 - 科幻作品消解科技焦虑 为科技发展提供正向舆论环境 [4] - 科幻作家在前沿科技发展应用中充当顾问 推动社会科技进步 [4] - 通过预见和预演可能实现未来时代的"软着陆" 尤其对AI时代青少年树立信心尤为重要 [4] 科幻教育与社会功能 - 科幻作品进入人教版语文教材 纳入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1] - 被视为培养科学兴趣 陶冶文学情操 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1] - 源源不断培育各年龄层科幻迷和科学迷 [1] 科幻文化与传统创新 - 科幻为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演绎背景和故事载体 如《流浪地球》展现家国情怀和家园意识 [5][6] - 中华文明从农耕文化向城市文化转型 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 - 作为科学与文艺的结晶 有责任担负文化使命 为建设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6]
地铁上的阅读(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7-31 22:22
地铁阅读现象观察 - 北京地铁上记录2800多个阅读瞬间和1300余种图书 反映通勤人群利用碎片时间深度阅读的习惯 [2] - 乘客阅读书籍涵盖经典文学《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三体》及学术著作《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显示纸质书在通勤场景的持续生命力 [2][3] - 观察到独特阅读行为:乘客使用机票票根作书签 并排共读高尔基《童年》等场景 体现阅读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2] 出版物内容趋势 - 经典作品如《人类简史》《围城》《活着》持续高频出现 穿越岁月长河抚慰当代读者 [3] - 热门影视剧推动相关书籍流行 如《狂飙》带火《孙子兵法》 显示影视IP对图书销量的显著拉动效应 [4] - 短视频平台算法影响地铁书架构成 既助推优质旅行文学《午夜降临前抵达》 也使评分仅4.8的速成类图书频现 [4] 出版行业挑战 - 大量优质作品触达读者困难 出版方面临流量逻辑与内容价值平衡的行业必修课 [4] - 碎片化时代催生阅读形式变革 电子书/听书占比上升 轻型口袋书与刷边特装版并行增长 [5] - 行业需解决深度内容与碎片化阅读场景的适配问题 通过书籍形态创新融入用户品质生活 [5] 阅读文化价值 - 地铁阅读构建通勤者精神角落 7年观察显示书籍在多元文化消费中仍具不可替代的精神建构意义 [5] - 阅读行为帮助个体穿过迷雾照见自我 持续成为解答人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5]
精彩视听共赴上合之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21:11
行业动态 - 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于7月15日至17日在西安举行,主题为"汇文明·创视听·共未来",聚焦上合组织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与视听合作 [10][11]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支持百余部视听作品译制为多国语言并在上合组织国家播出,包括《三体》《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剧、纪录片和动画片 [12] - "视听融情 和合共行"节目展播活动于5月至8月开展,70多部上合组织国家视听作品在中国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 [14] 内容出海 - 哈萨克斯坦7频道自2024年起持续译制《好事成双》《幸福草》等中国电视剧并在黄金时段播出,其中《我的阿勒泰》哈萨克语版反响热烈 [12] - 新丽传媒的《玫瑰的故事》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播出,并通过发行商授权至吉尔吉斯斯坦等四国 [13] - 上海五岸传播与俄罗斯SPB TV合作的"白玉兰时间"专区覆盖1.5亿用户,上线1年半累计播出近300小时中国视听内容 [13] 国际合作制作 - 中巴合拍纪录片《从西安到瓜达尔港》历时4年制作,行程超6万公里,采访百余名亲历者,第二季正在拍摄中 [14][15] - 中哈合拍纪录片《中国·考古》第二季记录中哈联合考古队发现伊塞克王庭墓葬的过程 [15] - 央视动漫国际合拍动画《熊猫和开心球》发行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选俄罗斯年度最受欢迎动画前20 [15][16] 技术创新与新模式 - 印度KUKU TV下载量超1亿,活跃用户超900万,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联合制作短剧 [21][22] - 简视科技利用AI技术打造智能传播平台,覆盖俄语、阿拉伯语等语种,与国家广电总局成立"智能国际传播实验室" [22] - 第四届中俄视听周将举办中俄短视频大赛和青年歌会,推动青年文化交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