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寒夜》
icon
搜索文档
文艺为桥,助推中阿文明互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01:20
文明互鉴与文艺交流活动 - 阿拉伯汉学家与中国青年创作者在北京举办文明互鉴分享会 聚焦专题讲座和话题互动 [1] -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法赫米翻译莫言《红高粱家族》 称翻译是跨越文明的摆渡 促进文明对话与交融 [1] - 约旦青年汉学家马娜翻译巴金小说《寒夜》并参与中国影视译制 致力于向约旦读者介绍中国优秀文学 [1] 学术交流与经典译介 - 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哈布对比埃及金字塔与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指出两国文明均蕴含对永恒的追求 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1] - 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地区引起热烈反响 翻译工作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1] 视听语言与文艺创作 - 中国青年文艺工作者通过电视剧《三体》等作品展现推动文明对话的活力与自信 [2] - 《三体》视觉导演陆贝珂表示团队在视觉创作中融入东方意境和多元文化元素 使作品兼具独特性和国际可理解性 [2] - 《三体》中"古筝行动"因展现跨国合作获海外观众赞誉 体现文明间对比与联想的共通之处 [2] 影视艺术与国际传播 - 陆贝珂强调国际传播是双向滋养而非单向输出 影视艺术作为新时代丝路驼队架起文明互鉴桥梁 [2] - 《我的阿勒泰》编剧彭奕宁认为现实生活是故事富矿 通过人物刻画和地域文化呈现打动不同文化背景观众 [2] 文艺作品与民心连接 - 演员热依扎以《山海情》为例 分享用角色搭建文明互鉴友谊心桥的体会 该剧被译制成20余种语言在东南亚非洲拉美播出 [3] - 《山海情》因真实呈现中国脱贫进程获得国际观众共鸣 [3] 合作机制与价值观共鸣 - 中国外文局侯赛因·伊斯梅尔呼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指出中国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源于发展成就和价值观深层共鸣 [3] - 阿拉伯古训"求知若渴即便远赴中国"与当代双方共同追求独立自主和社会公平理念 为文明互鉴奠定基础 [3] 活动主办与支持 - 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和中国文联人事部共同主办 [3] -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提供支持 [3]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壮丽画卷 恢弘史诗
文艺晚会概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于9月3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时长约90分钟 [2][5][10] - 晚会通过史诗性演出回顾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 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5][10] 艺术表现形式 - 晚会包含情境表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情境歌舞《血染的白桦林》 舞蹈《殇》以及朗诵与合唱《怒吼吧 黄河》等节目 [10] - 采用《延安颂》《东方红》《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啊 朋友再见》等革命歌曲 结合现代舞美呈现历史记忆 [11] 延安精神象征 -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和精神高地 在晚会上通过艺术形式呈现 象征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 [5][6] - 抗战时期进步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 包括画家王式廓从武汉步行至延安 华君武从上海经多城抵达延安 [7] - 延安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精神动力 [7] 黄河文化意象 -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 在晚会中以《黄河颂》和《黄河大合唱》形式呈现 象征民族凝聚力 [8][9] -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 抒发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9] - 晚会第一场定名为"怒吼吧 黄河" 包含朗诵与合唱《怒吼吧 黄河》的表演 [10] 历史文艺作品 - 抗战时期文艺作品包括老舍在炮火中创作 丁玲成为首位抵达延安的知名作家 巴金创作《寒夜》 聂耳谱写《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 [12] -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展览展出《东渡黄河》油画 描绘毛泽东等革命家东渡黄河的经历 [9] 精神传承意义 - 晚会通过文艺作品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让观众从过往中获得精神力量 [12] - 仪式仪仗表演《守护正义》将演出推向高潮 昭示正义必胜的真理力量 [12] - 纪念活动成为对和平正义的肯定和对世界未来的期许 [12]